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思考

降重资讯 admin 浏览

小编: 办学要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中心,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以新时代教育方针为理论依据。文章分析了当前师资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紧贴新时代教育方针,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



新时代教育方针指出,发展教育要“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人才。”[1]对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大学教育要全面贯彻新时代教育方针,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其重中之重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的能力和素质[2],充分发挥自身专业和学术优势,努力培养一批教学名师。

一、新时代教育方针是军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依据

新时代教育方针是发展教育的总方针,是解决好当前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的理论依据。新时代教育方针是我们党对高等教育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新时代教育方针的落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3],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发展的关键。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新时代教育方针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基本要求,作为大学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队伍结构亟待改善

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骨干成员主要由三部分组成[4]:一是各大院校培养的应届学生,二是各大院校成熟人才的调入,三是地方科研人员。其中,前两部分是师资队伍的主要来源。可以看出,我国的师资队伍建设长期拘囿于院校培养,未有效的发挥社会优秀资源,造成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学科建设方面结构性不合理,缺乏创造性人才,优势学科不突出,特色学科不明显,尤其缺乏前沿性、创新性的重点学科,而有的学科已经陈旧过时,还未及时清理。二是人员结构的不合理,学校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而有的院校非教师数量过多,承担了过多的行政任务,对正常的教学活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教师压力也比较大,难以安心工作。三是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中青年教师偏少,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院校培养的优秀专业骨干教师到地方公司任职,造成人才的流失。

(二)师资队伍培养缺乏针对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员层次多,类型广,既有职业教育又有学历教育,既有全日制教育又有非全日制教育,绝大部分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不同类型的学员,教学方式千差万别,而院校的师资队伍培养通常是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很少有针对特定教学对象的相应培养方案,制定的教师培养计划眉毛胡子一把抓,造成培养内容与实际操作严重脱节,尤其是青年教师初入院校之时,参加的教师培训仅仅流于形式,要在长期教学中摸索才能有所收获,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造成一定阻碍,影响了教师培养计划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师资队伍氛围相对封闭

受制于体制、保密及地理位置等等原因,应用型本科院校不能像综合性院校一样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开放性,其环境相对比较独立[5],师资队伍氛围比较封闭。所设专业也大多与特定职业相关,保密性强,与地方院校交流少,缺乏国际交流,与国际一流院校无法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交流机制,长此以往形成自我封闭的氛围,教学资源有限,教师缺乏走出院校的机会,只能依靠院系或教研室教授的指导,随机性很强,能力长期得不到更好的锻炼,自我发展受到限制,个人职业发展前景不佳。

三、坚持新时代教育方针,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一)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坚持新时代教育方针,就是要以提高教员能力素质,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为本。最大的优势是发挥社会力量补充院校短板,打破人才流动的壁垒[6],重塑师资队伍结构,大量吸收公司科研人员或工厂的优秀技术人员进入院校教学教辅岗位,通过引进硕士、博士,甚至留学高才生等高层次、高学历人才补充教员队伍,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这样教员队伍的来源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短期内可以从校外快速地补充,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同时也要警惕教师补充过快带来的负面影响,某一年龄段教师较多,在现有职称评定体系下,会对年轻教师的晋升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会影响后续人员的补充,要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师资队伍结构的持续优化。

(二)激发活力,统筹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新时代军事方针指出要立德树人,作为教员,无论是教学还是学术首先要会做人,职业道德建设要与教师的职业精神结合起来。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朴素是我们的传统作风,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有所下降,教员的待遇较低,院校要适当统筹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激发教员活力。在物质激励方面,坚持按劳分配,而不是按需分配,坚决杜绝行政领导侵占教员利益,加大教员在房子分配、课时补助等方面的优势,鼓励教员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中亟待解决的疑难问题,积极申报院内外新课题,适当提供启动基金,对于高水平论文进行物质奖励等等。在精神激励方面,对于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科研一线的教员,在职称评定、荣誉嘉奖等方面有所倾斜。按照新时代教育方针,统筹好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才能激发教员活力,形成人人争当教员,人人争当好教员的向好趋势。

(三)开放办学,开阔师资队伍眼界

贯彻新时代军事方针,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就要与国内一流大学看齐,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借鉴一流大学的前沿的理论成果和先进成熟的办学理念,共同开发和利用优质教学资源[7,8]。邀请名家大师到学校讲学授课,邀请知名专家参与学校重点研究课题。同时,选派骨干教员到合作办学单位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深化国际交流,注重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外院校、培训机构、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的联系,与国外知名院校开展教员互访或参观见学等校际交流活动,拓宽交流合作渠道,形成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格局。

(四)深入社会,对接实际需求

院校要把课堂延伸到社会、工厂,深入到基层一线,扎根社会实际。院校要定期组织教员骨干走出院校,深入公司调研或挂职锻炼,参与到公司的重大任务中,接触一线,深入了解社会实际及未来发展的现实需要,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立项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融入平时课堂。确保所有专业课教员对接一线需求,实现教学从课堂到部队再回到课堂的良性循环,从而解决教员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单一的问题。要将院校交流经历作为提升任职的必要条件,以制度的刚性确保人才培养交流的可行性。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s/13005.html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