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习作教学策略研究

降重资讯 admin 浏览

小编: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开发自身潜力、发挥自己能力的机遇。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该文从习作教学的现状及



新一轮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一、小学习作教学的现状

习作是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运用行为,是学生调动主题情感进行想象、立意、选材、组织、表达、修改等多元活动的综合性创造行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小学习作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层面

一位教师在《我的习作教学困惑》中写道:每次习作课,我都会看到许多学生皱着眉头,迟迟不肯动笔,对老师布置的习作毫无兴趣,最后只是被“逼”着写了寥寥几句。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可是想尽了办法,费尽了心机。如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举办亲子阅读活动、编辑班级手抄报、建立班级博客、写观察日记……但是,学生还是没有习作兴趣。同时,学生总感觉无话可写,尽管习作有明确的要求,但他们却不知道写什么,有的干脆天马行空,乱写一通。指导得过细,就会束缚学生的思维,造成千篇一律,百文一面;在自由发挥的情况下又不能形成有效的习作指导,学生的习作水平也不能得到整体的提高。

(二)学生层面

习作是什么?为什么学习语文就要写习作?习作和生活、习作与思想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是要把小孩子弄糊涂的。老师布置的习作题目、试卷中的习作题目,似乎都是绞尽脑汁努力贴近学生生活的,都不得不写。可是学生还是常常感到没的可写。写不出来怎么办?编呗。写作时搜肠刮肚,一字一句地生编硬写,久而久之便对写作极为厌烦。一谈起写习作,孩子们的评价常是“挺没劲的”“不爱写”……也曾有人形象地将学生习作时的窘态描写为“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顿足咬笔头”,写习作成了负担、成了头疼事,于是畏惧心理、厌烦心理、依赖心理、定式心理等习作心理障碍便产生了。

小学生习作心理障碍及其表现:

(1)畏惧心理。畏惧心理是小学生,特别是平时语文能力较弱的学生,写作心境不佳的重要心理表现。学生总会出现“谈文色变”“望文生畏”的心理,他们的“怕”有多种:怕语言不美、干瘪无味,怕结构不清、线索混乱,怕中心不明、不知所云……

(2)厌倦心理。厌倦心理是在写作课程和写作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的排斥心理和厌倦情绪。学生对于老师给出的习作题目常苦于“没的可写”,可又不能不写,于是敷衍了事,急就一篇充数,这种厌倦心理使很多儿童丧失了对写习作的欲望,小学生习作中的负面情绪使得他们与该有的积极态度倾向相去越来越远。

(3)定式心理。定式心理在写作中常表现为记人叙事雷同化、抒情感怀空泛化、议论说明套路化,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教师的辅导和对范文的较强依靠和期待。

小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按僵化套路胡编乱造的现象,这种定式表现在几种“套路”上:一是选材落套,写人、记事、讲活动,写来写去就那么几个材料来回搬用。二是立意落套,“思想健康、有意义”成了学生习作普遍追求。三是结构落套,记叙先要交代清楚四要素—时、地、人、事。写人用几件小事表现品质、详略得当、有总有分。四是语言落套,大眼睛一律“水汪汪”,小眼睛总是“小而有神”。“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孩子不爱写,老师不爱看。

(4)无为心理。无为心理在写作中表现为得过且过、自我满足。有这种心理的学生缺乏写作的动力和激情,写作被动,胡乱应付。写模式习作、造假习作,是这类学生经常性的表现。习作成了应付作业的文字游戏,导致人和文分离。

二、小学生习作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以上问题不但给小学生的习作带来困惑,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难题。若想消除这些障碍,必须首先找到学生习作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一)疏于观察

不是没看见,就是“视而不见”;眼睛看见了,却没放在心上。在观察所包含的两个因素中,只有感官知觉因素而没有思维因素,也是无法使观察深入一步的重要原因。

(二)习作指导失当、严重成人化倾向

教师在习作指导中的失当是造成学生习作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这里说的“失当”表现在两个方面:过多强调习作形式与技巧,缺乏体验、感悟生活能力的指导;对学生习作的成人化、泛政治化要求。学生总是不能从写作中体会“表现自我”的舒畅,体会不到习作的价值时,写作终将成为一种让人生厌的负担。

三、提高小学习作教学的策略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开发自身潜力、发挥自己能力的机遇。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一)转变观念,调整要求

(1)降低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习作的要求只有八个字“文从字顺、具体明确”,仅此而已。因此要紧密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安排训练,不宜盲目拔高习作训练的标准。一、二年级注重夯实基础,培养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和准确书写字词的基本技能,重点训练看图写话,画图配话,以激发兴趣为主要目的;三、四年级重点训练流利地朗读和半自动化的书写技能,注重文段的训练,以写通顺为目的,重在贯彻快乐习作理念;五、六年级以读促写,重在引导关注生活,实现读写迁移,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主动写作的欲望,激励进取精神。

习作教学不仅是习作技能的训练,更是学生反映自己心声的重要手段,习作是学生记录见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途径;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事”,不去胡编乱造所谓的思想性强的假话、空话;从儿童的心理需求和认知基础出发,关注儿童的兴趣爱好,回归儿童的生活层面,使小学生把习作看成是一种表达需求,看成一种心理释放,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总之,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出发,循序渐进实现螺旋式整体推进,真正地促学生习作能力和语文学习品质的提高和发展。

(2)转变角色。在习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不仅做一个写作的传授者,还要做学生情感体验的激发者,写作素材收集的指导者。

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前,不要过多地强调文法、写法,只要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就可以了,学生作文的难点主要是无话可写或言之无物,这就需要教师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发展学生个性,从学生已知经验、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老师应肯定符合儿童特点的语言,使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激励的土壤上,生长出“真实、真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习作理念。

要提倡学生放胆习作,就是激发学生有创意地表达的勇气,说出真心话、描述真感觉、表达真性情,自由倾吐,无拘无束,甚至随心所欲,使学生在习作过程中获得真正的自由。

(二)激发兴趣,强化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习作的动力,有兴趣才有习作潜力。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其终极目标是为生活服务,提高生活质量是小学生学习写作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或生动的谈话,找出学生需要表达的内容,捕捉写作素材,触发习作的灵感和激情。

教师可以运用形象谐趣、童真童味、情感味浓郁的言语,去描述、去烘托出特定的氛围,来拨动学生的心弦,令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咖啡·伴侣·糖

今天,爸爸的朋友送来了一盒咖啡,妈妈最爱喝咖啡,所以就迫不及待地要打开来喝。

爸爸帮妈妈舀了一勺咖啡,又舀了一勺伴侣,加上一些水,轻轻地搅拌。我说:“爸爸是咖啡,妈妈是伴侣。”妈妈笑着问:“为什么呢?”我说:“因为咖啡是黑色的,像爸爸,伴侣是白色的,像妈妈。”妈妈喝了一口,觉得很苦,就放了一些糖。这时,我灵机一动,说:“糖就是我。”妈妈听了哈哈大笑,又问:“为什么你是糖呢?”我自豪地说:“因为有了我,你们的生活就更甜蜜了。”爸爸连声夸我说得好。

到了第二天,妈妈又开始喝咖啡了,这时,妈妈放了咖啡和伴侣后,却没有放糖,我奇怪地问:“妈妈,你怎么不放糖了?”妈妈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对呀,有时候是不需要你的,只要爸爸妈妈两个人就可以了。”我听了很生气,爸爸却哈哈大笑。

咳!有时候,我是个多余的人,这多惨呐!

教师要帮助孩子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关注有意思的事,注意观察,留出固定的时间组织学生们说一说,并让他们把自己发现的或听到的有意思的事记下来,这就是作文。然后再交流记下来的事,孩子就能深刻感受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关系,最终帮孩子明白“作文就是用笔说话”。这里既包含了口语交际训练中的一些“方法因素”,如情境回顾、兴趣激发、言语训练、思维培养等,又提升了孩子们写作的兴趣。

(三)多种途径,积累素材

知识在于积累,写作素材同样需要积累。有写作的积极性,而没有写作素材,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因此,除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逐步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使其能有意识地、自觉地捕捉出现在学习、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并将之诉诸笔端,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

阅读对写作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学生学写习作必须要大量阅读。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多读能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体验。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这些都说明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始终贴近生活。

(1)活动体验。在习作前引导学生参与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对活动过程有亲身体验的经历。如写“记一次拔河比赛”“盲人贴象鼻”“乒乓球对抗赛”等活动类习作,可让学生先进行活动体验,然后把活动的过程清楚明白地写下来,让习作变得轻松而愉快。

(2)角色体验。就是让学生融入故事中的某个角色,用自己的思想,行动,情感和语言去碰撞,替换,触动,传达故事中人物的思想,行为,情感和语言,让故事变得鲜活生动。如指导学生《“漫画”老师》(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这类习作时,教师诱发道:“假如你是一名老师,面对调皮的学生,粗心的学生,不爱做作业的学生,你的心里会怎么想?为了引导你的学生健康发展,你会怎么做?会怎么教育他们(对你的学生说些什么)?”这样学生融入故事中的某个角色,有了亲身体验的真切感受,习作内容就会变得充实具体,人物语言就会变得生动传神,故事情节会变得高潮迭起。

(3)读写结合。读写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从信息论的角度讲,阅读是吸收,是将外部语言通过视觉系统传入大脑,在大脑的统一调控下,进行消化、理解,以形成自己的言语;习作是表达,是将大脑储存、消化、理解的语言材料,按一定的规范排列,用书面语言的形式,将内部言语转化成外部言语。所以,加强读写结合,能够促进学生读写能力同步提高。

加强读写结合,一是要引导学生树立积累语言的意识,教师要指导学生就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在诵读的基础上摘抄下来,由课内积累延伸到课外积累,由有意的“他律”积累转换成无意的“自律”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记忆仓库,储存大量的语言材料,为习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根据年段目标和课文特点,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经常开发一些随文练笔,多角度地引导学生进行写的训练,做到一课一练,一练一得。

例如,学完《圆明园的毁灭》,引导学生边看课文插图边提问:“看到这残垣断壁,你的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感受?”学了《狼牙山五壮士》,教师深情地启发道:“孩子们,如果追随历史,五位壮士一定能够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现在大家仔细观察插图,结合你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把此时此刻你心中的感受写下来。”学了课文《匆匆》,可让学生设计几句珍惜时间的警示语。

刘勰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文心雕龙》)文章就是由字、词、句这些语言的基本单位组成的,文章的内容、结构和形式,要靠语言来支撑、充实和装饰。

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规范的语言,习作就是指导学生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书面表达,所以,习作要讲求语句通顺完整,语意表达准确,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正确运用词语,做到遣词造句恰当,灵活运用各种句式,写出来的语段才能表意清楚,通俗易懂;按照一定的句式或段式组织语言材料,正确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这样才能做到内容融会贯通,传达出作者的心声,否则,就会影响表达的效果。

所以,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年段目标,拟定每次习作训练的点,锁定这一训练点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写作,学生在多个训练点的集合中,通过一次次的写作训练,形成基本的写作技能、技巧,从而达到“自由表达”的目的。这样的自由表达才有凭借和依托,才能真正体现规则指导与自由表达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小学习作教学之路是坎坷不平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因此我们要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努力让学生对习作“厌”写变“乐”写,由被动变主动,因“厚积”变“薄发”,因习作而快乐。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s/13023.html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