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服装史”课程思政教育的探讨

降重资讯 admin 浏览

小编: 为了积极实践“三全育人”的要求,在“中外服装史”课程中引入思政教育。从课程内容中挖掘并融入思政元素,根据历史时代背景和授课内容,设定贴切的思政培养目标,以某个典故、事件



从《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2],再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3],都强调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来进行思政教育,注重从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或者在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实现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避免思政课与专业课严重分离的现象。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4]。所以,高校思政工作要与时、与事、与势俱进,同时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5]。为此,在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系统化长效机制,尤其是要统筹推进课程育人,以课程思政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挖掘和运用各类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6]。

一、“中外服装史”课程特点及开展课程思政的优势

“中外服装史”为服装相关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主要介绍从上古时期至今中外服装的发展历史,一般以课堂讲授为主。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从浅层次上看,是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的服装形式、样式、风格特征;从深层次上看,是要求学生掌握各个时期的服装发展规律以及形成这些规律的社会背景和深层次的原因,比如服饰的发展是否与社会文化、政治、科技等因素相关,服饰如何与这些因素关联起来并形成其发展变化规律。在教学目标上要求学生能够从服装史的学习中学会摸索这些规律的方法,从而在今后的设计生涯中能够通过对现有形式的分析,判断出服装今后发展的流行趋势。另外要求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中、西方文化,正确地看待古代、现代文化,学会用批判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合理地吸收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的服饰设计文化。

衣食住行,衣在首位。因为衣不仅作为一种遮羞蔽体、防寒保暖的工具,更是一个时代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等各方面的融合作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不仅是对古今中外服饰文化及创作理念的概括与总结,也是对古人造物、审美思想的一种映射[7]。历史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思想或深刻的预示和警示作用,比较适合作为思政教育的素材。因此从课程性质、包含学科、教学目的、授课方式等方面来看,“中外服装史”都比较适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二、“中外服装史”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

1.在教学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

专业教育是解决知的问题,思政教育除了解决知的问题之外,更重要的在于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不仅要讲授理论知识,更要面对实际问题[8]。“中外服装史”课程是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从上古时代到近现代各个时期服装的风格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由于这些内容都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事实,因此这些内容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用这些元素进行思政教育,既实践了“三全育人”的号召要求,同时也实践了教书与育人合一的教育理念。

表1为在“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的设计方案。方案以时间为主轴,以每个时期的时代背景为基础,设定合适的课程德育目标,再根据德育目标在该课程内容中挖掘思政教育切入点,最后结合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进行实施。 表1“中外服装史”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导出到EXCEL 教学节次授课内容要点课程德育目标思政教育切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1-2绪论(服装的起源)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与社会担当精神以历史学家生平故事作为切入点。例如,《史记》作者司马迁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却能够坚持理想、初心不变,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由此引入当今大学生如何面对各类挫折、坚定信念、奉献社会等问题的讨论(1)绪论部分讲到服装起源的各种学说时,穿插讲解开展科学研究的艰辛与所需坚韧的毅力。(2)以司马迁简介的视频作为课前热身,由此切入德育主题。(3)课后实践,让学生思考毕业之后有何规划,然后假设规划不能顺利实现,自己将会如何面对。下次课课前5分钟进行交流3-12中国古代服装概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以中国古代服饰技艺作为切入点。例如汉代的丝造技术,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只有49克的素纱单衣为例,由此引入当今大学生如何树立民族自信心、献身国家建设、奉献社会等问题的讨论(1)课前5分钟,以考古发掘视频作为课前热身,由此切入课程主题。(2)课上10分钟,引出几个至今仍然无法攻克的古代服饰制作技艺难点,让学生分组讨论某一难点的攻克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13-14中国近代至现代服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事件作为切入点。例如,以林则徐虎门销烟历史事件引入当今大学生如何面对各类破坏国家完整、民族团结等问题的讨论(1)课前5分钟,以林则徐名言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容乃大千秋几?无欲则刚百世师。”“比武守疆驱虎豹,论文说理寓诗词。”“为官首要心身正,盖世功勋有口碑。”或时事新闻作为课前热身,由此切入课程主题。(2)课上10分钟,观看中国近代民族复兴著名人物影片,并讨论爱国如何从身边的事情做起。(3)课后实践,学以致用,要求学生参加各种志愿服务15-27西方古代服装概况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哲学典型事例作为切入点。例如,河边的一棵柳树随风摆动。一人说:“风吹柳动。”(辩证唯物主义)另一人说:“柳未动风在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一人说:“风和柳都没动,是心在动。”(主观唯心主义)由此引入当今大学生历史观、人生观等问题的讨论(1)课前5分钟,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例子动画作为热身。(2)课上10分钟,唯物者和唯心者的辩论。唯心者说:我看不见的都是不存在的(我思故我在);唯物者反驳道:你站在悬崖边,闭上眼睛,敢往前迈吗?结合课程知识点开展课堂讨论与即兴辩论赛。(3)课后实践,小品表演,创设生活化德育情境28-32西方中世纪至18世纪的服装信仰教育问题(西方中世纪服装受基督教的影响巨大)以西方中世纪服装特点的介绍作为切入点。例如,基督教对欧洲服饰影响巨大。由于基督教教义鄙视钱财,反对豪华,中世纪下层民众的服装以简洁朴素为尚,当时的妇女不舍得把钱财花在打扮自己上,而情愿将钱财捐赠给教会。因此当时妇女的常用服装色彩素淡,以白色的大上衣和连袖外套为主。由此引入当今大学生如何面对宗教信仰等问题的讨论(1)课前5分钟,展示中世纪西方服装图片,由此切入课程主题。(2)课上10分钟,讨论中西方曾经出现的受社会思想意识影响较深的服装形成原因及危害。例如西方的巴洛克、洛可可时期,为了凸显女性体型而创造了紧身胸衣,穿戴紧身胸衣导致很多女性内脏异位、脏器功能衰竭、不孕不育、呼吸困难等严重后果。中国封建社会的裹脚布和三寸金莲也是如此。从中穿插信仰教育33-34西方近代服装的变革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所取得的成效作为切入点。例如,国防建设、航空建设、交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由此引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的讨论(1)课前5分钟,简要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课上10分钟,分组讨论如何从身边的事做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课后实践,分组拍摄体现大学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视频35-3620世纪的西方现代服装文化自信教育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例如,以世界各地开办的孔子学院为例,由此引入当今大学生如何正确地看待文化差异,坚定文化自信等问题(1)课前5分钟,观看新闻报道: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62个国家(地区)设立了541所孔子学院和1170个孔子课堂。作为课前热身,由此切入课程主题。(2)课上10分钟,讨论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共同点。结合课程知识点开展课堂讨论(如东方服饰的含蓄、西方服饰的张扬)。(3)课后实践,学以致用,要求学生参加各种民族文化体验活动37-38东方服装与西方服装比较进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以黄旭华等科学研究者生平故事作为切入点。例如,黄旭华团队在艰苦的环境中研制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由此引入当今大学生如何面对各种困境、坚定信念、艰苦创业等问题的讨论(1)课前5分钟,以我国科学家相关视频作为热身。(2)课上10分钟,探讨目前大学生常见问题的根源。(3)课后实践,学以致用,要求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39-40服装发展的循环与融合诚信教育以历史发展规律作为切入点。例如,以全局的历史观分析服装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由此引入当今大学生如何面对金钱及快速成功的诱惑,树立诚信、踏实品德等问题的讨论(1)课前5分钟,以中国寓言故事作为热身,由此切入课程主题。(2)课上10分钟,讨论大学生活中常见的不诚信问题并分析其危害。(3)课后实践,给学生布置一些表演任务,重现生活中的小事件。例如,有关诚信问题可以设计一个上公交车不刷卡的情境,通过这一情境将诚信问题凸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切身的生活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

例如在讲授绪论部分(服装的起源)时,当时的人类生存条件恶劣,但现存的一些工艺品如陶器、玉器却具有高超的造型能力和装饰技巧。从人类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仍然保存高的审美情趣可以挖掘出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与社会担当精神的德育元素。在授课时以历史学家生平故事作为切入点。例如,《史记》作者司马迁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却能够坚持理想、初心不变,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由此引入当今大学生如何面对各种挫折、坚定信念、奉献社会等问题的讨论。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可有以下方式:

(1)绪论部分讲到服装起源的各种学说时,穿插讲解开展科学研究的艰辛与所需坚韧毅力。

(2)以司马迁简介的视频作为课前热身,由此切入德育主题。

(3)课后实践。让学生思考毕业之后有何规划,然后假设规划不能顺利实现时自己将会如何面对。下次课课前5分钟进行交流。

其他思政教育元素挖掘依据以上思路进行,详见表1,在此不再赘述。

2.在“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命题是针对我国高校教育存在价值教育与知识教育“两张皮”的状况而提出的,即以专业知识、技能塑造为重心的知识教育与以培育人的品德、修养为根本内容的价值教育存在脱节[9]。在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内容,既使得思政教育达到润物无声之功效,又能达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效果。

3.依据授课内容灵活应用思政教育方法和载体途径,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每个章节思政教育时间为课上15分钟和课后社会实践。课上15分钟又可分为课前热身5分钟,课中10分钟。课前热身以多种形式进行,或播放视频、动画,或诗歌朗诵、讲述一个寓言故事,或提出一个疑问,或欣赏一幅图画等。课中10分钟也可通过课堂讨论、分组辩论、观看视频和图画后发表个人观点。课后实践可以多种形式进行,如让学生回演一个主题,将主题场景重现。例如在进行诚信教育时,教师给定一个冒名顶替别人领取快递的主题,然后学生分组进行表演,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体会社会的道德要求,从而凸显诚信的重要性;或分组拍摄各类主题的微视频;或小品表演创设生活化德育情境;或学以致用,要求学生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或参加各种民族文化体验活动、民族元素服饰设计大赛。依据授课内容灵活应用思政教育方法和载体途径,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4.在“中外服装史”课程中增加思政考核,专业课以情境教学法进行,注重过程育人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导向性指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提出,坚持闭卷统一考试为主,与开放式个性化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10]。依据此要求进行“中外服装史”课程考核方案设计。“中外服装史”课程考核总成绩由课程学习成绩和德育表现两部分组成,课程学习成绩占总成绩的85%,德育表现占总成绩的15%。

我们在“中外服装史”课程考核中加大过程性考核的比例和次数。过程性考核是针对过去“一考定成绩”或“一卷定成绩”的弊端,利用量化指标对学生的平时学习状况进行的考核。过程性考核的次数由少变多、成绩比重由小到大、考核形式由单一到多样。如表2所示,课程学习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以每个项目化课题的完成情况来评定,考核的主要内容为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准备情况、项目完成质量等),占课程总成绩的60%;期末成绩以期末考试成绩来定,占课程总成绩的40%。 表2课程考核方式及安排导出到EXCEL 考核方式所占比例/%形式考核主要内容项目化课题考核60按各项目考核要求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准备情况、项目完成质量等)期末考试40闭卷考试理论知识及其运用能力等

课程平时成绩由项目化课题考核结果决定,具体考核指标见表3。项目化课题就是将这门课程分成不同的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进行文献研究和服装再设计。如此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大,有利于学生学习、研究开发全过程的训练[11],同时在具体的课题研究中和再设计环境中便于有机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环节。另外项目化教学既注重学习结果,也重视学习过程,能够增强教育的生活化,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表3各项目化课题考核评价表导出到EXCEL 序号考核项目评价人员考核标准所占分数成绩1学习态度、考勤(10分)教师学习态度认真,无迟到、早退现象(5分)5小组52过程性考核(50分)教师(1)计划方案制定合理(5分)(2)积极参与方案实施全过程(5分)(3)按时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4分)(4)团队协作能力强(4分)(5)学习总结能力强(4分)(6)工作过程中设备及仪器完好(3分)25小组253项目完成质量(40分)教师专家(1)工作细致,相关知识丰富(5分)(2)内容条理清晰,归纳逻辑性强(3分)(3)分析有自我见解,结论有启发价值(2分)(4)报告图文并茂,准备充分,PPT精美(6分)(5)语言准确、简洁,通俗易懂,声音洪亮(4分)20小组20综合成绩

项目化教学和过程性考核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结果的考核方式,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做出全面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避免学生“只求分不求深、只修业不修身”的不良现象。另外评价人员由教师、其他组学生、专家三部分构成,形成任课教师对学生、学生对自己、学生对学生的多维度考核。

德育考核由课堂表现、参加课后实践活动和期末德育大作业三部分组成。德育课堂表现占德育总成绩的20%,课后实践活动占50%,期末德育大作业占30%。具体考核指标见表4。德育评价由教师评价、班委评价和学生本人评价三部分组成。其中在课堂表现和课后思政实践两部分评价中,部分分数由学生按比例自己评分,以达到“自省吾身”,促使其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目的,部分由班委会对该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在期末德育考核中主要由教师进行评价。 表4德育考核指标导出到EXCEL 序号考核项目评价人员考核标准所占分数成绩1课堂表现(20分)班委学习态度认真,参与德育教学积极(20分)10学生本人102课后思政实践(50分)班委(1)积极参与方案实施全过程(15分)(2)按时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10分)(3)团队协作能力强(10分)(4)学习总结能力强(15分)25学生本人253期末德育大作业(30分)教师(1)思想认识全面(15分)(2)分析有自我见解,结论有启发价值(15分)30综合成绩

三、结语

“中外服装史”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和运用这些元素,并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较好地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达到“全课程育人”要求。将专业课程分成不同的情境进行教学,学习成绩中增加思政教育考核,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人员多元化,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而且有利于思政教育的实施,使思政教育生活化。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s/13069.html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