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藏《经籍考》考述

降重资讯 admin 浏览

小编: 《经籍考》抄录序跋、解题,考撰者、卷帙、作者撰书之旨,于元明遗籍索隐抉微,是一部重要的提要式书目著作。陆氏未及删定而殁,不克蒇事,书稿流落社会,卢文弨得到之后重予



陆元辅(1617-1691),字翼王,号菊隐,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人,有清一代的经学大家,著有《学易折衷》《仪礼集说》《十三经注疏类钞》《十三经辨疑》《诗经集说》《经籍考》《明季争光录》《思诚录》《菊隐纪闻》,[1,2]《清代诗文集》汇编中收有《菊隐先生文集》十六卷、《菊隐先生诗集》四卷,[3]他著除《经籍考》外率皆亡佚。陆元辅《经籍考》本因王圻《续文献通考》体例甚陋而作,拟续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故有《续经籍考》之名。朱彝尊《经义考·卷二百九十四》“王圻《续文献通考》”条下云:“按:王氏《续通考》本以续鄱阳马氏之书。乃中间有卷帙者仅十之一二而已,兼之世次之后先紊乱,名字之称谓错杂,典籍之篇目重复,其牵率为已甚矣。亡友嘉定陆元辅翼王毅然欲别撰《续经籍考》一书,以洗王氏之陋。穷年抄撮,积至数十册,未经删定而殁。然元明遗籍,索隐抉微不少”,并把陆元辅与黄虞稷并提,称“二子皆功崇稽古者也”。[4]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浙江省嘉兴市)人,为陆元辅挚友。《经义考》引陆元辅《经籍考》之说达253处,仅次于引黄虞稷的385次和陈振孙的285次,(据文渊阁本《四库全书》所收《经义考》统计)朱氏对陆氏之推崇可见一斑。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亦于陆氏《经籍考》中“采获颇多”[5]。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国图”)所藏三十四册书卷端题《经籍考》,该本在国图古籍数据库、《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6]、《中国古籍善本书目》[7]中均著录为《经籍考》,为便叙述,本文从《经籍考》。

1《经籍考》研究现状

《经籍考》所收起于唐迄于清,每书录序跋,考撰者、卷帙,尤详明作者撰书之旨意,于元明遗籍索隐抉微,为一部重要的提要式书目。国图三十四册《经籍考》(善本书号:02857)即为清卢文弨校、周星诒跋本,半叶十一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双边,第一册册首有周星诒手书题记,题记右侧签条载“卢抱经增补陆元辅本。《经籍考》卅四本”,首署“嘉定陆元辅纂集”,其中十余册封面题写部类、朝代。北京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北大”)藏陆元辅《经籍考》(典藏号:SB/018.51/2101)见存两册,为清卢文弨编次、增补本,半叶十行二十四字,白口,四周单边,有陆元辅、卢文弨两人案语,无句读,卷首有“当湖徐氏思补斋”朱文方印,《续修四库全书》[8]所收即此本,只是误题著者为卢文弨。1《经籍考》此二本已为学界关注。段晓春师认为北大藏二册全为经部书籍,正可与国图本内容互补,当为“陈氏遗佚”[9]。陈东辉先生考证北大本与国图本《经籍考》体例、格式、内容虽基本一致,但行款不同,认为《续修四库全书》所收《经籍考》的作者为陆元辅,亦是“卢抱经增补陆元辅本”[10]。顾永新[11]考证《四库全书》所收段昌武《丛桂毛诗集解》版本时,援引了北大本《经籍考》,然误以《经籍考》为卢文弨书。王元[12]在辨正《四库提要》讹误时核引了国图本《经籍考》。陈开林[13]考证张次仲《周易玩辞困学记》时征引了北大本《经籍考》的解题及卷次。孙瑞隆[14]汇录了国图本中的周星诒案语,并予简释。

国图、北大所藏《经籍考》均系抄本,其与陆氏原稿必有差异,所幸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以下简称“中山”)特藏部尚有《经籍考》原稿残帙,段师在馆内供职时检获,为之撰提要[15]。中山本为钱塘丁氏八千卷楼旧藏,不知原几册,丁丙将之分成《宋人集序录》《元人集序录》《明人集序录》《群书序录》(索书号:80/1.50.40)十二册。徐永恩[16]点校徐大章《始丰稿》时,从中山本中抄录了《明人集序录(上)》中关于《始丰稿》的描述。

总的来说,对《经籍考》的研究和利用还相对不足,本文从国图本《经籍考》中的案语入手,庶几可得《经籍考》情况之大略。

2以案语为中心探究《经籍考》

朱彝尊言陆氏“穷年抄撮,积至数十册,未经删定而殁”[17],则陆氏资料收集应极宏富。国图本《经籍考》按经、史(下分政书、职官、地志等小类)、子(下分儒家、杂编、类书等小类)、集(分别集、总集)四部分类,以时代先后排序,除所录书目及序跋、各家说解外,还有前所述三家案语,我们可由此知其成书经历三个层次,即原稿—抱经堂增补—周星诒批案。本部分所标引文册数、页码依照国图中华古籍资源库中《经籍考》扫描件,案语另起一行以别。

2.1卢文弨案

卢文弨对陆元辅《经籍考》原稿进行了增补,国图本第一册册首签条即云“卢抱经增补陆元辅本”。卢文弨承袭原体例,录书名、卷数,作者的朝代、名、字,书的前序后跋,史志、前人对书及作者的评价等,并利用《经义考》《明史》等补其卷数之异,其案以“文弨案”标示。卢氏增补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增补陆元辅原著录书目序跋或案语。如子部18册46页明曹昭著、舒敏校《新增格古要论》之曹昭序上批“以下增入”,可知陆氏稿本原无曹序;第二,增加著录书目,主要是周星诒题记所言“国朝雍、乾撰述”,详后文。

2.1.1卢氏“增补”时参证了《经义考》

《经义考》原名《经义存亡考》,是朱彝尊所著经学文献专科目录著作,康熙四十四年(1705)初刊只刊行半部(至春秋类),后卢见曾在朱稻孙(朱彝尊之孙)处见到《经义考》未刻部分的原稿,于是重新编纂校勘、增凡例,乾隆二十年(1755)补刻成三百卷,更名为《经义考》。陆元辅离世时《经义考》尚未成书,故凡案语引及《经义考》的均是卢文弨案语,这可作为判定未署名案语的案者的一条原则。

经部,第1册29~32页。《诗经世本古义》二十八卷:“明闽漳何楷玄子著。原引曰:‘古文诗作??,心有所之,形而为言,斯其义也。大师采之,别其美恶,以资教化……’其属引首曰……’

文弨案:‘是书卷凡二十八,与经宿配,始角终轸,以《公刘》为首章,而讫于《下泉》。每诗各有小引,又有原引一篇为卷首,属引一篇为卷后。《下泉》小引云‘曹人美晋荀跞纳周敬王也’,故属引云‘近人将每卷首小引聚为一处,而仍用世间通行之次第,以《关雎》为首,《殷武》为末,非何氏著书之本意矣。’属引词类秦汉,今但录其首尾,以见其概。自序并曹勋序见《经义考》,不复录。’”

《四库全书》收有《诗经世本古义》,“原引”在书前何楷自序之后,“属引”在书末,但无曹勋序。《经义考》卷一百十六[18]收何楷《毛诗世本古义》,下收范景文序、曹学佺、何楷自序,钱澄之、吴应箕之言。该案介绍了《诗经世本古义》的卷帙、次第,案语言“属引词类秦汉,今但录其首尾,以见其概”,可见该书是卢文弨著录的,并非陆氏旧已有的。《文献通考》未著录《诗经世本古义》,陆氏亦失收,卢文弨补入。案云“自序并曹勋序见《经义考》,不复录”,卢氏增补《经籍考》时参证了《经义考》。

2.1.2卢氏批点时征引了《明史》

《明史》由张廷玉、万斯同等纂修,乾隆四年(1739)定稿时陆元辅已物故,故凡案语涉及《明史》的,都是卢文弨的,这可作判定案语案者的一条原则。

史部,别史,第9册55页。《明初会要》:“先是洪武五年十二月宗伯陶凯言:‘汉唐宋皆有《会要》纪载时政,以资稽考。今宜依《会要》编类为书,使后之议事者有所考焉。从之。’

弨案:《明史》有《大明会要》八十卷,云不知撰人。”

陆书所引文字可于明《礼部志稿》卷五十一、《春明梦余录》卷四十四、《明实录》卷七十七等处检得,文字详略小异。《礼部志稿》卷五十一:“五年十二月,凯言汉唐宋皆有《会要》纪载时政,以资稽考,今《起居注》纪言纪事藏之金柜,已呈为《实录》。凡诸司领录圣旨及奏事簿籍、纪载时政可以垂法后世者,宜依《会要》编类为书,使后之议事者有所考焉。”《春明梦余录》载其同时上奏的还有“今律已行而令未備,宜及時定令,使有所遵守”事。《明史》志第七十三:“《大明会要》八十卷。太祖开国时事,凡三十九则,不知撰人。”[19]

《经籍考》中另有相当数量引据《明史》而未注案者的案语。如史部,别史,第9册107页明林希元《荒政丛言》后有案“《明史》作‘林希’”。虽未注案者,然据所引《明史》可知为卢文弨案语,《四库全书》中《荒政丛书》卷二即是林希元的《荒政丛言》。卢文弨在增补《经籍考》的过程中,对内容进行了细致的核查,尤其注意运用《明史》艺文志部分对当时典籍的记录,纠正陆氏著录之书在作者、卷数等的讹误。卢氏案语的位置并非都在序跋后,间或有在文字之间者。如史部,政书、职官,第10册46~47页“《问刑条例》《重修问刑条例》”引唐枢之言,中有一列案“《明史》有顾应祥《重修问刑条例》七卷。在舒化问前”,后仍是唐枢之言。

2.1.3卢氏“增补”陆书例

史部,职官,第11册51页。《南枢志》一百七十卷:“明张可大之弟可士,字文时,改字紫淀。既为诸生,通掌故,为范景文幕客,于南京次《南枢志》一百七十卷……

弨案:‘陆又云:‘《南枢》乃茅元仪辑,而范为总裁。’岂此书成之本不一手欤?今《明史》但著范名。’”

卢文弨该条案语可贵在其中的“陆又云”,卢氏所引陆元辅之言见于下一个著录书目“《南枢志》一百七十卷”的“明总兵归安矛元仪止生辑。兵部尚书吴桥范景文总裁”。可见陆元辅本就认为《南枢志》的成书为茅元仪辑,张可士编次,范景文总裁。该条案语可和“辅按”“愚按”一起佐证册首的“陆元辅纂辑”“卢抱经增补陆元辅本”。史部第14册13页“《广舆记》二十四卷”条下亦同时有卢氏案“《艺文》此书外又载《唐汇林》,无卷数,《笏溪草堂集》凡二十三种,亦无卷数,又《奉化县志》,又《樵史》”,又有陆元辅案“陆元辅曰:‘此幕僚应用之书’”,亦可证卢氏对陆氏《经籍考》的增补。

《池北偶谈·卷十一》载:“张文峙。张可仕,字文寺,更名文峙,字紫淀,楚人。家金陵,能诗,与归安茅元仪善。”又《千顷堂书目》卷九载:“范景文《南枢志》一百七十卷。张可仕同辑。”[20]可知茅元仪与张文仕交好,可能参与到了《南枢志》的编纂中,因范景文为总裁,所以“《明史》但著范名”。《江南通志·卷一百六十五》:“张文峙,字紫淀,家钟山之阳,贯穿经史,辨核掌故,务为根底有用之学。撰《南枢志》一百七十卷,纂《明布衣诗》一百卷。”

2.1.4卢氏增补“国朝雍、乾撰述”例

集部,国朝,第28册84~85页。《幸草》三卷、《樊中集》三卷、《解舂集》十卷:“皇朝钱塘冯景山公著。同里杨傧为墓表曰:‘大清有道文人冯景,以康熙五十四年六月二十九日卒于钱塘故里。先生字山公,一字少渠……著书百余卷,雕板者,《幸草》十二卷、《樊中集》十卷、《解舂集》十四卷皆毁于火。傧家藏《解舂集》印本十卷,谋复梓,其他皆散失,不克尽传,后之学者,诵其文,怀其道,涕泣于兹石也夫。’

此文弨外祖也,一字香远,与先祖交最笃,奇先君子文,以女归焉,即文弨母也。文弨甲戌归里,始克葬公于三台山先茔之右,以从子源为后,源老而无子。呜呼,何其不幸若是耶!平生著述,今皆在文弨处,今世所行《施注苏诗后补遗》三卷,公所注也。古文已刻者,尚有《少作》三卷。时文有《释陋集》,为孙勷峨山先生所刻定云。傧字恭士,举人,山东乐陵令,婿公之抚女,亦有集失传,余家藏仅一卷。”

该条是卢文弨增补其外祖父冯景的著作,卢文弨介绍了其外祖父及家族传承、著述。杨傧是冯景的女婿,为冯景撰写了《墓表》,卢文弨抱经堂刻《解舂集文钞》目录前有收,言“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冬日,子婿杨傧谨识”。后有卢文弨案“先外祖抚毕氏姨之两孤女为已女……次归举人山东乐陵县知县杨恭士,名傧,有《古文集》,无后,文多散失,已梓者数篇而已。先外祖集中有毕节妇邵氏传,节妇二十五而寡,守节十四年而卒,故外祖母视其女犹己女,翼其长而嫁之,亲生女只先母一人。生之日先外祖有诗见《樊中集》。余恐有昌黎两婿之嫌,故具著之。外孙卢文弨谨识”。冯景《幸草》《樊中集》今已不可得见,《解舂集》尚存,应是杨傧“复梓”的功劳。《浙江通志·卷二百五十一》:“《解舂集》十四卷。钱塘冯景山公著。”国图有《解舂集文钞》十二卷,《续修四库全书》《丛书集成初编》均有收录。《四库全书荟要》中收有冯景所注《施注苏诗四十二卷、续补遗二卷》。

国图《经籍考》第28、29册为集部(国朝),第33册为总集部(国朝,末附经史别集几种),卢文弨生活在陆元辅之后,为《经籍考》增补了不少清代著述,即如周星诒题记之“国朝雍、乾撰述”。陆元辅卒于康熙三十年(1690年),凡此年后之书均为卢氏后补,多明确录有时间。如19册16页“《渊鉴类函》四百五十卷”,首言“康熙四十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总裁”。集部20册121页之“《苏学士文集》十六卷”,著录首言“本朝康熙三十七年震泽徐氏重刻”。凡引乾隆皇帝序,大率言“今上御制序”云。

2.2陆元辅案

陆元辅案一般以“辅按”“愚按”“元辅按”“予”等标示。史部第14册13页“《广舆记》二十四卷”条下有“陆元辅曰:此幕宾应用之书”,子部第18册51页“《铁网珊瑚钞》八卷”有“辅闻《铁网珊瑚钞》,吾吴陆氏有全本,槜李朱锡鬯曾借抄之”,由其都是第一人称并称呼繁多看,应系卢文弨直录自《经籍考》原稿。另有一部分陆元辅案未注明,大致有两种情况:第一,陆元辅《经籍考》原稿有案而未标明是陆案的;第二,卢文弨抱经堂抄录时省去的。

上揭《经籍考》与《文献通考》、王圻《续文献通考》有承继关系。查史部第9册11~14页著录有马端临《文献通考》,惟载马氏自序、元李谨思序、太仓陆世仪序、马世俊序,无案语。9册72~74页著录的王圻《续文献通考》二百五十四卷,不仅有王圻自序、马世俊序,后更有案语:

按:王圻字元翰,号洪州,居嘉定、上海之交,其地今名王菴,洪州读书处也。其父课子甚严,故古今书无所不读,官终提学副使。又按洪州著作甚富,博而不精,此书卷帙浩大,舛谬弘多。嘉定马元调选甫,精博之士也,尝戏谓为‘不通考’。其言虽刻,然必有以致之矣。

该条案语介绍了王圻的字号,籍贯、家教情况,对其人其书作了评价,另征引了他人对作者的评价。此则案语虽不明案者,但其评王圻著作“博而不精”,《续文献通考》“舛谬弘多”,正与《经义考》载陆元辅所言《续文献通考》之“陋”相对应,应是陆氏案语。

2.2.1陆氏案语以“辅按”“愚按”“元辅按”“予”等标示

史部,别集,第9册74~75页。《古今经世格要》三十卷《明史》作二十八卷:“明常熟邹泉子静著,大学士养斋严讷为之序,序略曰:‘邹君子静民2,少俊明不凡,早负文誉,尚操行,好博综经史。顷岁所著《学、庸、语、孟折衷》《毛诗说约》已大行于世……六官事尽在兹矣,所谓实学而适世用者非取,虽以经世可也,故名之曰《古今经世格要》云。’

愚按:子静为瞿文懿入室弟子,于严养斋为后辈忘年交,故诸门人请序冠其端。他所著《四书折衷》予于碗铺得之,若序所云未备者四纲,及《毛诗约说》则未之见也。甲子夏,又于云间见《宗圣谱》一册,纪孔庙诸圣贤事略。”

《千顷堂书目》卷九载:“邹泉《古今经世格要》二十八卷。”[21]《经籍考》书目下墨批“《明史》作二十八卷”,图书馆见存的明刻本也都是二十八卷,则“三十卷”应为误记。《学、庸、语、孟折衷》即《四书折衷》。由“愚按”知此案是陆元辅所加。该案语介绍了邹子静与瞿文懿、严讷的关系及序言的来历;所目见的邹泉所著《四书折衷》及《宗圣谱》情况。由“他所著《四书折衷》予于碗铺得之”我们知陆氏是见了原书的。《经籍考》著录书甚多,有一部分陆氏有家藏,一部分是在他人处寓目。如史部12册8页“《蜀鉴》十卷”有“辅于已未年见之朱锡鬯京邸,而录其叙跋”,亦是亲见其书的。另很有一部分为陆氏未见而自他著,如目录学、地理志、文集、笔记等类著作中迻录[22]。

因《经籍考》为陆元辅己书,故其内有径以“予”言者。集部32册12页《皇明文衡》下按:“███尝语予曰:‘近人选明文者数家,必以篁墩《文衡》为正。’”考国图本全貌,并征以中山本丁丙题记“中多引蒙叟《列朝诗集小传》,又‘蒙叟语予’云云”3,知所涂抹为钱谦益名号。盖钱氏后入《贰臣传》,其名有违碍之嫌,抱经堂抄本成后以墨笔涂掉了。

2.2.2陆氏《经籍考》以续《文献通考》为职志

陆元辅《经籍考》以续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为职志,所以必然要参考其书,未署案者之案语中凡引《文献通考》的基本为陆氏案语,这可作为判定案者的一条原则。国图第20册“集部(唐宋人)”第4页有“按:馬氏《通考》曰”云云,卢文弨即在案语前朱批“辅”字(见后文)。陆案与卢文弨案并列时陆案在前。

史部,别史,第8册65页。《国朝编年政要》四十卷:“宋赵希弁曰:‘右兵部尚书、太子詹事蔡文懿公幼学所编也。自太祖建隆之元,迄于钦宗靖康之末。祖《春秋》之法而参以司马公《举要历》、吕氏《大事记》之例。宰辅拜罢,表诸年首。其子朝请大夫直秘阁、提举福建路常平义仓茶事?敘而刻之’

已见《通考》。文弨检未得4。”

赵希弁之言见赵希弁所著《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附志》卷五上“《国朝编年政要》四十卷”条下。《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附志》是赵希弁仿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体例,增补其未收之书的著作,陆元辅此条著录即来源于此。

卢文弨案“检未得”前之“已见《通考》”应即陆元辅案语。《通考》即马端临《文献通考》,陆氏案语中常以《通考》或“马氏《通考》”称之。《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七》“《国史编年政要》四十卷”条下云:“《中兴艺文志》:‘蔡幼学撰。幼学采《国史实录》等书为《国朝编年政要》以拟纪,起建隆讫靖康。又为《国朝实録列传》以拟传,起国初止神宗朝。又为《宰辅拜罢録》,起建隆尽绍熙,年经而官纬之。又以司马光《百官公卿表》起建隆讫治平乃为《续表》……以拟表。又为《备志》以拟志而未成。’”[23]《国史编年政要》即《国朝编年政要》,卢文弨失检。从“检未得”我们可知到卢文弨在对陆元辅《经籍考》进行增补的时候有过核查,而非仅以增补原本未收的著述为任务的,从这可看出他治学严谨,卢文弨增补《经籍考》做了大量的工作。

陆元辅案参核《文献通考》例甚多,如第12册10~11页,“《豫章职方乘》三卷、《后集》十四卷”:“宋赵希弁曰:‘右豫章洪刍所编也5。曰郡县、曰城宇、曰山、曰水、曰观寺、曰祠庙……有《老圃集》行于世,续之者,淳熙中帅程叔达也,李大异序于后’”,案“已见《通考》,而此叙述为详”。《文献通考·卷二百五》:“《豫章职方乘》三卷、《后乘》十二卷。陈氏曰:‘郡人洪刍驹父,宣和己亥撰。《乘》取《晋乘》为名。《后乘》,淳熙十一年太守程叔达序。’”[24]文字简单,故陆元辅取了赵希弁《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附志》的文字。《文献通考》之“《后乘》,淳熙十一年太守程叔达序”不辞,据赵希弁《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附志》知“序”实为“续”。《后乘》(即《豫章职方乘后乘》)为程叔达补续之书。又如第5册26页,“《建炎以来中兴系年要录二百卷》二百卷”条下之“辅案:《通考》中有《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乙’集共四十卷,亦李心传撰,不知即此书否?书名既异,卷数亦殊,又无赵希弁《补注》,故特载之,以俟再考”。

2.2.3陆氏《经籍考》编纂“不避重复”

集部,唐宋人,第20册83~85页。《攻媿先生楼公集》一百二十卷:“陈氏曰:‘参政四明楼钥大防撰。隆兴癸未省试,考作赋魁,以犯讳当黜,知举洪文安遵奏,收寘末甲首。’西山真氏集序曰:‘?山参政楼公《攻媿先生文集》一百二十卷……’’

辅按:‘《攻媿集》,马氏《通考》已载,亦采西山先生此序,但西山序所谓其本有在者,盖指极论侂胄、持内批不下二事,乃皆删去。而竟接‘公生于故家’云云,则失西山本意矣。故金全录补之。’”

“陈氏”即南宋藏书家、目录学家陈振孙,“陈氏曰”文字见其著《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八。“西山真氏”为宋建安真徳秀。《文献通考》录有《攻愧集》一百二十卷,下列陈振孙解题文字,后附“西山真氏集序”,然“公之文,如三辰五星”前及“所谓有本者如是非耶”后的文字都省去不录。[25]陆元辅认为《文献通考》把真德秀序去头去尾的做法失去了真德秀的本意,所以重新抄录了完整的序言。“极论侂胄、持内批不下二事”在《西山文集》中记述尤详,指楼钥反对宁宗极力反对宋宁宗对韩侂胄“除知阁门事”的任命6和留朱熹的内批不向下传达事。

陆元辅《经籍考》是对《文献通考·经籍考》的补充,《文献通考》中已著录的著作理应不予收录,但由此例可知并非如此,凡是需要有所阐发的就不烦收录,这可见陆元辅《经籍考》“不避重复”的编纂原则。

2.3周星诒案

周星诒作为藏书家、学问家,同治四年(1865)冬从福州陈树杓(字星村)之手购得带经堂所藏《经籍考》三十四册,应即今国图藏本。周星诒购得的时候“册数亦更为装治者杂乱,部分舛混,莫从究其原第”,并“有重叶错简”,周星诒对其中的散页进行了重排。周星诒为《经籍考》撰写题记,添加批案,题记云所得《经籍考》“为抱经堂写本,卷中识语及添注圈点,皆召弓先生手迹也”“究其原第著录诸书,详于明人,而宋、元、国朝为略。若宋以前著述仅十数。或疑为召弓先生抄录陆氏原书而欲补其遗漏者”云云,对该书从陆氏到卢氏的变动进行了梳理,是考察《经籍考》流传的重要凭借。

周星诒凭借他丰富的藏书及深厚学养,对《经籍考》著录书的存佚、卷帙、版本、体例等进行了考察贡献了十数条案语。周氏的案语一般用细墨笔批在页面天头处,也有粗墨笔批在正文中的,也有以浮签形式附上的。

3结语

陆元辅撰《经籍考》以“不避重复”的原则接续了《文献通考·经籍考》,著录书籍的卷帙、著者,抄录序跋,前人说解,并附己案,继承和发扬了《文献通考》的“辑录体”体式。陆书未竟,其遗稿为卢文弨得到后,沿袭陆氏成例,利用《经义考》《明史》等进行了补正,且增加了“国朝雍、乾撰述”。卢文弨增补本后又经福州陈氏带经堂而至周星诒手,周氏再加批案。国图藏《经籍考》是已披露《经籍考》诸本中卷帙最多的,其今貌是陆元辅、卢文弨、周星诒三代学人相继工作的结果。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s/13665.html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