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也为社会主义教育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新时代高校如何弘扬红船精神,怎样践行立德树人工作,既是一个务虚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具体的实践问题。本文拟就新时代高校怎样把红船精神融入立德树人教育中作浅显论述。
一、高校贯彻立德树人工作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历代教育先贤都十分强调把立德放在教育实践的首位。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立德树人问题上也一直强调重视。近些年来,高校事业取得飞速发展,广大教师的道德发展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立德树人、以德育人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从教师方面说,在一部分大学里,教师学术行为失范,生活作风滑坡,非一种偶然现象;还有一些博导硕导,视弟子为佣人而无休无止地“剥削”其“剩余劳动价值”;在一些大学课堂上,少数教师随意出言,甚至妄议和违反教育部的有关规定而被取消了上课资格;另有某些大学教师,多年不肯领受教学任务而沉迷于办公司做业务,将教师的本职抛于脑后;还有部分一线教师整天浑浑噩噩,人在曹营心在汉,学生请教问题寻其人影不遇,提意见反而遭致各种报复;更有突破道德底线的个别教师,暗中利用“教权”猥亵或者诱侵异性,已然走在了违法犯罪的路上等等,不一而足。
从学生方面说,当代大学生道德取向功利化比较明显,道德行为庸俗化现象比较普遍,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彰显出二重性,甚至多重性;在理想和信念方面,是非观念和奋斗目标比较模糊,社会责任和道德担当比较轻浅,追求享乐、游戏人生、玩世不恭、崇洋媚外、情趣低俗等现象较为普遍存在;大学生的诚信度在逐渐降低,作业抄袭和考试作弊并不鲜见。诚信问题本是大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要求,但当前已被部分大学生亲手将它扔在了灰暗的角落;还有高校大学生尊师气氛和习惯降到低点,尊师观念和意识逐渐淡化,有的学生叫不出任课老师的名字,有的学生甚至侮辱老师的人格等等,一言难尽。
高校要把大学办成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大学,把立德树人摆在人才培养的首位并作为立足于世的根本。高校牢牢把握所办大学是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大学,包含了三层含义:一是高校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政治上要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二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大学特有的最鲜亮的底色;三是所培养的学生能成为合格甚至是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培养的学生要具有正确的政治观、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正确的政治观,也就是政治上立德,要求学生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政治过硬、学业上佳、品德优良的各类专业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德育支撑。具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观,也就是思想上立德,要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意义和历史必然性的认识,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思想伦理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教育学生既从书本上掌握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又在社会实践中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在具体实践中解决现实问题。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也就是价值观立德,要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大力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做一个道德高尚又有崇高社会责任感的人。
综观世界各国大学发展史所知,人才培养是大学立足于世的根本,是大学赋予自身的第一职能,如果抛弃了这个根本职能,大学将不成其为大学,人才培养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这一论述精髓,对于高校坚持科学的大学职能观非常重要。眼下,有一些大学和有些高校人,对大学本应具有的职能存在某些认识和实践误区,大学产业化、市场化和行政化倾向较为严重,如果这些误区不能及时做到重大纠偏和正本清源,那么势必将使大学职能偏离办大学的初衷,甚至最终出现得不偿失的局面。因此,高校在这个问题上应有清醒的认识,始终要把立德树人摆在人才培养的首位作为高校工作重中之重抓好。
把立德树人工作摆在首位,并不意味着把人才培养这个高校根本职能抛弃了,而是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与人才培养是互为一体的辩证关系,是育人和育才相互统一的过程。“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坚持全面的人才培养观大有必要,那些“重教书,轻育人”或“重德育,轻智育”的偏颇现象都是要不得的。在教育问题上,党历来主张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摆在首要位置上。立德树人就是党对教育根本问题,尤其是高校教育问题的时代性回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科教兴国、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高度,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是高校工作的根本职能。因此,高校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到位,真正培养出大批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端正、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红船精神的丰富内涵及其育人价值
1921年于浙江嘉兴南湖一艘红船上诞生的新型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十月革命的重大影响下,不仅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武器,而且组织了无产阶级劳苦大众,在推翻反动统治政权、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这一根本问题上取得了历史性成功。中国共产党革命成功实践充分证明,它诞生之初所蕴含的红船精神,有着具体而丰富的内涵。这就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一)红船精神的丰富内涵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内在地折射了中国共产党开创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反映了早期共产党人的梦想追求,以及一大批无产阶级先进分子迫切改造贫弱中国的愿望。100多年前,摆在中国革命觉醒者和先行者面前的首要问题,是革命还是改良、是实行君主立宪还是建立民主政权?各路人马都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各种探索与尝试,但最终皆以失败而告终,无论是孙中山还是严复,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城市资产阶级,都没有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革命成功之路。综合他们的理论主张和革命实践过程,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能够找到一种先进的革命思想武器,没有依靠到一个能激发起革命巨大潜能又具韧劲的先进阶级。只有中国共产党发挥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找到了革命思想武器和先进阶级依靠,从而一举改变了中国现代历史的进程和中国人民的命运。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自嘉兴南湖成立之后,经过了一系列革命斗争,摸索出了一条坚持党的领导、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最后武装夺取了革命政权的精神动力。这条中国革命道路,内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远目光和坚强意志,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为了远大目标而锲而不舍的精神风貌。红船精神这一精神源头,是中国社会舞台上最富有活力的文化基因。正是在这种文化基因的涵养和浸染之下,在实事求是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党的思想路线引导之下,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立足于脚下这片神奇的土地,不断地孕育和灌溉出了中国现代史上各个历史过程中精彩纷呈的革命精神谱系。即:具有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的井冈山精神、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忠诚的长征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延安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抗战精神、永不停步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西柏坡精神等。中国共产党的这一系列精神,成为了现代中国精神的基石和主旋律。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最本质之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概括起来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圣洁初心和庄重使命,从党诞生之初开始,就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是共产党人将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根本动力。这个圣洁初心和庄重使命,是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目标任务的最大集中体现,它没有任何自身特殊的利益,只有人民的利益。坚持了这一条,中国共产党就保持了自己的先进性,而背离了这一条,就失去了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当今中国共产党强调的党性修养,就是要坚守立党为公、忠诚为民。对于广大共产党员而言,这既是一种自我道德要求,更是一种道德信念崇尚。 (二)红船精神的育人价值
红船精神的丰富内涵,是中国共产党最内在的文化标签和最核心的价值要求,为党在新时代的创新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同样也对我国高校培养和提高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和思想素质,使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因此,红船精神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 1.红船精神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丰富的思想营养。
红船精神谱系里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鲜明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任何时候都能正确地认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昭示了中国共产党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都能够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为人先,善闯新路,勇于奋进。红船精神这一内涵,为当前高校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校园问题和社会问题,同窗相残、生活腐化、精神不振、信念迷失等问题的存在,已不鲜见。高校不能因为追求科研学术和大学排名而忘记了教书育人的这一本职,而应从战略高度上重视立德树人工作,把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一个重要位置,强化建设一支德育教育师资队伍,精心构筑一个大学生德育教育系统,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群体活动,从方方面面重视对大学生的德育考核,纠正大学生错误的道德取向。在构筑德育教育系统里时,充分吸纳红船精神的丰富内涵和价值营养,敢于摸索立德树人工作新方法,善于开拓立德树人工作新领地,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绝不可退缩,遇到新难题和新矛盾不打退堂鼓,将立德树人教育进行到底。 2.红船精神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红船精神的育人价值还在于,它带给了全党一个以德兴党的强大精神支撑,一个能使党永远前行的精神支撑。高校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同样需要依靠这个精神支撑。当前的高校并非一片净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高校里部分的领导和党员教师,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出现了问题,部分党员教师和领导干部,经不起各种诱惑而导致精神颓靡和崩塌,这就更需要在新时代强调弘扬红船精神的传承弘扬,坚定理想信念,夯实精神支柱,稳固精神支撑。
高校立德树人的精神支撑来自于哪里,就是来自于红船精神所蕴含的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中国共产党从嘉兴南湖扬帆出发,始终坚定着一个信念,那就是将全中国人民从被剥削被压迫的困境中解放出来,建立一个人人能过上幸福生活的新国家,这个坚定信念从来就没有打消过,正是葆有了这个信念和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代表时代发展要求、前进方向和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始终成为时代先锋走在每个时代前列,勇当革命和建设舵手,引领事业发展前进航程,带领人民从井冈山、长征、延安到西柏坡,直到豪迈地站立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中国共产党因此也始终由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由一个领导人民夺取革命政权的党,成为一个领导最广大人民掌握革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因此,红船精神谱系里的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只有大力弘扬了这种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高校各项事业才能得到兴旺发展。 3.红船精神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坚实的道德力量。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红船精神的育人价值还体现在,为全党提供了一种强大的道德力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全体人民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靠的就是党在诞生之初和每到一个历史发展新阶段,制定和推行出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做到言而有信和取信于民,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自身所拥有的道德感召力,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道德风范引领,从而在任何时候都能感染和唤醒群众,感召和凝聚民心。高校在新时代下,部分党员和领导干部受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的诱惑,言行受到由市场经济功利化的侵蚀,或者说因为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作怪,从而导致在个人道德和公共道德领域里出现了为人不齿的现象和问题,使共产党的整体形象受到极大的损害,使人民群众对党的认知和评价发生了偏移,甚至严重影响到了党群和干群的密切关系。此种现状,值得高校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而高校要改变这个现状,就十分有必要大力弘扬红船精神,有必要要求每个党员牢记党的宗旨,做到言行有约束,道德有提升,切实加强和提高个人党性修养和道德规范,从小事做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润物无声,使高校党风校风学风从根本上有质的转变,使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把红船精神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有效探索
高校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弘扬红船精神,既是一个新课题,又是一项重要的具体工作。温州高校面临的情况同样如此,温州市场经济发展氛围比较浓厚,温州高校办学历史普遍不长,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但温州高校只要着眼于发展中的问题,抓住事物本质,就可发掘自身具有明显优势和潜力空间。 (一)温州高校红船精神的培育空间
浙江是红船精神的诞生地,温州是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地。温州这一座城市,又在时代发展中形成了“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精神,传承了“革故鼎新”“自强不息”“民惟邦本”等精神因子。温州人的这种“温州精神”,可谓是对红船精神最好的传承和发展。其次,温州高校在政治上没有特殊的“法外之地”,必须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将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高校的各项工作中。再次,温州高校需要承担为温州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现实任务,为温州人民谋幸福提供才智支持。因此,在中国朝着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伟大新时代,在温州的改革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温州高校义不容辞地需要从红船精神中汲取向前奋进的力量,为温州的提速发展贡献应有之力。具体来说,温州高校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把红船精神融入立德树人教育之中。
首先,温州高校可通过引进来的培育手法,将红船精神与如何做好立德树人教育培育到位。现今,红船精神已成为中国革命红色精神共识,温州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共识,依据自身特点,多措并举地设计出弘扬红船精神与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架构。譬如,温州高校可以将红船精神德育和思政教材,把反映红船精神的艺术作品引入课堂,组织师生奔赴嘉兴亲身体悟红船精神的诞生历程等等。这项关联培育工作如果进展顺利,红船精神必定将融进温州高校广大师生的精神世界,并为之提供强大的精神原动力。
其次,可通过建立党史教育阵地,以实体化的关联手法,将红船精神与如何做好温州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培育到位。譬如,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成立的党建学院、“党员之家”、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学院等,创新化地通过开辟一个有500平方米空间的党建基地,实现了红船精神的实体化呈现;将能够收集到的自1921年以来全国包括温州在内的党史珍贵文件、影像和实物资料,以及红船精神巨幅油画悬挂等艺术作品展示,既呈现了以红船精神为指引的党史教育阵地的鲜明主题,又注入了“温州党史”板块的特色内容,将广大师生引领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对红船精神看得见、摸得着又有亲身体悟的共情之地。目前,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党员之家”已成为全国以实体阵地在师生中弘扬与践行“红船精神”的首个高校,成为全国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和学生德育的示范基地,温州市组织党建示范亮点品牌、浙江省高校首批党建示范群等荣誉称号。“党员之家”的接待面已覆盖了陕西、西安、上海等地,开展会议200余次,接待参观考察20000余人次。
再次,新媒体发展已是时代的大趋势,为了让红船精神在高校得到更便捷、快速地弘扬,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可创新性地“牵手云端”,即利用高校互联网应用的优势,精心打造以弘扬红船精神为主线,构建起数据化、流程化、规范化的“立德树人+互联网”模式。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就是通过这一模式,开发了“支部建在网上,党员连在线上”的党建与德育工作项目,实现了群众“线上”点单,党员“线下”服务和“网上网下互动、网络网格联动”的目标。这种牵手云端共享资源的新模式,将学生志愿服务汇成大数据,并通过顶层设计和强化理论指导等手段,使立德树人工作迈向了数据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新阶段,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航标和道德灯塔。 (二)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对策
把立德树人工作融入到高校工作全过程中,让立德树人工作成为高校校园的主旋律。很多高校虽然做了不少探索,但并未收到很理想的效果,有的高校只是将思政课程完成了下来而已。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高校要培养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立德树人教育践行路径。
其一,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把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抓手。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高校课程集中体现党和国家意志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目标、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事关和直接影响中高级人才培养质量。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教育系统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切实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础上,融入启发、讨论、参与的新教学方式,进一步增强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但高校课程改革依然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信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难以意料的变化,自主和个性特点鲜明的大学生思想意识更加浓厚,加上部分高校存在学科内容交叉重复和重智轻德倾向,存在单纯追求考研率和就业率的现象,致使支撑保障德育课程改革的机制和体制未能健全。
其二,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立德树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如把思政课从校园课堂搬到社区田野,不仅仅能够使高校学生脚踩大地、扎根于民众中呼吸社会新鲜空气,更重要的是,还能让大学生在鲜活的社会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个人能力和锻炼过硬本领。譬如,温州大学瓯江学院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一举改变以往学生志愿服务和实践锻炼的单一模式,将各分院的专业特长糅合在一起,形成能充分发挥应用型专业特点的“人才+科技+文化”团队模式,将“新青年下乡”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阶段。这些创新性的举措推行之后,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品德有了升华,全院立德树人教育蔚为大观。
其三,通过拓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渠道、丰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形式,使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品牌化。温州大学瓯江学院首创首推“预备党员五十小时志愿服务制”,曾得到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同志的批示肯定,成了浙江乃至全国高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品牌。同时,引领大学生开展扶农助农微营销、法律移动超市、小家电维修、危房检测等极具专业特色的党员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认证中心,从线下搬到线上,让志愿服务融入指尖时代。目前,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的志愿服务已延续到国内东西南北部分省市,无偿献血、环保咨询、社区服务、支边疆支教等已成常规活动,尤其是坚持开展了十多年的“春运施粥关爱活动”,成为浙江高校乃至全国高校范围内较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s/12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