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网络新闻的来源与写作重点小编:第一节网络新闻的来源与写作重点一、网络新闻的起源根据《第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年月,网络新闻使用率为,用户规模达亿人。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渗透,
一、网络新闻的起源
根据《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网络新闻使用率为77.29%,用户规模达3.5亿人。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渗透,使网络媒体覆盖的人群范围更加广泛。伴随着网民上网时间的不断增长,互联网的黏性不断增强,网络成为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媒介之一,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快速提升。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使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面临挑战,加快了向数字化媒体转移的步伐。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浏览网络新闻、信息一直是网民对互联网的主要应用。早在1999年7月发布的统计报告中,以获得各方面的信息(包括新闻等)为最主要目的的上网用户就占到了56.8%,用户最常使用的六项网络服务电子邮箱(90.9%)、搜索引擎(65.5%)、软件上传或下载服务(59.6%)、各类信息查询(54.8%)、BBS电子公告栏(28%)、新闻组(21.4%)中,与浏览新闻、信息相关的占到四项。早期的网络信息主要通过电子邮件列表、电子公告牌、新闻搜索、新闻组等方式对外发布,从而构成了广义上的网络新闻。
电子邮件原本是一种用于个人之间传送信函、文件和图片的点对点的工具,而基于电子邮件基础上的邮件列表则成为一点对多点的信息传播方式,具有大众传播特性。BBS公告栏是群体间相互发布信息、交流讨论的空间,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文学、教育、娱乐、体育等领域,覆盖面非常广泛,每个用户都可以在里面上贴、回复、评论,形成了群体传播的形态。新闻组是电子邮件与BBS公告栏的集合体,形式上采用电子邮件集合的方式,性质类同于BBS,是一种有集中主题的信息发布与探讨,类似于今天的“贴吧”、“话题吧”。
无论邮件列表、BBS电子公告栏还是新闻组,它们所发布的新闻都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网络新闻,缺乏明确的传播者,缺少真正新闻性的传播内容,传播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尽管邮件列表、BBS电子公告栏、新闻组沿用至今,但它们是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发布、新闻传播和内容交互的一些手段,是网络新闻形成的起源。
二、网络新闻的主要来源
随着传统媒体的相继上网,其纸质版内容发布到互联网上以后,出现了第一代网络新闻。但是,传统媒体早期建立的网站大多是纸质媒体的翻版,冠之以“某某报纸电子版”、“某某报纸网络版”等名称。内容与纸质版几无二致,发布时间相对固定,页面简单无变化,缺少频道和栏目划分,新闻内容基本没有编排,网站没有体现出互联网快速、及时、海量、多媒体的特性。
从《人民日报》网络版(人民网的前身)1997年1月1日的上网页面(见图1-1)上可以看到,左侧的《领导行踪》、《经济要闻》、《对外政策》、《重要评论》等栏目完全是基于报纸内容进行的划分,中部区域也是从报纸当天新闻中挑选出的几条重要新闻和一张图片,没有发布时间,没有内容分类。在文本层页面上(见图1-2),单条新闻发布时也没有相关新闻、相关链接。总体上看,早期的网站新闻内容都是来源于报纸当天已经报道、发布过的内容。
图1-1 《人民日报》网络版(人民网的前身)1997年1月1日首页面截图
图1-2 《人民日报》网络版(人民网的前身)1997年文本页面截图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网络媒体影响力的逐步增强,网络新闻来源渠道相对广泛,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依然是来自传统媒体。以拷贝和粘贴传统报纸、广播、电视的文本或音视频内容为主,基本保留源新闻的原汁原味,属于对传统新闻的二次传播,网络媒体起到了平台整合的作用。在传统媒体中,报刊类以综合性、都市类报纸以及热门期刊居多,电视类以中央电视台和地方卫视为主,广播类也是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主。报刊是网络媒体转载的主体,电视、广播转载的内容较少。
第二类来自于网站原创。包括母媒体记者专门为网站采写的新闻稿、网站记者采写的稿件、网站约稿、翻译稿件、新闻整合稿、网络调查、文字视频直播实录、嘉宾访谈等。网站原创内容目前还不是网络新闻的主要来源,但采访、制作原创新闻是网络媒体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第三类来自用户创造的内容。包括博客文章、博客音视频、新闻跟帖、论坛发帖、微博贴文、网友来稿等。互联网各种开放渠道和空间为网民发布新闻提供了便利,当然也给互联网带来了庞杂海量的网络新闻内容。
图1-3 网络新闻的主要来源
三、网络新闻的写作重点
在网络新闻的三类来源中,对于第一类,网络媒体的主要工作是转载、转发,对稿件内容以编辑为主,制作符合网络阅读习惯的新闻标题,添加网络电头、来源、责编、相关新闻、关键词等模板式内容,文章主体部分基本保留原文章状态,需要写作的一是对长文章添加提要或导读,二是根据文章内容选择添加背景资料,三是配合新闻发布网络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对于第三类稿件,网络媒体的主要工作是先审核内容、思想,再进行文字编辑,以审核为主。来自用户创造的内容,无论是个人博客的文章还是公众论坛的发帖,无论是长篇的网友来稿还是碎片化的140字微博,数量庞大,内容芜杂,良莠不齐,这些需要网站编辑认真、仔细地过滤与审核,而网络写作的分量相对较轻。
网络新闻写作的重点在于第二类稿件,包括网站所属母媒体专为网络媒体采写的稿件,网站记者原创的简讯、滚动新闻、消息、评论、图片、深度报道等多类文章,网站约稿、翻译稿,网络调查设计及统计分析,嘉宾访谈实录,以及图文、视频直播等。这些稿件由网络媒体独立采访、写作并发布,虽然其数量之于海量的网络新闻少之又少,但新闻网站作为独立媒体人原创、首发新闻的价值超越了数量的意义。
第二节 网络新闻的写作原理
网络新闻独特的传播特性决定了网络新闻写作有着不同于一般新闻的写作原理。网络的超链接特性决定了网络新闻的超文本报道,互联网的时空无界和同步时效决定了网络新闻的滚动式报道,网络传播融合多种传播形态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新闻的多媒体报道,互联网的海量空间决定了网络新闻的全景式报道,互联网的双向传播特征决定了网络新闻的互动式写作,互联网的个性化传播决定了网络新闻的写作语言网络化。
一、超链接性与超文本报道
超链接(Hyper Link)是互联网最根本的技术特性,是指从一个地址指向另一个地址,从一个目标指向另一个目标的链接关系。这个地址、目标可以是另一个网页,也可以是相同网页上的不同位置,还可以是一张图片、一个电子邮件地址、一个文件,甚至是一个应用程序。当浏览者单击已设置了链接的文字或图片后,链接目标将显示在浏览器上,并且根据目标的类型来打开或运行。
互联网中的超链接有三种方式:
一种是绝对网址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的超链接。即链接到网络上的另一个站点、另一个网页的完整网址路径;
一种是相对网址URL的超链接。即将自己网页上的某一段文字或某个标题链接到同一网站的其他网页上面;
一种是同一网页的超链接。这种超链接又叫做网络书签,放置在个人浏览器中就是网络收藏夹,放置在互联网中就是社会化标签,网民可以通过社会化标签链接到设置标签的网页或新闻。
建立互相链接的这些对象不受空间位置的限制,它们可以在同一个网页内,也可以在不同的网页之间,还可以通过网络与世界上的任何一台联网计算机上的文件、网页建立链接关系。超链接将网络中分散的网页、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按照一定的规则有机地组织起来,因而,网络超链接既是一种技术手段,也是一种网络写作的思维方式。
超链接特性反映到网络新闻写作上就使得网络文本表现出超文本的报道模式。传统媒体的信息作品在呈现方式上是单一层次的,报纸以空间为载体、以文字为表达符号展示所有新闻信息,广播电视以时间为载体、以音视频为表达符号展示所有新闻信息。网络信息作品是层次化、多级性的,可以在文本中的字、词、短语、符号、图像、声音或影像之间建立起一种非线性的链接,各个文本、对象可以设置关键词,再通过关键词或句子链接到另一个文本。
传统的新闻写作是将所有材料都安排在同一层次上进行平面排列,受众可以同时看到全部信息。但在网络新闻写作中,写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任意分层组织自己的信息。一般情况下,网络新闻写作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核心层,内容集中,文字精练,用于传递最主要的信息和大致的新闻事实梗概;
第二层为扩展层,主要将梗概内容展开,较详尽地报道新闻事实,特别是一些有意义的、引人关注的细节;
第三层为延伸层,进一步提供相关背景材料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评论等深层信息。
为避免在一个网页上堆积太多的内容,网络写作就需要通过关键词链接的方式在各层次之间进行转换,而为了丰富网页内容的表现力,也需要在网络写作中通过超链接的方式融合各种表现手段。无论是内容的超链接还是形式的超链接,最终都实现了网络新闻的超文本报道。
因此,在写作网络新闻时,必须改变传统的线性思维方式,建立分层表述意识,学会有效地利用超链接手段,按照受众的关注度和需求度,将材料进行多级化的分层排列。受众在阅读网络新闻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任意点击,或者是扫描式阅读,或者是逐层索取信息。
二、同步时效与滚动式报道
快速、及时报道是所有媒体追求新闻时效的最高境界。传统媒体,主要是纸质媒体,囿于出版时间、版面的限制,以及报道文体独立成篇的特点,其新闻写作只能以 “日”为单位,一天一更新,一个新闻事件只能发一条消息或综述,遇到进行时态的新闻也不一定能每日追踪,天天做连续报道。互联网的超时空特性,不仅能快速、及时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而且能同步于新闻发展的事态,用滚动式报道或直播式报道高密度、不间断地发布事件发展的最新动态。
2001年9月11日晚约9点,美国世贸双子楼被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撞击。新浪网从20∶55分发出第一条快讯“快讯:一架飞机撞上纽约世界贸易中心(2001/09/11 20∶55)”开始,就进入了动态的滚动报道模式。在新闻事件发生后的两小时内,共发布自编的快讯、详讯以及摘选其他媒体的报道30条,平均每4分钟发出一条新闻,最多时1分钟发布3条。滚动新闻报道消除了新闻“时差”,使我们几乎就站在新闻发生现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状。
■快讯:撞击纽约摩天大楼的第二架飞机可能是波音747 (2001/09/11 22∶43)
■快讯: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附近第三座大楼发生爆炸 (2001/09/11 22∶43)
■快讯:五角大楼发现另一被劫持飞机飞往华盛顿 (2001/09/11 22∶42)
■快讯:匹兹堡附近一架飞机袭击目标 (2001/09/11 22∶40)
■快讯:一架被劫持的飞机正飞往华盛顿 (2001/09/11 22∶39)
■快讯:美国五角大楼一部分倒塌 (2001/09/11 22∶38)
■详讯:纽约世贸中心两座摩天大楼均倒塌 (2001/09/11 22∶35)
■快讯:国务院发生汽车炸弹爆炸 政府所有部门紧急疏散 (2001/09/11 22∶35)
■快讯:纽约世贸中心另一座摩天大楼倒塌 (2001/09/11 22∶29)
■快讯:所有到华盛顿和纽约的国际航班均飞往加拿大 (2001/09/11 22∶26)
■中国日报:举世闻名的美国“姐妹塔”中的一座已经倒塌 (2001/09/11 22∶25)
■快讯:没有倒塌的摩天大楼上部浓烟滚滚 (2001/09/11 22∶22)
■中国日报:恐怖袭击美国 白宫成为空城 (2001/09/11 22∶21)
■快讯:美国国会山遭飞机袭击发生爆炸 (2001/09/11 22∶15)
■快讯:美国华盛顿各主要部门均紧急疏散 (2001/09/11 22∶14)
■快讯: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一栋摩天大楼倒塌 (2001/09/11 22∶03)
■快讯:美国各大城市均受到恐怖主义攻击 (2001/09/11 22∶02)
■详讯:美国五角大楼发生火灾 可能也遭飞机撞击 (2001/09/11 21∶58)
■中国日报:布什谴责飞机撞大楼是恐怖事件 (2001/09/11 21∶58)
■美国联邦航空局:关闭所有机场 所有飞机停飞 (2001/09/11 21∶57)
■中新社:两架飞机撞上纽约世贸中心顶楼发生爆炸 (2001/09/11 21∶55)
■中新社:布什指飞机撞世贸是“恐怖袭击” 下令全国总动员 (2001/09/11 21∶55)
■快讯:美FBI在飞机撞上纽约世贸大楼前正调查劫机事件 (2001/09/11 21∶49)
■快讯:美国五角大楼发生火灾 可能也遭飞机撞击 (2001/09/11 21∶47)
■快讯:布什就飞机撞击世界贸易中心事件发表讲话 (2001/09/11 21∶37)
■快讯:其中一架飞机为波音767 (2001/09/11 21∶33)
■两架飞机撞上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并引发爆炸 (2001/09/11 21∶22)
■中国日报:又一架客机撞中世贸大楼 (2001/09/11 21∶21)
■快讯:第二架飞机撞上世界贸易中心并引发爆炸 (2001/09/11 21∶08)
■快讯:一架飞机撞上纽约世界贸易中心 (2001/09/11 20∶55)
网络新闻写作无截稿时间概念,一切均为“现在进行时”。不仅如此,对于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网络新闻写作还必须紧紧跟随事件的发展,不断更新新闻,全方位、全过程、全时空地以快讯、详讯、综述或述评的方式同步跟进。
滚动式的网络新闻写作要求网络媒体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写作手法和内容发布。随着手机媒体的出现和普及,滚动新闻的发布渠道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新闻事件发生或得知的第一时间,网络媒体要发出快讯,并同时向手机用户发送出短信和手机版快讯;
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后的第二时间,网络媒体要迅速利用搜索引擎或自身数据库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图片或视频,并在网络媒体和手机上同时发布;
在第一波快讯高潮之后,网络媒体要将多条快讯内容和相关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整合,发出详细报道,或集纳于同一网页,或以超文本方式展开;
在整理详讯的同时,快讯报道依然需要滚动推出,并根据新闻价值向手机用户发送短信或发布到手机网上。
在发布消息稿的同时,还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新闻事件的性质和价值,约请相关人员写作评论或直接请嘉宾到论坛做访谈,解读、评议新闻;一是收集网络中的网民留言、跟帖、博客、微博等观点性言论,将之补充到新闻报道中。
2007年6月23日,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文突发心脏病在家中逝世。搜狐娱乐在第一时间(20∶37)发布快讯,随后不断滚动推出“背景资料(20∶47)”、“网友留言(20∶49)”、“消息详讯(22∶28)”、“电视视频”(23∶04)、“博客文章(00∶58)”,不仅随时跟进事态的发展,而且用丰富的互联网报道手段滚动发布,充分显现了网络新闻的写作特点。
■ 快讯:相声演员侯耀文突发疾病去世 (06/23 20∶37)【搜狐娱乐】
■ 背景资料:侯耀文从艺简历 (06/23 20∶47)
■ 网友留言:搜狐网友。发表时间:2007年6月23日20时49分。IP地址:222.135.140.* :是真的吗,这几天关于他们的是是非非可是挺多的啊!
■ 消息详讯: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6月23日因病去世 (06/23 22∶28)
■ 电视视频:相声演员侯耀文突然离世 医院院长透露死因 (06/23 23∶04)【北京电视台的报道】
■ 博客文章:程怡:痛缅侯耀文大师 (06/24 00∶58)
在网络新闻的滚动报道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滚动报道形式,即网络图文直播。当快讯、图片的发布能够做到与新闻事件同步,而且频率高、密度大、文字能描绘出几乎与电视直播一致的场景时,滚动式写作就达到了极致。这就是互联网特有的、实时的新闻写作模式——图文直播报道。
网络图文直播常用于体育赛事、新闻发布会以及大型的会议活动,主要用文字符号忠实描述现场场景、记录新闻现场对话,其间穿插带有超链接的图片、视频、详讯或背景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当天,人民网从早晨5∶37开始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直播(如图1-4),特别是庆祝大会开始的时间点和讲话内容,与现场时间、内容完全同步、一致(如图1-5)。
图1-4 国庆60周年人民网24小时直播截图一
(http://news.people.com.cn/GB/169985/170327/index.html)
图1-5 国庆60周年人民网24小时直播截图二
三、媒介融合与多媒体报道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将人类处理信息的形式分为五种:视觉、听觉、符号、语义和行为。根据这五种形式可以看到,传统媒体不能囊括全部的信息处理手段,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
报纸擅长文字符号的表达,从视觉获取信息,缺少听觉信息、语义信息和行为信息。
广播擅长语义的表达,从听觉获取信息,缺少视觉信息、符号信息和行为信息。
电视擅长语义的表达,从听觉、视觉、行为获取信息,缺少符号信息。
但对于网络媒体,则包容了视觉、听觉、符号、语义和行为五种信息,成为迄今为止信息处理手段最为全面的媒体。
互联网之所以能够将各类媒体的特性融为一体,在网络上实现媒介融合,关键在于网络信息的处理是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上的一种技术。美国学者约翰·帕夫利克(John V. Pavlik)指出:“融合是指所有媒介都向电子化和数字化这一形式靠拢,这个趋势是由计算机技术驱动的,并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变得可能。”换言之,正是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呈现融合的态势。当前,传统媒体都在进行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升级与改造,报纸在向数字报业、数字出版方向发展,广播电视在向数字广播、数字电视、IPTV等方向发展,媒介融合在技术、内容、经营、所有制等多层面展开。
站在内容层面,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使各种媒介产品有了共同的平台基础,也使媒介产品的灵活组合和丰富表达成为现实。媒介融合可以将各个媒介的内容方便自如地相互嵌入,生产出多样化的信息产品,实现媒介产品的相互配合、互为补充,以“不同的方式讲述同一件事情”、“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种媒介”,进而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从许多视角来看同样的比特”。媒介融合还可以突破传统媒体信息形式的局限,使平面的或静止的信息,在网络上以立体的、动态的形式出现,甚至可以用虚拟技术、全息技术、动漫技术、360度环绕摄影技术来提升网络信息的表现力,达到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高度。
图1-6 2010年9月17日网易关于北京交通大堵塞报道的网页截图
(http://news.163.com/10/0918/01/6GR1I8DI00014AED.html)
网络造就的媒介融合反映到网络新闻报道中就是多媒体的形式表达。它可以组织深度报道,而且比报刊更能就某一事件进行全面、深入、细致、充分的报道;它的图片、图表、声音和视频可以使报道生动形象,具有与广播、电视一样的现场感;[1]它的信息可以随时互动,通过发帖、留言、博客、微博收集用户反馈,使信息得到更广泛的覆盖和传播。如果说传统媒体的报道曾使人感官失衡的话,那么媒介融合下的网络新闻多媒体化则“使人恢复到自然的感官平衡”。[2]
2010年9月17日,北京交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堵塞。报纸、广播、电视都从各自的角度对新闻进行了及时的报道,网络媒体虽然没有到现场采集报道,但却充分发挥出其多媒体的特性,切入电视视频评论,截取搜索引擎提供的实时堵塞交通图,登载现场图片,文字报道详述堵塞过程和原因,深度阅读介绍北京以往的交通堵塞,最后是网民互动的登录口和反馈的信息(见图1-6)。一条常态的、普通的新闻在网络媒体上呈现出了完整的、全面的报道内容和形式。美国传播学者在一项研究人接收外部信息的实验中发现,人类获得的信息中有30%左右来自声音,40%以上来自图形和图像。在传播过程中调动受众的感官越多,传播的效果就越好。
媒介融合下的多媒体报道要求写作者首先要建立多维报道新闻的理念,转变过去只用一维手段表达内容的局限;其次要掌握文字、摄影、摄像等多种报道方式,做到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图文并茂,全方位地报道新闻事件;最后,在写作过程中,学会运用声音文本、图画文本、动画文本或者影视文本随时进行变换与组合。手段丰富并不意味着在一篇报道中把所有的手段都要用上,而是根据新闻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多媒体手段加以灵活组合与呈现。
四、无限容量与全景式报道
众所周知,网络信息是以数字化方式存储与传输的。1G的网络硬盘能存储5亿个汉字,大约相当于120回的《红楼梦》570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国内现有320万个网站,拥有网页数量336亿,年增长率超过100%。自2003年开始,网页规模基本保持翻番增长的态势。因此,现在的互联网上有多少信息,无人知晓,未来网络中还将存储多少信息,更无法预测。网络硬盘可以无限增加,网络中的信息也自然具有无限的扩展性与丰富性。
网络媒体对网络海量空间的最早认识与利用来自1998年的克林顿绯闻案。当独立检察官斯塔尔将厚达445页的调查报告提交国会时,没有一家媒体能全文登载这份报告。1998年9月12日下午2时20分,这份报告出现在互联网上,网络的海量性使得国会不得不选择互联网,因为只有网络才能全文发布这份内容广泛而复杂的报告。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人们不是通过报刊或广播电视,而是通过互联网去完整获知一件重大新闻事件,这也是网络新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充分体现了网络新闻承载超量信息的优越性。
互联网的比特技术以及网络物理空间的无限容量带来了信息的广容性和集成性。所有的声音、文字、图像等信息都可以转为数字化加以记录、存储和传输,可以集中或分散地分布在与网络相连的各个节点的网站服务器上。网络中的信息,既有当前的辅助新闻报道的各类新闻背景资料,比如人民网中的“中央领导人活动集、历届‘两会’资料、社论库、法律法规库、行业部委库”等容量巨大的数据库,又有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传统数据,甚至包括一些图书的善本、孤本等,还有Web2.0时代用户上传的个人信息、社交关系资源。网络中的内容包罗万象,这为网络新闻全景式报道奠定了基础。
基于无限容量的网络新闻全景式报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空间上的延伸。随时随地发布各行各业的大量新闻,完成单条新闻的多媒体报道,建立全面、丰富的新闻专题,创建各级各类新闻频道,与网络用户展开充分、实时的在线沟通与交流,所有这些都以空间的无限制作为保障;二是指时间上的纵深。海量的空间中蕴藏着浩如烟海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记者在写作网络新闻时可以方便、及时地检索、查询信息、资料,丰富网络新闻写作。网站也可以在一件新闻事件发生后将相关信息归纳、分类,形成了解事件全貌且便于检索的新闻专辑,将新闻事件以历史资料的形式保存下来,实现全景式报道。
五、双向传播与互动式写作
传统的大众传播,缺乏反馈与互动机制。从信源发出的信息,经过传播渠道而抵达信宿是一次单向的传播过程,传受双方只是单方向的“给予”与“接受”关系。尽管大众媒体十分清楚双向传播的重要性,并在报纸版面和广播电视节目中登载读者来信,播送读者来稿,设置专职部门专门负责与读者、听众的编读往来,但大众传媒先天的机制缺陷阻碍了传受双方的双向交互,自上而下的集中控制式传播使得传播者总处于单向灌输的位置,新闻写作中也缺少互动与反馈意识。
网络传播具有天然的、与生俱来的互动性,是网络媒体区别于纸质媒体、电子媒体的最本质特征。网络的交互性一方面体现为人与机器的互动,电脑以日益人性化的界面、对话框、提示语式的交流方式,实现与使用者的互动;另一方面体现为人通过机器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传受双方在同一个平台上或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或提供更多的信息双向传播,传受界限模糊,身份频繁易位。
因此,网络新闻写作是一种进行时态的、开放式的互动写作,不仅需要在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网络互动工具进行采访、收集用户意见和资料,而且写作出的成品中也会包含有用户发表的意见、网络调查的结果,甚至博客、播客、微博内容和观点的直接超链接。
互动式写作首先需要写作者改变传统媒体写作的灌输式思维与居高临下的写作心态,从指导、指示受众转变为引导、服务用户,从模式新闻写作到根据用户需要撰写“定制”式新闻,建立与用户平等交流与对话的互动机制。比如人民网每年全国“两会”前都会推出“你最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是什么”大型网络调查,收集网民的意见和问题,并将网民的问题带到“两会”上采访相关的代表和委员,再将采访的结果撰写成文章反馈给网民。
其次要掌握网络互动工具并娴熟运用。随着Web2.0技术的不断研究与发展,网络互动工具从早期的电子邮件、BBS论坛、新闻组等少数几个发展到今天的即时通讯、博客、微博、SNS社区、掘客、维客、贴吧、排行榜等十多种,互动渠道越来越多,来自用户的内容创造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常态。记者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进行在线采访,可以从论坛、SNS社区挖掘新闻线索,可以从博客、微博中吸取用户的观点和评论,可以从掘客、贴吧、排行榜中发现用户讨论的热点话题和议论的焦点,运用网络互动工具辅助新闻写作也是网络时代新闻写作者必备的一项技能。
最后是变静态的、一次性报道为动态的、连续性写作。网络互动的广泛性与便利性使得新闻事件在网络传播后会不断有追踪与反馈,“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新闻写作就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群体性接力赛跑”,“记者作为起跑者,在他的文本被转换成为网络新闻之后,便对下一根棒将会传到谁的手里以及如何传递失去了绝对的控制力”。[3]原来由记者主导的静态的、一次性报道变成了由记者和网民共同参与的动态的、连续性的、互动式的集体写作。在此过程中,记者需要在文章中不断吸纳用户提供的信息、观点和言论,或者将网友来稿、留言跟帖直接作为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来,在互动中推动、影响新闻事件的进程。
六、网络语言与个性化写作
从2006年开始,互联网上每年年底都会总结出当年的十大流行语,这些流行语或者诞生于某个热点事件,如2008年“艳照门”事件中的“打酱油”,或者根本就是无意义的一句话,如2009年的“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但由于流行语完全由网民创造,契合网民的心理特点,符合网络的语言环境,因而易于网民接受和记忆,进而在网民中广泛流行与传播。
2009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1.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
2.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3.不差钱
4.别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5.躲猫猫
6.嫁人就嫁灰太狼,做人要做懒羊羊。
7.你是哪个单位的?
8.今天你偷菜了吗?
9.被就业,被××
10.欺实马
2008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1.打酱油
2.很黄很暴力
3.宅女、宅男
4.做人不要太CNN
5.做俯卧撑
6.叉腰肌
7.囧、槑
8.雷到、雷人
9.山寨
10.霹雳
网络传播融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四种传播形态,虽然人际传播只是网络中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点对点传播,还没有成为网络传播的主体,但它创造了独特的网络文化,尤其是在网络语言上,不仅出现了风靡网络世界和现实社会的各类流行语,而且还独创了特殊的网络语言符号。
(1)标点符号构成的表情语言,简洁、通俗,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
^_^ 快乐的表情,喜悦的人
:—)普通的笑脸,顺时针旋转90度仿佛一张微笑的脸庞
:—D 大笑的表情,顺时针旋转90度后仿佛张嘴大笑的样子
=^---^= 脸红的表情
?_ ? 充满疑惑与茫然的眼睛
(0——< 面无表情,目光呆滞
(2)数字谐音表达简单语义,用简单的数字替代汉字复杂的输入,取谐音以会意。比如:
886/88:拜拜了、拜拜,再见
7456:气死我了
520:我爱你
1314920:一生一世就爱你
596:我走了
687:对不起,道歉
70885:请你帮帮我
(3)汉语拼音或英语字母缩略构成的语言符号,熟悉、明了,易理解与接受。比如:
LP/ LG:老婆/老公
BF/GF:男朋友/女朋友
VC:Venture Capital风险资本
IC:I see 我明白,我知道
PS:Photoshop的简称,指对图像进行处理
PLMM:漂亮美眉
FB:腐败
PFPF:佩服佩服
(4)汉字变异使用,用口语、俚语代替正式语言,随意而有亲和力。比如:
美眉:网络上女孩子的统称
大虾:超级网虫、网络高手
菜鸟:网络新手、初学网络者
东东:指东西
沙发:指博客、BBS或留言板第一个回帖或评论
顶:支持
稀饭:喜欢
雷/雷倒/雷人:震惊、惊异、让人惊讶的人
(5)冷僻、怪异字的使用,直观、前卫、时尚,打造着网络特有的语言模式。比如:
“囧”,读音jiǒng,本义为“光明”,后成为网络社群间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囧”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
“槑”,读音méi,古同“梅”。“槑”字由两个“呆”组成,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很傻很天真。
“嘦”,读音jiào,由“只”、“要”两个字组成,读音是将“只要”两个字快速连读得到的。
“嫑”,读音biào,由“不”、“要”两个字组成,读音是将“不要”两个字快速连读得到的。
无论是标点符号、数字、拼音缩写、英文缩写还是变异字、冷僻字、怪异字表达出的网络语言,总体特征是简洁、明了、直观、时尚,代表着一定的内涵,具有自由开放性和幽默感,体现出网络文化的内在特质。网络语言的流行既是降低网络交流成本、彰显个性的体现,也是网络文化反主流的刺激与网民态度、心理的反映,网络语言被认为是“大众文化最敏感的体温计”。
独特的网络语言是网民个性化的一种表现,也是网络文化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网络新闻写作者需要正视并理性对待网络上的各种符号语言与表达方式,在新闻文本中适当选用网络语言来拉近与网民的距离,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亲和力,同时还可以借用网络语言来折射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现象和问题。
七、计算机辅助新闻
计算机辅助新闻,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信息传播新技术,辅助完成新闻采访、调研、写作、编辑以及传播方式的一类新闻,是传统新闻在新媒体时代为应对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的技术发展,吸收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所进行的一次变革与创新,也是改变传统的新闻工作方式、适应新媒体环境和网民需求的集中体现。
计算机辅助新闻既是对采访与写作方式的辅助与改变,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类型新闻。从采访写作方式上看,计算机辅助新闻主要表现在辅助采访、辅助研究、辅助资源与辅助反馈。从新闻形态上看,出现了博客新闻、微博新闻、留言板新闻、网络调查式新闻、网络访谈式新闻、网络直播新闻等等。
计算机辅助采访,主要是利用互联网或手机中的各种互动性应用来完成新闻报道的采访、访谈工作。比如,可以利用网络一对一的交流工具如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直接采访,可以通过在专家学者的博客里留言、跟帖,以及关注他们的微博客提出问题进行采访,还可以在群体积聚的地方如论坛、SNS社区里发出提问或设置调查题来展开采访,有些记者甚至在网站就热点问题请知名人士做访谈时穿上“马甲”,以网民的身份向嘉宾提出采访问题。
计算机辅助研究,主要是利用某些计算机软件来分析、处理各种数字化资料,包括原始的采访资料、调查数据,各类数据库,股市、汇市行情分析等等。比如,可以用电子表格来分析处理数字,用统计软件来对原始数字进行统计分析,用数据库软件来建立个人的数据库,用地图软件来表示数据的地区分布,用历史新闻与图书资料来推演事态演进与发展趋势等等。
计算机辅助资源,主要是指利用网络海量的信息和庞大的数据库辅助新闻报道。包括利用网络上大量的、实时的信息,从网民的发言、跟帖中寻找和发现新闻报道的人物和事件线索,从已报道的新闻中挖掘可追踪的新闻事件;利用各种网络在线资源,如百度百科、维基百科、谷歌图书、百度文库、搜索引擎、中国知网、超星读秀等综合或专业数据库,查找新闻背景资料、检索验证相关数据与事实。
新技术的进步为互联网和手机增添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各种类型的互动与反馈工具,比如电子邮件、即时通信、论坛、留言板、博客、微博、掘客、维客、贴吧、SNS社区,都能及时获得读者、用户的信息反馈与新闻评论,甚至网络游戏、新闻指数、排行榜、留言板都能反馈、传递出某种声音。编辑记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工具,进入这些或虚拟或真实的网络空间,参与聚谈,讨论问题,解答疑难,交流心得,获取有价值的互动、反馈信息。
对于因计算机辅助而产生的新的新闻类型,博客新闻、微博新闻、留言板新闻、网络调查式新闻、网络访谈式新闻、网络直播新闻等,将在后面的章节做更详细的介绍。
计算机辅助新闻的优点在于:因网络的超时空而提高了新闻时效,因网络的超海量而开拓了新闻资源,因网络的多应用而开辟了采访渠道,因网络的多互动而增加了反馈来源。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媒体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手机来辅助新闻报道。在数字化时代,新闻工作者应尽力提高自己应用数字化资源和数字化技术的水平,用多种多样的辅助手段与方式为新闻报道服务。
论文查重网站 知网查重 毕业论文查重网站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