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页)数据。根据正交表数据计算及处理的规则,计算出最适的因素与水平组合。小编:数据。根据正交表数据计算及处理的规则计算出最适的因素与水平组合。独立完成实验所用仪器设备的选择、试剂配制、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全过程。按照操作规范熟练使
(3)独立完成实验所用仪器设备的选择、试剂配制、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全过程。按照操作规范,熟练使用各种仪器设备。
4)完成实验报告
①实验目的
说明自行选定的方法的实验目的。
②设计依据及原理
说明选择正交表的理由及确定因素水平数的理由。对实验原料的要求,原料是否需要预处理,实验器材选择标准等
③设计方案与操作步骤
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结合已掌握的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制订实验方案和操作步骤。说明每一步骤的作用、所涉及的参数的确定依据。说明选择试剂的要求和配制方法。
④合理进行数据处理与计算
按照正交表的数据处理要求,进行极差分析或方差分析,寻找最优的因素与水平组合。
⑤结果分析与讨论
绘制各因素水平的变化趋势图,分析因素、水平与考核指标的关系⑥注意事项详细说明在方案设计、操作实施、数据处理、分析讨论等各环节,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点点滴滴。
⑦参考文献
按照学校毕业论文的格式规范,按顺序提供参考文献。具体格式要求见学校教务处网页上的下载专区。
根据数据处理与计算的结果,比较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以及测定方法的可靠性
⑥注意事项
详细说明在方案设计、操作实施、数据处理、分析讨论等各环节,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点点滴滴
⑦参考文献
按照学校毕业论文的格式规范,按顺序提供参考文献。具体格式要求见学校教务处网页上的下载专E
实验四十→用正交试验法设计实验方案
一、实验内容
目的在于学习并使用正交试验法,设计实验方案,优化因素组合,寻找最佳操作条件。正交试验法又称为正交试验优选法,该方法是统计数学的重要分支,是产品设计过程和质量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方法。该法以概率论数理统计、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标准化的正交表来安排试验方案,并对试验结果进行计算分析,最终达到减少试验次数,缩短试验周期,迅速找到优化方案
正交试验法有考核指标、因素、水平等几个专有名词。指标与试验目的相对应,是试验中需要考查的效果的特性值,应该是可以量化的。因素也称因子,是对试验指标可能有影响的原因或要素,是试验中重点考查的内容。试验中选定的因素所处的状态和条件称为水平或位级正交试验法的基本工具是正交表,这是一种依据数理统计原理而制定的具有某种数字性质的标准化表格,常用的正交表是L(34),表示的是4列9行的矩阵。“9”表示试验的次数,“4”表示最多可以安排的因素个数,“3”表示每个因素的水平取值个数。
例如: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pH激活剂和抑制剂。如果要考查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因素对酶活性的影响,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工作量相当大;若采用正交试验法,就可以用少量的试验及较短的时间获得实验结果,获得多个影响因素及水平的最佳组合。若选择L4(3)的正交表,在不考虑激活剂和抑制剂时,可以安排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pH4个因素,每个因素可以有3个取值点,如pH选择6.0、6.5、7.0,温度可以选择30℃、40℃、45℃,以此类推。按照正交表规定的因素水平组合,完成实验,并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与计算,就可以得到需要的实验结果。
利用已掌握的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自行设计有多个影响因素的实验,如生化物质分离条件的优化、分析方法的优化、操作条件的优化、多种因素组合的优化等。
二、基本要求
(1)查阅文献,学习正交试验法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了解正交试验法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及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要求
(2)根据实验目的,选择样品,设计正交表。按照正交表的要求,完成实验,记录批量试验
110
参考文献
[1]李明元,唐洁.生物化学实验.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张恒.应用生物化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33]白玲,黄健.基础生物化学实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陈均辉,李俊,张太平,等.生物化学实验(第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杨光彩.生物化学实验指导.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6]韦平和.生物化学实验与指导.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
[7]赵锐,李旭生.生物化学实验教程.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王宪泽.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9]张龙翔,张庭芳,李令媛.生化实验方法和技术(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0]武金霞.生物化学实验原理与技术.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1]赵亚华.生物化学实验技术教程.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12]袁道强,黄建华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13]李茂言.生物化学实验指导.重庆:重庆邮电学院生物信息学院,2002
[14]杨建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5]厉朝龙.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6]梁宋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7]周先碗,胡晓倩.生物化学仪器分析与实验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18]陈毓荃.生物化学实验方法和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9 Zhang Heng, Xu Zhao tang, Li Wen-qian, et al. Effect of Copper and Zinc on Accumu-lation of Vitamin E in Wheat Embryo Callus.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12(12):1769-1772[ 20] Heng Zhang, Zhaotang Xu, Wenqian Li, et al. Determination of Vitamin C by InfraredSpectroscopy Based on Nonlinear Modeling.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 236238:2482-2486[21]王秀奇,秦淑媛,高天慧,等.基础生物化学实验(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董晓燕.生物化学实验(第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23]李卫芳,俞红云,王冬梅,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2[24]张蕾,刘昱,蒋达和,等.生物化学实验指导.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25]徐安莉.生物化学实验指导.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
112
论文查重 本科论文查重率 本科论文查重率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1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