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演武与出版砥砺:红色校刊《育德月刊》出版

降重资讯 admin 浏览

小编: 育德中学教师安志成以育德中学为依托创办的《育德月刊》是当时思想较为进步的红色刊物,其编辑理念和出版实践都具有进步的时代精神,也兼具河北地方特色。《育德月刊》秉承创刊



育德中学校史辉煌,曾有“天津南开,保定育德”的美誉。“育德中学不仅对保定革命思想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还是保定党团组织的最早诞生地。其党团组织创建时间之早、参加人员之多、活动影响之大,成为我党领导的保定乃至河北中南部地区革命和青年运动的重要堡垒和基地”[1]。学界对于育德中学的研究已成体系,但对其校刊《育德月刊》则鲜有研究。《育德月刊》于1928年由河北育德中学创办,1930年停印,办刊时间不长,但其作为育德中学的重要媒体平台,反映了该校卓越的教育理念,展现了其优秀的教学成果,该刊是育德中学校史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一、《育德月刊》的创刊背景

“晚清以降,儒家教育让位于西方教育,作为道德灌输的地方教育已经穷途末路。中国社会包括教育的近代化过程极其漫长,外来压力使其近代化的过程颇为坎坷”[2]。地处冀中的保定,正是当时河北地区“革新除弊”的前沿阵地,在教育领域也有颇多积极尝试。

(一)主办单位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创建同盟会后,会员陈兆雯受同盟会本部之命,回国组建直隶同盟分会。光绪三十三年(1907),陈兆雯将保定一公立高等小学堂改建为育德中学,一面办学,一面从事推翻清王朝的秘密革命活动”[3]。《育德月刊》由民国时期河北的著名学校“育德中学”承办,育德中学“是在清末新政时期国家实行教育改革兴办新式学堂的时代背景下,由当时的爱国学生发起创办”[4]的。该校由同盟会成员陈幼云进行治校管理,最初的教职工也多为同盟会成员。1909年,陈幼云1校长积劳成疾病故,郝仲青1继任育德中学校长。由于育德中学自创建时就带有宣扬革命精神的使命,同时两任校长又都是同盟会成员,育德中学的内部不自觉地便有一股激进、变革的鲜活风气。“初建校时,占地4亩,房舍24间,至1935年,已扩展百余亩,教学用房有普通教室18座,特别教室3座,图书馆1座,理化教室、实验室、师生宿舍270余间,容纳千余人的饭厅2座。《壬戌学制》颁布后,它首先成为保定第一所完全中学,不仅是保定中学的佼佼者,而且在华北地区享有盛誉”[3]。从创建时的“集会之所”,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保定革命总机关”,再到五四运动时期保定革命活动的发起机构,育德中学的发展中一直有着革命的基因,这种风格和追求也经常反映在月刊上。《育德月刊》既是成员联络感情的渠道,也是传播进步思想及向外宣扬革命精神的阵地。

(二)编辑团队

《育德月刊》的主编是育德中学的图书馆管理员安志成。安志成在少年时期就与几个同学发起成立了进步社团———“文学研究会”,并暗中售卖进步书籍,传播先进思想。“1922年12月,经中共北京区委批准,育德中学学生、社会主义青年团员王锡疆、杨其刚、安志成、彭桂生等4人由团转党,并建立了中共保定小组,由王锡疆负责。这是保定发展的第一批党员和最早建立的党组织”[5]。1925年,安志成受党的指示加入了国民党,并迎接北伐战争的到来。1926年8月,安志成回到保定育德中学,任图书管理员。育德中学内部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风气以及师生间积极交流思想的氛围,非常契合安志成的性格。在校期间,他得到了校长郝仲青的支持,与同样具有爱国情怀并希望借期刊传播新思想、开启新思维的同校教师,创办了《育德月刊》。在这本期刊上,他与同仁积极发表对于时事的分析,宣传马克思主义。另外几位教师如柳风2、谢采江3等,也都参与到了《育德月刊》的编辑中,为月刊提供了不少优秀的稿件。

(三)办刊宗旨

《育德月刊》第一期发刊于1928年。是年,育德中学决定成立同学会。在《育德月刊》第一期的发刊词中,创刊者明确指出“本会宗旨,第一项是‘联络感情’……第二项是‘砥砺学行’……第三项是‘发扬育德精神———不敷衍不作弊’……”4。创刊者认为,人的精神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为了弥合与修复一些同学已被社会不良风气侵蚀的精神思想,同学会成员应该经常性聚会,以扭转“颓势”。但常因为同学会成员无法全员到齐,以及经常性聚会的操作难以持续,因此决定出版刊物《育德月刊》,“每月‘人手一编’,即等于回校一次”5。且创刊者相信该刊具有这样的使命:“精神已被侵蚀的,固可得到普遍的连续补充。未被侵蚀的,亦可增加若干的分量!我们的精神,才不至为各别的环境所支配!更进一步,我们才能以我们的精神支配各别的环境!育德的精神———不敷衍不作弊———才能够发扬!”6抵御精神侵蚀,力促精神觉醒和行为独立,是育德中学同学会赋予《育德月刊》的使命,也是每位编辑人员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四)发行时限

《育德月刊》创刊于1928年10月1日,为月刊。“1931年育德中学因为扩充高中设备经费紧张,缩减月刊篇幅,以及按月刊性质不便多刊过时之校闻之故,将《育德月刊》改为《育德双周》”[4]。根据目前可以收集到的资料显示,《育德月刊》共出版了27期,其中有的两期合并为一期出版,但未中断办刊。按时间计算,该刊的最后一期出版于1930年12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育德中学抗日救亡斗争逐步高涨,在学生中涌现出许多抗日群众团体,如铁血杀敌团、热血救国会和血性奋斗队。当时,育德中学校长郝仲青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对抗日团体的活动给予支持和保护”[6]。随着国难加深,办刊挑战随之加剧,《育德月刊》如当时诸多刊物一样,最后只能停刊。

二、《育德月刊》的内容特点

(一)内容来源

《育德月刊》在创刊号中的“育德同学总会启事”中明确指出,“凡我同学会无论何项投稿均有欢迎,望各地同学源源惠寄以便分期登载”7。由此推知,《育德月刊》有相当比例的稿件来自育德中学同学会成员的投稿。同时,根据刊登在《育德月刊》的稿件,笔者发现在27期刊物中,安志成、采江、柳风、郝仲青等几位教师的文章刊登频率较高,且几位作者的文风也相对固定。安志成、郝仲青倾向于撰写时事评论,采江和柳风则倾向于文学创作或文学作品翻译。虽然该刊也接收来自学生的投稿,但其体裁多是文学作品。例如,1929年第1卷第10期孙树勋的《自杀》、潘继庆《操场中的早晨》等。与学生相比,育德中学教师的作品是《育德月刊》的主要稿源。

(二)栏目类别

该刊除每期必刊登一些校内新闻外,其他内容分为三类:时事评论、文学作品、学术介绍。时事评论细分为社会事务评论、政治事务评论、外交事务评论;文学作品分为外国作家介绍和作品翻译、小说创作、文学杂谈;学术介绍分为哲学、生物学、西方思想引进。其代表性作品8如表1、表2、表3所示。 表1时事评论类内容细分    下载原表

(三)内容特点

1.题材较为丰富多样 表2文学作品类内容细分    下载原表

该月刊属于综合性刊物,内容包括校内新闻、时事评论、文学小说、学术论文等多种体裁,涵盖政治、经济、外交、文学、生物学等多门学科。具体内容,从最浅显的外国文学作家介绍,到赋予反讽意义的小说,再到深刻的社会时事评论;从初级的社会伦理学介绍,到有关民族的遗传优生知识,再到充满哲学争辩性的唯物史观探讨。《育德月刊》的内容可谓题材丰富,视角开阔,思维活跃。在介绍西方思想方面,该刊不仅译介了西方文学作家和小说,同时也翻译了西方生物学及西方社会对于时事的看法。在传播文学知识的同时,该刊也注重对读者阅读广度的扩展,这与学校注重塑造学生优良品格、拓展教职工及学生知识面的宗旨相匹配。 表3学术介绍类内容细分    下载原表

2.内容的政治性较强

该刊主编安志成具有共产党员身份,同时,同学会成员也积极参与筹办了该刊,其共同的政治诉求和政治倾向性是显而易见的。安志成、郝仲青等教师积极在月刊上针对时事发表见解主张,同时也会对政府政策施行时遇到的困难提出建议。例如,郝仲青在第一卷第一期发表的《打倒劣绅的根本方法》一文中,针对国民党打不倒土豪劣绅的现状,借用经济学需要供给的法则,分析劣绅存在的主要原因,并给出了打倒劣绅的三种根本方法,即“由政府去掉贪官”“去掉人民的虚荣心”“党部监视劣绅行动,提高人民常识”。除了显而易见的政治性评论以外,《育德月刊》也兼顾到对外国知识分子作品的介绍,如第一卷第十期的《预测下次世界大战的情形》(胡金、罗蓝原著,许克悌译)等。保定育德中学是河北早期革命活动的发源地,1922年,保定地区第一个共产党党支部———育德中学党支部建立。“1921年夏,我党早期著名革命活动家江浩也来到育德中学担任学监。他在课堂上以《新青年》为教材,传播革命思想,帮助进步学生树立革命人生观。他帮助进步学生组建革命团体,对一大批进步学生进行启蒙教育。1922年春,我党又一名革命家何孟雄来到育德中学,担任国文教员。他在向学生讲课时,公开讲解《共产党宣言》,并介绍十月革命,他还利用各种活动积极扩大马克思主义对进步师生的影响。邓中夏、张兆丰、何孟雄、江浩等一批我党早期著名革命家在育德中学的革命活动,推动了育德中学和保定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保定党团组织的建立作了重要的思想、组织和干部的准备。可以说,后来大革命时期保定蓬勃兴起的青年运动,是与他们早年播下的革命火种分不开的”[1]。育德中学的基因带有强烈的革命色彩,在潜移默化的革命理论教育和感召下,从育德中学走出了一大批革命骨干,如张兆丰9、韩永禄10等。

3.内容的批判性较强

当时社会中的一些知识分子,除了持续关注政策施行及政治走向外,也在试图寻找改变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光明路径。月刊上的文学类小说作品尤其具有批判意识,例如1930年第二卷第三期李文修的《压迫》一文,描绘的正是战乱时期兵痞对于百姓的压迫。该文讲到,一群士兵闯入老者家中,在杀了猪、鸡,毁了所有的家具,抢了老者的积蓄,吓死了老者患病的妻子后,“丘八十分的恼怒的跑进了屋,发现老者悬梁自杀了,脸上带了毫无关系的样子走了出去”11。该文虽然没有直接对士兵的无理行径进行批判,但通过反讽文字使读者鲜明地感受到作者对于兵痞的憎恶及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再如,1928年第一卷第三期何其超的《什么是奢侈》,文中批判了多种对于“奢侈”的不正确看法,认为“我对于这种为特权阶级辩护而不顾生存权的这一派学者的说法是不敢苟同的”12,最终认为“个人物质上的享受,超过社会的生产均数,就是奢侈”13。而作者何其超,是第二年级初十二班的学生。通过文艺切磋,育德学子不断加深了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理解,再加上育德中学内部的学术氛围较为开放自由,其图书馆中藏有不少马克思主义先进刊物,促使学生开始思考如何将先进理论应用于实践,并着力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出路。该刊内容充满对现实的强烈批判,激发了相应的文学创作实践,通过“精神演武”,为助推读者投身革命事业做了经验和理论准备。

三、《育德月刊》的装帧设计特点

精神演武与出版砥砺:红色校刊《育德月刊》出版研究

(一)封面设计特点

按月刊封面出现的时间顺序,本文将其分为两组进行分析。《育德月刊》自1928年创刊到1930年12月终刊,共配置了4种封面,如图1所示。

从4幅封面来看,其风格都不尽相同。相比之下,第一幅封面生动活泼,更能体现月刊的办刊宗旨,即以青年之间联络感情,发扬育德中学不敷衍、不作弊的精神,进而砥砺学业和品行。除第三幅外,其他三幅封面都是以“文字+图画”的版式构成。尤其是第一副封面,采用水平式构图,稍带些美术字体风格的“育德月刊”四个大字位于页面中上,正中的位置是一幅图画,画面中不同身份的人共同托举着一个圆环,圆中心是一轮弯月,圆环中心写着“育德中学校”。这样的封面设计,暗示育德中学师生与育德中学校友一起,参与到同学会的活动中,画面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另外,该封面也借图画方式,表明育德中学同学会团结一致的风气,并给人端庄大气的感觉。

第二幅封面是设计较为独特的一幅。该封面整体以砖红色为背景,封面中的文字也主要由砖红色构成,文字位于漫画中央的一块三角空间中,其中的文字内容是期刊名称及期数。封面中女性人物画像占据了较大空间,画像笔触柔和,体现了女性的温柔典雅,这与当时妇女追求解放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整个封面具有较强的艺术美感,并带有一种独特的意境美。 图1《育德月刊》封面  下载原图

第三幅、第四幅封面的风格又与第一幅、第二幅的封面风格完全不同。第三幅封面采用垂直构图方式,封面中所有的文字都采用竖式排版,封面的正中配置“育德月刊”四个大字,右边小字部分写明出版期数,左边是题词人李涤支14的名字和印章。整个封面没有任何图画,简洁直观。

从第四幅封面中可以看出,该风格受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艺术风格影响,使用类似西方现代派的绘画手法,舍弃了对人物形象的运用,并以几何图案进行装饰,打破简单平衡规则,追求自由美感。另外,此封面采用三分式构图手段,但并非等分,而是放大了中心交叉点部分,以吸引读者注意。这部分修饰图案也完全由几何图案构成,并由线条交叉搭配构成修饰图案,其构图方式与前三幅完全不同。

(二)内文版式设计特点

《育德月刊》为32开本,每期约150页左右。该刊整体的编排风格相对固定,每一期的正文之前都配有多幅图片。图片的内容没有固定标准,有人物,有学校生活场所,有现代机械……除了每本期刊的正文之前,正文中以及刊物结尾都未再出现装饰图片,且图片与文章内容之间无关联,即文图分离。《育德月刊》的内文字体采用民国时期报刊普遍流行的老报宋体,全文采用竖式排版。此外,《育德月刊》内文的字与字、句与句、段与段之间,间距较大。通观整个页面,布局稳重清朗,消除了阅读上的压迫感。

另外,《育德月刊》的页码标注方式也与其他期刊不同。与《育德月刊》属于同类刊物的《苏中校刊》和《明德旬刊》,其采用的都是文章连续接排的方式,而《育德月刊》则是以文章作为分隔,每一篇文章都另起页码重新编排。因此,排布同样的内容,《育德月刊》使用的纸张要更多。此外,《育德月刊》作为一本综合性校刊,每期的内容体裁多样,但缺少正规和稳定的栏目设计。没有固定的栏目编排,或者说没有明确地将栏目设计体现在刊物上,导致该刊文章的类目感较弱。

四、《育德月刊》的办刊意义及启示

(一)办刊意义

1.对于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和文学的试炼场

对于育德中学的在校学生而言,《育德月刊》既为他们打开了一个认知世界的窗口,同时又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锻炼文笔的平台。民国时期战乱频繁,部分地区的百姓生活艰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想要获取知识了解世界,更多地只能依靠学校为他们提供的资源。“育德中学在艰难曲折的环境中,办得有声有色,为国家培养出大批人才,靠的就是一批具有远见卓识、学问渊博、竭诚奉献、不谋私利的中华知识分子的精英”[3]。《育德月刊》无疑为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月刊的大多数文章都是来自于学校内颇有水平的教师,“采江、念夕老师文学功底都是很深厚的……安志成老师读了很多书,尤其对《资本论》、辩证法、黑格尔等方面造诣很深”[7],阅读这些老师的文章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而且对启发他们思想也颇有益处。另外,《育德月刊》的创办也为这些学子提供了一个培养文学修养、提高写作能力的场所。孙犁就是《育德月刊》培养出来的一个典型代表。孙犁的第一篇小说《自杀》就是发表在《育德月刊》上。孙犁在校期间一共在该刊发表了5篇文章,分别是《自杀》《孝么》《弃儿》《顿足》《麦田中》。可以说,《育德月刊》是孙犁文学创作的摇篮,孙犁的文学创作实践正是从这里起步的。《育德月刊》为当时充满政治抱负、追求革命理想的年轻人种下一颗颗文学创作的种子。

2.对于教师:表达新见与沟通外界的园地

对于教师来说,《育德月刊》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与外界顺畅沟通的平台。民国时期,绝大多数地区的交通和传媒尚不发达,期刊、报纸是知识分子观点表达、思想争锋、学问切磋的主要渠道。《育德月刊》接受来自育德中学同学会成员的投稿,刊物可以国内发行。“初创时期的郝仲青、王国光、张纪五、臧一亭等,都是学问渊博、教学经验丰富并立志献身教育事业的辛勤园丁。他们抱定‘教育救国’的宗旨,以苦为荣,以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己任,身体力行,带动了一些献身教育的实干家。学校教员大部分毕业于大学或专门学校,如刘仙洲在育德中学毕业后,考入香港大学机械系,以优异成绩毕业,放弃去英国留学机会,辞谢河北高等工业学校高薪聘请,回母校任薪俸微薄的机械科教员”[3]。育德中学的教师不仅借助《育德月刊》表达自己对于时事的看法,也会邀请学界著名人士来校演讲,例如胡适、朱自清、俞平伯等人都曾受邀来校演讲,他们的演讲稿也会有部分刊登在月刊上。“河北早期革命和青年运动的一些著名领导人和英雄人物,如张兆丰、张乃东(廷瑞)、韩永禄、王锡疆(仲强)、谷雄一等同志都是在育德中学接受过革命思想的熏陶,进而走上革命道路的”[1],而思想的具体锤凿与切磋都依赖于校刊平台。《育德月刊》的创办,使教师们有了一个自由表达真实想法的平台,也成为该校两千多学子与教师进行思想交流的园地。

3.对于政府:舆论监督的一扇窗

针对政府的政策施行来发表看法并展开评论,是《育德月刊》每期必登的重要内容。如1928年第一卷第一期的《打倒劣绅的根本方法》、1928年第一卷第三期的《以党治国》、1929年第一卷第十期的《军民分治与实质统一》等,这些都是育德学子针对政府的某些政策、说法等给予的分析、建议,甚至是批驳。《育德月刊》能够带来的政治思想锻炼和表达方式演练,既彰显了育德师生的气度和胸怀,也切实发挥了刊物和学校的舆论监督作用。

(二)对当今校刊的启示

1.校刊应该彰显学校的优秀品格

育德中学“目注全盘,行守本位”的办学宗旨以及“不敷衍、不作弊”的校训,也昭示《育德月刊》所具有的优秀品格。“郝仲青认为和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其思想、行为,对青年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必须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立信是教师的根本,要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3]。正是为了使育德中学学生精神免受环境之侵蚀,并持续传承该校精神,《育德月刊》才得以创办。《育德月刊》将校训精神理念融合为办刊宗旨,向外传播文笔优秀且内容健康的文章,培育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育德中学对学生要求,向以‘严’著称。‘教学管训各方面均精细研究,严格齐一,故蒸蒸日上擅有盛名。’学校形成了考试、考勤、升留级、奖惩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学校设置‘奖学委员会’,对操行优良、热心服务、努力勤学的学生,分特等、甲等、乙等予以奖励。为避免优良学生因贫废学,特设置贷金奖,对优良学生分别给予学费、膳费、图书、体育费等贷金奖。对品行不良、怠忽学业或违反校规者,分别惩戒,采取告诫、登记过失、禁出门、住思过室、记过、斥退等。其训育制度,尤为完备详尽,训育组织、标准、方法、态度等,都有具体规定和要求。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了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3]。一方面,《育德月刊》每期都会刊登时事评论文章,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对于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该刊每期也会发表一些颇有文采的文艺作品,这既能建立与青年学生深层真挚沟通的通道,也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知识储备。月刊传承的精神、秉持的理念,也逐渐成为师生的行事准则和智囊参谋,这也正是当今校刊应该借鉴的。

2.校刊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育德月刊》出版于民国特殊动荡的时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笃定的价值追求,成为其聚集人气、发表高见的关键。校刊不仅应成为师生练笔的园地,同时也应该体现该校师生对于社会现状的关注与思考。“士者,镇国之重器也”,知识分子的品格和操守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底线。《育德月刊》经历了斗争的洗礼,也获得了精神的砥砺,并成为教育界和社会的有力发声渠道,针对公共事务进行公开理性的辩论,为校刊应承担的相应社会责任感增光添彩,也为整个社会健康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理念支撑。

《育德月刊》的文字记述,不仅包含文学故事和历史事实,也深藏着背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批判与革新的思想观念。《育德月刊》的封面及内文版式设计,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美术风格深受欧美国家影响。而更重要的是,当时的诸多文章,既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真实展现了知识分子致力于革新社会的漫漫求索之路。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s/12475.html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