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

降重资讯 admin 浏览

小编: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教读课”的编排属“三段式”体例,课后练习是重要的“一段”。课后练习又分两大层次:“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前者主要是引导学生阅读,读懂课文,而后者“主要针对语言层面,同时含有课外阅读的导向”。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的微写作练习大多镶嵌在“积累拓展”这一层次,一般安排在课后第四、五题的位置,要求学生写句子、写片段或者写语篇,分布在六册教材的教读课(含文言文自读课)之后。

课后练习属于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助学系统,用得好就能真正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助建构”。笔者统计了七至九年级六册语文教材的课后练习微写作题,共45道,其中七年级上册最多,共12道;侧重于语言积累及审美鉴赏的课后练习微写作最多,也照应了教材编辑对课后练习“积累拓展”层次的编写意图——重在品味语句、积累精华。

一、课后练习中微写作练习的编写特点

课后练习中的微写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积累语言,训练语言审美力和表达能力,这些题有如下特点: (一)设题出发点大多“以写促读”

以七年级上册为例,12道微写作题目分别概括为:1.用比喻句描绘春天;2.描绘冬天济南的景物;3.用课文中使用的写法写家乡的冬天景物;4.用“不必说”的句式描写景物;5.仿写双重否定句和排比句;6.为“默默种树”的人写一段文字;7.翻译文言课文;8.变换语体改写故事;9.变换文体改写故事;10.描写诗中情境;11.用诗歌写法写一首小诗等;12.变换寓意改写故事。其中第3、第4和第11可以看作练习一种写法,属于“以读促写”,其余均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用写来理解课文的主题意蕴,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达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是“以写促读”。 (二)题目类型侧重于语言积累与审美鉴赏

初中阶段课后练习关于微写作的45道,有13道是语言积累型,13道是审美鉴赏型,合起来26道,占57.8%。如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练习四第3小题:“仿照这段文字,描写一处景物,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这道题的设计意图是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精妙之处,说出其精妙所在,并模仿着学习描写景物。教材编辑重视品味课文语言,积累课文语言精华,获得审美体验,以利于学生习得言语图式。 (三)题目立足课文,也向课外拓展

王本华谈到统编版教材编写意图时指出,课后练习“积累拓展”题重在“拓展延伸、课外实践等,力求将文本与文本以外的内容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如七下第21课《伟大的悲剧》课后练习四,节选了“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冰冷的帐篷里,给英国公众写下了一封绝命书”的一部分,要求学生阅读后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阅读笔记。这道题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需要学生拓展阅读,在语言实践中获得价值观的教育。

二、课后练习中微写作练习的使用情况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教材中课后练习里微写作的使用情况,课题组设计调查问卷,网上回收汇总,教师组有122人作答,学生组有1049人作答。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教读课”的编排属“三段式”体例,课后练习是重要的“一段”。课后练习又分两大层次:“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前者主要是引导学生阅读,读懂课文,而后者“主要针对语言层面,同时含有课外阅读的导向

问卷主要从“对课后练习中微写作的认识”“使用方式”“使用频率”“学生需求”等方面统计。提交数据的大多是成熟教师及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超出一半的师生选择“偶尔关注”“偶尔写”。学生对课后微写作练习教学方面的建议概括为:需要教师能针对学生问题提供范文,教给方法和技巧,也有些学生提出要创造同学之间交流探讨互评的机会。

教师和学生对课后微写作练习关注度不够,具体实施情况不容乐观。语文学习是听说读写的综合,而课后“读写结合”的微写作练习,强调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能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这一点得到了师生的共识,但真正做到不容易,所以绝大部分只是“偶尔布置”“偶尔指导”“偶尔写”。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教师对教材的“助学系统”认识不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关于教材编写建议第6条:“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注释和练习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统编教材教读课编写采用“三段式”体例,即“教读课的主体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课前预习,二是课文文本(包括文下注释),三是课后练习”。可见课后练习和“课前预习”及课文有着同样的地位,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常常忙于带着学生解读课文、理解课文,做应对考试的各种练习册,却忽略了课后练习,当然也就忽视了课后练习中的微写作。 (二)教师缺少有效的应对方法和策略

目前的语文教学研究中,对文本和课堂教学的研究很多,对课后练习的研究相对较少,针对课后练习某一题型的研究更少。再者,课后练习题往往不是典型的考试题目,一线教师也没有深入研究,缺少了相应的指导方法和策略。问卷中,学生建议教师“教给方法和技巧”均来源于这一现实。 (三)学生没有养成利用课后练习辅助自主学习的习惯

问卷中教师“偶尔布置”课后微写作练习,学生“偶尔”完成的比例很大,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预习、自学时会思考课前“预习”,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做一些标记和批注,课后练习关注者甚少。学生会跟着教师,紧盯那些课外辅导书的练习应对考试,而较少练习课后题。

三、课后练习中微写作练习的教学策略

发挥课后练习微写作题的作用,教师可以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提供微写作支架等方面着手。 (一)重视课后练习微写作题,设定教学目标

既然课后练习是教读课的“三段式”之“一段”,其地位不可小觑。我们研究课文文本,研究其中包含的读写知识、思维方法、审美因素等,也要研究课后练习,研究包含其中的教材编写的意图,从而落实课标要求,落实单元教学目标。

例如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词四首》课后练习六:“仿照示例,从课文中另选几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点评。”关于古诗文教学,课标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九下第三单元的单元提示写明“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把握古诗文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前预习也有“体会各首词中蕴含的情感”。这些要求告诉我们,学习古诗词要体会其中的情感。这道微写作练习题题干下面有个“示例”:

“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边塞特有的种种声音,凄厉而容易引发人的怀乡之情。“边声”以“四面”来形容,更显得无所不在,充塞天地之间,虽不想听却做不到。下面再接上“连角起”,进一步写出这些声音是伴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发出的,在凄凉之外更添一层悲壮。

这道题的设计意图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品词析句,欣赏诗歌,在欣赏的过程中领会词中蕴含的情感。学生练习这道题,就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达成单元目标。因此,我们可以把学习《词四首》的教学目标之一设定为: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用品词析句的欣赏方法,对词中的情感有自己的体会。在课堂上围绕目标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联系课后练习的“示例”,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学生仿照示例,即能写作。如若学生表达有偏移,也能在师生对话交流中纠偏、提升。可以说重视课后练习,制定教学目标,是使教与学贴合课标,符合编辑意图的一条捷径。 (二)研读课后练习作为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

把课后微写作练习作为教学内容,融进课堂中,实现读写结合,可免去教师在讲授中不必要的长篇大论,且由学生自己动笔练习,这样既能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训练思维,锻炼表达能力,一举多得,是一种极妙的语文课堂活动。一节课中有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是大有收获的。如七年级上册《纪念白求恩》课后第四题:

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尝试仿写句子,用上加点的词语。

1.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人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2.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道题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旗帜鲜明,且有力量,极富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们可以通过对两个特殊的句式的学用,体会课文的这一特点。基于对这一课课后练习的研读,《纪念白求恩》这一课可以设计三个教学环节:1.理清一篇,紧扣课后练习一;2.比读两段,完成课后练习二;3.精读两句,落实课后练习四。这个设计直接选择课后练习作为教学环节。课后练习一的要求是默读课文,归纳各段内容,并说出段落之间的关系,此环节的教学可达成整体把握文意的目的,并能理清行文思路,这是单元目标;课后练习二要求品读第2、3段,勾画相应语句,完成“不少人”和白求恩的对比,体会对比的表达效果;第3环节句式学用,积累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后两个环节的教学内容都紧扣课文的特质来设计。

古诗文课后练习微写作的要求大致是:发挥联想和想象,描写画面或情境,或改写故事。此类题都可以作为教学内容,设计成美妙的极有训练力度的教学环节。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样的读写结合中就慢慢练成了。 (三)提供课后练习微写作支架,安排学生练笔

从调查问卷中得知,学生的需求是教师的指导和师生的评价,只要提供支架,指导到位,评价得法,学生就能得到训练,获得收益。

以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课后练习四为例,这道题要求发挥想象,扩充细节,把《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知识铺垫及写作模型支架来帮助其完成写作。指导第一步,温习改写知识,明确改写原则。可结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写作“学习改写”中的技法,了解改写知识,懂得这道题可改变文体,但原作思想情感不能改,即反映普通老百姓在当时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指导第二步,温习扩写知识,确定写作方向。联系九上第一单元“学习扩写”知识——找准扩写点,用插叙补充老兵曾经的军旅生活、心理感受,及征兵前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补充的情节,可增加人物及环境等细节描写。指导第三步,结合学生习作点评改进。学生的失误一般在于补充的情节可能不符合生活逻辑或者情感逻辑,如“八十始得归”时,“道逢乡里人”竟然一眼就互相认出了等;学生失误之二在于直接翻译诗歌,改写的内容不够丰满。针对学情,提供支架,可运用细节写作模型写出丰满的内容——“动作加感受加动作”模型。如“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改写为“我点着了火,煮熟了饭。烟火中,我依稀看到了家人围在我的身旁:看,那是父亲为我们添饭的身影,那是母亲甜美的笑容,那是姐姐在为我夹菜,那是哥哥要和我游戏,妹妹还拿着那个泥人……一阵风吹来,火灭了,什么也没有了。走出大门,看向那一条东边的大道……”这一段描写,就是用诗歌中的动作描写加上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感受。这样的插叙,满足了题干的要求——扩充细节,诗中的感情能得到充分的表现。

总之,重视课后练习微写作题,像研读课文文本一样进行认真对待,或设置成教学目标,课堂围绕目标落实;或作为教学内容,并设计成一个教学环节进行;或提供支架,及时指导和评价,这类题就能实实在在发挥“助学系统”的作用,助力学生的学习。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s/12362.html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