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怎样提高公文写作能力(九)

学术资讯 admin 浏览

小编:每日一小时,每月一本书这是本讲座要讲的最后一节,当我把这个小标题写下来以后,我一直在犹豫,这个问题到底讲还是不讲,要讲吧,无非不过读书学习,一个老生常谈,老掉牙的

每日一小时,每月一本书

这是本讲座要讲的最后一节,当我把这个小标题写下来以后,我一直在犹豫,这个问题到底讲还是不讲,要讲吧,无非不过读书学习,一个老生常谈,老掉牙的问题,从小老师灌输的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稍大一点就知道“知识就是财富”,讲的也是学习的重要性;再大一点学习古文,老祖宗告诉我们:“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然具有封建色彩,但让我们明白,学习是有好处的,连老外莎士比亚也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不就是告诉我们:不读书学习就会营养不良;到了跨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偶然翻开宋代文人的卷宗,黄庭坚告诫我们:“士大夫三月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反正一句话,读书学习很重要,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如果不讲吧,对于“怎样提高公文写作能力”这个话题,似乎还缺点什么,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要想有神来之笔,不讲读书学习看来还真不行,要提高公文写作能力,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我还是下决心把这个话题讲下去。

其实,对公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大家都知道“学而优则会,学而优则进,学而优则能,学而优则精。”但问题的关键是,时下我们的一些同志,不知不觉地闯入了四大误区:

一是认为“自己有高学历,应付工作绰绰有余”。这既是一种盲目的优越感,也是一种不思进取的表现。有高学历固然是一种优势,但如果就此止步,就不可避免地落伍,被时代所抛弃,且不说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如何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是如何迅猛的更新,就大学学的那点东西,也只不过是浩瀚知识的沧海一粟,更何况有资料揭示,大学毕业那一天,所学知识就过时了三分之一。事实上,我们在大学几年的学习期间,读的书的确极为有限,值得庆幸的是,高等教育让我们掌握了一种学习思维和创新的武器,那就是“方法”,而这个武器是需要我们拿来运用的,运用来开启知识的宝库,以便在人生的弹夹里不断地填满“子弹”;这个武器是需要我们经常擦拭的,这个擦拭就是不懈的学习,终身的学习,否则就会生锈,失去应有的功能和效能。再说,学历不等于才力,文凭不等于水平,这是无数事实业已证明了的。如果把学历、文凭与能力、才干划等号,我们就无法理解只有师范中专文凭的毛泽东,怎么能成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领袖;无法理解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怎么会进人北大,成为教授、数学家,无法理解只读过三个月书的爱迪生怎么会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无法理解大学还未毕业的比尔·盖茨怎么会成为世界首富,对电脑科技的发展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贡献……他们都没有高学历炫目的光环,但他们有一辈子勤学、一辈子思考、一辈子求索的执着。因此,即使你是博士生,如果不继续学习,甚至自以为是,孤芳自赏,不学、不问、不研究,那么几年后可能还不如一个勤奋好学的中专生。

二是认为“工作太忙,无暇读书学习”。是的,我们的工作是紧张而繁忙的,八小时之内,因为工作忙,我们确实没有大块的时间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书,但八小时之外呢?扪心自问,我们的许多时间是不是被麻将、双抠、斗地主占据了,是不是在歌厅、舞厅、酒吧、茶室被消耗了,是不是被无聊的上网和电视肥皂剧给抢去了……相信大多数还是可以挤出时间来读书学习的,只不过把“工作太忙”作为疏于学习的托词罢了。当然必要的休息和放松是应该的,列宁不是说过嘛:“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问题是休息不能无限期,放松不能无止境。另外,我们也不能把学习与工作截然分开,更不能互为对立,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互不相容的关系。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学习提高思想理论7JC平,掌握科学知识,熟悉写作技巧,不仅不会耽误和影响工作,相反还会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而且,工作越忙,越说明任务重、责任大,越需要加强学习,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即所谓“干中学、学中干”。因此,以工作忙为借口,对学习持消极的态度,既误己,也误人,更误事。这里,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叶剑英元帅在办公室的三句话:“抓紧时间工作,挤出时间学习,偷点时间休息”。

三是认为“拿起书刊随便翻翻就是学习”。大家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不是本科毕业,也有大专文凭,如果说不读书,不看报,实在有点冤枉人,但是那种见《读者》就充当一下“读者”,翻看两篇有趣的短文;有《参考消息》就姑且“参考”一番,管它美联社、法新社的读书,严格地讲,还真算不得上读书学习,因为漫不经心,头脑中没有“聚焦点”,读完就完,刀耕火种,基本谈不上有收成,还因为,读书学习只凭一时兴趣,学习的目的性、计划性不强,必然导致学得不认真、学得不系统、学得不深入的问题,这只属于消遣的范畴。因此,我们应切实改变那种翻翻报纸、看看杂志、上上网络就是学习的不良心态,认真系统地研读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写作技巧。

四是因为不学而导致自我感觉良好的误区。古人讲:“学,然后知不足”。而我们有些同志恰恰相反,因为没有持续学习,接触的新知识越来越少,抱定大学学的那点东西,总以为还是天之骄子,加之缺乏交流,囿于那点范围和视线,看看周围的人还不如自己,坎井之蛙,自我感觉不错而放弃了许多学习的大好时光。在西方哲学史上,流传着一个“知识圆圈说”的故事。一次,一位学生问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芝诺:“老师,你的知识比我的知识多许多倍,你对问题的回答又十分正确,可是你为什么总是对自己的解答有疑问呢?”芝诺顺手在桌子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并指着这两个圆圈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长,因此,我接触无知的范围比你们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的原因”。在这个故事中,哲学家芝诺用圆圈说生动地揭示了有知与无知的辩证关系,让我们终于明白,为什么越有知识的人越谦虚,越无知的人越自命不凡。前者,因为接触和思考的问题越多,就越觉得不懂的东西太多,需要努力学习;而后者,因为缺乏知识,不注意学习,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就低,就越觉得自己知识充足,可以不学或少学。

毫不客气地说,正是上述各种错误认识和误区,严重地制约了我们公文写作能力的提高,若不加以纠正,走出误区,再参加N次写作培训也无济于事,写作知识的贫乏不可避免,写作能力的低下不可避免。因此,要卓有成效地提高公文写作能力,我们应“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的兴趣,养成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学得主动、学得执着、学得认真、学得深入、学得系统”。那么,从提高公文写作能力的角度出发,我们应从那些方面人手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借鉴云南大学金子强教授的观点:

首先,养成读书习惯。《读书》杂志上有一篇《新读书主义》的文章呼吁:“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认为,“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这分明是在倡导良好的读书习惯,与当下党中央提倡的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团队”、“学习型社会”一脉相承。养成读书的习惯,好处多多,从大处说,多读书学习,可以知古通今,博闻强识,进而视野开阔,眼光远大,有助于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从小处讲,多读书学习,可以见识过人,引经据典,谈吐不凡,作文写诗,得心应手,从而显得风度儒雅,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不能由他人代劳,一旦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一本书就是一道门,一篇文章就是一扇窗,时时启窗开户,犹如八面来风,空气清新,头脑清爽,赏心悦目,健脑益智,见识与日俱增,品格日臻完善,岂不快哉。到那时,我们就能真正体会到“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的意味。养成读书的习惯,需三重历练,即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明知道应该读书,也准备读书,但仍缺乏动力,不如爱好读书的人,但因为爱好而呕心沥血、疲惫不堪,仍不如乐于读书的人,因乐在其中而持之以恒,最终能实现自己独享的欢欣与愉悦。也只有这样的读书习惯,才是我们提倡和追求的。

其次,有切实可行的读书规划。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在读书规划的一次次实现中养成的。我们的工作的确很忙,读书的时间确实需要去挤。怎么挤?古人利用“马上、厕上、枕上”的点滴时间来读书,今人是利用“上班早一点、下班迟一点、睡觉晚一点”的点滴时间来读书。具体怎么操作,有一位朋友的方法值得借鉴,工作再忙,他每天阅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2小时,他是怎样来挤时间的:清早送孩子出门上学后到出门上班前,就已抓紧了20分钟浏览报刊;中午休息至少抠得40分钟左右读书;晚上临睡前至少读1小时书。每天三段式学习的分秒必争,持之以恒,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说“没时间学习”,其实是“没挤时间学习”。其实,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每天学习一小时,每月熟读一本书”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也应该做到。那么,“要提高公文写作能力,应该读点什么书呢?”有人这样提问。

据现代信息专家测算,人的一生时限内,世界上就有约2,000多万种书出版,而一个人实际只能读几千册,因此,我们只能如茅盾先生所说善于选书,才能善于读书。面对“书如海,刊如潮”的景致,就提高公文写作能力而言,我们应读点什么书呢?各人情况不同,所要读的书也是不同的,这里不想开书单子,总的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从类型上说:一是有利于提高公文写作能力的工具书,如《机关文书写作大辞典》、《写作成语词典》等;二是有利于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书,如《论语》、老、庄、韩、墨、孙子、《诗经》、唐诗、宋词等经过历史千百次淘汰、大众认可传承的、原生形态的文化典籍,对我们把文章写得精练是有帮助的,因为中国文化中大量成语、典故、口语都出自于这些原生典籍;再如,近代的《鲁迅文集》、《毛泽东选集》等,都会对我们写作公文有很大的帮助。三是有利于启迪新见的书。如《二十世纪文史哲名著精义》、《世界哲学宝库》、《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等。对于当下流于市的刊物中,《读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期刊,紧扣时代脉搏,不乏独具魅力的大手笔小文章,国外的文化知识养料。1994年1月,在全国报刊发行量比上一年同期减少20%的情况下,《读者》仍净增1万订户,真可谓“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还有一个值得阅读的刊物,《新华文摘》,堪称“杂志之杂志”,包罗万象的信息库、佳文妙篇,兹不胜举,一应妙处,大家可以亲自领略。另外,像发行量比较大的《特别关注》、《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等期刊也不妨一读,至于《应用写作》、《杂文选刊》、《散文选刊》等,也是应该读一点的。

第三,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说要做读书笔记。我们有不少同志也经常在读书,但成效不大,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古人“不动笔墨不读书”追求的是读书的高成效,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最浅的墨水也胜过最好的记忆”,强调的是手脑并用,增强记忆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15%,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住25%,而采用眼、口、耳、手、脑并用的方法,能记住70%以上的知识。抄读法,就是综合运用眼、口、耳、手、脑的一种读书方法。

凡有大成者,都有抄读的经历:明末著名文学家张溥,少年时记性不好,每读一篇文章,都要抄读七遍,直到记牢、背熟为止,因这个缘故,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他的文集就叫《七录斋文集》,他的那篇《五人墓碑记》成为《古文观止》的名篇之一,被选编者评为“当与史公伯夷、屈原二传并垂不朽”;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抄读过三遍《汉书》;新文化巨匠鲁迅先生也是一个不辞辛苦抄书的读书人,为了撰写《古代小说钩沉》一书,他从各种文献和著述中抄写的珍贵材料卡片有5,000多张;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但他靠刻苦自学终成大器。有一次,他想买一本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北京旧书摊也没有买到,当得知北京图书馆有此藏书,5更是花了20天时间把这本10余万字的书抄完;当代著名红学家冯其庸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用一年的时间偷偷抄完《红楼梦》,从而奠定了他从事“红学”研究的基础;数学家王梓坤先后抄过《高级英文法》、《英文大全》、《孙子兵法》等多部书。他认为,人们只知抄书之苦,未知抄书之益,抄完毫末俱见,一览无余,胜读十遍。这些都是经验之谈,我们都应该效法,因为眼看目过,只能产生一定的印象,记不牢;口诵成声,能背成诵,但不可经久;手抄多遍,由声而变为形,有形可感,永难忘记。我们这里讲“不动笔墨不读书”有两层含义:一日因读而写,二日因写而读。

“因读而写”。就是对经常听到的、看到的、悟到的一些有新意的东西,应及时记下来,特别是那些好文章的新颖结构、巧妙布局,以及经典的大小标题,先声夺人的句子、段落,都应随时随地摘录下来,这样就会积少成多日久生智运用自如。

“因写而读”。就是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立竿见影。有时,我们会领受一些我们并不熟悉的稿子,不写还推辞不掉,要写又无从下手,怎么办?我们只有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后再动笔。记得我在部队时,有一次接到首长的指令,要写一篇关于“热带山岳丛林战役后勤保障”的文章,三天后首长要到军区作汇报,时间紧不说,关键是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东西,我只好带着这个问题,把身边所有涉及这方面的书籍、论文全翻出来,并参阅大量对越自卫作战时的后勤保障战例,站在别人的肩上,终于完成了写作任务,后来首长到军区汇报,司令员给予了高度评价:观点新颖超前,思路清晰,具有可操作性。首长回来后高兴得不得了。再后来,文章成了国防大学的军官教材,我也因此荣获全军特等奖。这里我想讲的是,写文章、特别是大文章,不参考资料是绝对写不出高水平文章来的,但怎么参考值得研究。现在我们一些同志写税收论文,要嘛不参考资料,不了解学术前沿在什么地方,一动笔就落伍,写出来的东西毫无价值;要嘛只参考有限的一两篇文章,写出来的东西有抄袭之嫌。有一位专家说得非常好,“参考一篇文章是抄袭,参考若干篇文章是研究”。怎么个研究法?就是要围绕所写文章的主旨,把诸多参考来的东西撕碎了,揉烂了,变成自己的语言。否则,写出来了的文章就会像一件红一块、绿一块的补丁衣服,让人惨不忍睹。

第四,做到常写常新。“常写”就是要善于捕捉电光石火的创作灵感,经常从自己体会最多、感悟最深的地方去动笔。在这方面,古人堪称楷模,唐代白居易,每有所感便及时写下,贮在陶罐里,是为“陶罐笔记”。元代作家陶宗仪则将读书感受及时记在身边摘来的树叶上,后来整理编写成三十卷的《南村缀耕录》。南北朝时的任末,酷爱读书,每有所得及时记录在上衣的里子上,见解高超,其弟子争相用新衣来换这“衣服笔记”。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要提高写作能力,说千道万就是要动笔。一如艺人们所说:“一天不练功,只有我知道;三天不练功,同行都知道;一月不练功,观众就知道”。同样地,作为文秘、撰稿人,一天不写,只有自己知道;一周不写,脑袋不开窍;一月不写,水平往下掉;一年不写,改行当领导。读语说得好:“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放马,易放难收”。不经常写点东西,放松了自己,放松了要求,提高写作能力是永远没有指望的。因此,无论当下我们的写作水平如何,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写,不仅可以全方位激活我们的创新思维、工作经验、知识储备和写作激情,还可以通过以写促学、以写促思、以写促研、以写促用,快速提升自己读书学习、思考研究、提炼归纳、综合分析、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常新”就是要独立思考,用发散型的正向、逆向、纵向、横向的思维方式多角度思考,不囿于别人的尺度。有寓言说:“小马要过河,不知水深几何,问骆驼,不过淹到大腿而已,问松鼠,危险!淹到头顶。小马实际涉水而过,水深既不像骆驼所言,也不似松鼠所说。”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不要拿别人的尺度、眼光、结论作为自己的结论。写文章也一样,要在求实中求创新,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看法,并力求写得精粹些,文章贵在内容与风格,不必以长文章显水平,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朋友,让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相互学习、相互鞭策、相互鼓励,勤奋耕耘那片属于我们自己的田园,自赏于那份苦读的乐趣,自鸣于那份“爬格子”的甘甜,发挥聪明才智,挥动如椽之笔,共绣一园春色,同织一地希望,为地税、也为自己增光添彩吧!

述职与忠职齐飞,口才共干才一色

——谈成功述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随着干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届满述职、年终述职已成为组织考察领导干部的惯例、民主考评领导干部的重要一环、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一种有效方式。由此应运而生的述职报告,作为干部制度改革中兴起的一种应用文,其效能最直接、最突出地体现为两个方面:有利于上级组织了解、掌握领导干部施政期间的德才表现、履职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鉴,增强选用干部的透明度和准确性,知人善任,避免“错位”;有利于沟通和密切干群关系,促进领导干部综合能力的提高、群众威信的形成,鞭策和鼓励领导干部奋发有为、与时俱进。其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成为人们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倍受领导干部的重视和大家的关注。怎样成功地进行述职值得各级领导干部认真的研究。

以“我”为中心——态度应谦诚

述职的实践告诉我们,要成功地述好职并非易事,“述”成流水账,没人爱听;闪光点讲多了,听众会反感;理论充斥,有故弄玄虚之嫌;富于情感,会被人看成作秀;辞藻华丽,给人卖弄风骚的感觉;轻描淡写,又引不起兴趣;过于幽默,又会不够严肃。可谓: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左右为难!于是乎便出现两种司空见惯的情形:精雕细琢的少,例行公事的多;亲自动手的少,请人代笔的多。由于请人代笔例行公事,就难免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在谈职责上,讲分管工作多,认识少;在谈工作上,讲政绩多,问题少;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上,讲客观多,主观少。其实,述职要让人喜闻乐见,“述”出水平,“述”出见地,首要的是亲自动手,切实把自己摆进去,做到有事而述,有感而发,有错而究,才能“写”得在理,“讲”得服众,“述”得像己。其次,应讲究点艺术、把握点“火候”,富有“磁性”,凸显个性特征,避免“异口同声”、千人一面、似曾相识的感觉。从而树立良好形象,再现人格魅力。

说到底,所谓述职报告就是建立在口语化上的述职“演讲”,但它不等同于围绕主题任意选材的一般演讲,具有很强的“自我”性。“述”工作时,应围绕自己的职责来谈;摆业绩时,应把自己的与大家的分开;讲体会和认识时,绝对是自己的所思所想;谈存在问题时,一定是自身的不足,而不是“我们”的不足。所有这些,毫无疑问都离不开“以我为中心”,但在具体讲述时,又必须态度谦诚、淡化自我。有的述职者在述职时,一句一个“我”字,一个“我”字一番激昂:我自觉学习政治理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工作;我注重转变领导作风,经常下基层,到企业,带病坚持工作;我主动帮助年轻同志提高税收业务能力等等,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实际上,你站在讲台述职,自然讲的就是你自己的事,没有必要反复强调“我”,而应有意把“我”的身份淡化一些,方法是:尽可能地用无主句,省略主语“我”,非说不可的时候,也可用“自己”代替“我”,或把“我”说成“和大家一起”。有时还可以加点谦虚的“小料”。如一位老局长在汇报完工作业绩后诚恳地对大家说:“总之,是因为有了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同志们的捧场,工作才取得了成绩。说真的,我这老头子就是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颗钉,对吧?”他的话让大家呈现出会心的微笑。事实上,政绩绝不会因为你对“我”的淡化处理而减少,也不会因为你对“我”刻意强化而突出。关键是讲成绩时不要强化“我”,讲问题时不要淡化“我”。否则就会给听众留下揽功推过的不良印象,得不偿失。

除此之外,还应把握好撰写述职报告的“火候”,突出五大特点:一是效能的自鉴性。这要求述职人以对组织、群众、自己负责的态度,客观、真实地展示自己履职期间的德、能、勤、绩、效,并作出较为准确的自我定性、自我评估和自我鉴定,切忌写成单位或部门的总结与评价;二是内容的纪实性。真实是述职演讲的生命,要求述职者必须实事求是地反映思路决策、工作状况,原原本本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切忌弄虚作假、添油加醋,无中生有、胡编乱造;三是表达的直陈性。这是纪实性所要求的以叙述为主的表达方式,即秉笔直书,切忌拐弯抹角、云遮雾罩,高谈阔论、引申发挥;四是思路的明晰性。由于述职大多是用口头方式进行的,要求述职者思路清晰,说得清、道得明,过程简、关键明,使人一听,了然于心,一箭准确中的,切忌冗长繁杂、拖泥带水、逻辑混乱、不得要领;五是语气的谦诚性。述职者要准确定位,明白此时此刻自己是被考核者,应谦恭地接受上级组织的评鉴、真诚地接受群众的监督,表述的口气、运用的语言应突出“礼貌、谦虚、诚恳、朴实、大方”十个字,千万切忌摆官架子、盛气凌人,矫揉造作、浮华夸饰。如,有一位公安局长,结合上任才一年的特定事实,在年终面对自己的部属述职时,一开始就未成曲调先有诚:

同志们,此时此刻,首先让我怀着感激的心情向大家说一声“谢谢”,因为一年来我每一项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在座各位的支持和配合,为了更好地接受大家的帮助和监督,这里我把一年来的工作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向大家作汇报。

由于他放下了“一把手”的架子,以谦虚诚恳的态度,发自内心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当他的话音一落地,便获得了大家的掌声。当他谈到一位公安干警在解救人质时牺牲了生命时,他含着泪对大家说:

是我低估了对手,是我没有保护好我们的战士,人们被他的真诚打动了,静静地听着他的讲述,没有困意,没有厌倦,油然而生的是激动和敬佩。最后,他又向大家表示:没有不称职的群众,只有不称职的领导。今后,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希望大家像帮助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帮助我,携手把咱们的公安工作创出新水平,为保一方平安作出新贡献!

好一个“没有不称职的群众,只有不称职的领导。”这是何等真诚的态度,何等严格的标准。可以相信,即使这位局长真的有什么缺点、毛病,大家也一定会卞以原因的。因此,话不在多,有诚则灵。他的话不仅拉近了与听众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而且为自己今后打开局面、做好工作增加了一道“保险”。



论文查重软件免费    万方论文查重    降重软件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781.html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