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本科“3+2”贯通培养是重要的一部分,在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的高职本科“3+2”贯通培养机制来看,还存
教育部等六部委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在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为了有效地衔接高职与本科教育,培养适合我国未来发展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国家积极探索高职本科“3+2”贯通培养模式。
1高职本科“3+2”贯通培养开展的必要性
1.1社会对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需要优化当今社会的人才结构,加大对教育改革的力度,推动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各个领域都进入了信息化发展的阶段。为了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也应当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专业技能人才,但是由于目前的高职教育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信息化的革新力度上不足,因此需要高职本科采取贯通培养的模式来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从而使我国的职业教育有更好的发展机会[1]。
1.2高职教师无法做到知识储备的与时俱进
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但是当前人才培养对行业的供给不足,还需要更多的高技术人才补充到经济建设中来,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而且,当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推动,形成了许多新的知识板块和知识体系。事实上,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较弱,熟知高精尖技术的专业教师资源匮乏,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2]。高职教师的实践水平较强,但是在理论知识上仍须精进,在许多专业领域上的知识储备处于空白状态,这些老师难以匹配当前专业知识不断革新的需求。由此可见,当前的师资队伍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只有进行高职本科“3+2”贯通培养,才能让培养出更好的专业人才。
1.3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遭遇生源不足瓶颈
我国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生源充足,但是总体占比较少,绝大多数不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生源都不容乐观。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三个方面因素制约着高职院校的生源问题,让高职院校处于招生难的困境。首先,由于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物质水平较高,绝大多数的家庭有能力去享有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所以许多家长宁愿承担较多的教育成本也要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其次,由于目前就业压力持续不断地增加,社会竞争力不断加大,企业在对应届毕业生进行面试时考虑更多的是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如果不具备相当强的教育水平,那么很难吸引更多的学生来此求学[3]。最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本科教育在我国尚未取得普遍共识,大家都觉得普通本科教育更加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高职教育所起到的作用还很有限。
1.4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职业教育是一项国家民生工程。在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后,高职教育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知识的更新速度也非常之快,然而目前高职教师的教学模式更新不及时,且实训条件更新滞后,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体现职业教育应有的实践特色。特别是在当今行业发展不断更迭的情况下,教师的知识储备与技能水平难以做到与时俱进,导致技能水平培养力度不够、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足,阻碍了高职院校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发展目标的实现,也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难以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最终影响了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2高职本科“3+2”贯通培养的机制优化策略
2.1建立高职本科“3+2”贯通培养的有效运行机制,打造全新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
高职本科“3+2”贯通培养机制是一种全新的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体系,通过衔接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两种办学机构的制度,双方进行通力合作与衔接,在联合培养的过程中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打造全新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为了建立贯通培养的有效运行机制,首先要设置办学机构和重建办学制度,优化现行的运行机制,改变原来由本科院校独立牵头的单一模式,借助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双方的力量,更新为独立的教育体系,从而脱离原来完全的本科办学属性的定位,最终形成相对灵活的属于高职本科“3+2”贯通培养的个性化目标,让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都更加优于原来的培养模式,同时也从本科的应用层次上脱离出来,形成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从而实现贯通培养的真谛。
2.2加大对高职本科“3+2”贯通培养的宣传,建立新型的招生专业计划
由于高职院校在生源数量和质量上都不乐观,因此在高职本科“3+2”贯通培养机制中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和家长对新型培养模式的认可度,让外界能够接受并认可贯通培养的新型机制,从而增加教育的投入,扩大培养的规模,加大招生的力度。在设置专业时,要以就业为导向和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增加试点专业的类别、数量,摆脱原有的专业目录限制,按专业大类招生,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特别是按照各个省市的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进行灵活的设置。学校在设置一年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去调整专业,从而有针对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课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制定下一步的学习目标,同时有利于高职本科“3+2”贯通培养的专业计划调整[4]。
2.3建立高职本科“3+2”贯通培养的良性竞争机制,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职本科“3+2”贯通培养虽然是一体化的培养机制,但事实上也分为两个阶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考虑高职院校人才在进入本科学习后的学习状态,在头几年的培养过程中,要建立合理竞争、强制退出和自愿退出的补充机制,而不是只要学生进入学校之后都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更多的是要考虑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以及能否适应本科教育。在引入竞争机制之后,通过遴选和退出机制,可以在本科教育阶段淘汰一批学习成绩差、综合素质低的学生,同时还可以补充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以顶替这些空缺的名额。由此一来,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珍惜教育机会,为自己谋得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其他学习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参加“3+2”贯通培养,为我国人才的培养输送更好的资源[5]。
2.4加强高职本科“3+2”贯通培养的师资力量,强化教师职业能力建设
精良的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以往在高职院校中,绝大多数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较为欠缺,但是与企业的合作较多,实践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相对而言,本科院校的教师科研能力、实践能力都较低。因此,在高职本科“3+2”贯通培养方案中,我们应当发挥高职教师和本科教师的双重优势,让高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践性较强专业的教学,而本科教师则投入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中。同时,高职院校在和企业的合作方面经验较为丰富,可以引入一些企业的实践项目和优质资源,从而更为理想地完成综合实训类课程的教授任务,构建一个完整的高职本科“3+2”贯通培养师资队伍,最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众所周知,由于普通本科院校大多采取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只是起到指导和引领的作用。而高职教师应当在高职本科“3+2”贯通培养的过程中调整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除了讲授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规划,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实践技能达到相应的水平。在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普及之下,参加高职本科“3+2”贯通培养的教师要大量地引入信息化的教学资源,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加强对自身学习的督促,如此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6]。
3结语
高职本科“3+2”贯通培养是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培养手段,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大力倡导高职本科“3+2”贯通培养模式,需要整个社会形成合力。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社会舆论要加大对技能型人才需求、就业政策、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宣传,提高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奉献在行业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由此使更多的学生愿意加入高职本科“3+2”贯通培养模式中,转变学生的择业和就业观念,最终为我国经济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s/12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