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当前,在“去小学化”背景下,幼小衔接过程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如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转变、小学阶段提出“零起点教学”、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家长教育活动等。幼儿教育“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之间的互相连接,[1]良好的幼小衔接能帮助幼儿更加顺利地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然而,当前在部分幼儿教育机构中存在过度追求提前教、提前学的现象,导致了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现象。
即使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等多份相关文件,“小学化”现象依然存在。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谈及学前教育时指出:“要综合治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游戏模式,不是教学模式。”文章基于幼小衔接过程中表现出的新特点,对影响幼小衔接工作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1“去小学化”背景下幼小衔接工作的新特点
1.1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的转变
2016年,教育部举办的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的主题定为“幼小协同、科学衔接”,活动强调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引导全社会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幼儿园、小学协同努力,广大家长支持配合,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幼小科学衔接。各地幼儿园纷纷采取措施积极响应,通过开展园所开放、宣传讲座、演出展览等多种形式向家长、社会大众宣传科学的育儿观念,提升幼教工作者自身的保育保教水平。
时隔两年,2019年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又将目光转向了幼小衔接。不同的是,此次活动强调做好入学准备不仅仅是幼儿园的工作,还需要小学的积极参与配合,双向衔接。鼓励小学参与支持幼儿园的入学准备教育,切实落实免试就近入学要求,坚持实施“零起点”教育。[2]
1.2小学阶段提倡“零起点教学”
作为幼小衔接的另一端,小学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其中。2013年,教育部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中提出了“零起点教学”,其内涵是小学新生入学后,应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不得拔高教学要求、加快教学进度。[3]“零起点教学”的提出首先是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刚入学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实施教学;其次是有利于缓解幼儿教育阶段的“小学化”现象,减少幼儿教育阶段的提前教、提前学,缓解家长提前抢跑的心态;再者也是教育起点公平的体现,保证每一位幼儿都能学习应有的知识。
1.3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家长教育活动
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省相继颁布家庭教育促进条例,《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也提到了“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全国各地的家长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幼儿园以家委会、膳委会、家长开放日、家长进课堂、家长讲座等形式提供科学育儿观念,促进家园合作。近年来,幼儿园常以幼小衔接为主题,针对家长开展专题讲座和咨询活动,明确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角色与相应的职责,缓解家长的焦虑,同时也向家长宣传“小学化”的危害,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去小学化”的进程。
2幼小衔接工作中现实问题探析
如今,有许多学者就“小学化”的现状、原因、危害及解决策略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其中很大一部分论文都是从幼儿园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小学教学存在提前“抢跑”的现象,在入学时就对幼儿提出了很高的知识储备要求,因此推动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4]然而,有些小学教师对幼儿教育的“小学化”现象却有不一样的看法,他们反而认为自己是“小学化”现象的“受害者”。针对这一现象,笔者通过比较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在认知和实践上对于“小学化”现象的差异与趋同来分析影响幼小衔接工作的现实问题,并提出对策,推动“去小学化”进程。
笔者共对133名幼儿园教师和110名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主要涉及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原因、概念及危害的理解,对“小学化”现象的评价,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现状以及改进意见等方面的内容。
2.1幼儿园教师对“小学化”现象认知清晰,但“去小学化”不彻底
幼儿教育的“小学化”是指在幼儿园时期提前以小学的方式进行教学,主要包括从学习内容、教学形式、行为规范、教学环境以及教育评价五个方面以小学的标准来开展教学。在调查中得知,幼儿园教师对于小学化的概念认知较为全面,超过半数的幼儿园教师认为小学化并不是单指“提前教授小学的课程内容”,而是包括课程内容、教学形式、行为规范、教学环境、考查形式五个方面。另外,幼儿园教师对小学化现象的危害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极少数幼儿教师认为“小学化”教育有利于幼儿的发展。究其背后的原因,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教育的理念以及幼儿学习任务的重心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且随着近年来社会对“小学化”现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和《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的颁布,幼儿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接触到关于“小学化”的最新理论。因此,在“去小学化”背景之下,幼儿教师普遍对于“小学化”现象有较为全面的认知,且认为“小学化”教育会对幼儿的身心各方面发展无益,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幼儿园教师能够自觉地抵制“小学化”教育。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目前幼儿园对此经常开展讲座、培训等活动,明确规定教师不允许提前教授拼音、算数、汉字等小学知识,确保一日生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小学化”现象依然存在,部分私立幼儿园受到来自家长的压力,不得不以知识教学来吸引生源。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都认为家长和社会外界是导致“小学化”教育的主要原因,双方普遍认为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和当前应试教育的模式是“小学化”形成的主要原因,而幼儿园是被动进行小学化教育的,主要原因不在幼儿园。
由此可见,当前“去小学化”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对于“小学化”的认知已经比较全面,有“去小学化”的意识。但在实践过程中,迫于外界压力实施“小学化”教育。因此,仅仅针对幼儿园教师开展继续教育远远不能实现真正的“去小学化”。
2.2小学教师对“小学化”现象认知不全面,未实行“零起点”教学
对于幼儿教育的“小学化”现象,小学教师倾向于认为其内涵主要是“提前教授小学的课程内容”和“以小学的行为规范来要求幼儿”,有近一半的小学教师认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中的知识教学和行为规范为小学阶段的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他们倾向于按照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幼儿的水平开展教学活动。虽然《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中已经明确指出教师必须严格实行“零起点教学”,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近一半的小学教师未按规定实行零起点教学。在访谈中,笔者发现一些乡镇小学的教师甚至不知道什么是“零起点教学”。由于小学教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概念认知不清晰,导致他们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对幼儿产生不合理的期待。如在访谈中,笔者发现有的小学教师认为“采用集中上课的教学形式”并不属于“小学化”的范围,认为这是幼儿园的常规教学方式,因此对刚入学的幼儿提出严格的课堂纪律要求,活泼好动的幼儿进入小学后就成了教师眼中的“多动症”问题儿童。
一些小学教师对“小学化”的危害同样存在认知不清的情况,有的教师不清楚“小学化”教育对幼儿发展是否有利,甚至有教师认为“小学化”教育对幼儿发展有利。小学教师普遍认为接受过“小学化”教育的幼儿具备较高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学习能力,更能遵守课堂纪律。因此,站在小学教师的立场上来说,“小学化”并非一无是处。在后续访谈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小学教师对于“小学化”现象的了解是非系统的,甚至很多是来自于学生对幼儿园生活的描述,他们从未有机会从正规途径了解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相关内容和科学的幼小衔接方式,导致他们忽视了“小学化”的危害,对刚入学的幼儿提出知识和纪律上的要求。小学教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认知不足导致幼小衔接变成了幼儿园单方面的任务。幼儿园教育为了形成与小学教育连贯的衔接,幼儿园教师为了达到小学教师对入学新生的高要求,不断增设知识教学,迎合小学的教育水平,因此导致“小学化”现象加剧。
由此可见,小学教师还未完全参与到“去小学化”的进程中,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认知及“零起点教学”的实施还有待加强。
2.3双方教师缺乏合作意识,仅有的幼小衔接活动流于形式化
在关于“小学化”的原因调查中,仅有小部分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赞同“小学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小学”这一说法,这说明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幼儿园教师都忽略了小学方面对于“小学化”的影响。甚至有小学教师认为幼儿教育的“小学化”是发生在幼儿园的事情,与他们没有直接联系。但实际上小学是幼小衔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提出什么样的需求,幼儿园就会采取对应的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因此,小学教师在改善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过程中的作用应该受到重视。
由于对“小学化”的认知不够清晰,导致在实践过程中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间缺乏合作。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合作机会甚少。大部分幼儿园教师从未与小学教师合作处理幼小衔接事宜,部分幼儿园仅有过带小朋友参观小学校园和课堂这样一些形式化的活动。一些小学教师的回答更是令人惊讶,他们认为完成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师的任务,与自己并没有多大关系。
可见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都缺乏合作意识,使得仅有的幼小衔接活动流于形式化。
3幼小衔接问题的应对策略
3.1双方教师“各司其职”
幼小衔接过程顺利进行的基础就是“各司其职”,双方教师明晰各自的任务并严格执行,这是幼小衔接顺利进行的基础。幼儿园教师应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5]”。但在实际情况中要实现真正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十分困难,一方面有来自家长和外界的阻力,另一方面这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并不是让孩子盲目重复地进行游戏,而是要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身体、认知、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提升,教师应具备使游戏教学化的能力,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课程、生成课程。[6]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做到真正的“去小学化”。
幼儿园到小学的入学准备不应该只关注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中提出的“零起点教学”,使家长不必再急于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也使得幼儿园教师能够将重心落在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上。因此,小学教师的“零起点教学”对于改善“小学化”现象至关重要。“零起点”并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绝对“零起点”,而是反对一切形式的超前教育和非常态教学。零起点也不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把同样的教学内容教给程度各异的学生,它强调的是教师应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进行教学,不随意加快教学进度。[7]
3.2推进幼小双方教师的继续教育
幼儿园教师应当通过参加培训、讲座不断地加深对幼儿发展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尊重和重视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努力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8],“小学化”教育就能不攻自破。
要想形成连贯的高质量的幼小衔接,光靠幼儿园教师的单方面努力是不够的。假如只有幼儿园教师有衔接小学的意识,而小学教师认为自己身在教育阶段的较高位,不做出一些改变以衔接幼儿教育,势必会导致幼小衔接的变质,加剧“小学化”现象。幼儿从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幼儿园生活进入端坐在课桌前听教师讲授的小学生活,势必会产生不适应的状况。小学教师应加强对幼儿园阶段教育方式的了解,与之形成衔接,对于刚入学的幼儿可以采取一些类似幼儿园的教学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动手操作性等,让幼儿在熟悉的氛围中逐渐适应小学生活。另外,在访谈过程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小学教师都没有对幼小衔接过程的系统的认识,只在教学过程中从同事或者学生口中了解了一些片面的情况。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可以在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课程、教师资格证考试或教师招考过程中增加相应的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概念、危害、预防等方面的内容,增强小学教师参与幼小衔接的责任感与能力。
3.3共同参与幼小衔接教研,优化工作方案
从幼儿园阶段到小学阶段的师生关系、教育理念以及课程教学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目前我国开展的幼小衔接活动一般为幼儿园教师带领幼儿进入小学校园参观,感受小学生的学习环境。[9]但是,笔者认为仅让幼儿参观小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方面也应该加强合作。例如,日本小学教师入职前都必须在保育所实习,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这一措施为我国促进幼小教师的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10]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可以定期交换工作环境,幼儿园教师到小学课堂中了解低年级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返回岗位后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为升入小学做好准备。小学教师走进幼儿园了解一日生活的安排,返回岗位后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调整教学方式,与幼儿园形成衔接。
现如今,幼小衔接的重担绝大部分落在幼儿教师肩上,小学教师只需要做出简单的配合,甚至有人认为幼小衔接就是幼儿园教师的任务,与小学教师没有关系。但实际上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应该是相互平等的合作关系,应当共同参与幼小衔接过程的教研,组织课程与活动。笔者认为,可以建立一种幼小衔接活动中的评价机制,每当合作举办幼小衔接活动(如参观小学、举办讲座、研讨会等)后,让教师有机会相互评价对方在其中的“角色”是否合格,并将此纳入考核机制,引起双方教师的重视。
3.4共同对家长进行教育,改变家长的错误观念
家长的错误育儿观念也是推动“小学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单凭幼儿园教师一己之力很难改变家长的观念,甚至有的家长会认为抵制“小学化”的宣传是幼儿园为自己的教学水平差而做出的辩护。面对这样的情况,幼儿园可以邀请小学教师来幼儿园给家长做讲座,将“小学化”现象带来的危害结合小学的实际教学情况告知家长,让他们意识到“提前学”并不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反而会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以及未来学习产生一系列的危害,并告知家长正确的幼小衔接方式。有了小学教师的加入,就能改变幼儿园教师孤军奋战的现状。
4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师对“小学化”现象认知清晰,但“去小学化”不彻底;而小学教师对“小学化”现象认知不全面,未实行“零起点”教学;双方教师缺乏合作意识,仅有的幼小衔接活动流于形式。要想解决好这些现实问题,建议双方教师“各司其职”,推进双方教师的继续教育,共同参与幼小衔接教研,优化工作方案,共同针对家长进行教育,改变其错误观念,才能更好地助力幼小衔接工作有效开展。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s/12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