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学定律

学术资讯 admin 浏览

小编: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社交距离这个距离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英尺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

(接上页)

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3.社交距离

这个距离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4~7英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7~12英尺(21~3.7米),表现为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

例如,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就是为了与来访者谈话时能保持一定的距离。还有,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增加了一种庄重的气氛。



4.公众距离

通常,这个距离指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12~25英尺(约3.7-76米),远范围在25英尺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内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的联系。因此,这个空间的活动,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当然了,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依赖于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

了解了交往中人们所需的自我空间及适当的交往距离,我们就能够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而且,通过空间距离的信息,还可以很好地了解一个人的实际社会地位、性格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墨菲定律:那些有趣有用的定律

投射效应:人心各不同,不要以已度人

为何会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心结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我着是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我看你是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你是一堆唾金佛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轼苏东坡得意地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也许你会一笑而过,但苏小妹的话确实是有道理的。

你可能要问苏小妹的话为何有道理。从心理学角度,她正好指出了人喜欢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他人身上的投射效应。俗语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心结,讲的就是小人总喜欢用自己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

124

交际中的距离系相称。



1.亲密距离

所谓“亲密距离”,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18英寸(15-44厘米),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这种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联系上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下,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



2.个人距离

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较少有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范围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76厘米)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122厘米)一端。

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

毕业论文查重网站    文章查重    万方论文查重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1101.html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