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页)小编:对于张香桐的推荐杨雄里无限感动他说张先生对他的如此厚爱是他始料未及的他心中明白张先生只有一个出发点那就是希望国家的科学事业后继有人精心指导论文写作从事科学研究除了
对于张香桐的推荐,杨雄里无限感动!他说,张先生对他的如此厚爱是他始料未及的!
他心中明白,张先生只有一个出发点,那就是希望国家的科学事业后继有人!
精心指导论文写作
从事科学研究,除了要能做好实验、做好研究之外,还要有一项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写论文。论文写不好,你做的实验、做的研究不能很好地、准确地表达出来,那么你的实验、你的研究做得再好也没用。张香桐深知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所以,他一向注重论文的写作。这跟他20世纪40年代在国外接受的严格训练极有关系。
自打回到祖国后,张香桐发扬在国外多年培养起来的优良传统,不但自己继续注重写好论文,还特别重视帮助研究生和青年科技人员提高写作能力,打好这方面的基础。他一再对他们强调写好科技论文的重要性,他说:“当然,决定一篇论文好坏的主要条件是它的内容和实质,而不是它的表达形式或写作技巧。但是,如果表达方式不得当,叫人看不懂,便不会有人耐心地读下去,甚至使人产生误解,那便不可能把研究成果有效地传播开来,并应用到实际中去。这就丧失了科学研究的作用和价值,岂不可惜。所以我们应当把科学论文写作看做是与科研工作本身同样重要。一个科学工作者,如果不能把他的研究成果写得清清楚楚,令人看得懂,那么,他的努力就等于白费。至少可以说,他的工作只发挥了有限的作用。古人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就是这个道理。”①
多年来,为了帮助研究生和青年科技人员提高写作论文的能力,张香桐不厌其烦地给他们讲“科学论文写作”方面的规则和要求。他指导研究生写论文时,不仅指导他们定选题,做实验,还仔细地审阅论文,帮助他们修改。张香桐积几十年从事科学研究和写作论文的经验,形成一套评价论文的高标准。他用这样的标准来严格地要求他们怎样去写好论文。
①张香桐:《科学论文写作漫谈》,《张香桐科学论文集》,第5卷,内部印刷,1998年。
基性的作用。
此外,杨雄里出国到日本进修的事,也得到了张香桐毫不声张的关照和帮助 。
在杨雄里本人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张香桐与他在日本的老朋友多次联系,主动为杨雄里赴日进修做好了安排。
杨雄里于1980年赴日,1982年取得博士学位。后来,他根据这三年间的工作在国际上发表了四篇学术论文。到日本进修和攻读博士学位这段经历对杨雄里的科学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追根溯源,最早的基础便是得力于张香桐的推荐和联系。
而杨雄里并不是张香桐直接指导的学生,他从1978年起成为所学术委员会的委员,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香桐仅是在学术委员会开会时有过一般接触。张香桐对杨雄里的了解,也仅限于某些一般的情况,如杨雄里在所学术委员会会议上的发言,在些公开场合的表态,还有他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更深的了解就谈不上了。但张香桐看得出来,杨雄里是一个基础扎实、勤奋努力、有培养潜力的年轻人。为了多培养出有利于国家科学发展的优秀人才,他慧眼识英才,真诚地帮助杨雄里。
画m图10-20杨雄里在办公室
杨雄里从1988年起担任生理研究所所长,并出任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他在几年的领导工作中显示出了一定的领导才能和组织才能,张香桐又极力推荐杨雄里作为学部委员(院士)的候选人。1991年,杨雄里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张香桐是推荐人之一。
172张香桐
为帮助研究生和青年科技人员提高写作科学论文的能力,张香桐除平常大量的言传身教外,还不顾年事已高,花费了很多心血,非常认真地专门写了一篇名为“科学论文写作漫谈”的系统地谈写作的文章,内部印刷出来,给研究生们阅读。这篇文章写得很精粹,是他从自己多少年来写作科技论文的实践中得出的经验与体会的结晶,能帮助青年科技人员少走弯路,较快地步人规范写作科技论文的坦途,对青年科技人员有相当大的启发。此外,它扼要地阐述清楚了写作科技论文的规范要求,完全可以把它看做一份学习写作科技论文的优秀教材,只要能认真按照它所提的这些要求去做,写出来的论文必然会是一篇各方面都符合规范的论文。
张香桐的这篇《科学论文写作漫谈》篇幅较长,不能全文引录于此,下面是它的重要内容,从事科技论文写作的科技人员、研究生、本科生都完全可以从中得到非常有益的借鉴。张香桐认为:要想把科学论文写得好,首先必须会写普通文章。要写得文理通顺,不犯文法上的错误。科学论文写作虽然没有什么特别技巧,但是同写一篇通俗文章比起来,的确有一些不同之处。
一、关于科技论文的组织形式
当实验研究进行到一定阶段,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资料,就应当开始考虑一下:这些资料应当以什么方式发表出来最为适宜。有时应当把所有的资料组织在一起,写成一篇有系统的大型长篇论文;有时应当分成若干短文分别发表。究竟如何,应当依照研究课题的性质加以决定。
不论是长文还是短文,按照传统习惯,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序言、(二)材料
与方法、(三)结果、(四)讨论、(五)总结、(六)参考文献。这个科学实验报告的组织形式,的确是表达科学实验结果的最佳方式。它是由过去无数科学工作者经过多年探索才总结出来的东西,有一定道理。
序言—要讲明这项研究工作的起源和历史背景,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什么,要解决哪些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会有什么理论上的和实际上的意义,等等。
说明——研究这些问题时采用什么方法,尤其是新创的与众不同的方法,应当特别详细地加以说明。至于大家常用的方法,就无须多讲。
结果——这里应当只限于实验事实的报道和必要的说明,不要在这里大发议论,切意见和评论都留给“讨论”一栏
讨论——可以任意发表你的个人意见和想法,或是解释“结果”中可能产生的误
第十章春风桃李173
解,或是比较你同别人所得到的结果有什么异同,或是阐发这项研究结果的实际意义等等。总之,在“讨论”里可以自由地谈任何值得讨论的问题,唯一的限制是篇幅不应过长。一般认为:“讨论”的长度不应超过“结果”的长度,因为论文读者最感兴趣的是:你的实验研究的结果,亦即你发现了什么新的事实,而不是你的意见。
总结(亦即文章的摘要)—摘要是为了给那些没有时间阅读全文的人看的。现代科学杂志上往往把“总结”或“摘要”印在论文的最前面,但在论文写作的逻辑顺序上,它是最后写成的。
在实际写作时,并不一定按照“序言一方法一结果一讨论一总结”这个顺序去写,篇论文的内容先后次序,同作者实际写作的次序往往不是完全一致的。很多作者写科学论文时,往往是先写“结果”,最后才写“序言”。一篇科学论文的主体是报告研究结果,其他部分都是从属于“结果”,为“结果”服务的。“序言”的作用在于预先指出文章的重点所在,引导读者的注意力到某些主要方面,帮助读者了解研究结果的意义使读者在阅读“结果”之前,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序言”如何写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结果”是什么。要想把“序言”写好,作者必须首先肯定所得结果是什么。即使结果还没有写成文字,至少在心里已有了一个腹稿,即一个明确的轮廓。总之,读者先看到的是“序言”,但作者实际写作的程序往往是先写“结果”,后写“序言”。
二、关于论文写作的一般建议
一个初学写科学论文的人最常犯的毛病是:倾向于把他所能掌握的所有资料,不加选择地、不分轻重地统同塞进一篇文章里去。结果使文章像一本流水账,什么都有,使读者无法了解他所研究的重点是什么。科学论文和实验记录簿不同。前者只能报告经过整理提炼后选择出来的资料;不要把你的实验记录照抄下来。常常看到有些人,只是因为在实验室里偶尔获得了一个漂亮的记录,舍不得割爱,因而千方百计地想把它塞进文章里。这样的记录可能在其他方面是一个重要资料,勉强把它拉进来,不仅无助于问题的阐明与解决,反而会损坏文章的整体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决心割爱。当然,这不是说应当把一项难得的有价值的资料抛弃掉,而是说不要把它勉强包括在一篇不合适的论文里。最好的办法是:另写一篇文章专门处理这个问题,假若这项资料的确是重要的话。
处理大量实验资料时第一重要的事是:把它们分门别类,按照一定的次序排排队。
在“结果”里报告的实验事实必须有适当的顺序,或是按照事实自然发生的时间顺序去排队,或是按照一定的推理逻辑去排队。如果你所提供的事实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降重神器 论文查重免费 降重软件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1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