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降重资讯 admin 浏览

小编: 明确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着合力不足、过程不畅、平台孤立等方面的短板,这为高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在



立德树人是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实际提出的重要理念,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逻辑[1],深刻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重要会议上均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并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进入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目标、内容、要求等,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探索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

1.立德树人的基本理论概述

立德树人为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根本理论依据源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延伸和丰富、创新和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好了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立德树人的核心之一是“立德”,即道德价值的引领,培育和践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它包括理想信念、道德素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等。就“立德”的主体而言,既包括学生的道德培育,也包括对教师的道德要求。“树人”即为培育人才,是高校的职责使命之一,也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进入新时代,“树人”的概念更加清晰,就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就是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4]。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

协同有相互配合、团结统一的意思,协同育人则是指各教育主体通过树立统一的育人目标,共享资源,有效互动,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有利于提升思政教育成效,进而快速达成教育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要素间,在协同配合下,有效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育人合力,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可见,协同育人既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其目的在于形成协作、高效、完整的有机整体,实现“1+1>2”的育人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是将协同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相结合,通过构建系统化的平台或制度,将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有机融合起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方法、内容、载体等等,形成协调配合的运行结构,相互作用,协调用力,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这个机制强调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具体目标的指导下,各要素通过信息交换、协调沟通、共同推进、实践完成等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组织、队伍、制度、环境等的高效配合。协同的类型包括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横向协同和纵向协同等[5],也可以简单概括为教育主体系统的协同、内部教育要素系统的协同和外部教育环境系统的协同,要求这种系统是一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机制。

3.立德树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关系

实现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目的,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必由之路。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是提升立德树人效果的需要,当前,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教育主体相对单一,方法不够丰富,平台不够充分等,比如,很多高校还主要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理论较多,实践较少,效果也不够好。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可以破解立德树人过程中存在的不均衡、不协调问题,使得大学生的素质更加全面,同时也可以满足大学生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需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也是促进教育主体多元互动、教育要素充分作用的过程,破解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难题,促进立德树人各系统由单独运动到整体推进,条块分割到形成合力,进而最大限度发挥各个系统的优势和作用,提升立德树人的效果。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呈现出持续向上向好的态势,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还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需要我们持续加以研究和改进。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是协同育人的理念逐步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年出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要坚持协同联动,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各个高校也逐步出台了一些好的举措,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同育人培养物联网工程人才;北京邮电大学党政协同,合力育人,扎实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武汉大学统筹育人资源,强化协同联动,一体化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华中农业大学通过主体、资源和环境协同,积极构建思政教育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等等,这些都显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理念已经逐步形成,并有一些创新做法。

二是“大思政”格局逐步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高校逐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创新构建起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大思政”格局;西南交通大学坚持“用一流的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带动全校各项工作实现一流”的大思政工作理念,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

三是“三全育人”成效初步显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育部开展了两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形成了“三全育人”初步成效,例如东南大学推进“三全育人”,培养领军人才;同济大学从学校、职能部门、学院三个层级完善推进机制,扎实开展“三全育人”试点;复旦大学实施“四大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湖南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推进“三全育人”等等。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前提是要认识到各育人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协调,同向发挥作用。然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聚焦具体问题,缺乏对长效机制的构建。

一是教育合力不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同时还包括各类专业课教师、行政和后勤人员、社会和家庭力量等,即教育主体的全员性。但是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前者教育意识较强,而后者的意识较弱,甚至出现界限不清、职责不明、责任不强的情况,进而出现相互推诿、不作为、资源消耗等情况,造成教育主体片面化,出现协同矛盾。

二是教育过程不畅。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来看,纵向应该贯穿大学各年级,横向应该贯穿各环节。但是不少高校普遍重视低年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或者弱化了高年级的思想政治教育,低年级方法多样,高年级单一枯燥。另外,往往重视课堂教育和思想内化,忽略了实践养成和外化践行,所以在不同年级、不同教育形式上链接的不够紧密,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断层,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和确立。

三是教育平台孤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多种教育平台综合作用,比如课程教育平台、科研育人平台、资助育人平台、心理育人平台、文化育人平台等等,从形式上还包括线上育人平台和线下育人平台、管理育人平台和服务育人平台等,但是这些平台往往由不同的育人主体所掌握,缺乏良好的育人机制作用,造成平台孤立,难以整合为综合性的育人平台,造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充分不平衡,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效果的原因分析

在现实工作中,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方面还没有形成理想的机制和工作格局,造成育人效果不佳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协同育人的理念还不够深入。协同育人理念虽已逐步形成,但是就教育主体而言,仍然存在惯性思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等的工作,而专业教师只需要搞好教学,管理服务人员只需要做好管理服务工作即可,没有深化对协同育人的认识和理解。甚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等主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也各管一摊,缺乏配合,这就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者脱节的情况。

二是协同育人的机制还不够完善。高校制定了不少协同育人的机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往往流于形式,或者难以长期坚持,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一些制度保障和物质保障。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需要一个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明确目标和任务、制定方法和举措、保障监督和实施、完善激励和考核等,具备方向上引领、方法上指导、内容上统筹、实践上可行,充分体现关联性、匹配性和协作性,使协同育人机制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系统。

三是协同育人的环境还不够浓厚。环境是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学校的软硬件还不够完善,比如育人平台的共享性不足、跨学科融合不足、校园文化营造不足、场地设施不足、师资力量不足等等;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比如专业教师不仅要想办法提升教学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还要努力提升交叉融合能力、育德育才能力等等,这就需要高校提供良好学习氛围,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三、构建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路径

1.构建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目的是要促进多元主体同向同行,最大化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方向性协同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只有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四个服务”。另一方面要坚持运用于实践,即机制的构建最终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寓理论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开展实践教育,让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目标性协同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的构建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机制是否可行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机制的构建一方面要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确保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等等;同时也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性,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过程,形成良性互动,更好提升机制实效性。

三是系统性协同原则。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发挥价值和作用,一定要确保育人机制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不仅要整合教学力量、管理服务力量、后勤保障力量、文化宣传力量等等,还要整合好校外力量,使之有效整合。同时要处理好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促使彼此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协作,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实现优势互补,使育人系统发挥最大的育人效应。

四是动态性协同原则。随着育人各要素的变化,育人机制也要随之变化,要用动态发展的理念来构建育人机制,确保具有动态性,能应对各种变化造成的影响。做到动态调动,根据学生不同需求和阶段进行动态的教育和引导,同时也能不断激发教育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动态供给,不断产出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产品,引导学生沿着教育目标前进,丰富其精神生活;做到动态创新,创新思维,在传统中创新,借鉴优秀的研究成果和模式,形成有益举措。

2.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内容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必须从实际出发,有效整合组织、内容、方法和载体,实现最佳匹配,形成协同效应,实现育人机制的全面、科学、合理、有效。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协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协同主要是针对教育主体而言,确保党政齐抓共管、校院两级共推、育人主体合力。一方面,学校党委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加强党的建设,合力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资源、力量,解决育人机制构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制定政策和协调,确保党委的坚强组织力量;另外一方面,学校行政要坚决落实党委决策,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校院两级配合,学校主导、学院主推,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发挥高校教学科研队伍、管理服务队伍、后勤保障队伍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专业教师“种好责任田”,抓好“课程思政”和德育工作,管理服务人员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以激励评价机制和绩效考核作为支撑,促使育人主体形成合力。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协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协同主要指的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足有很多原因,但是“课程思政”的推动力度不足、覆盖面不足、深度不够是主要原因。所以一方面,高校要大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尤其要提高课程亲和力,加强课程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课程思政”改革,挖掘各门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思政政治教育功能,通过课程设置、教材修订、教学设计、教学管理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的融合统一[6]。此外,还要运用多种方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在学生党课、团课等中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引领。总之,要把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各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协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综合作用的过程,不是单一方法作用的结果,需要多方面综合运用实践。经过多年的积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和丰富,比如有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等基本教育法,有典型教育法、比较激励法等一般方法,有冲突调节法、心理干预法等特殊方法,也有隐形教育法、网络教育法等综合方法等[7]。不论选择何种方法都必须兼顾针对性和整合性,只有选择适合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又能有效促进相互协同的方法才具有针对性,同时为了保证教育实效,往往需要将多种方法整合在一起使用。此外还要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之不断适应学生成长特点。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协同开展、教师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并行、主体激励与客体激发同步等都被证明是好的协同方法。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推陈出新,紧紧围绕学生,开辟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工作方法,比如用漫画的方法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通过漫画学习,吸引力更强,实效性更明显。又比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徐川运用大学生喜爱的生活化语言开展课堂教育和线上教育,深受喜爱,这些都是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方法。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协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多种多样,从类别上划分主要包括课堂载体和课外载体、校内载体和校外载体等等。在开展协同育人工作中,既要抓好课堂教育这个重要载体,同时也要不断开发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可以利用社会力量,建立实践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志愿服务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让学生能在课外接受思想政治教育[8]。同时要完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家庭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到了基础和特殊作用,高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信、家访等方式与家庭互动,共同谋划教育方法,形成家校育人合力。除此之外,社会环境的营造、校园文化的培育、校风学风的形成等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影响,都应该协同配合,充分利用物理载体、网络平台等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之形成协同效应,共同作用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结语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指出,要推动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高校在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过程中,尤其要凸显协同性。在理论武装体系构建中,要善于利用各种载体协同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宣传,比如开展培训、编写读本、打造示范课等等,邀请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最美奋斗者、改革先锋、时代楷模等新时代先进人物走进高校来强化价值引导,这也是组织协同的重要方法。在构建学科教学体系过程中,运用协同育人方法,将互联网技术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打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平台和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在内容协同层面,可以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构建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在构建日常教育体系过程中,要运用协同理念,推动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形成育人联动机制和资源库,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育人主体的作用,协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构建管理服务体系过程中,要善于将校院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和思政教育力量整合,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进学生社区建设,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在构建安全稳定体系过程中,要加强与校园所在地的协同,形成校园周边治安管理机制,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在队伍建设体系过程中,也可以运用协同理念,选聘各级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军队、企事业单位党员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等担任校外辅导员,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在构建评估督导体系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吸收各方面的意见,从不同维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进行综合评估,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估督导体系。

总之,高校要不断健全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就必须牢固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综合运用好协同育人的方法,积极构建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队伍建设体系、评估督导体系等,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理论、专业知识、实践锻炼各环节,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s/12876.html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