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当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

降重资讯 admin 浏览

小编: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当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它强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其成效与课堂上学生的分享质量有很大关系。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过程中,学生主动分享的意识明显较弱,不仅给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阻碍,还影响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为此,高中教师要注意到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教学实践来激发高中生的分享意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提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本文进行了积极的教学尝试,希望可以给高中教师教学带来启发。

1高中心理课堂上分享缺失的原因

课堂分享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环节,课堂分享得比较积极,学生的主体地位越发突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越发积极,学生的综合发展提升得也越发明显。学生在心理学课堂的分享意义更为突出,通过分享可以引导学生开放自我,提升其表达分享的能力。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更加在意同伴认同感的获得,因此主动分享内心想法面临着从众的压力。作为高中教师要认识到高中生的心理生长特点,并在教学中认识到高中生心理课堂分享缺失的现状,最终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促进高中生的健康积极发展。当前,高中生在心理课堂分享意识的缺失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1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生正值青春期,他们的内心比较敏感,但同时又渴望得到别人的支持和理解。就拿课堂分享来说,这一时期的高中生内心比较封闭,他们虽然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但是他们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外泄给他人,因为他们的顾虑较多,一方面担心其他人的笑话,导致自己没面子,另一方面,他们虽然擅长隐藏自己的心声,但是也渴望得到他人的支持,在其他同学分享的见解比较成熟的时候,他们也会暗暗欣喜,但是依然不愿意公开自己的见解。综合结合高中生的心理发展问题,教师要想让高中生分享自己的看法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1.2学生心理防御较强

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学生的知识性回答比较少,个人的、隐私的内容相对较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旦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人生见解,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的秘密被他人窥见,会让分享的学生觉得自己是透明的,反而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就拿高一新生的刚入学这一心理辅导案例来说,教师如果让学生进行心理学问题的选择,比如“我心中的挫折观”,给学生例举出很多的选项,让学生进行选择。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学生们每一个都积极参与到选择中,但是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他们就会产生退缩的心理。在众多的陌生面孔面前,每个高中生就像刺猬一样,紧紧将自己包裹起来。 1.3教师缺乏正确的引导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和学生的每一次互动都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学生分享故事背后的实际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经历或心理困扰给予学生引导,让学生能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但在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因为缺乏对学生成长背景和性格的了解,导致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引导不到位,甚至导致学生的分享半途而废。比如,在学生分享自己的心理历程中,部分学生因为觉得自己的尊严要受到威胁了,所以不再继续分享了,这时,部分教师可能会说:“好吧,我尊重你的意见,但是你想说的时候,我们随时准备聆听。”这样的课堂评价和互动虽然不是错误,但是却将学生分享的意识泼灭,反而冷却了学生的那份热情。 1.4个别学生自己不发言但起哄

课堂上,有一部分学生自己不发言,但是对他人的发言表现地极为关注。体现为,在他人分享的过程中取笑他人。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本来就有些内向的学生被取笑得不敢发言了,不利于安全接纳的课堂氛围的形成。

2高中心理课堂上激励学生分享的基本策略 2.1公平起见,制定课堂规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当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它强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其成效与课堂上学生的分享质量有很大关系。在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过程中,学生主动分享的意识明显较弱,不仅给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阻碍,还影响了学生积极心

公约又叫课堂规则,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一个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发展积极性培养,所以,在让学生进行分享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分享的过程,让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但是,就像上述提到的,部分学生自身不爱发表任何的建议,但是对他人的建议却采取了抵触或打压的心理,教师要维护那些发言的学生,让那些分享的学生找到自信,产生再次分享的动力。所以,高中教师在对高中生进行心理辅导过程中要立一定的规矩,要让每个学生遵守一定的规则,做到认真聆听,不随意指责和取笑他人,让每个学生认识到其他人都有被尊重和重视的权利,这样才可以确保分享的气氛形成。 2.2课前备学生,引导学生分享

在课前,教师要将课堂讲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联系起来,让课堂内容成为学生普遍心理困扰的一种集中反映。同时,教师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增强其探索自我、发展自我的内驱力。当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匹配时,学生就不再觉得课程内容有多难,也不再将课程内容当成另类,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目标达成效果。例如,在“我的梦想”主题心理课程中,尽量不要举那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成功人数、时代伟人),因为很难引起学生的认同感和代入感。建议从身边的例子出发,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虽然每个人的梦想是存在的,但是每个人为了梦想所付出的努力是不同的,大家可以分享一下实现梦想的途中,我们做了哪些努力吗?”如此,学生的积极性被带动起来,才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分享与互动中。 2.3运用共情,有温度地展开引导

每个学生自身的性格不同,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参与度也不同,让全体学生实现课堂共享是有难度的,但是,教师不可忽视对学生的引导,通过共情的方式引导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提升学生的自信。

例如在“邂逅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请学生画完自画像后介绍自己的作品。一开始没有学生愿意分享,但教师可以主动发现班级的“隐者”,让那些想发表见解但又不好意思的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一定的语言引导学生继续讲述自己的心声。如“所以你会……这么想”“通过分享,可以看出,你在这个经历中出现了一定的困惑,但是你依然在寻找突破口”“可以看出,你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困扰,你是想通过……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等,该生连连点头表示赞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觉得教师的每一句话都说到自己的心理去了,所以,学生再次产生积极发言的动力,课堂的效果达到高峰。 2.4设计问题,促进真诚回答

教师提问的质量影响着学生表达的方向和深度,也决定了“异类”现象的出现与否。在心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真诚回答与分享,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是否贴近学生实际。如在“沟通之道”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积极的表演与分享,就拿“邀请同学聚会”这种生活常见之事来说,不会沟通的学生就会将聚会搞砸,而会沟通的人,不仅能让参加聚会的同学感到开心,还给自己的聚会增添不少亮色。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此为主题进行情景表演和角色扮演,如此,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真诚表达和分享。(2)增加开放性问题。心理课堂上多提开放性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其真诚表达。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的话题,让学生进行积极发言,多维发言,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进而帮助更多学生真正走进心理课堂,收获成长。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分享,进而将心理课堂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仍然是我们心理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s/12372.html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