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写景状物,灵性表达小编:第一节写景状物,灵性表达——让孩子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灵性表达自然一、故事阅读(一)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傍晚时,他感到疲惫万分,饥
——让孩子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灵性表达自然
一、故事阅读
(一)
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
傍晚时,他感到疲惫万分,饥饿难挨,而他推销的却很不顺利,以致他有些绝望。这时,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却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令男孩感激万分。
许多年后,男孩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位患病的妇女,因为病情严重,当地的大夫都束手无策,便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外科大夫为妇女做完手术后,惊喜地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热情地给过他帮助的年轻女子,当年正是那杯热牛奶使他又鼓足了信心。
结果,当那位妇女正在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时,却在她的手术费单上看到一行字:手术费等于一杯牛奶。
动脑筋,想一想: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心香一瓣
多奉献自己内在的善心,多去利用自己的能力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助人者助己,时过境迁之后,你就会收获很多意外的惊喜。善良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充满无穷的力量的,而写作文,最重要的就是一颗善良的心,只有心善良了,才会爱眼前的花草树木,如此,大自然才会是你的好朋友。
(二)
一位小木匠跟随师傅学雕刻技艺已有数年,一次,师傅特意让他雕刻一个木凳,看看他的技艺是否可以出师了。小木匠非常自信地拿起手中的工具开始干活,一刻钟的时间,一张崭新的木凳出现在师傅面前。师傅看了看木凳,什么都没说,拿起手中的斧子,在木凳中间狠狠地劈了下去,刹那,木凳上出现一道裂痕,原本的完美无缺变得丑陋不堪。师傅扬长而去,小木匠愣在原地,对木凳心疼不已。
小木匠对着木凳观摩许久,终拿起手中的工具,顺着裂缝,在缺口处雕上了一朵精美的百合花边,这样木凳既能坐,又有了观赏的价值,原先的瑕疵却成了此刻的美丽。于是,小木匠顺利出师。
动脑筋,想一想:这个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
(提示:缺陷并不一定是遗憾和残缺,也可以是美丽,但前提是,充分根据缺陷的特点进行“雕刻”。)
心香一瓣
首先,你得明白,你的作文差在哪里?是文章的构思比较薄弱,还是语言功底差,或者结尾没力度,又或是审题不明确。找到自身的缺点后,逐一进行修饰和改正。
如构思方面,生活中要学会观察,学会问自己“十万个为什么”。看到草就问,它就是一株简单的草吗?它有什么特点,用它写文章可以怎么写?有什么精神可以挖掘?它可以是什么情感的载体?可以是什么人物的象征?可以是……如此等等,不断地强化练习,不出一个月,你的构思和观察能力就会有一个提升。
心香一瓣
再如语言。如果你觉得你的语言不够美,全是口语化,那么,可以从摘抄做起。把语段摘抄下来后,不要刻意去背,首先浏览阅读一遍,感受下美的意境,然后再根据这样的意境或整体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拿自己的语言和原语言对比,好在哪,差在哪,该如何弥补,等等。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和留白技巧等。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作文结尾普通、一般、不够凝练,那么,每次练习作文时都要练习三个结尾:第一个,按照写作中的情感自然结尾;第二个,通读全文,再凝练出结尾;第三个,仔细思考,根据我们前面学的三种结尾方法,进行震撼结尾。
如此等等,顺着自己作文的缺陷进行强化突击,作文是青睐于懂得观察与积累生活的人的。具备了一定的作文气质后,勤练笔,勤阅读,勤做笔记,坚持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一年等,再回过头去看看当初自己写的文章,肯定是截然不同。
二、写作导练:怎样写好写景状物类作文?
1.学会“极端自私”地欣赏景物之美。
看到这个小标题,同学们肯定会觉得很疑惑,为什么要“自私”,而且还“极端”?
先来看徐志摩的一段话:只有你全身心地奔赴大自然的怀抱,像一个裸体的孩子扑入母亲的怀抱时,你才能知道灵魂的愉悦是怎样的。(《翡冷翠山居闲话》)
再如:经历过生死的人,就会非常懂得珍惜生活,对生活就非常自私,害怕时间的离去,珍惜不已。垂临死亡的人,只要觉得自己能活下去就能体会到幸福。
接着试想,是不是当我们真的非常非常喜欢某一件事物的时候,就会变得很紧张,而无所谓的时候,就会很随意?如果你带着随意的心去观察景物,那么你所欣赏到的美也肯定是表面的、浮夸的、人云亦云的。而当你独自一人静下心来,带着怜悯与感动、感恩生活的心去观察,去接触自然时,这时任何景物都是你眼里的极致,看着它们你就会产生抒发情感的欲望,这时要想写一篇文章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2.写出“心境之景”。
古人云:“为文之首,欲卓然自立于天下,在于积理而炼识”。这句话鲜明地提出了作文的“炼识”(炼意)的创新问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自然中的任何一处景物都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进行联想与思考,“炼”出与众不同的“意”。如前面的“自行车”“苹果”。
很多人写作时总埋怨自己写的景物单调、乏味,远没有名家笔下的景物生动、传神。原因是在于你忽略了“心境之景”。请看鲁迅先生的《故乡》:因为“我”“这次回乡没有什么好心情”,所以,在渐进故乡时,“我”看到的是一幅荒凉的景象: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离别故乡时,由于对新生活充满了向往和希望,便再现出儿时美好的画图来:“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同样是故乡,作者的心情变了,景色也就不一样了。所以说:“景可由心而生,也可由心而灭。”比如,原本角落里一株黯淡无光的植物,你毫不在乎,可是,当你仔细观察或经某人指点后突然懂得在它身上的精神,这时候它就焕发光彩了。
3.在景物前面加“意境”定语。
比如,雨、蝴蝶兰和茉莉花三种景物,我们在其前面加上三个不同的定语:“人生之雨”“心田上的蝴蝶兰”“生命中的茉莉花”。
再仔细理解加上定语后的短语,如做文章标题,这文章的大概意境和思路是不是就出来了?所以,写景状物要与写人生,感悟生命进行有机地结合。
这里我们说 “有机地结合”,这个“有机”非常重要。写景状物文章,重头戏自然在写景物状物上。我们写景状物,要铺开来写,要传神地写,要有层次地写,把景物写得“美”,写得“有气势”,写得“传神”,文章才能吸引人,才能让人身临其境。但我们在写的时候,要贯串一个“意”,要有一个“神”。这个“意”要蕴含在文中,有时只要“点一下”即可。我们不能把这个“意”当作重点铺开来写,否则,文章就不是写景文章了,而成议论文了。
明确了“意”,写的时候就“心中有数”了。如“那一片绿色”,如果写农村田野之绿,是不是可贯串“自然的生机离不开农人的辛勤劳作”之意。写春天田野麦苗之美,心中要有“农民播种”之意。这个“意”的点明只要一两句话,或者放在文章中间,或者放在文章末尾。这样,就把写自然和写人生“有机结合”起来了。
同样是写“那一片绿色”,有的同学写“城市的那块地”,写退休的老人在那里散步,写孩子星期天在那儿活动,写傍晚时下了班的人们在那里伫立,这样就可以点出这样一个“意”:一块绿地给城市中的人们带来欢欣,反衬出城市生活的喧嚣繁杂,呼吁人们更多地走向自然。
再如春季孕育着新的希望,夏季代表果实,秋季象征收获,冬季孕育沧桑,但这些只是很表面的“意”。如冬季,我们可以再深一步联想,只有历经寒冬,经历苦难,才能迎接新的生命曙光,走向春天。
4.有意识地将几种景物联合在一起思考。
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每一处景物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有可挖掘的“意”。那么,如果有意识地将几处事物结合一起,又可以有什么新的“意”出现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生活失意,母亲住院,妻子弃他而去,孩子学习成绩又很差,他对人生郁闷到极点,觉得活着没意思。后经人指点去拜访一位有威望的老人,他到了老人家,老人拿出三个菜招待他:一番薯,一鸡蛋和一碗玉米糊。吃完饭,他问老人,这么久你还没有给我指点迷津呢?老人笑着问,你刚才吃的这桌菜就是你困惑的答案。他实在不解,后经老人解释才恍悟:番薯原是坚强干硬,可到沸水中后却变得柔软(坚强到柔弱);鸡蛋中间原是液态,到沸水中后却变成固态(柔弱到坚强);而玉米粉放入沸水中后,不但没有被融化,而是改变了水的环境,成了玉米糊(创造新的契机)。临走时,老人对他说:“人都会碰到挫折与困境,就看你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我希望你是那碗能改变环境的玉米糊。”
把简单的景物联系在一起,就成了另一层意思。自然之中,有许许多多的景物,我们要观察和挖掘的并不只是一处景物,而是要学会根据不同景物的不同特点凝练出不同的意境,然后将其巧妙地整合一起。
比如:院子里开满各色花朵,姹紫嫣红,而墙角也长着不起眼的草。那么什么是美呢?我们结合院子的开阔突然想到人生的境界,得出下面的句子:那美丽的花们,你们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墙角那孤独的草,你不卑不亢时,生活却会很精彩!
我们在此再简单举出几种景物的“意”:
瀑布:虽获得人们的无限赞美,却别忘了,你是依着山泻的。(喻成功不可忘本)
笋:探出灵巧的脑袋,打开春天的锁。
浪花:没有礁石的挡路,也许,就没有你的诞生。(困境是另一种成功)。
柳丝:抽出一丝苦涩,便是一支童年的歌谣。
向日葵:永远追逐阳光的去处。
星星:看起来,你们是那样的亲密,实际隔着遥远的距离。只有夜晚,你才能显露身形。
流星:用生命燃烧的一瞬,写下了闪亮的永恒。
枫叶:棱角分明,喻为个性,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经受住霜的洗礼,把成熟之美留给人间。是一滴血,倾诉着对秋天的厚爱。你的美丽,只奉献给苍凉的秋季。
彩云:穿别人的衣服,往往也能得到他人的赞羡。
枯树:热情的春天,反而加速了你的腐烂。你内里的每一寸,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落叶:生命的消逝;人生的沧桑。于树,是四季变化的象征,于人,是成败得失的见证,是人们宝贵的财富;你不是恨秋风吗?为何还要跟着秋风跑?
鞋带:束缚也是一种爱。(可引申为父母对孩子的关切之爱)
露珠:普普通通的一滴,却把握着无限生机。小草哭了,是因为思念太阳妈妈的温暖。草尖上的梦,一碰就碎。睁着寻找的眼睛,默默等待着黎明。
珊瑚:是浪涛沉思的结晶,是暗流凝固的雕塑。
鹅卵石:圆满完美的表面,却磨砺着海的宣言;水的温柔,曲折的河道,造就了你的美丽。
桃子:娇嫩的青春,包裹着一颗皱巴巴的心。
台球:经不起打击,就去钻空子。
雪:冬天给春天的情书,上帝给人间的问候。
脚印:在人生的琴弦上,每个人都必须弹奏的音符。
蜘蛛:能坐享其成,靠的就是那张关系网。
虾:大红之日,便是大悲之时。
天平:谁多给一点,就偏向谁。
瀑布:因居高临下,才口若悬河。
气球:只要被人一吹,便飘飘然了。
钟表:可以回到起点,却已不是昨天。
核桃: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充实的大脑。
指南针:思想稳定,东西再好也不被诱惑。
花瓶:外表再漂亮,也掩不住内心的空虚。
……
这些都是自然界中的景物,却都蕴含着无限的哲思,答案不是唯一的,就看你如何观察,如何把握,如何凝练。
试想,你走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有各种各样的景物的,而任何一样你都可以凝练意境,进行构思创作。那么,作文还会没有素材吗?作文还会那么难吗?还一定要像挤牙膏一样,挤一下写一下吗?
5.多角度观察,多方位描述,安排好写景顺序。
在描写时,不要平铺直叙地进行,要注意及时地、不断地变化描写的角度,使描写更加具体,景物也就能给读者一种主体化的感觉。例如,我们可以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可以把近景描写和远景描写相结合,使景物更有深度;可以把景物的描写和人物的描写相结合,做到景中有人,人在美景中,使景物更有活力和生活气息。
如描写瀑布,可以先写远观的情景,如一条白练从半空中飞泻下来;接着可以写近景,有如千万匹白马呼啸而下,震耳欲聋;然后写登上山以后俯瞰瀑布的情景,急流奔腾直下,顷刻间溅起千万朵水花,一圈圈荡漾开去……
景物描写要做到“言之有序”, 一般来说,写景文章有如下几种顺序:
(1)空间方位顺序。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
(2)时间顺序。可按季节时令和一日的时间变化 ( 春、夏、秋、冬、早、午、晚 ) 。
(3)地点转换顺序。也称移步换景,或参观、游览顺序。
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春》,之所以这样安排顺序,是完全按春的发展顺序安排的,所以先写春草,是因为它是春的使者,第一个报告春的到来;而随后随着景物的顺序,春色越来越浓,春意更加盎然,后我们看了文章就看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过程,觉得是如此的真实,可信。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