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写作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是教育工作者重点研究的方向。对我国来说,落实立德树人的必要途径是培养核心素养,在当今大力提倡培养核心素养的前提下,写作教学的现状仍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文称为新课标)在课程的目标、性质、内容,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等方面关于写作的内容极其丰富、明确、重要。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按照新课标进行编写成册,[1]在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16个单元中以阅读和写作为主的单元共有13个,其中有5个文学阅读、写作单元,有3个思辨性阅读、表达单元,有3个实用性阅读、交流单元和2个整本书阅读、研讨单元。由此可以得出,写作在语文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写作教学如此重要,但其现状却不乐观。
一.写作教学的现状及其问题
写作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它要求学生能够采用恰当的词句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然而写作一直是教师头疼的难点和学生畏惧的难题,在有的教师看来,写作教学教与不教,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会发生变化;在学生看来,也会觉得自己学与不学写作,写作水平也没有变化。写作学习和其他学习最大的差异是在于它的“迟滞”规律,努力学习与不努力学习跟最终的效果几乎不会同步表现出来,甚至短时间内根本看不到,它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2]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许多教育工作者为解决这一让教师、学生头疼的难题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写作教学的现状依旧严峻。
在教师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语言建构和运用的主动性以及自觉性,只是一味的把作文当做作业布置给学生完成;在作文教学当中,教师没有渗透思维教学和以身传教的思想;忽略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漠视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等。在学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学生写文章词不逮意、文字知识欠缺和语言使用不规范;写作时不梳理文脉,没有整体框架意识,思维混乱;写作时缺少美的感受,忽视过程,一味的重视结果;很少主动的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

二.写作教学的解决措施
教学包括了教师教和学生学,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1.教师方面
首先,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主动在生活和学习中建构和运用语言。语言建构与运用包括三方面:一是语言的积累和建构;二是语言的表达和交流;三是语言的梳理和整合。教师要在了解本班学情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里的任务驱动,通过任务驱动,呈现活跃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融入到语言的建构当中,从而发展言语智能和构建有“活力”的言语体系。如在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上册第一单元,它是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单元后面的单元学习任务有4个,最后一个是直接指向写作的,要求结合这单元的诗作,模仿这单元诗歌在意向选取、语言锤炼等方面的技巧,发挥联想和想象创作出一首诗歌把自己的青春岁月记录下来。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要渗入思维教学及以身教学的思想。教师是学生思维的领路者,要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打开学生的思维。作文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特别是逻辑思维,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思路才会清晰有条理。比如语文必修教材上册第二单元,此单元所选入的新闻评论针对性强,特别注意行文的逻辑性,教师在讲解《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篇课文时,要着重带着学生理解文章的逻辑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还要以身作则,要有“下水意识”。新课标要求:“45分钟内要可以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堂之外的练笔不能比2万字还少。”[3]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老师的要求,而且老师要做的更多、更好。
第三,教师在教学中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有擅长发现美的“眼睛”,并且能自己用文字来记录所发现的美。作为母语教育,写作教学是教审美创作的方法,作文是具有诗意性的。优秀的作文会带给人美的享受。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必修教材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语要求要在朗读、想象中感受诗歌意境,欣赏其奇特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教师在写作教学时,要经常用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评析和欣赏,比如李白的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用奇丽的想象来展现梦境,学生要会从其中发现美、鉴赏美、品味美,要让学生发现用写作来作记录是一种表现、创造、享受美的过程。
最后,语文教师要积极地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拓宽文化视野,关注并参与到文化建设当中去。教师自己要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清晰的认识,高度的重视和培养一定的文化素养。教师要通过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去引导学生正确的关注文化和了解文化,从而进行作文的创作。培养学生热爱我国的语言文字,引领学生体会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把写作教学课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主阵地。
2.学生方面
首先,学生自身要高度重视建构和运用语言,丰富自己现代汉语知识。在平时学习中,学生要主动以阅读来促进写作,阅读时要主动注重写作素材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做到读写结合、品鉴相传。新课标和新教材都把阅读、写作相结合,阅读中有写作,写作中有阅读,把表达与交流融合于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写作量大大增加,写作形式更加丰富。[4]学生进行写作是有原型的,生活是其来源之一,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关注生命和关爱社会,要会在具体的语言情境实践中来建构、提高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自己对写作的兴趣。比如在必修教材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就是希望通过本单元了解汉语词语的特点,通过多种方式积累词语,提高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从而解决学生写文章词不达意的问题,丰富汉语知识。
其次,学生要有意识的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人特有的思维是创造力的展现,其主要呈现在培养思维的创造力。一篇有创造力的文章才是被人们所称赞的文章。思维的火花很多时候需要在特殊的情境下才会被激发出来,所以学生要主动自觉地融入这个情境当中。通过提升思维让表达与交流更有质量,使逻辑更加清晰。写作是学生用来学习和思考的方式,思考的广度、深度、速度影响着写作的质量,写作过程就是思考和分析的思维过程。写作与思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第三,学生要主动提高自己鉴赏、评价、创作美的能力,坚持正确的审美标准。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所以在写作时,不能只是一味追求结果,功利心强而忽视过程,要享受过程带给我们的满足感。“言为心声”写作就是通过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优秀的作品要结合作品情感来进行赏析,如统编必修教材上册的第七单元中的选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比如朱自清的作品《荷塘月色》,学生学习本单元时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当审美提升了,在老师的写作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学习。
最后,学生要主动地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学生要体会中华文化的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在班级主动地营造浓厚的文化传承的氛围。在古代诗文的学习中,要有文化性,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在写作创作中,学生要充分发挥出中华文化的无边魅力。古代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必修教材下册第一单元要求对课文阅读、把握,进行深入的思考,充分了解先贤的思想,深刻体会前人的智慧,为把握当下与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当前,课程改革鼓励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养成学生的写作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支持学生有创意而自由地表达。[5]王宁教授认为: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生的语言经验和品质要在语言实践中构建并在真实语言使用中表现出来。[6]“写作是语言构建的基础、是思维发展的核心、是审美鉴赏的学习领域、是文化传承的应用场所。”[7]在提倡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大环境下,语文老师要认真领悟其丰富内涵,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建构、应用语言,发展、提升思维,鉴赏、创造审美,传承、理解文化,丰富知识,教授写作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自己的写作教学水平,推动写作教学有效进行。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s/12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