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平台下的创新实践型人

降重资讯 admin 浏览

小编: 本文基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分析了本科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安徽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法,探索了矿业工程的自主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方法,以“互联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创新创业发展突飞猛进,大学生作为最具活力的群体,成了“互联网+”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相较于传统的创新创业,创新创业的空间不断扩大,创新创业的外部环境更加友好,随着国家大力开展“双创”工作,不断推进高校教育优化工作,大学生创业意识也不断增强。但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目前还存在着创业模式单一、缺乏创新、产品技术含量低、创业团队组建意识不足、大学生创业者个人创业素质参差不齐、对创业扶持政策了解不够等问题。安徽理工大学依托“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探索了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矿业工程创新实践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日益激烈复杂的国际竞争本质上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意识、创新能力、实践水平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长远发展。尤其是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国家能源发展战略2030~2050》等确定了煤炭仍是我国长期主导能源的前提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采矿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因此,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强、适应未来煤炭行业智能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是我国高校矿业工程专业主要的奋斗目标。但目前矿业工程的创新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略有滞后,跟不上采矿行业的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实践环节简单,创新创业的途径单一;高校部分教师创新实践能力不足,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创新锻炼指导实践方面还很欠缺。从目前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教育来看,还不能够真正支撑建立起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素质教育,还应该是一种适应当前互联网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近年安徽理工大学矿业工程的人才培养,互联网时代背后,高校的创新实践教育一定要紧密的融入其中,不再是“走马观花”式的学生实习,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积极拓展学生创新创业的途径,引导学生重学习、重实践、重创新,保障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指导,只有这样积极进行矿业工程创新实践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才能够为国育英才,使之成为适应现代化矿井需要的创新型高级技术人才。

矿业工程创新实践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大力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为应对未来智能采矿的人才要求,培养具有良好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创新实践能力、强调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注重开拓创新意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与团队精神、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的高水平人才。

带动高校创新实践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矿业工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在“互联网+”大赛基础上,引导高校开展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能力、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促进优秀竞赛成果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研成果的转化。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同学和老师之间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模式,努力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良性循环,谱写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方法探索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平台下的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方法

加大创新创业组织的扶持

创新创业从来不是单打独斗,闭门造车,需要的是团队协作、发挥平台、社会和学校资源扶持。依托“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安徽理工大学整合资金支持,及时提供信息、培训、项目和监督,持续不间断地帮扶和指导创新创业的学生,并且充分利用校友企业家与创业者资源,建立校内专家和外聘企业创业专家相结合教学团队,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加大对创新创业奖励和扶持力度,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参与专利培训和创新创业大赛,大力支持学生参与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培训活动和国内高校的交流活动,而且设立创新社等学生团体,团队之间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充分发挥学生间传、帮、带的作用,形成老师和学生间协作共进的局面。

在学校的大力扶持下,2019年第五届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安徽理工大学推荐了25件作品参加省赛角逐,最终,庞冬冬、殷志强老师指导,袁昌宇等同学的团队作品《安徽凌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获得高教主赛道金奖;《“块”跑·新淮佳材》等9件作品获得高教主赛道银奖;其余15件作品获得高教主赛道铜奖。2020年六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和袁亮院士承担的《煤炭清洁利用与安全精准智能化平台研发》项目正式签订,包括学校花大精力举办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提供每年年举举办办创创新新实实践践培培训训班班............这这些些举举措措发发挥挥出出““互互联联网网++””等等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引领推动作用。同时学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实行学校与现代化煤矿企业和科研院所联合办学,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形成智能化采矿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适应未来煤炭工业发展需要的智能化采矿工程人才培养方法。

完善具有创新实践型的课程体系

创新实践型的课程体系强调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突出探索、创新创业是创新实践的核心要求,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要充分融入到专业教育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配合创新实践环节,同时,创新实践型课程体系建设和相关教材选择也需要紧跟行业动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摆脱当前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存在脱节的现状。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聚焦采矿专业发展前沿和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无人化矿山建设需要,完善目前的课程体系,在强调基础理论课程的同时,加大力度开设部分选修课程,开展采矿学科发展前沿的教师讲座,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定期做专业知识外的学术讲座,重点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课程教学,重视学生的实习,做到实训环节多样化,同时给予充分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包括举办了“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国际学术会议暨“协同创新组织”学术研讨会;增设了人工智能及智能采掘等相关课程,在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及工程力学等基础上,制定了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智能采矿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同时,学院也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雷锋月等活动中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也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可。

专业课程学习与现场实际联系、考核形式与学生能力培养联系、毕业设计与行业前沿联系。以此来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人文素质、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拓展了专业延伸知识、动手能力。在传统的创新实践型课程体系之上,正在完善既适合学生素质能力又联系行业领域发展前沿,可灵活衔接、体系多样、具有创新实践型的课程体系。

大力开展学生专业性的创新创业实践大赛

开展学生专业性的创新创业实践大赛,给学生提供发挥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日常的专业知识,做到学习结合实践,理论联系现实,显著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安徽理工大学积极开展专业性的实践大赛,通过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安全科学与工程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大赛、环境设计大赛、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等赛事,学校引导学生积极上进,老师和学生深度交流、学习和协作,学生间团结协作,安徽理工大学在这些创新实践大赛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以采矿工程学科创新能力大赛为例,2018年7月11日至13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矿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山东科技大学和矿业工程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办的第八届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在山东科技大学举行,总共有21件作品参赛,19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2项,获奖率和获奖级别均排前列,学校被授予优秀组织奖。2019年7月21日至24日,第九届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在辽宁科技大学举行,总共有20件作品参赛,17件作品获奖,夺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的佳绩。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和班主任制度

本科生导师制和班主任制度是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为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制定的一项制度,即每个班级配备一名专业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积极应对采矿行业及专业形势影响,每2~3名本科生配备一名专业课导师,每位或多位教师和所带的学生组成实践教学的小团队,团队之间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导师全程跟踪指导。在导师指导监督下,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鼓励本科生强化工程实践训练,将智能开采理念体现在参加创新大赛、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采矿模型大赛中,参与导师科研、参与学术交流和讲座等创新实践环节。这项制度拓展了本科生进实验室、进课题组、了解学科发展前沿的机会和平台。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多方面锻炼自己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两年采矿工程专业授权专利17项,在“挑战杯”全国及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竞赛、全国节能减排作品竞赛、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等各类省部级以上竞赛获奖60余项。

结语

在“两个一百年”和伟大的“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创新实践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必须整合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合理引导社会风向,继续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创新创业的时代浪潮中,社会上形成一股创新创业的良好风气,学校充分挖掘专业教育中的创新实践部分,做好具体的教学体系改革,同时学生拓宽基础专业知识、注重交叉学科学习,积极探索创新。四位一体的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才能充分建立具有深度专业知识、广度学科领域和丰富实践过程的项目,进而推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

基于“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平台下的自主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需要加大对创新创业组织的扶持力度,完善具有创新实践型的课程体系,大力开展学生专业性的创新创业实践大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和班主任制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科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创新精神本来不足,一味强调专业课本知识的传授是枯燥的,更不能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学生更多需要的是在师长的指导、同学的协作,形成提倡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实践的人才培养新方法。

安徽理工大学依托“互联网+”创新创业等赛事,围绕煤矿智能化、信息化和无人化等智能安全精准开采内容,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方法,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和班主任制度,形成了积极上进、锐意进取、注重实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校园风气。以大赛为牵引,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养和专业技能,最终培养出具有远大理想,专业素养过硬,受到社会尊重和认可的当代创新实践型人才。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s/12548.html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