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课程体系构建分析

降重资讯 admin 浏览

小编: 在互联网大数据这样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育正在逐渐成为未来创意创新人才必须经历的教学培养过程,双创课程体系设计是实现双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途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发展方向。艺术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除包含学生应掌握的岗位技能及职业基础素质以外,还应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这是区别于其他类别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根本。

(一)目标定位

应用型与学术型相比不是层次的高低,而是类型的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目标的制定,应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一方面,要加大培育自身的特色,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必须从实际出发,围绕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我们要深入研究并融入创新创意思维,首先要做的就是清晰、准确的梳理出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指导我们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设计。

(二)培养规格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

1.知识要求:工具性知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专业知识、相关学科专业知识。

2.能力要求:是核心要素。包括专业应用能力、关键能力。

3.素质要求:基本素质、职业素质。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具体化个性要求,必须明确学院各专业与专业之间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差异性,避免雷同和形式化差异。之所以要明确并重新梳理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以专业为单位进行细化,是为了更好地以学科专业为单位开展批判性思维与创意性思维培养,使其培养体系实施更为清晰、准确,避免盲目性的组织实施。

二.创新创意思维模式在辽宁传媒学院已有的培养形式体现

批判性思维和创意性思维虽然还没有形成鲜明独立的课程设计体系,但实际上已经在某些考核环节中有这两种思维的培养过程。为后续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了必要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创意性思维体现:

1.课堂的小组讨论:这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呈现,现在很多设计课上老师组织学生分组围绕一个题目展开讨论。包括创意构思、设计方案、实施计划等等,这是创意性思维过程的一个体现。

2.创意创新大赛的有效组织:这是一种提升学生创意思维的活动也是手段,

批判性思维培养:

1.学生期末答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作品点评,从优、缺点两个角度进行答辩,这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锻炼。

2.学生课堂作业的自我评价:这也是批判性思维形式的一种体现。

但以上批判性思维、创意性思维产生的环节除了相对思维发生过程来说较晚以外,更确切的说都是基于外在形式或其他途径提升“双思维”的一种手段和途径,我们未来的培养应该由外向内,由抽象化转向具体化,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从课程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独立“双思维”课程体系系统完整的设计来重新组织“双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创作前能够独立思考,在产生发生行为前,能够充分思考和评估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得出正确的结论和判断,产生有价值、有思想、有意义的作品或行为活动。

三.“双思维”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1.应用型本科定位下的“双思维”课程差异性

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但不同性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思维”培养应该突出专业化差异。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包括文科类或理科类,而艺术类的“双思维”培养应该突出以专业为核心,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比如学中文或新闻学文科类专业的学生与艺术设计学科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双思维”培养是有共性但也肯定是有差异性的。这个共性的“双思维”模块应该由通识课来解决,而专业差异性的“双思维”模块应该由专业课来解决。在开展设计之前,每个专业应该首先要明确学生应该掌握并具备的思维能力包含哪些,在明确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展开课程设计。

2.“双思维”模块设计与实施推进思路

(1)基于“双思维”能力分析的通识课、专业课思维课程模块设计

“双思维”模块课程设计应该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两部分。以批判性思维为例,我们首先要对基于专业目标定位基础上的21种或其他总结分析得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归类、模块化设计,基础课程模块设计在学生入学之日起开始,循序渐进,通过独立的思维训练课程或调整目前已开设的课程内容,将基础思维能力模块设计并贯穿四年学习,让艺术类学生通过“哲学”“社会学”“历史”“传播学”等基础思维能力课程建立共性的特点,比如积极阳光的学习态度和生活心态、对事物一分为二评论的基础能力和思辨能力、细致观察生活的能力、区别事实和观点、较为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清晰的语言表述能力等等;而专业思维能力课程模块着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中的独立分析数据或信息的能力、区分理性的断言和情感的断言能力、识别论证的逻辑错误等等若干种思维能力。

(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单元课程为载体的系统化课程体系设计,加入学生自我评估环节。

“双思维”能力培养最重要的实施途径之一就是单元课程,实体课堂!首先需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发展能力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明确得出所需要的“双思维”能力,然后针对提炼的“双思维”能力设计对应的课程模块和实践形式,并深入分析、研究设计每个单元课程的教学环节、课程内容如何有效组织“双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双思维”能力培养的载体和具体要求,“双思维”能力除了系统的整体课程体系设计以外,可在教学大纲、教案、单元课程设计以及项目教学包中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设计和体现,增加双思维培养教学内容与环节的设计。实现任课教师在单元课程授课中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两个角度加强对“双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完成作业或项目作品创作后,需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估,分析与总结,逐步形成分析、总结与评估能力。

(3)丰富多样化第二课堂形式与内容,使“双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批判性思维和创意性思维通过课堂的培养、系统性的学习,更需要实践锻炼和检验的平台。第二课堂的形式、内容可以多样化、系统化设计,由原来的形式化转向内涵式设计,针对“双思维”能力培养进行专项设计的第二课堂,重点通过不同的活动实践形式,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及创意性思维在得到有效锻炼的同时,还能够培养锻炼学生逐渐养成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不断思考与专研的习惯,为“双思维”产生提供良好的思维基础。

(4)“双思维”课程的师资队伍组建

“双思维”课程的教师团队组建及设计尤为重要。批判性思维课程结合不同的能力模块、在系统设计课程内容后,应该有具有丰富一线经历或较高艺术修养、文化内涵水平及较高艺术造诣的“非工匠型”副教授担任教学。批判性思维课程与创新思维课程都需较为系统的理论课程体系设计与支撑,所以,“双思维”授课教师首先应接受系统的学习与培训,在充分了解批判性思维和创意性思维的基础上展开教学。

(5)“双思维”课程群工程推进开展的实施步骤

首先,各专业应明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发展能力所需要的关键能力是什么,并对应分析得出所需要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组建学院“双思维”课程建设小组,设立专项课程研讨小组,深入分析批判性思维及创意性思维研究理论、提取凝练、研讨制定缜密详细并且符合我院实际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意性思维课程体系构架与实施方案。

第三,组织开展承担“双思维”课程教学的培训,为全面推进“双思维”能力培养奠定理论基础。

第四,由点到面,推选示范及精品“双思维”课程,逐渐推进并扩大全体教师“双思维”课程的理解和实施。

四.“双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框架设计

1.依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系统的双思维课程体系。批判性思维与创意性思维课程体系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整体、科学合理的设计,以课程为单位,依据思维能力培养要求,融合在不同的课程模块中,做到有设计、有规划、有实施、有考核!

2.基于职业发展能力分析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体系设计。职业发展能力是指学生在入职后的发展潜在能力和职业发展空间,该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职业素养、思维模式、文化内涵等方面。职业发展能力是在原有职业基础能力上的提升,是在原有技能型人才培养向应用型可持续发展人才的一种突破和提升。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化的课程设计,批判性思维本质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实际要求,故可对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系统分析设计,总结得出对应的课程模块,融合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

3.基于岗位创新能力的创意性思维课程设计。岗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的项目的创意与创造性上,主要包含创新意识、学习与专研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等几个方面,创新能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体现,也是影响制约学生就业起点、发展空间的重要因素。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理论与思路与批判性思维基本一致,由岗位分析得出所需要的创新思维要素,由要素整理提炼对接能力,然后在支撑的课程中设计相应的内容或教学环节,创新能力、创意性思维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体现。

4.建立学生作业/作品自评报告,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双思维”能力。双思维培养的主体是学生,在以往的教育培养中,往往会更多注重灌输式的教育,重心在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课程的开发,往往忽略了学生本体的学习接受效果。我们要推进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启发、引导、分析、评估与总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批判性思维意识,这就需要具象化的评估形式,因此,我们可在单元课程及项目课程实施结束后,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学生自我评估报告书也是对课程整体学习效果的一种客观评价。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s/12797.html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