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新闻背景

学术资讯 admin 浏览

小编: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事实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有密切的联系,是客观事物总体中的一个局部;同时,任何新闻事实的现状,总是联系着它的过去,总是有

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事实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有密切的联系,是客观事物总体中的一个局部;同时,任何新闻事实的现状,总是联系着它的过去,总是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新闻报道中,除了报道新闻事实本身外,还常常涉及与新闻事实有关的某些材料,让读者了解“新闻背后的新闻”。这就是业界通常所说的新闻背景。

什么叫新闻背景?具体说来,它是指新闻报道中同新闻的主要事实有密切关系的历史情况、社会环境、政治局势、自然情况、人物简历、知识资料和基本数字等。简而言之,是有关新闻事实的历史和环境的材料。

新闻背景又称为背景材料。相对新闻事实而言,它是报道中的辅助材料,但其作用不可低估。

一、新闻背景的意义

新闻报道为什么要用背景材料?换言之,新闻背景的意义何在?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予以概括。

1.新闻背景对于读者的意义

新闻报道的内容总是生活中不断涌现出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新气象等,有不少往往是读者不太熟悉的内容。记者报道时,就要添加一些具有注释功能的背景材料,让读者了解这些新的内容。还有,新闻背景还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新闻事实意义的理解、认识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

胡乔木在《人人要学会写新闻》一文中说:“不说新闻的读者和作者多半相隔几千里、几万里甚至几十万里,哪怕只隔几十、几百里,他就和你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地方。他读你写的新闻时,既不会随时翻字典、看地图、查各种参考书,也不会把你过去的作品和其它有关的新闻都找在一起来对读。我可能给他各种麻烦,全靠你写作时像情人一般的细心体贴,防患未然”,“你得在你的新闻里,每一次供给他详细的注释,纵断面和横断面的背景,色、香、声、味,呼之欲出,人证物证一应俱全。这样,你的新闻就‘立体化’了,就叫做让人明了了。” 请看2010年10月21日《参考消息》上的一条消息:

“连警方也被中国人的迷信打败了”?

英报评北京车牌号弃“4”新规

题:警方不让汽车牌照上出现“死亡”数字4

连警方也被中国人的迷信打败了。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说,他们将不再向车主提供含4的车牌号,因为这一数字与噩运联系在一起。

北京车辆管理所一名警官说,从18日起,数字4(在普通话中,与“死”发音类似)已从机选号牌库中删去。

一名警官对记者说:“大部分车主还是喜欢带6、8的号牌,因此,为了满足大家的需要,带4的号牌被剔除了。”

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同音词成千上万,这为双关语和语言游戏创造了巨大空间,但也导致很多迷信。例如,在中国,很多建筑没有第4层,甚至也没有第14层。最受欢迎的车牌号是那些含有数字6和8的,因为6表示顺利,而8的发音与“发”相似。

车主可以从10个车牌号进行选择,但几乎所有人都不会选带有4 的数字组合。警方说到年底留在号牌库中的号牌90%以上都带有4。一名刚刚买车的人士说,在他选号时,警方提供的10个车牌号都带有4,这证实了这一数字的不受欢迎。

至于为数不多的想让自己的车牌含有数字4的车主,他们将不得不在网上自选号。

从1949年掌权以来,中国共产党竭尽全力消除迷信,但在30年市场改革和对外开放带来更大程度自由后,很多古老风俗起死回生。近年来,还有很多古老的迷信死灰复燃。在农历新年,红色内衣的销量会激增,因为据信穿红内衣对赶走本命年的噩运至关重要。在农历新年扫地会带来坏运气,因为好运气会被扫出去。在农历二月初二前理发也是犯忌的。

中国人不会用红笔签字,因为红墨水多少世纪以来一直是用来表示执行死刑的,而且现在依然如此。

大多数迷信与语言联想有关。送钟作礼物是犯忌的,因为“送钟”与“送终”同音。喜鹊叫是有喜事。分梨会带来坏运气,尤其是与自己的伴侣分梨,因为与“分离”同音。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赞同警方在汽车号牌问题上的决定。北京媒体报道,一些市民抱怨说,此举只会助长封建迷信。

这是英国媒体有关中国的一篇报道。新闻事实很简单,就是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将不再向车主提供含4的车牌号”。但我们发现,这条消息中加入大量的背景材料,对新闻事实作注释和说明。如果是在中国国内报道此事,这些材料是可以省的。但对于英国读者来说,他们不了解中国这些习俗,不加上这些背景,他们就无法了解这一事实,更无法理解这一事实的新闻价值。

2.背景材料对于作者的意义

背景材料对于作者的意义在于帮助作者表达他的立场、观点、思想倾向,是作者巧借事实说话的一个重要手段。新闻强调必须用事实说话,记者一般不在新闻中直接发表议论,但谁也无法禁止记者通过自己采写的新闻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在西方,新闻背景被用来表达记者的观点,几乎成了记者共同遵守的准则。他们貌似客观,实则是有选择性地引用他人的言论,完全是“六经注我”式地让自己的观点表述得更为合乎“客观性”;有时也提出一些与新闻事实相对立的另一些背景材料,造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冲突或真与假的对比。

正是因为背景材料对于读者和作者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运用背景材料来写好新闻报道,是每个从事新闻报道的记者应当重视的课题。

二、新闻背景的种类和作用

对新闻背景的种类从功能入手,主要分为四大类,即说明性背景材料、注释性背景材料、对比性背景材料、提示性背景材料。

1.说明性背景材料

说明性背景材料是用来说明和解释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条件和环境,以及人物的行为活动的背景材料。其作用在于使新闻内容容易为读者所理解、接受,使新闻的意义显得更为清楚突出。

新闻报道中涉及到的新闻事实为何需要说明和解释?我们知道,事件之间总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对某一新闻事实的理解,只有将它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考察,它的意义才可能得到全面深刻的展现。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说:“如果不交代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这个事件的意义就不会完整”,“在新闻写作中,最基本的东西莫过于对任何一个事件、讲话、情况或数据都必须交代其来龙去脉,以确切地反映它。”在新闻六要素中,“为何”要素如果交代不清楚,不说明与解释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其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新闻就会缺乏深度,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就难以揭示。这一点,尤其在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中显得特别重要。

要说明和解释新闻事实产生的背景,不能凭空泛的议论,而必须用具体的材料,这就是说明性背景材料。说明性背景材料在新闻中是运用得极为广泛的。可以作说明性背景的材料也很广泛,它们可以是历史背景、地理背景、人物背景等。如2003年度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国总理与艾滋病人握手》,报道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地坛医院与三位艾滋病患者握手交谈,鼓励艾滋病患者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其中写道:

一些学者指出,在中国及其他很多亚洲国家,由于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对艾滋病人产生歧视,这造成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生活艰难,也使很多人不愿深入了解有关艾滋病的知识。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约20%的中国人从未听说过艾滋病,只有66%的被调查者知道艾滋病不会通过共餐传播。多达 77.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能接受让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同事继续工作。

这两段文字就是说明性背景材料。由于这条新闻是同时对外报道,一般西方人难以理解“与艾滋病人握手”的意义,因此,报道特意加上大多数中国人及其他很多亚洲国家的人们由于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对艾滋病人存有歧视,大多数人担心与艾滋病患者握手会传染病毒等内容,有了这些背景材料,“中国总理与艾滋病人握手”这一事实的意义也就凸显出来了。

2.注释性背景材料

注释性背景材料是用以帮助读者看懂新闻内容,增长知识和见闻的背景材料。它通常包括产品或其他物品性能特点的说明、科技成果的通俗介绍、技术性问题的解释、名词术语的注释、文史记载的知识、风俗人情的介绍等。假如一则新闻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北京××大学教授经历十年刻苦钻研,使用侧偏系统平均方法取代雷诺平均方法,得出了湍流通用物理方程……”,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恐怕是难以理解的,必须借用背景材料加以注释。请看2000年8月11日 《科技日报》上的消息《南海海底发现巨大宝藏——“可燃冰”》:

本报讯“可燃冰”这个大自然为人类子孙后代备下的丰厚礼品,最近在祖国的南海被发现。日前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传来消息说,经初步判定,南海海底有巨大的“可燃冰”带,能源总量估计相当于全国石油总量的一半。

究竟什么是“可燃冰”,它对人类有何影响呢?据能源所海洋专家介绍,透明无色的“可燃冰”外形似冰,能够燃烧,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甲烷类)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低温与压力下形成的透明结晶。美国和日本最早在各自海域发现了它,中国近年才开始对其进行研究。

与石油和天然气相比,“可燃冰”的优点更为突出。一立方米的“可燃冰”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目前在全球公认的“可燃冰”总能量是所有煤、天然气、石油总和的两到三倍。

不久前,广州市海洋地质调查局利用地震波探测海底地表反射,发现了南海区域有“可燃冰”存在。为此专家解释说,由于其特殊的物理性能,天然气和水也可以在温度2至5摄氏度内结晶,而南海海底600至2000米以下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适合“可燃冰”的生成。

除了南海以外,在我国的东海也发现了“可燃冰”的踪迹。据悉,国家已经开始组织力量就全国“可燃冰”资源进行勘察。

这条消息中,“可燃冰”对于一般读者来说是个新的知识点,不加以注释就难以弄懂此为何物,也无法理解这一新闻的价值。所以这条消息花了两个段落,加入注释性背景,对“可燃冰”作了通俗化处理。既解答了人们的疑问,又让人增长了知识。

说明性材料和注释性材料的意义,都在于为读者着想。它或者让读者对新闻事实的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或者扩大读者的知识面,让读者对新闻事件中一些陌生内容容易理解接受。

3.对比性背景材料

对比性背景材料是指那些能与新闻事实形成某种对比的材料。通常,这些对比可以从正反、前后、彼此等方面进行。作者通过两类性质不同的材料(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相对比,将是非曲直、真假黑白、先进落后,清清楚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的思想倾向不言自明。

请看2010年10月11日《参考消息》上登载的消息《朝破例邀请外媒报道阅兵式》:

英国《观察家报》网站10月10日报道我们获得了罕有的粗略了解平壤街头生活的新机会,这是朝鲜展开史无前例的魅力攻势的证明。

这个国家向国际媒体敞开了大门。在平壤为庆祝劳动党成立65周年的阅兵式做准备的同时,约80名记者昨天抵达朝鲜。朝鲜对它的形象宣传严格控制,给记者指派了看管人。

通常,来访者抵达朝鲜后手机就会被没收,离境时照相机里的照片也会被删除。

朝鲜本周早些时候向美国记者发出了邀请,这个举动尤其引人注目,因为通常美国人要想入境都很困难。政府还设立了一个可以上网的媒体中心——在朝鲜,上网通常是被严格控制的。

由于有了背景材料的衬托,“外媒被邀请”这一事实真是难得的“破例”了,自然也就成了“朝鲜展开史无前例的魅力攻势的证明”。

对比性背景材料的安排,完全是出于比较的需要。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任何事情,一经比较,就能看出问题,比出矛盾。事实的特点、意义和价值也就清楚地显露出来了。我国著名记者华山在《抓住特点具体地说明特点》一文中说:“从深入生活到安排结构,从选择材料到组织材料,无非拿这个事情跟那个事情比比,拿现在的跟过去的比比,拿眼前的跟周围的比比,这样比来比去,比出那么一些特点,然后拼凑到一块,凑出一个道理来,还是为的凑成一个特点。”的确,对比性背景与新闻事实一“凑”,就能“凑出一个道理”,“凑成一个特点”。这个“道理”这个“特点”,比起记者自己出面特别加以指出,更有说服力。正因如此,对比性背景材料在新闻报道中就格外受到记者的重视。

4.提示性背景材料

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忽视了“提示性背景材料”的存在,什么是提示性背景材料呢?且看一例:

阿部长会议主席谢胡自杀身亡

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据阿通社报道,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穆罕默德·谢胡12月18日凌晨自杀身亡。

这一消息是阿尔巴尼亚党政领导在18日晚发布的一项公报公布的。这项公报说,谢胡是在“神经失常”时自杀。

在这之前,阿通社在12月17日曾发表谢胡16日在地拉那接见罗马尼亚政府贸易代表团的消息。

谢胡自1948年起任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员,1954年起任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主席,终年68岁。

这一消息中,谢胡“自杀身亡”是新闻事实,谢胡为何“自杀”,却是读者最为关心的“新闻背后的新闻”。第一个背景材料是说明性的,引用阿尔巴尼亚党政领导发布的一项公报所说,解释为“神经失常”时自杀的。消息写到这里,按理说主要要素都有,事实也基本清楚了,最多加上最后一段介绍一下谢胡的生平就足够了。但这里作者特地又引用了一个关于“谢胡16日在地拉那接见罗马尼亚政府贸易代表团”的事实。这个背景材料既不是对谢胡死因的说明解释,也不与新闻事实本身构成对比,算是什么样的背景材料呢?原来这是作者通过叙述这一背景事实,向读者提示:谢胡前天还在接见外国贸易代表团,今日凌晨怎么会如此之快地忽然“神经错乱”自杀身亡呢?读者只要稍一留神就会理解作者的潜台词;阿尔巴尼亚党政领导发布的公报对谢胡之死的解释是值得怀疑的。事实也的确如此。不久,阿通社就改变了说法,说谢胡早就是西方的间谍。

表面上看,这则背景材料还是在起对照对比作用,即谢胡18日“神经错乱”自杀和16日接见外宾形成对照,但这几乎不属于对比性材料的范围了。前面提到的背景材料,是在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之间的对比,而这里是一个背景材料与另一背景材料的对比,目的在于提醒读者,官方的解释是不可靠的。显然,它不同于对比性背景材料。

对比性背景材料与提示性背景材料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对比性材料在使用手法上是反衬的,即从事物的对立面入手来挑选背景材料。提示性背景材料则不尽然,它的提示,只是将作者对新闻事实的某些见解暗示给读者,或是将读者的思路引向某个方面发挥联想。这些内容既可能是对立的判断,也可能是相关的类比。如《南方都市报》2013年3月3日头版关于全国政协大会开幕式的报道,提到贾庆林与俞正声握手,有这样一段文字:

昨天,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预备会议举行,贾庆林与俞正声握手。俞正声是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主席团会议主持人,他是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唯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5年前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预备会议上,贾庆林成为大会主席团会议主持人。数日之后,贾庆林当选为全国政协主席。

这里提到的有关贾庆林5年前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预备会议上,由“大会主席团会议主持人”到“当选为全国政协主席”的过程,就是类比性质的提示性背景材料。果然,在2013年3月11日的十二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俞正声也由“会议主席团会议主持人”当选为新一届全国政协主席。与5年前的情况一模一样。

提示性背景材料与对比性背景材料另一不同之处在于:通常,对比性背景材料因为两个事实之间的鲜明对比而能让人迅速作出某种判断,而提示性背景材料所构成的意义,需要读者悉心体味才能领会。

至此,我们可以给提示性背景材料的内涵作一界定:它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对新闻事实的意义有所提示的或对读者有某种暗示作用的背景材料。

提示性背景材料和对比性背景材料的运用,表现了作者报道客观事实的主观能动性。在新闻报道中,作者对新闻事实的见解,褒贬态度等是不宜公开表明的,但可以巧借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来达到“用事实说话”的效果。提示性背景材料和对比性背景材料便是作者着意安排的对新闻事实的“评论”。当然,这个“评论”是事实的,当作者把一个事实和另一个或几个事实(背景)放在一块时,读者就能从作者的精心安排中领悟到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意义。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511.html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