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止血带止血法。四肢较大的动脉出血多采用此法止血。目前部队装备的制式止血带是橡皮止血带。另外,还可用三角巾、绷带等就便材料止血。一是橡皮止血带止血法。先在出血伤口的上端动脉上用纱布、敷料卷、衣服、毛巾或纸卷等物垫好,然后扎橡皮止血带。其方法是:用左手(或右手)拇、食、中指夹住止血头端,将尾端绕肢体一圈后压住止血带头端和手指;再绕肢体一圈后,用左手食、中指夹住尾端,抽出手指即成一活结。二是就便材料止血法。在无制式止血带的情况下,可用三角巾、绷带、手帕、纱布条等就便材料折叠成带状,在肢体伤口上端缠绕一圈(要加垫),两端拉紧,在动脉的另一侧打结,然后用小木棒或笔杆、枪通条插在外圈内绞紧,直到不再出血为止。绞紧的方法步骤是:一提、二绞、三固定。小编:四是止血带止血法。四肢较大的动脉出血多采用此法止血。目前部队装备的制式止血带是橡皮止血带。另外,还可用三角巾、绷带等就便材料止血。一是橡皮止血带止血法。先在出血伤
注意事项:使用止血带止血方法简便,效果可靠,但如果使用不当,不仅增加伤员痛苦,甚至造成残废,故在使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先扎止血带后包扎。若加压包扎能止血,最好不用止血带止血,禁止用电线、绳索绑扎,止血带要扎在伤口近心端,小腿与前臂不宜扎止血带;扎止血带要松紧适度,以压迫动脉为目的,如果太松,仅压迫静脉,则出血反而更多,并会引起组织瘀血;太紧,则导致组织、血管、神经损伤;止血带的部位要加衬垫(敷料、衣服等)保护皮肤,而不能直接扎在皮肤上,以免损伤皮肤;二是定时放松止血带。通常以每隔1~2小时(冬季半小时)松开一次为宜,每次10分钟左右,以暂时改善局部血液供应。松开时要用手指压迫出血处上端的血管,然后轻轻放松,不能完全解除,同时要严密观察,如有出血应再上止血带,若松解后不再出血可改用三角巾加压包扎止血。总之,扎止血带的时间越短越好,最好不要超过5小时。三是悬挂明显标志。部队统一规定的标记是长15厘米,宽3厘米的白布带中间打一结,挂在伤员左上衣口袋上。必须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以便在后送途中按时放松止血带。
(二)脱臼的现场救治
关节脱位(脱臼),多数是创伤引起的,常发生在肘关节、肩关节、髋关节。发生关节囊松弛时也可致习惯性脱白。关节脱位时,应尽早复位,一般不需麻醉即可成功。如现场复位有困难,则不必勉强,可简单固定,尽快后送医疗部门,在麻醉下复位。
一是肘关节脱位。肘关节脱位时,肘部肿胀、疼痛,肘关节周径增大呈半伸状,前臂缩短。复位方法:病人或坐或卧,助手握上臂作对抗牵引:术者一手置于肘前方后推,另一手握于腕部牵引,然后稍屈曲,突然有滑入感,表示已经复位。复位后将肘关节屈曲固定于90度位置,用三角巾悬吊2~3周,并活动肩、腕、手部关节,进行功能锻炼。
二是肩关节脱位。肩部伤后肿痛,功能障碍,肩呈方形,伤肢轻度外展,伤员用健手托住伤肢前臂。复位方法:一种是脚蹬复位法。伤员仰卧,术者半坐于伤侧床边,将一足跟置于伤侧腋窝,双手握伤侧手腕部,沿肢体长轴作持续牵引,并轻度外旋、内收,以足跟为支点外拨进行复位。另一种是外展复位法。病人俯卧,患侧胸部垫枕,患侧上肢自然下垂,数分钟后可复位;术者双手握住患侧上臂行极度外展外旋牵引,一般可复位;如仍未复位,用拇指按压肱肌头推向关节盂。复位后的护理。将肩关节置于内收、内旋、屈肘90度位,腋窝置一棉垫,用绷带胶布固定,前臂用三角巾悬吊3周。加强腕、手部活动,进行功能锻炼。
三是髋关节脱位。髋部受伤,局部肿痛,功能障碍,伤肢缩短,呈屈曲、内收、内旋畸形,常伴有休克。髋关节是大关节,复位应在静脉麻醉或腰麻下进行,复位的难度较大,应尽快固定后送,争取早期顺利复位。复位可采用两种手法:一是复位法;二是提拉法。复位后用持续皮肤牵引或长夹板制动伤肢伸直、内旋外展30度位3~4周,注意进行功能锻炼。
(三)骨折的现场救治
骨折是平、战时常见的损伤。在现场能否及时正确地处理,直接关系到伤肢功能恢复。若处理不当,骨断端刺伤神经、血管、组织器官,增加伤员痛苦,造成终身残疾,甚至死亡,所以,骨折伤员的搬移要格外小心。若有更严重伤势急待处理,别急着首先固定伤骨。在搬移前先固定包扎,随后再完成治疗。
骨折可分为外骨折和内骨折。外骨折时断骨可能会刺破皮肤,可能会有明显的伤口,容易引起病菌感染,使治疗变得更加困难。在夹板固定前要把断骨复位,断肢摆直。这一定很痛。如果伤员已经昏迷,可以直接完成。内骨折是指断骨没有刺穿皮肤或裸露在外的病例,触动受伤部位时疼痛会尤为剧烈。为保证骨折人员的及时、可靠救治,要掌握骨折临时固定、包扎的技术。
一是固定。肘部以下骨折时,用悬带将折臂吊于肩上。从肘部至中指用加垫的夹板固定。在肘部下方打结可以阻止滑动。手臂抬高可以避免严重肿胀。上臂骨折时,从肩到肘用加垫的夹板固定。腕部用窄带吊于颈部。髋部或大腿骨折时,将一块夹板放于腿部内侧,另一块更长的夹板放于伤肢外侧,由胯部至足踝部,用绷绳捆扎固定。如果没有夹板,可在两腿之间夹上衬垫,伤肢绑扎固定于对称的另一条腿上。小腿骨折。从膝上部开始固定夹板。或者在双腿间加垫、捆绑。足部或踝部骨折时,通常不用夹板,抬高足部以减缓肿胀。用枕垫或折叠式毛毯包裹踝部及足。踝部以上绑扎两圈,足部绑扎一圈。另外,如果没出现伤口,可以不必脱鞋,以提供固定作用。伤员足部不能负重。脊椎骨折时,如果伤员颈背部疼痛,而且下肢可能失去感觉,应怀疑是脊椎骨折。轻轻触动伤员肢体,察看有无感觉;要求病人按指示运动手指及脚趾。如果没有希望获得医疗援助,此处又很安全,要求病人静静躺卧。用合适的物品,例如行李或垫石支在身体左右,防止头部或躯体摆动。颈椎骨折时或怀疑颈椎发生骨折时,必须用硬领或其他适当材料围住颈部,阻止晃动。制作硬领,卷起的报纸、折叠的毛巾、车坐垫等材料都可以。宽约10~14厘米—从胸骨至下颌部的距离。后面比前面要折叠得更窄一些。围住颈部,用布带或鞋带系好。施救时,将伤员肩部及髋部绑扎牢固,用柔软有弹性的物品垫在大腿、膝盖、足踝之间。用八指宽左右的绑带将双足及足踝绑扎在一起。宽松的绷带绑扎双膝及双腿,全身固定。要尽快取得医疗救助。
注意:按时检查血液循环是否通畅。手指变青或发白是明显的警告—吊带与布条可能绑扎过紧了。下肢骨折伤员需用“八”字形绷带将足踝与双腿都捆扎起来,以防止断肢翻转或缩短。
二是简易包扎。各种损伤的包扎应当适度,绷带要足够牢固不致滑动,但又不要绷得过紧影响血液循环或使伤口疼痛。即使使用临时性绷带,在包扎前将绷带滚成一圈,这样操作时最方便,有助于使绷带更平整,包扎更均匀。
包扎时使绷带倾斜转动,转动时要使绷带与上一层绷带有2/3的部位交叠一起,并且使绷带边缘保持平整,将绷带的末端塞到最下层,然后用安全别针或黏性纱布固定,或者把末端撕裂,向相反方向缠绕后,在离伤口较远处打一个平结。
手。从腕部开始包扎,绷带覆盖手背,绕过手指(露出手指甲),穿过手掌,环绕手腕,重复缠绕,直到手全被覆盖,固定绷带。
脚。绷带与足踝平齐以防止其下滑,方法与手部包扎类似。
肘部或膝盖。绷带从关节处缠绕,然后上下轮换包扎。
上肢及大腿。采用“8字形”螺旋向上缠绕,包扎从肘部或膝盖开始时,也按此方式,向上缠绕。
切记:绷带不可打结系在一起,如果绷带不相连,将新的缚在旧的之上然后固定好位置。用易于打开的平结或蝴蝶结,且使结扣在外面,以方便移动或变换敷料。同时,应按时检查,绷带不能过紧,如果四肢有发青迹象要当心,这表明血液循环受阻。绷带应绕过患者身体凹陷部位如颈、腕、裆部及膝盖。
(四)脑震荡的现场救治
脑震荡是指头部受到外力打击或碰撞后,脑功能发生暂时性障碍。在军事训练损伤中脑震荡多发生在单杠、双杠、木马、障碍等训练过程中。患者神志不清,意识丧失,一般在数分钟或半小时后清醒,脉搏、呼吸微弱,并有不同程度的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脑震荡发生后,应立即让受伤者平卧,绝对保持安静。严禁摇动、牵扯,不要随意移动位置。头部两侧用衣物填塞,以免左右摇晃,同时病情严重者应立即送医院抢救。用毛巾浸湿冷敷头部,身体衣着要保暖。神志不清者可掐人中、合谷等穴,使其苏醒。
(五)运动性晕厥的现场救治
运动性晕厥是指运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短暂意识丧失的状态,是由于大脑一时广泛性供血不足所致。在进行高强度训练时下肢肌肉活动骤增,流向腿部的血流量也随之增加,以满足其对能量的需求。如果训练后立即停下来休息,肌肉活动突然停止,此时动力挤压消失,下肢血管扩张,加之血液的重力作用使其血液滞留于下肢,回心血量骤然减少,心排出量锐减,导致对血供敏感的脑供血不足而发生短暂性晕厥。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乏力等,血压特别是收缩压的下降是运动性晕厥的常见症状,而脉搏很少有变化。
一旦发生运动性晕厥,最重要的是防止意外伤害,轻者可由他人扶着慢慢活动,重者立即使病人平卧或头略低,脚抬高,同时松解衣扣,绝大多数人不久即可自然恢复,持久不恢复者,可掐压人中穴或让其闻一下氨水,并及时请医师检查处理。一般来说,运动性晕厥患者通过适当休息和必要的医疗处理,晕厥多可纠正,不留任何后遗症,也不影响以后的军事训练。
(六)训练损伤疼痛的治疗
训练损伤疼痛是基层官兵最常碰到的问题。训练损伤产生的疼痛,一般为急性疼痛。在治疗时首先要清楚疼痛的病因,以免急性转为慢性及受损部位发生器质性病变,使治疗变复杂及困难。其基本治疗原则为:消除病因;阻断疼痛传导途径;提高痛阈,改变疼痛反应。
训练损伤疼痛需要接受医务工作者的检查和治疗,患者应积极配合,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掌握正确方法和合理用药,以尽快消除疼痛。在基层部队,除了医务人员根据伤者的伤情采用神经阻滞疗法、压痛点封闭疗法和药物镇痛疗法外,主要采用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是应用天然的和人工的各种物理因素,如电、光、声、磁、冷、热、机械等方法,降低神经兴奋性,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代谢,加速致痛物质的排泄。对消除或减轻疼痛有明显效果。
电疗法。有直流电疗、低中频脉冲电疗和高频电疗三种。都是通过专用电疗仪器设备作用疼痛部位,达到活血、消炎、镇静、止痛的效果。
光疗法。多选用红外线、紫外线治疗仪进行局部治疗,起到抗炎、抗菌、止痛的作用。
超声波疗法。通过机械弹性振动波治疗腰痛、肌痛和扭挫伤痛等。
磁场疗法。应用磁场作用于机体以达到治疗伤痛的目的。
温热疗法。适用于肌肉劳损、扭伤、挫伤、骨折后关节功能障碍等,通常利用各种热源为介体,将热源传至机体而达到治病作用。常用的传热介质有:蜡、泥、水、沙、空气等,具有活血散瘀、祛风散寒、止痛、消炎等作用。
冷疗法。适用于急性训练损伤疼痛的治疗,可直接使用冰块按摩、冰冻毛巾、冰袋冷敷、冰水浸泡或雾化冷却剂作冷喷雾等,使局部组织温度降低,抑制局部组织反应,减轻疼痛,降低肌张力及减轻炎症反应。
其他疗法。根据伤情的不同,还可酌情选用针灸疗法、经穴位注射疗法、小针刀疗法、手术疗法、重力牵引疗法、疼痛的心理疗法、自我疗法、医疗体操疗法、气功疗法、拔火罐疗法、手法推拿按摩治疗等。
【点评】:材料从医学专业的角度对军事训练中常见训练损伤的形成原因及有效预防进行了认真分析和介绍,并对现场救治的方法要领进行详细的阐述,既有专业救治方法,又有简易处理措施。材料写作方法从理论到实践,从专业到实用,符合人们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基本规律。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