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学生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

降重资讯 admin 浏览

小编: 多专业学生联合完成一个毕业设计题目的模式在发达国家国家已非常普遍。但此类模式在国内各高校尚处于探索中。长春建筑学院于2017年提出并实施“建筑类学生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知识掌握和应用的广度与深度。近些年,国内外很多高校都针对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改革,提出并实践了联合毕业设计教改项目,以此促进专业、校际间的融通,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发展迅速,通才教育是美国大学教育的突出特征,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今美国大学教学改革之重点。《高等教育的框架》《21世纪的教育和训练》等英国发表的教育论著,提出高等教育要从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向综合教育和跨学科培养、宽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目前多专业学生联合完成一个毕业设计题目在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已非常普遍。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本科阶段校际间进行单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的较多,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天津大学等六校联合进行的城乡规划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安徽建筑大学、苏州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六校联合进行的建筑学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等。调研发现,国内各高校在跨学科、跨专业等方面进行联合毕业设计的较少,成果偏重于理论研究,缺少实践探索。以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为侧重的案例也不多,南京工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等极少数学校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将建筑学、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专业毕业生组合,共同完成一个建筑工程设计项目,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覆盖专业少,研究面向窄,针对性不强。

二、本科建筑类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

(一)固守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改革开放的40年间,建筑业取得了迅猛发展,建筑工业化、绿色建筑、智能建筑、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然而,面对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很多高校建筑类专业在毕业设计这个综合性较强的实践环节仍然固守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设计选题不结合工程实际、设计内容不结合行业发展方向、教师指导跟不上科技发展前沿及关键技术等,人才培养模式也未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积极应变,主动求变。

(二)各专业之间不能有机融通

项目立项阶段、项目前期准备阶段、项目建设阶段、项目销售及售后服务阶段是房地产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开发流程,各阶段、各领域间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目前,很多高校建筑类专业在毕业设计中只注重运用本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去设计、研究和解决本专业的相关问题,忽视了与相关专业的有机融合,致使学生缺乏对建筑全生命周期整体的概念和认识,导致设计成果与生产、科学研究相差甚远,无法应用到工程实践中。

(三)与社会需求不能有效对接

建筑类专业毕业设计由于在设计选题、设计内容等方面没能很好地与工程实际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学生没有在真实的环境中做真实的设计,导致人才培养的“四个不对接”,即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不对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不对接、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不对接,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对接。学生毕业真正进入工作岗位后因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不能很快地进入角色,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需求。

三、建筑类学生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改项目的实践

(一)教改项目提出的背景

2015年,教育部和地方高校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引导和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实施意见,明确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要向应用型转变,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增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竞争力的内在规律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长春建筑学院继2015年被确立为“吉林省首批应用型整体转型发展试点校”后,继续深化应用型高校建设,坚持顶层设计、需求导向、示范引领和协同创新,在学校治理结构、学科专业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在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大力改革、锐意创新。2017年,该校提出并实施“建筑类学生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改变了建筑类单专业人才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促进了各专业间的融通,最大限度地缩小了院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培养了建筑行业的好用人才,走出了一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同类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二)教改项目遵循的原则

为实现毕业设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该校本次教改项目遵循四个原则,即多专业原则、一起联合原则、职场实态原则、真题真做原则。

(三)教改项目推进的目标

该校教改项目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在立项初期提出了“三级跳”的推进目标,即做好启动阶段、深入阶段、成熟阶段的规划安排。2017届开始实施改革试点项目,此为启动阶段,该阶段围绕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基本问题展开初步研究与探索;2018届参与专业数和学生数均有所增加,此为深入阶段,该阶段围绕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灵魂要素展开研究与实践,为项目稳步进入成熟阶段奠定基础;从2019届、2020届开始稳定规模,此为成熟阶段。实施四年来已取得较好的成效。

(四)教改项目的具体实施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2016年,该校启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育、素质拓展教育”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课程单元实验、课程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习、应用提升实战”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将理论课安排在1—6学期;第7学期前4周设置4门跨专业选修课,为教改项目积累所需的跨专业基础知识;从第5周开始,突破传统毕业设计的局限,设置15周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第8学期设置14周毕业实习,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2.逐步扩大参与面

该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土木建筑类专业为特色,打破学院和专业壁垒,构建了6个与产业链紧密对接的对口服务专业集群。项目实施后,学校将建筑行业链条上的土木建筑类、工程管理类和艺术设计类3个专业集群内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建筑学、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环境设计、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18个专业整合在一起,从2017届学生开始,由最初14个专业38名学生,到2018届17个专业883名学生,到2019届20个专业1173名学生,再到2020届18个专业928名学生的共同参与,专业参与数涵盖了全校专业总数的57%,学生参与数占毕业生总数的36%。这个规模无论专业数还是学生数,在国内首屈一指。

3.构建组织管理模式

改革项目采取设计院的管理模式、植入工程项目管理体制、引入真实岗位群机制、选定真实项目、打造四大联合毕业设计空间,使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真实体验了设计院的运行状态,实现了跨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以2020届为例:该校成立6个设计院,每个设计院下设6个学生设计所,每个学生设计所分别承担1个真实项目,且参照设计院对专业人员的比例要求以及设计题目的难度等,在每个学生设计所内设置学生40人左右,每个专业1—4人。每个设计院设院长1人,由学院院长担任;设总工1人,由校内外行业专家担任;每个学生设计所设所长1人,副所长2人,均由学生担任。此外,依托学校BIM中心,成立学生BIM设计所,包括12个专业25人左右,承担综合设计任务。

4.组织实施并深入推进

毕业设计开题前,学校召开由6个设计院总工和各专业负责人共同参与的选题大会,选题从社会及企业需求出发,在考虑设计难度、与行业企业对接的基础上选定6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真实工程项目;各专业负责人根据各自专业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扮演角色”及“出演顺序”的不同,通过沟通与协调制定出突出专业间互相协作的设计任务书;由总工按照项目开发的流程,考虑各专业设计内容、专业间的配合等多方因素制定出设计进度表,充分体现出对学生专业协作意识和能力的锻炼;召开开题大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做项目报告;学生设计所了解建设单位(甲方)意图,完成项目策划文案,帮助甲方编制项目设计委托书;模拟规划局等审批单位对学生前期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建筑设计图纸等进行报建并完成前期手续的申办工作;报建时要求所有参与联合毕业设计的学生共同参与,以了解报建的整个流程;在建筑学向后续专业过完条件后,各专业按照前期设计做后续设计,并从各自角度提出专业意见,通过讨论、修改、再讨论、再修改,相互协调,不断更正,促进设计方案的合理生成,使设计图纸能达到指导施工的水平。

设计过程中,该校为每8名学生配备了有设计院工作经历的中级以上专职教师和设计院在岗的高级工程师负责联合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要求每周指导至少10学时;每个设计所每周必须组织2次集体讨论,形成方案;每个设计院总工每周必须组织1次定案会议,解决疑难问题,形成技术措施。

在毕业答辩的最后环节,学生以项目为单位共同参与其中,互相协同、配合完成答辩教师提出问题,锻炼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改项目的效果

1.提升了教育理念

该校在办学过程中认识到向应用型转变必须转变观念,必须坚持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理念,在全校上下形成共识。同时,还要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夯实这一理念。建筑类学生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这一重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提出,正是全校上下更新思想观念,提升教育理念,专业间交叉融合、协同育人的具体体现,有效地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找准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各专业通过深入的行业企业调研,找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突破传统毕业设计的局限,规避以往只重视本专业知识学习,忽略相关专业知识拓展;缺乏建筑整体概念;团队协作意识差等问题。该项目的实施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切入点,打破专业壁垒,使学生建立了建筑整体概念,促进了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强化了专业配合,提高了就业竞争力,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

3.发挥了课程思政主渠道作用

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中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毕业设计各知识点中挖掘思政元素,由一个个的“知识思政点”发展到多个“知识思政点”,形成“思政线”,最后形成“思政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世界观,以及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感。指导过程中,教师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帮助学生多维度地进行分析,真正把铸魂育人、育才育德落实落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设计的理解、掌握以及知识的拓展和深化。

4.强化了指导教师团队

教改项目对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提出了高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行业职业规范技术;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指导,还要进行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指导,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创新精神、职业素养;教师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发挥个人的主动作用,还要发挥辅导团队的整合作用等,这让他们感到了压力和责任,所以都尽职尽责、全力以赴。学校、各设计院还经常开展专项交流和培训,提高指导教师的水平和能力。

5.激活了体制机制

为更好地保障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学校组成了领导委员会、推进执行组、辅导教师团队、设计院、学生设计所的等组织机构,不断完善管理体制、理顺运行机制。制定了联合毕业设计实施方案和设计指导要求,强化各级领导组织机构的职责并规范化进行管理。考虑到改革实施过程增加的工作量,为激励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设计院总工指导工作量按2倍计算,指导教师指导工作量按1.2倍计算。

结语

建筑类学生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模式上的创新,是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整合建筑类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将建筑产业链融合现有专业形成专业链,按照建设工程项目实施的生产过程设计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将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报建制、总工制、师徒制、例会制、评标制等植入毕业设计开题、中期检查和答辩等环节,模拟了职场实态,培养了学生跨专业的能力、职业素养、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全程协作与融合,实现了从单学科到多学科,从单专业到专业集群,从设计到管理,从技术知识到人文思想的良好结合,提高了学生行业融入度、社会适应性和就业几率。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探索了新路子,积累了新经验,打造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建筑类高校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的典范。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s/12972.html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