高中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施路径

降重资讯 admin 浏览

小编: 家国情怀作为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必备品质之一,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素养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因此,地理教师应该根据地理学科特点、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养成的关键时期[1]。家国情怀对高中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构建,对塑造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特点和优势,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在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指个体对家庭以及家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2]。它是对自己家乡、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主要包括重视亲情、行孝尽忠、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心怀天下等精神内核。

新时代地理课程中的家国情怀是对家乡、国家、全球等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关注,以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达到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对于本民族、本国家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进而自觉地参与到建设与保护的实际行动中。

一、以教材为立足点,挖掘家国情怀教育素材

教材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媒介。教师必须进行深入思考,认真分析,挖掘教材背后蕴含的家国情怀内容,找准家国情怀与教材的结合点。以人教版教材必修1为例(见表1),在教材的不同栏目(情境创设、正文、活动、案例、自学窗和问题研究)中都有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元素。

例如,在第六章第四节“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一节的正文中提到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第四章第二节常见的地貌类型的活动栏目中要求学生分析世界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选址贵州平塘的原因,教师都可结合教材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科学家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爱国奉献的故事,感受中国人的团结奋斗精神,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和爱国热情,提升国家认同感。作为教材内容的延伸,纪录片更加生动、直观和完整,将纪录片与教材内容结合,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借助《航拍中国》《超级工程》等纪录片,展示我国的自然地理风貌、历史人文景观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充分利用区域地图帮助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地理空间概念,增强学生的国家版图意识,使学生在国家领土现实性感知的基础上增强国家“疆域”时空观念的情感认同。

二、以生活为切入点,感受体验家国情怀

由于教材内容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并且学生对教材的一些内容比较陌生,因此需要教师针对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思考和体悟,并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乡土是让人产生强烈情感认同的地方,乡土地理资源是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学时需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努力挖掘身边熟悉的、具有本地区域特色的乡土案例来启发思考、引导探究,延伸家国情怀培养的广度。如“工业区位因素及变化”一节中,课堂上首先展示钢铁工业生产的流程,然后分析当地的“三钢”布局的区位因素,了解“三钢”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具体表现,正确认识工业的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理解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并针对工业区位因素的新变化以及新形势,为山区工业布局、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课后可带领学生走出地理课堂,参观“三钢”工业旅游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刻认识自己的家乡,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产生地方归属感和国家自豪感,进而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和投身家乡建设的使命感和自信心。 表1人教版必修1的家国情怀教育素材    下载原表

开放教学内容,利用国内、国际发生的热点新闻和事件,挖掘社会生活变迁中有利于培养家国情怀的学习情景,将其与教学内容融合,增强教学的现实性、思想性和生动性。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培养学生用辩证眼光看待问题,既要看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要看到我国在环境、资源等方面面临的挑战,还要看到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而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激发出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自觉肩负起时代重任,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联系不断加强,全球化趋势与环境问题成为我们需要面对的课题。因此,教师要把胸怀祖国与放眼世界、铭记历史与展望未来、提高认知与升华情感统一起来,增强学生理性而开放的家国情怀[3]。

三、以问题为生长点,思考认同家国情怀

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作为教学的生长点,在问题驱动下引领学生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在真实的情境中、在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中体验、感悟并内化家国情怀。如针对“资源诅咒”现象,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该如何发展的问题,采用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的案例,分析山西煤炭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强忧患意识,激发担当精神。教学时设置两个主题:资源利用篇和环境整治篇。首先,展示山西煤炭资源开采的景观图片以及排放废气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山西省煤炭能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山西省在煤炭开采和综合利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环境问题,以及该如何解决;评价山西煤炭能源基地建设对当地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来考虑如何对区域能源进行综合利用,从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在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兼顾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从而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最后,设置开放性问题探讨煤炭大省山西未来的发展方向:山西如何走出煤炭“围城”,激励学生大胆阐释自己的观点,有效激活思维,让学生在思辨中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共鸣,潜移默化地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形成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的正确认识,并提高环保意识和增强法治观念,培养社会责任感。

此外,教师可通过试题的情境和设问,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家国情怀。近年来,很多地理试题(尤其是高考试题)都坚持素养立意,凸显价值导向,渗透家国情怀。如2017年高考文综Ⅱ卷第36题以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为切入点,通过四组设问考查工业布局、环境污染及治理措施等主干知识,考生要利用材料中所给的情境,准确解读和提取图文信息,调用所学过的知识和地理思维来分析焦化企业的区位因素和环境问题。本题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和环境保护的成就,要求考生树立人地协调观,具备家国情怀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以实践为落脚点,自觉践行家国情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概念的灌输上,而应该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真正落实到实践中,拓展家国情怀教育的深度。虽然课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主战场,但是我们不能拘泥于教材,局限于课堂,还需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对家国情怀产生认同和共鸣,推动家国情怀从认同到践行的转变。

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是家国情怀的生命力所在。家国情怀需要并在实践中不断去检验、修正、深化、丰富。通过各种主题实践活动,实现课内与课外的融通,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结合,学以致用。如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到三元区岩前参观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和船帆洞遗址,同时,让学生开展万寿岩周边土地利用状况调查,探索万寿岩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开发,撰写调查报告。研学旅行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在增强地理实践力的同时让家国情怀变得可见、可评。学生在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中,面对真实情境,获得真实体验、深切体会,促使其认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点,从而激发其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增强推动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自觉践行家国情怀。通过积极参与和实践推动,能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不同领域的教育作用,使家国情怀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

总之,教师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深刻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充分挖掘家国情怀的课程资源,拓宽家国情怀教育的渠道;其次要知行合一,时时刻刻以身作则,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身体力行,带头弘扬和践行家国情怀。教师应多重视、善挖掘、勤积累、重实践,将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家国情怀结合为一体,拓展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多角度、多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熏陶,这既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s/12943.html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