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类风貌报道小编:一、两类风貌报道据《新闻学大辞典》:“报道某一区域,某一地点、某一单位的新风尚、新面貌、新气象的通讯”为风貌通讯。风貌通讯的题材广泛多样,举凡社会变迁、风土人情、
据《新闻学大辞典》:“报道某一区域,某一地点、某一单位的新风尚、新面貌、新气象的通讯”为风貌通讯。风貌通讯的题材广泛多样,举凡社会变迁、风土人情、单位新貌、建筑风光、名胜古迹等,均可写成风貌通讯。这一说法也适合于“风貌报道”。
按风貌报道的表现对象,可分为概貌式报道与速写式报道两种。概貌式报道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重心在反映社会的变迁、时代的新貌,社会内涵极为丰富。速写式报道,涉及面要窄些,场景具体,既可以社会性信息为主,也可以自然风貌这类社会性不强的信息为主。
概貌式报道是由旅途通讯发展而来的,是早期通讯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形式。仅五四运动后,著名之作就有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赤都心史》,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西线风云》等等。这些通讯都以客观的笔调描绘作者的旅途见闻和所思所感,令人大开眼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日新月异,这类报道的新闻性和时代性不断加强,发展成了反映社会新貌的报道。
概貌式报道,在实践中常以不同的形式出现,报刊上常见的“见闻”、“巡礼”、“侧记”、“纪行”、“掠影”、“拾零”、“纪游”等均是。
在众多的表现形式中,最为常见的可以划归两类,即见闻类、巡礼类。
见闻类通常包括“见闻”、“见闻录”、“参观记”、“访问记”、“杂记”、“札记”等。它主要写作者的所见所闻。这些所见所闻对于作者来说是充满新鲜感或令人触动的情景。作者将它们具体生动地表现在作品中,同时,还可以直接表达个人的印象和意见,抒发自己的感受。
巡礼类通常包括“巡礼”、“纪行”、“掠影”、“拾零”等。这类概貌式报道虽然也离不开写见闻,但是以写作者在现场观察到的新情况、新事物、新变化为主。采用这种形式,常常运用移步换形的写法,随着作者视点的变化,笔下的场景也不断变化。
见闻也好,巡礼也罢,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以突出“新”貌为主,事物的演变过程是简略的。为防止报道的平面化,防止“如何”要素的淡化,故大量使用对比手法,以旧衬新,愈显其新。
另一类风貌报道是速写式的。速写式的报道,常常只写一个场景,人、景、事交织在一起,是一幅简洁的素描式图画。
速写式的报道在写场景时,是一种写意式的,记录的是场景的神韵,重在气氛渲染。如穆青的《金字塔夕照》,渲染了一种淡淡的悲凉气氛,读斯作,耳边仿佛不时听到古老的金字塔在叹息。《狂欢之夜——长沙市民欢迎解放军入城速写》,则处处洋溢着欢乐喜庆的气氛,感染力极强。《雨中西湖速写》,则着力渲染西湖的静谧与安详,与外界的洪水暴涨浊浪排空比较,仿佛一世外桃源,令人心闲气静。
速写式风貌报道相对来说有更多的文学气质。人们在谈论新闻报道的“散文化”时,常以它们为例。“新闻向散文式方向发展”的问题,是在1982年1月穆青同新华社四川分社负责人谈话时提出的。穆青说,我们的新闻报道不应规格化,不应当为新闻报道设置清规戒律。我们要鼓励和支持记者捕捉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生动、最活泼的新事物,鼓励和支持记者探索最能反映丰富多采的社会生活的新闻形式。我们的时代,应当是新闻、速写、特写比较发达的时代。穆青自己所作一些风貌通讯,其实就是“新闻向散文式方向发展”的代表作。一般而言,速写式风貌报道时效性不强,其报道对象又是景物、场景,描写是必不可少的,描写背后的抒情则是作品的灵气所在。一句话,速写式风貌报道实质是在写景抒情。这很像散文的品格,它向“散文式方向发展”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但如果整体提倡“新闻向散文式方向发展”则值得商榷,不妨将速写式风貌作为一块实验田,在这块实验田里,“向散文式方向发展”是大有作为的。
二、概貌式报道的写作
概貌式报道的写作,要重点处理好两个方面。
1.要处理好点与面的结合,写出事物的全貌
风貌报道总是以全景式的介绍来报道对象,努力给人以一个“概貌”的感觉。但是“概貌”不等于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化了的东西,而是要以“点”——能反映报道对象特点的具体事物、精彩片断或侧面,与“面”——报道对象全貌结合起来,让读者既能了解报道对象的全貌,也能看到报道对象的细微之处,以形成立体化的认识。
概括式的平面介绍是不能给读者留下什么印象的,这样的“概貌”势必是苍白的。只有抓住特征,才能将风貌写活,给读者留下清晰的印象。点面结合的手法,首先要求用具体可感的生活画面,去形象地表现事物的全貌,以增强报道对象的质感。如《黑河见闻》,描写俄罗斯商人“速战速决”到中国来采购货物。黑河这边繁忙的商品贸易,吸引着俄罗斯商人。报道中说:
靠近阿穆尔河岸边,我不时被扛着大背包的中国男女拦住去路,向我兜售商品,从男袜到蛇药膏,无所不有。
“便宜卖给你,便宜卖给你……”一位女子拉住我,用不熟练的俄语说。转眼间,我便被一群小贩围住了。
我掏出钱包。在黑河,100卢布能买到任何东西,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如果讨价还价,还能更便宜些。这简直是共产主义!这曾是俄罗斯努力的目标,但最终没有建成,而中国将它变为了现实。
这段描写里,“大背包”里无所不有的商品,路上随处可闻的讨价还价声,构成了黑河商品经济繁华之貌,成了作者眼中的“共产主义”。
点面结合,除了以“点”去具体地表现“面”外,还要求作者在对“点”的描述中处处要有“面”的意识,即要努力把读者的眼光从具体的事例上引向更广袤的空间去。1992年的全国好新闻《上海打出“中华牌”》,报道的是上海近年来“开城招客”的一些举措,素有“小南京路”美誉的上海繁华商业街金陵路,让出一黄金地段给兄弟省市开店兴业;在一年一度的华东商品交易会上,主展厅最醒目的地方让给了外省市;浦东张江水泥厂刚投产又忙着搬迁,为的是给即将在这里落户的全国高科技项目创造一个洁净的环境……。透过这些具体事例,作者努力向读者展示上海改革开放的面貌,重塑上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和国际大都会的形象,并由此看到上海的辐射作用和正在形成的“中国经济新格局”。
2.由今天对照过去,通过对比来展示事物的变化过程,重心放在对“新”的突出上
概貌式报道在表现“概貌”时,要突出一个“新”字。这是由报道的新闻性决定的。而展示事物的“如何”,又要让人看到其演变过程。如何突出这个“新”字?如何见出过程?事物总是相对而言的,新和旧就也是如此,通过与旧的对比,就能衬托出事物的新貌,展示出变化的过程。
概貌式报道的对比通常是从多方面进行的,可以是场面状貌的对比、具体数字的对比、群众语言的对比、作者观感的对比等等。在对比的两面中,旧的一面只是给新的一面起陪衬作用,应着重写好的是新的状貌,运用新鲜有力、生动形象的材料勾画出新的“风貌图”。旧的材料要简略而典型,只要能构成对比效果即可。以1985年10月5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今日大寨》为例,文章一开篇便用散文式的语言,描写了作者来到今日大寨:“第一印象是,这里的山村静悄悄。虎头山默默无语,大柳树长丝低垂,几条牛在山坡慢悠悠地吃草,小雀在枝头鸣叫……”。作者首先展示一幅“静悄悄”、“慢悠悠”的和谐美妙、安详自然的山村图画,随后用寥寥几笔,点出山路和大寨国际旅行社的过去,衬出今日之“寂寞”:
……往昔那“红火”景象,是无尽的人流,都已悄然逝去。那曾经踏上四面八方的参观者的千千万万个脚印的大寨之路,如今已长满荒草,只留下窄窄的山道。夜晚,我住在大寨国际旅行社,偌大一层楼只我一人,静得令人发怵。清晨,我站在虎头山边,遥望蓝天白云,不禁思绪万千:大寨!你为什么这样寂寞?!
新旧对比形成巨大的反差,引人思索,令人感叹!对比衬托突出了一个“新”字,同时也道出了一个“变”字,即报道对象身上发生的变化。概貌式报道中,“变”与“新”是彼此联系的,写好了“变”,实际上就突出了“新”。所以,对比总是从纵向展开的,拿一个地区一个事物的今昔对比。《变化就在你的身边——从衣食住行看中国》是围绕衣食住行这人类生活的四大要素,对新中国成立42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10年来所发生的变化作报道,其中作者精心安排的一组组对比,有力地说明了中国人在衣食住行上的全面变化。如“衣”的变化:
只要大家稍作回顾,少男少女身着牛仔裤招摇过市而引起行人侧目,大红大紫与蓝灰黑显得格格不入的记忆似乎并不遥远。如今,你走在大街上,西装、T恤、套裙、牛仔系列、超短裙、风衣,长短交叉,千姿百态,赤橙青绿黄蓝紫,色彩缤纷,活脱一个时装博览会……
又如“吃”的变化:
先看看早餐变奏曲。十几年前,或许你还是稀饭、馒头夹咸菜,条件好一点的是豆浆加油条。近些年来,牛奶、鸡蛋、面包已不鲜见。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高兴了,还可以和朋友家人去宾馆喝“早茶”。
对比就是摆事实见变化。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并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不声不响有时甚至还令人难以觉察的。如果不是通过新旧的对比,人们是难以有如此强烈的感受的。
以对比衬托来表现事物的新变化还要注意一点:应当抓住富有特征的变化,以一当十地揭示全局的变化。如2002年度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壮丽的发展诗篇——从数字看上海巨变》。通过数字反映上海巨变,又不是简单罗列数据。作者抓住了一些最有表现力的数据,以一斑窥全豹展示巨变。如其中关于绿化面积的数据,报道说:“过去,人们在形容上海缺乏绿化时惯常的比喻是,每个人拥有的绿地还没有一张报纸大(1989年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0.96平方米),而到2001年底,上海每个市民已拥有5.56平方米的绿地,相当于一个小房间的面积。赏心悦目的大型绿地,温馨雅致的小区绿地,已经成为上海人的休闲好去处。”这一数据足以表现“上海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变”。
三、速写式报道的写作
速写式报道画面简洁,不像概貌式报道那样注意画面的景深,画面蕴含较深的社会意义。速写式报道画面的背后,是作者丰富的情感。要写好这类报道,关键是要处理好两个“交织”;情与景的交织,人、事、景的交织。
1.情与景的交织
情景交融是写景文章的一大传统。速写式报道描写某地风光景物,此时作者往往将饱满的激情寄寓其中,既抒发自身的感受,又以此来感染读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虽然是对文学作品而言,但对于新闻报道来讲,也同样适用。在速写式报道中,作者写景状物,首先是因为这些客观现象给作者的主观情感有了强烈的撼动,这些情感在行文过程中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喷发。当然,风貌报道不是抒情诗或抒情散文,它不以抒情为目的,但作者的情感完全可以交织贯穿于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以间接的方式抒发出来,加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请看新华社记者所写的《雨中西湖速写》:
新华社杭州1996年7月3日电接连3天连绵不断的雨,使得整个西湖处于一片迷蒙之中,远处群山则因蒸腾的水雾笼罩而显得隐隐约约。
从前天开始,杭州地区普降大雨,西湖水位随之急剧上升。西湖水域管理处主任王柏荣告诉记者,西湖出现了最近12年水位最高处,达到黄海标高7.69米,远超平时的7.23米。
白堤和断桥一带较浅的堤岸已被水淹没。许多石板双人靠椅的椅脚立在水中,只露出个椅面。
与往日热闹的场景相比,今天的西湖显得有点静谧。游人们多是些情侣,大多共打一把花伞,也有青年男女双双卷着裤脚在堤边漫步;断桥上一个小伙子正给姑娘留下以远处烟雨朦胧中的塔为背景的倩影。
奇怪的是,平湖秋月一处茶室的生意并不差,二三十人把6张桌子挤得满满的。人们一边嗑着瓜子,品着龙井茶,一边听着雨下在湖里的“唰唰”声。有一张桌子竟坐着5个黄发高鼻的外国人,或许他们也知道“晴湖不如雨湖”这一说。
平日有四五百只游船的西湖今天显得空空荡荡,只有两只小船在湖中晃晃悠悠。最令人遗憾的是,大雨淹了湖中心三潭映月、湖心亭、阮公墩3个小岛差不多三分之一的面积。负责西湖水域安全的王柏荣说,为确保游人安全,这两天三小岛暂停游览。因湖水暴涨而关闭3岛40多年来还是第一次。
写的是雨中之西湖,水位高涨淹没了西湖的堤岸,但西湖素有“晴湖不如雨湖”,“山色空蒙雨亦奇”之说,作者将雨中之西湖写得幽闲,与平日比较有些空荡。这样一个题材,换一个人来报道,可能处理成突出“何事”的报道,即西湖三小岛因湖水暴涨而关闭,这是40多年来第一次。但作者不是这么处理,他淡化了这个“何事”,将它置于篇末。他用很休闲的心情,写西湖的静谧与安详。游人们嗑着瓜子,品着龙井,听着雨声。在普降大雨,水位猛涨的情况下,问君何以得闲适?问西湖何以得安详?不是因为治理,因为管理么?更深层地说,不是一种国泰民安的表现么?作者从容的笔墨中,实际上包含了对国家治理、人们生活、祖国河山等多方面的赞美之情,虽未著一字,却尽得风流。
2.人、事、景的交织
速写式的风貌报道,以景物为中心,但离不开人、事这些元素。特别是写社会环境更是如此。可以说,人、事是赋予风貌报道社会意义的重要元素。请看穆青《金字塔夕照》中的一段描写:
夕阳的余辉逐渐消退下去,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已苍白地悬挂在金字塔的上空。这时,一辆辆开着车灯的小卧车,接连不断地从灯火闪烁的开罗市区,经过我们的身边,向金字塔背后的夜色中驰去。朋友们告诉我,那里有一些专供外国阔老们寻欢作乐的夜花园、夜总会,他们就在离金字塔不远的地方,在一片沙漠中追求着别开生面的夜生活。
这一画面,以金字塔的夜色为背景,融入了外国阔佬寻欢作乐这些内容,完全可视为一幅象征性很强的图画,寓意深刻。
速写式报道中人、事、景的交织,要能和谐地制造出一种气氛,让读者受气氛感染,仿佛置身于报道所描绘的情景之中。穆青的许多速写式报道,都是这方面的范例。如《狂欢之夜——长沙市民欢迎解放军入城速写》,其中写道:“当下午八时解放军渡过浏阳河缓缓地向灯火辉煌的市区开进时,到处响起‘来了,来了!’的欢呼声,广播台更高声播出:‘我们的队伍来了!我们的亲人来了!!’接着,人民解放军嘹亮的军号就传过来,人群中鞭炮声、锣鼓声、口号声、欢呼声,立即响成了一片。人群像一阵急风骤浪一样,拼命地向前拥挤着。男女老少大家都手拉手地扭起来,唱起来。许多老太太被挤得东倒西歪,仍一直欢笑着不肯退出去,一定要看看自己的军队。”这种全方位的描写,给人视觉、听觉极强的冲击力,仿佛自己就成了庆祝队伍中的一员。
思考题
1.通讯与消息有何不同?
2.事物变化过程有何独特的认识意义?
3.为什么说对于通讯而言,细节具有特殊的意义?
4.常见的通讯结构方式有哪些?
5.两类人物报道在写法上有何区别?
6.如何才能写好事件通讯?
7.如何才能写好风貌通讯?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