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自主学习导引

学术资讯 admin 浏览

小编:我认为可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要求学生明确一篇好论文的标准无论是做事还是写文章都有一个标准。明确一篇好的历史小论文的标准是写好一篇历史小论文的重要前提。一篇好的历史小

(接上页)我认为可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

(1)要求学生明确一篇好论文的标准

无论是做事,还是写文章,都有一个标准。明确一篇好的历史小论文的标准,是写好一篇历史小论文的重要前提。一篇好的历史小论文除了在写作、观点上符合题目的要求以外,还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富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精练,文笔优美等特点。①论题和主题明确符合要求,最好富有创意②论点、论据、论证、结论四个要素齐全。论点是论文阐述的具体观点,相当于文章的主题和小标题,要明确、简练、不能含糊费解。论据服务于论点,一般用题目所给材料,相关历史事实或自己拓展性思考来说明论点,要求论据充实,引材料(史料)恰到好处。论证是用理论(如历史唯物主义、文明史理论)做指导,选取典型的事例或运用严密的逻辑分析来阐述和证明论点,要求论证过程科学准确,逻辑严密,详略得当。结论是对全文进行扼要概括或总结。要求结论正确,首尾呼应。能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抓住本质,给人以深刻启示。③语言要有史学特点。要真实准确又颇具文采,要讲究理性又富感染力,切忌文学之朦胧浪漫和虚构夸张的散文化倾向

(2)指导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写作方法

第一,弄清立论题和驳论题的写作差别。

历史小论文有立论题与驳论题之别,其写作要求也有所不同,学生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就容易走题,或影响文章质量。

立论题,就是从正面论证某论点的正确性,或谈谈对某一正确观点的理解与认识。如:“中英社会形态差异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一论题,就要求我们运用正确的理论,选取有关的史实,从正面论证这一论点的正确性,或谈谈对这一正确观点的理解与认识。在论证方法上,我们可以选择归纳论证,对比论证,层递论证,因果论证等,文章行文格式:

一是指出其观点正确。

二是围绕观点或结论,进行评述或论证:从理论上看,包括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自然规律与新兴对腐朽的强烈落差;从实际上看,包括鸦片战争前后的清朝后期与同时代英、法、美等国的情况对比,鸦片战争的战况、结果及其原因。

三是结论:上述观点是正确的。

驳论题,就是对错误的观点或立论进行反驳,否定对方的错误之处,以辨正是非,形成正确的认识。如“赵尔巽认为中国危亡实兆于太平天国”这一论题就需要我们去驳论。驳论题,首先要认真思考对方的观点及支持观点的理由和根据,弄清其错误的实质,然后展开批驳。批驳的方法,一是批驳对方的论点,

结果许多学生交上来的历史研究学习小论文,与论题的内涵要求相差甚远,有些学生甚至于从狭隘的历史观出发,大力批判“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的观点,与试题内涵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是学生没有准确理解对联的“内涵”。

实际上,这剧对联包含了历史发展路径,蕴藏了文明交融与传承的历史真谛。在人类曲折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文明演进的线索从宏观上看:一是纵向传承,即人类文明形态和相关成果在纵向上传承演进。“文明新旧能相益”,实际上阐明了人类文明在时间纵向传承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例如,没有希腊马文明所奠定的基础,就没有欧洲的近代文明;没有古代中国的华夏文明,就没有现代的中国文明。二是横向拓展,即不同地区或国家文明的接触、交流、融合和主流文明的扩展。“心理东西本自同”,实际上阐明了人类文明在空间横向交融与拓展过程中的彼此交流与联系。如日本今天的文明,就融合了古代中国文明和近代欧美文明;中国现代文明,也融合了近现代欧洲文明。学生只有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全面准确理解材料或论题的内涵,才能紧扣主题,从文明在时间纵向传承和空间横向交流两个角度加以论述。

那么,在准确理解材料或论题的内涵后,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呢?我以为,最好的方法,就像数学中的分解因式一样,从材料或论题的丰富内涵中,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展开论述比较好,切忌贪多求全。以上题为例,人类“文明传承”涉及纵横两个方面,而每一个方面,都涉及政治、经济、国家、民族、外交、军事、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生活方式、社会进步等各个方面,如果不选择某一个角度作为论述主题,就很容易泛泛而谈,不着边际。当年,上海一些优秀考生,正是因为注意选择某一个角度作主题切入,从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如《穿越时空隧道的儒家思想》、《四大发明与西方社会的转型》、《民本思想的西渐与人权观念的东渐》、《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与工业文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文明交融与传承的历史启示》等。当然,从什么角度选择和确立自己论述的主题,那就要看自己的“长处”了。换言之,就是要尽量选择自己熟悉,便于自己写作的主题。



3.合理谋篇布局,注意写作方法

确立好论题和论证的突破口(主题),只是写好一篇小论文的基础。学生能否写出一篇高质量的小论文,还需要在论文的谋篇布局和论述技巧上下工夫。

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来”,不仅在现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就是专业史学工作者,有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何指导学生合理谋篇布局,提高其论述能力

以揭示其错误的性质;二是批驳对方的论据,以证明其虚假或证据的不足;三是批驳对方的论证,以揭露对方议论中所运用的论据与论点之间存在的矛盾或逻辑错误。这样,才能驳倒错误观点,阐明正确的思想与结论。写作格式是:判断观点或结论的错误,围绕主题及规定范围确定正确的观点并进行史实论证,亦即对错误的观点进行驳斥的过程,最后,进行理论分析,指出错误之处及其根源和实质。以“赵尔巽认为中国危亡实兆于太平天国”这一观点为例,其驳论的格式为:首先是判定赵尔巽的观点是错误的;其次是根据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直接动力的正确理论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进步作用,说明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兆始于鸦片战争,而不是太平天国,指出赵氏观点与史实不符;再次是以太平天国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分析赵氏观点错在否定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这是由他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

第二,从总体结构上谋篇布局。

教师在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时,要明确告诉学生,论文在内容上包括论点、论据两个方面,在文章表达方法上,其总体结构一般为:总—分—总。

也就是说,作者一旦确立其论题和主题(论点),余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搜集论据”,并合理运用自己已经占有的“论据”,论证自己的“论点”。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围绕论点,确立分论点,然后分别论证分论点,并最终得出结论;也可以不预设分论点,只从某一、两个方面直接论证论点,得出结论。例如以“文明在传承和交往中发展”为论点,分论点可以是:农业文明在传承中发展,在交往中丰富;工业文明在传承中发展,在交往中丰富;思想文明在传承中发展,在交往中丰富;科技文明在传承中发展,在交往中丰富;艺术文明在传承中发展,在交往中丰富;社会生活文明在传承中发展,在交往中丰富…论据:就是作者搜集占有的,能说明文明在传承中发展,在交往中丰富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思想文明、科技文明、艺术文明、社会文明等方面的史实。结论:文明是全人类共同创造的。在实际上,由于中学生受时间、学识和条件的限制,难以占有如此丰富的史实,因此可选择某一两个方面的史实进行论证就可以了。

第三,行文要史论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

论点(观点)是历史小论文的灵魂,而史论结合才构成它的身躯。历史小论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历史”性。不论论据还是论点(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抛开所提供的材料、抛开历史知识乱发挥,是不可取的。因此,历史小论文不管是评述题,还是论证题,或驳论题,都应用史实说话,一分材料(史料),说一分话。但又切忌泛泛罗列、简单堆砌,论文必须要有理论思考,具有启示意义。另

199

中学历史自主学习导引>>>外,历史小论文不同于语文的作文,所用语言、文字以明确、简练、通顺为标准,不要在修辞上花费太多的功夫。尤其注意不用或尽量少用夸张的语言和假如、如果、可能等不确定用语

第四,合理组织史料论证相关问题(论点)。

组织史料就是当主题确定后考虑用什么史料,如何用这些史料来组织写作。就一般而言,组织“史料”时,一定要围绕论点(观点),或分层、或并列地运用“史料”论述观点;同时,运用“史料”时,要简明扼要,以说明问题为度。以前文中的“文明在传承和交往中发展”为例,可以组织的史料有中国唐朝文化领先世界、兼收并蓄的史实和中国四大发明外传的史实以及近代工业文明对传统农业文明冲击的史实等等。对于我们广大中学生而言,史实可以来源于初高中历史教材,也可来源于其他历史图书、调查报告、文物古迹、考古发掘、网络文章等,但不论“史料”来源于何处,一定要准确、符合历史真实,这是采用“史料”的基本原则。在具体行文过程中要充分关注观点与史料的互动关系。要善于抓住复杂材料(史料)的核心思想,使材料(史料)概括凝练,避免在行文中陷入繁琐。



(七)学生高考历史失分原因与对策

纵观当今高考历史试题,一是考查范围广泛,除考查考生历史基础知识外,常涉及文史常识、治史方法以及史观认知,甚至与历史相关的地理,语文,都在其考查之列。二是试题呈现形式多样,文字叙述、各种图表、实物照片应有尽有。三是认知要求提高,主要体现在高考对考生时空观念的要求、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历史阶段特征的灵活把握以及新历史材料及其内涵的领悟。四是对能力考查层次深化,试题非常重视考生的探究性、高度的概括能力和变相迁移能力。本文试图以2011年全国高考历史新课标卷试题为例,从分析学生答题失分原因入手,寻找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或途径

1.因历史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失误

应对任何历史考试都需要应试者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知识,这是一个永恒不变话题,不需要做任何论证。在历年历史高考中,考生因基础知识不牢而失分,可谓不胜枚举。

例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

在于(A)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

本题实际上是考查考生运用“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相关史实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判定四个备选项结论的正确与否。其中,A项主要涉及维新思想的传播与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影响;B、D两项主要涉及甲午战争本身与《马关条约》的危害,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与危害;C项涉及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大众传媒知识。考生如果对这些历史基础知识不清,肯定就难以作出正确选择。不少考生将B、C两项作为正确选项,其根源在于考生历史基础知识不牢固。

历史基础知识包括历史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这六部分是历史学科的主要内容。近几年来,历史高考考查能力要求越来越突出,因此出现忽视基础知识的现象,但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载体。对于考生,史实的掌握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必须纠正忽视基础知识的现象:要力求做到基础知识无遗漏,全面理解记忆高考复习范围内的知识;重视对历史概念内涵、外延的理解;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透彻地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明确历史发展演进规律。



2.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能力欠缺

获取历史信息能力是指从教材、试题或其他文字图画资料中获取隐含在其中的历史信息的能力。不少考生在平时历史学习与训练中不注意养成细读教材插图、引文、小字、试题及材料,探寻其中的历史信息及信息之间的联系的习惯。因此,他们在高考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欠缺,其主要表现在二方面:一是不会读题,即抓不住题旨和限定词,以致漏答、错答。二是不会阅读试题提供的种种材料,即不能对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不能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

例1:(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C)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论文查重    本科论文查重率    本科论文查重率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1042.html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