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牛津大学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理念、路径及

降重资讯 admin 浏览

小编: 英国牛津大学基于“博雅教育”的办学理念、“平等与多元化”的学术愿景以及“社会领袖与未来学者精英”的培养目标,积极开展了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其主要路径为:注重生源



随着跨学科时代的到来,利用跨学科教育培养高层次人才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发展的重要举措。英国牛津大学(UniversityofOxford)较早开始了跨学科培养研究生,而且成效显著,分析其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理念基础、实施路径和发展趋势,可以对我国跨学科培养研究生提供重要借鉴。

一、牛津大学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理念基础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牛津大学之所以能够把握住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先机,源于其“博雅教育”的办学理念、“平等与多元化”的学术愿景以及“社会领袖与未来学者精英”的培养目标。

1.“博雅教育”的办学理念

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并在毕业后担任该校导师的约翰·亨利·纽曼(JohnHenryNewman)提出博雅知识(liberalknowledge)概念,阐述了其有关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也有学者译为“自由教育”)的办学思想,认为学校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而智力的培养并不趋向于特定的目标或偶然的目的,也不指向具体的职业、研究或科学,而是以对智慧本身的追求为目标[1]。强调追求智慧、探索和传授普遍知识的博雅教育观奠定了牛津大学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理念基础。纽曼指出,构成知识的各门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内部统一协调,“学生不可能攻读所有学科,所以需要生活于代表整个知识领域的人中间,耳濡目染,受其熏陶”[2]。而牛津大学为跨学科人才成长提供了自由探索和学科交叉的土壤。现任校长路易斯·理查森(LouiseRichardson)在2018年度总结时指出:“学院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个性化教育环境,促进跨学科的发展和深刻的社区意识的形成。”[3]学校弥漫着学科知识间共存与交流的氛围,学生在此可以尽情开展学科对话、思想碰撞,获得更广阔的知识视野。

文理并重的学科发展策略为牛津大学跨学科培养研究生奠定了基石。早期的牛津大学以人文学科见长,在19世纪工业革命和世界高等教育变革的推动下,学校意识到文理学科平衡发展、互相支撑的重要性。据2019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学科排名,牛津大学的工程与技术学、社会科学均名列第一,生命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均名列第三,物理科学名列第七。牛津大学已成为一所文理学科发展都很强劲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学科交叉融合、开展跨学科培养研究生奠定了重要的学科基础。以圣凯瑟琳学院(St.Catherine’sCollege)为例,其文理学科之间注重融合互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计算机科学与哲学、数学与哲学、物理与哲学、历史与经济学等多个跨学科,使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成为学院发展的重要方向。事实上,强调打破学科界限开展跨学科培养研究生,既是博雅教育办学理念的深刻体现,也是实现博雅教育的重要途径。

2.“平等与多元化”的学术愿景

大学只有接纳不同的文化并平等相待,才能促进多样化学术思想之间的沟通和融合。牛津大学的学术愿景即为促进平等与多元化,营造包容性的学术氛围,保持师生学习和工作环境的平等、多样性[4],由此形成了包容性极强的校园文化。1878年,学校便致力于促进性别平等,成立了英国第一所接收女子入学的玛格丽特夫人学堂及促进妇女高等教育协会。1876年,牛津大学第一个黑人毕业生克里斯蒂安·科尔(ChristianCole)是在英国法院执业的首位黑人,2017年学校以其名义举行了牌匾揭幕活动,副校长丽贝卡·苏雷德(RebeccaSurender)强调:“克里斯蒂安的这块牌匾将会提醒我们,大学在促进多元化方面已行进很久并取得了许多成就,牛津大学视推进多元化作为优先事项,将继续鼓励和支持我们的员工与学生团体的多元化。”[5]

对平等和多元化的不懈努力,既有利于牛津大学良好学科生态的形成,也极大地促进了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为跨学科培养研究生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其校长直言:“为了成为一个顶尖有领导作用的国际性大学,我们希望能够吸引到多元化的人才,我们要开展跨学科研究,我们要开展高层次研究,要培养好的学生,有好的研究我们就需要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不同性别的员工和学生。”[6]环境变化研究所作为牛津大学的一个跨学科教育单位,其跨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国际化比例为80%-90%,正因为多样化的学生和学科背景强化了对话学习过程,使得学生之间更容易进行相互的跨学科学习。

3.“社会领袖与未来学者精英”的培养目标

1852年,纽曼曾针对牛津大学指出,高等教育的唯一原则应是培养精英。牛津大学前副校长莫里斯·博拉(MauriceBowra)认为,牛津的基本任务有四个,即培养领袖人才、科学研究、培养新型的学者和科学家、通过学院传递文明文化[7]。可见,作为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培养“社会领袖与未来学者精英”一直是牛津大学的目标追求。随着社会重大难题的复杂化,跨学科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90年代英国接连发表了《高等教育的框架》和《21世纪的教育和训练》两份报告,强调要从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到积极开展综合教育和跨学科培养,实施宽口径课程教学,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在此环境下,牛津大学所要培养的是具备广博知识、创新思维能力、良好的综合素养与卓越领导才能的人,即其培养的是超越单一学科限制的领袖型、精英型人才。牛津大学凯洛格学院(KelloggCollege)院长乔纳森·米基(JonathanMichie)指出:“如果一个人想要理解并改变当今社会,关键在于跨学科和跨学科人才工作,重点是要寻求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由此创造出的成果才能大于学科的总和。”[8]

牛津大学环境变化研究所将跨学科培养研究生定位为“培养在环境变化与管理方面的国际领导者和决策人”,跨学科博士培训中心(DTC)的目标追求是“培养能应对未来几十年挑战的科学家,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在快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环境中获得广泛的洞察力,以便他们能够提出正确的问题来应对生物学和医学领域未来的挑战”[9]。实施跨学科研究生教育,正是牛津大学为了达到培养“社会领袖与未来学者精英”这一目标而作出的努力。而该追求也使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学校先后培养了27位英国首相、30多位国际领袖、50位诺贝尔获奖者和120位奥运奖牌获得者,“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牛津大学培养的高层次政治家和公务员比其他所有大学(包括剑桥大学)加在一起还要多”[7]。

二、牛津大学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实施路径

在上述理念的指引下,牛津大学从构建跨文化育才环境、提升学生跨学科素养、建设多样化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培养研究生的跨学科思维以及设立跨学科奖助学金等多种路径推进跨学科培养研究生。

1.注重生源和师资的多元化,构建跨文化的育才环境

牛津大学崇尚平等和多样化,在研究生招生和教师招聘中,强调吸纳多元化人才共同建设牛津社区。2017-2018年,牛津大学境外研究生申请比例达76.8%,境外在读人数占研究生总人数的64%,包括来自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群体[11]。校长理查森高度肯定了多元化生源的作用:“外国学生带给我们最大的贡献不在于财政收入的增长,而是他们所带来的多样化视角。”[12]牛津大学48%的教师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具备多样化的学科知识、思维方式、学术特长和研究技能,有利于形成跨文化的育才环境,为跨学科培养研究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保障生源和师资的多元化,学校还设立了“多元化基金”(DiversityFund)、“副校长多元化奖”(Vice-Chancellor’sDiversityAwards)等,鼓励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加入牛津大学。而以圣安东尼学院(St.Antony’sCollege)为代表的学院,则从教师招聘、培训和晋升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细则,促进教师队伍的多样化。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牛津大学连续三年夺冠,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席知识官菲尔·巴蒂(PhilBaty)评论道:“牛津大学的蓬勃发展,不仅仅是因为大量的研究经费和非常亲密的教学环境,而主要是由于校园里的人才——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人才。”[13]不同文化背景的师生汇聚一堂,从多样化的视角开展对话与交流,促使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理解与合作,为跨学科培养研究生提供了适宜的学术生态环境。

2.利用学院制提升学生跨学科素养

根据《牛津大学章程》,牛津大学实行学院制,前校长安德鲁·汉密尔顿(AndrewHamilton)说:“我们这38所学院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在一个学院之中,有一些小的团体很多时候都是跨系生活的,比如说理工科、化学科的学生可能与学哲学的学生共处一室,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6]同一个学院存在多个学科,这就为跨学科教育提供了组织上的便捷性。圣安东尼学院利用其国际关系、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的优势,进行非洲、欧洲、拉丁美洲的跨学科区域研究和教育,而不同学科背景的师生构建了学科融合的学术环境,帮助学生形成对跨学科学习的理解和兴趣,提升其跨学科素养。

学院之间还会根据教育需求进行跨学科研究生合作培养,其主要做法为:第一,采用联合聘任教师的形式实现跨学科师资整合,即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教师可以同时承担两个或两个以上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学生指导工作。第二,整合资源开设联合课程。以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为例,其“1+1”MBA计划,将一流的管理学课程与其他13个部门和学院的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形成跨学科联合课程,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展跨学科培养。第三,合作举办学术会议和研讨会,进行跨学科交流。如格林坦普顿学院(GreenTempletonCollege)与纳菲尔德学院(NuffieldCollege)联合了两个学院的医学、人口健康、人类学、全球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师生,举办全球肥胖问题研讨会。在合作培养跨学科研究生的同时,各学院以其优势学科向外交叉扩展,使学生有机会接受来自多个学科优秀教师的共同教育和指导,参与跨学科研讨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其跨学科素养,形成了跨学科思维方式。

3.设置跨学科专业,构建多样化的跨学科课程体系

依托跨学科专业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是大学进行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路径。牛津大学设置了一系列的跨学科专业,例如,人文学部共有41个研究生专业,其中,涉及跨学科的专业包括电影美学、中世纪研究、艺术史与视觉文化、哲学神学等,占全部专业数的37%。医学院设有基因组医学与统计学、感染免疫学和转化医学、结构生物学、生物医学等跨学科研究生专业。 表1牛津大学跨学科生物科学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导出到EXCEL 课程类型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考核方式课时主修课程掌握生物科学的核心专业知识编程简介、基础数学和统计学、细胞信号和系统、Matlab编程语言、生物信息学、生物物理学和成像技术、显微镜成像技术、有机化学、数据管理、数据分析与统计、图像分析学等根据学生背景和经验进行评估17-20周选修课程发展学生的跨学科思维高级光学、化学神经科学、研究设计与临床试验、农业化学、基因组工程、表观遗传学、生物力学、机构生物学、随机建模、系统医学、X射线晶体学等学生进行课程记录和报告1-2周密集课程教学项目轮岗在实际项目中发展和练习跨学科技能参与两个研究小组和研究主题与合作的实验室和工业伙伴的轮岗项目完成两篇简短的轮换项目期刊论文24周研究项目加深对特定主题知识的理解,获得广泛的研究认识确定博士项目主题,进行实质性的研究完成项目研究计划书及博士学位论文3年职业发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个人可转移技能科学写作、演讲和沟通技巧、科学方法论、项目管理、教学经验和培训、生命伦理学、研究伦理、技术转让和知识交流、知识产权等在年度活动和会议上报告并展示研究成果12周 资料来源:http://www.biodtp.ox.ac.uk/programme/overview.html。

跨学科专业必然需要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做支撑,从表1生物科学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可以看出,除了主修课程、选修课程以外,还包括诸如项目轮岗、研究项目、职业发展等课程类型,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提升跨学科知识能力、跨学科研究能力的同时,也成为具备团队协作、沟通交流、演讲技巧等各种迁移性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该课程体系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2015届博士研究生卡特琳娜·约翰逊(KaterinaJohnson)说:“该课程十分具有价值,因为它能提供一系列对研究十分有用的知识和技术方法……还可以在研究过程中建立广泛的联系。”[15]

4.开展跨学科研究训练,培养研究生的跨学科思维

迈克尔·吉本斯指出:“知识生产更多地源于应用情境之下,在一个基于应用的复杂环境之中进行工作,对于解决办法来说其决定性因素是在一个行动框架之中不同技巧的综合,最终解决办法的形成通常会超越任何单一学科。”[16]牛津大学实施跨学科研究训练正是基于实际的科研问题,针对不同专业制订相应的训练计划,使学生在学术研究中学会多学科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从事区域研究的博士研究生在跨学科研究训练中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培养与区域研究相关的研究技能;二是建立对不同地区的跨学科理解;三是进行原创性质的研究。生物医学、合成生物学、生物科学等跨学科专业都要求研究生参加三年以上的项目研究。跨学科研究训练方式包括以下四种:第一,实验室轮换。旨在体验不同实验室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文化,积累跨学科研究的经验。如英国研究理事会资助的合成生物医学要求至少两次的实验室轮换。第二,实地考察。跨学科项目一般与其他国家、学校和行业组织都有合作培养意向,提供学生实地考察研究的机会,锻炼其跨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第三,跨学科团队研究。一般会由多名研究员或教师领导,带领不同学科的学者和研究生通过团队协作的形式共同探究复杂性问题。第四,学术交流。国际专家研讨会、跨学科小组讨论会、跨学科讲座等多种学术活动会定期开展,跨学科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专业发展方向有选择性地参加。

牛津大学的跨学科研究训练糅合了多种学科视角与研究方法,鼓励学生接触不同学科领域的权威学者,加强团队合作交流,培养其跨学科思维能力。合成生物学的研究生在训练结束后说,“研究项目使我提升了一些化学核心技能,实验室轮换使我有机会尝试完全不同的研究领域”,“这些研究训练不仅提高了我的理论和实践技能,还培养了我的可转移性技能,在布伦南实验室工作期间,研究项目的跨学科性质使我能够拓宽技能和思维,这对我未来的研究有很大的好处”[17]。

5.设立专门的跨学科奖助学金,激励跨学科研究生学习

英国罗素集团在研究生课程评审报告中指出,要将有限的资金投入高质量的研究生课程中,而高质量研究生课程的特点是能够提供跨学科研究和可转移技能培训。作为罗素集团成员的牛津大学,特别设立了专门的跨学科奖助学金,以激励跨学科研究生学习。此类奖助学金种类较多,资助面广泛,资助力度较大。以牛津大学的韦登菲尔德和霍夫曼领导力计划(WeidenfeldHoffmannLeadershipProgram)为例,该计划是一项旨在为来自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地区培养未来领导者的跨学科计划,为支持该计划,牛津大学于2007年设立了韦登菲尔德和霍夫曼奖学金,迄今已资助了来自68个国家的249名研究生,资助涵盖其在校期间所有课程学习和生活费用。在2019年世界经济论坛上,该奖学金计划的信托基金主席简·鲍德温(JaneBaldwin)给予高度评价:“获该项奖学金资助的学生得到了大量领导力课程的训练……培养的人才对他们的原籍国家产生了积极且可持续的影响。”[18]牛津大学环境变化研究所为其培养的环境变化与管理跨学科硕士研究生提供11项奖助学金,自1994年该跨学科专业成立以来,超过70%的学生获得了奖助学金支持。牛津大学针对跨学科研究生设立的奖助学金,吸引了一批优秀青年参与跨学科学习,激励着他们刻苦钻研。牛津大学环境变化研究所2009届学生莱昂韦斯特(LeonWestby)认为,获得跨学科奖学金的支持使其有机会掌握必要的知识应对环境管理的变化,自己未来任何学术上的成功都要归功于这份奖学金和跨学科课程的学习[19]。

三、牛津大学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发展趋势

为保持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领先地位,未来牛津大学将强化跨学科发展战略,加强跨国教育合作交流,注重研究生可转移技能和通用性知识的培养,建设专门的跨学科教育组织机构。

1.强化跨学科人才培养战略规划,确立其优先发展地位

跨学科人才培养已经成为牛津大学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牛津大学战略规划(2013-2018)》提出的一项优先发展战略便是跨学科教育,而《牛津大学战略规划(2018-2023)》进一步强调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特别指出牛津将领导跨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国际研究议程,培养跨学科人才和召集国际团队以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将继续发展学院的跨学科性质和教学实力[20]。基于此,格林邓普顿学院(GreenTempletonCollege)提出未来发展的重点是促进学院的多样化和学科之间的健康融合,为推动人类福祉带来最好的研究和人才。凯洛格学院(KelloggCollege)将其使命描述为:“为研究生创造一个包容和平等的知识共同体,促进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发展学术卓越、创新和社会相关性。”随着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化、综合化及跨学科性,牛津大学发展战略和各学院发展愿景都强调培养跨学科人才对解决全球重大问题的意义,将会从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继续强化其优先地位,为应对未来挑战提供智力支撑。

2.加强跨国教育合作交流,增强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国际影响力

开展跨国教育合作交流既可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野,又可推进跨国教育资源整合和共享,吸引更多国际学者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增强其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国际影响力。《牛津大学战略规划(2013-2018)》指出,进行国际合作共享先进的教育资源是跨学科培养的有效方式之一,牛津大学将不断探索与国际机构和组织合作的机会,这种跨国全球合作能够解决大规模的与跨学科相关的重大问题。《牛津大学战略规划(2018-2023)》则继承了该思想,强调未来将与众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建立联系,主要通过开展长期战略性研究生合作培养计划、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设立研究中心或分校、积极加入国际联盟开展联合教育和研究活动等三种形式,与合作高校共同开展重大研究项目,为彼此的学生提供跨学科交流课程,并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采取共同行动。未来牛津大学会扩大跨国教育合作的范围,丰富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形式,进一步夯实培养社会领袖人才和未来学者精英的国际根基。

3.注重研究生可转移技能和通用性知识的培养

可转移技能和通用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从一份工作迁移到另一份工作中、可以用来完成多种工作的技能和知识。2002年,英国《罗伯茨报告》指出,英国高校毕业生的知识技能与雇主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现象,他们难以在实际环境中运用他们的技术知识,并缺乏强大的可转移技能。为此,英国研究理事会投入1.2亿英镑支持研究生可转移技能和通用性知识的培养。为响应政府倡导,牛津大学的多个跨学科博士培训中心都开始将可转移技能和通用性知识纳入培养方案中。数学物理和生命科学部门强调针对个人需求和职业抱负,制定跨学科研究生核心知识技能培养课程,社会科学部门指出要设置不同主题的专项培训计划,如研究诚信、研究方法、写作和沟通技巧、项目管理等。《牛津大学战略规划(2018-2023)》将可转移性技能和通用性知识作为未来培养跨学科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承诺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学习体验,确保毕业生能在他所选择的任何职业上都取得优异的成绩。为此,牛津大学未来将采取四项举措:第一,鼓励多样性的评估,确保牛津大学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以更加多样的评估标准来发现学生的各种潜力;第二,继续加强学院、学术部门及各机构之间的教育合作,共同提供跨学科学生发展所需的各种支持;第三,在课程内外加强训练,同时扩大资助海外实习和研究训练机会来发展个人可转移技能;第四,为研究生提供技能提升和职业准备的机会。

4.增加专门的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组织机构

虽然近年来牛津大学相继成立了人口老龄化研究所、跨学科区域研究学院等十余个跨学科研究与研究生教育的组织机构,但是《牛津大学战略规划(2018-2023)》特别指出,学校现有的跨学科机构难以满足未来学生培养的要求,为缓解现有研究生院的紧张状况,牛津大学计划在学校层面成立新的跨学科研究生院,并不断完善现有机构跨学科设施环境。正在筹建的跨学科研究生院被命名为公园学院(ParksCollege),专注于21世纪重大问题的跨学科研究与教育,计划于2020年10月招收50名研究生,到2022年每年招收约200名研究生,旨在为跨学科培养研究生提供丰富的学科知识和经验,促进跨学科互动。与此同时,牛津大学绝大多数学院,尤其是只招收研究生的学院为了提升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效果,也在考虑新增跨学科组织机构。纳菲尔德学院(NuffieldCollege)2014-2017年成立了四个跨学科中心,其将来会新增一个计量经济学和气候科学跨学科教育研究中心。增设专门的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组织机构,可以为汇聚各类资源促进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创设便利环境,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因此,成立专门的跨学科组织机构将成为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重要趋势之一。

四、对我国高校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启示

牛津大学跨学科培养研究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2014年英国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调查中,其全球和地区研究学院(OxfordSchoolofGlobalandAreaStudies)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课程达到了96%-100%的满意度,远高于英国其他大学的平均水平,学生毕业后在国际机构、全球非政府组织、各国外交部门、国际政府等领域担任高级职务,为英国乃至国际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跨学科人才[21]。在牛津大学跨学科生物科学博士项目中,60%的学生成为所在研究领域的领导者,20%的学生自己申请专利、创立公司。环境变化研究所培养的60多名跨学科博士就职于美国、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成为其环境领域的重要学术骨干。我国跨学科培养研究生还处于起步阶段,可以从牛津大学跨学科培养研究生中得出诸多启示。

1.实施跨学科培养研究生战略规划,构建良好的跨学科培养环境

牛津大学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顺利推进与其注重战略规划、构建良好的跨学科培养环境密不可分。《牛津大学战略规划(2013-2018)》《牛津大学战略规划(2018-2023)》均将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作为重要战略内容,强调要进一步优化培养环境。我国已经从国家战略层面认识到跨学科教育的重要性,《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均强调,要培育跨学科跨领域创新团队、鼓励跨学科攻读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宽口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而国家政策要得到有效落实,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细化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政策制度,增设跨学科专业及学位,鼓励高校积极开展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加强培养研究生的跨国、跨文化交流,并提供专门的资金保障、社会合作保障等,形成跨学科研究生成长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需要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与定位,将跨学科培养研究生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内容。为此,高校应树立跨学科教育战略意识,根据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和培养研究生的未来需求,瞄准要突破的跨学科领域实施战略规划。同时要加强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宣传,形成浓厚的跨学科培养氛围和强烈的跨学科认同感,构建良好的跨学科培养环境,并建立完善的跨学科战略实施的保障机制。

2.建设跨学科专业与课程,强化跨学科研究训练

我国2018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明确了13个学科门类,并没有专门设置跨学科门类的专业。部分高校名义上设置了相关的跨学科专业,但如果从知识体系和教学管理组织体系方面深入考察,距离真正意义的“跨学科”还存在距离[22]。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跨学科课程往往只是对不同学科知识的简单堆砌,缺乏不同学科知识结构的有机关联,致使跨学科培养研究生成效不显著。反观牛津大学,其学术委员会有权依据社会发展、科技变化对专业进行调整,根据学科交叉趋势与社会发展走向及时新设了一系列跨学科专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对此,我国应根据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变化及时增设跨学科研究生专业,并逐渐下放高校专业调整的自主权,引导高校结合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跨学科专业设置。同时围绕跨学科专业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对跨学科课程类型、目标、功能、内容、方法及评价的研究,使不同领域的知识建立有机联系,充分发挥跨学科课程的育人作用。

牛津大学的经验告诉我们,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离不开系统的跨学科研究训练,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教学和科研相背离,这就难以保证跨学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22]。因此,我国在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要将跨学科研究训练视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将其纳入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计划大纲中,帮助学生实现从跨学科理论学习到科技成果产出的过渡,培养其跨学科研究思维能力。可借鉴牛津大学的做法,采用实验室轮换、跨学科团队协作等方式,让研究生积极参与跨学科研究项目,通过科研训练课程和研究实践锻炼培养其跨学科研究技能、综合素养、实践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3.建设跨学科教师队伍,完善跨学科教育考核制度

跨学科教师队伍水平是决定跨学科培养研究生成败的关键性因素。从学科背景来看,我国拥有跨学科学习和研究经历的教师较少,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相互交流沟通不多,进行合作研究和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教师极少。从隶属关系来看,由于我国传统的组织制度的制约,教师的评价制度和聘任晋升制度都是基于院系和学科,使得教师难以形成跨学科身份认同,从事跨学科活动也会受制于传统的组织制度[24]。可以借鉴牛津大学的联合聘任制度,跨部门组建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师资团队,教师既在原学院任职,又能以联合聘任的形式参与到其他学院的跨学科研究生教育中,增强优秀师资的共享性和流动性。同时要完善跨学科教育考核制度,制定合理的跨学科教师考核条例和晋升制度。跨学科的课堂教学、研究生指导等涉及多个学科的整合,工作内容也更加复杂,在考核中要考虑跨学科教师的工作性质和难度,增加跨学科业绩的比重。还应完善对学生培养质量的考核制度,加强对跨学科课程的监督与评估,强化对跨学科论文审核、答辩和学位评定的管理,确保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质量。

4.建立专门的跨学科教育组织机构,健全相关支撑机制

近些年,我国高校纷纷成立了一些跨学科研究中心,但缺乏专门的跨学科教育组织机构仍是一个普遍性问题。跨学科培养研究生所需的项目和课程资源分散在不同的学院,依据学科划分的院系组织分裂了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即使有跨学科团队,也因受到院系隶属关系和既有学科背景制约无法建立有效的协同培养机制[25]。对此,我国高校应借鉴牛津大学的做法,既要着力破除院系组织壁垒,围绕相关跨学科培养项目、跨学科教育主题等建立专门的跨学科教育组织机构,也要鼓励学院利用自身强势学科,积极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学科群,围绕学科群建立跨学科教育组织形式。

我国高校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学术评价制度等均严重阻碍了跨学科组织的创设和跨学科活动的开展,给予专门跨学科组织发展的机制支撑尤为重要[26]。牛津大学的跨学科教育组织机构都有充足资金支持、专门的管理队伍,并制定了科学的考评机制。有鉴于此,我国在建立专门的跨学科教育组织机构的同时,需要完善相关支撑机制:一是要构建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资金保障机制,国家、学校、社会要“预留”给跨学科教育足够的资金;二是要完善跨学科研究生管理机制,包括课业管理、奖助学金、科研训练等,确保跨学科培养研究生的质量;三是要建立跨学科人事管理制度,保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撑跨学科组织的运行。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s/13577.html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