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社会经纬

学术资讯 admin 浏览

小编:这一单元我们安排的大都是社会问题小说,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让我们可以透过一只狗,看到它背后的主人在村里的地位和所作所为;有的赞扬了正义战胜了邪恶的伟大力量;有的

这一单元我们安排的大都是社会问题小说,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让我们可以透过一只狗,看到它背后的主人在村里的地位和所作所为;有的赞扬了正义战胜了邪恶的伟大力量;有的在思考选拔人才机制方面存在的某些弊端;有的要求我们要改一改思维和用人方向。

这种类型的作品一般都具有深刻的社会含义,引发人们深度思考,透过现象发掘其本质的东西。因而,我们在练习这种类型的题材的写作时应注意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寓意深刻

在我们写作中,有很多问题是不能明着说出来的,我们往往借用对一些事物的描写来寄托或隐含某种意义,寄托或蕴含的意旨或意思。《毒不死的狗》作者借毒不死的狗,对社会上的那些面对强权,胆小怕事的人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同时,哀婉之情亦溢于言表。

二、活用对比

对比是议论文和记叙文最常用的技法之一。它通常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的两面列举出来,加以对照,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的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起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山上山下》对比手法的大量运用,文章不仅有对两个人物的性格的对比、业绩的对比、命运的对比;也有山上和山下的对比;还有自然和社会的对比。

三、合理运用巧合

巧合,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体,它能延展情节、升华主题、鲜明人物思想个性。《眼睛》中胡厂长接到信时,老婆孩子不在家是一种巧合,儿子的画友的父亲在检察院工作也是一种巧合等等。

【毒不死的狗】

陈永林

青山从畈里回来时,见院子里躺了一地的死鸡,心痛得针扎一样——又是村长那条狼狗咬死了他家的鸡。以往,村长那条狼狗只咬死一两只鸡,可这回好,他家十几只下蛋的母鸡全让那狼狗咬死了。青山气得脸红脖子粗,哧哧地喘着粗气。

女人回来时,见了一堆的死鸡,腿一软,就瘫倒在地上了。青山把女人扶起来,叹着气说,伤心有啥用?自认倒霉!女人说,这口气我咽不下。女人把死鸡装进一蛇皮袋里,拎着袋就出门。青山说,你干啥?女人说,我要找村长评理。青山把女人拉进屋,你吃了豹子胆?你若与村长吵翻了,我们有好日子过?女人说,我管不了那么多,村长欺人太甚了。青山说,有啥办法?有气往肚子里咽,谁叫它是村长的狗。再说,村长这条狼狗不只咬死了我们的鸡,村上哪家的鸡,那狼狗没咬死过?他们不找村长吵,我们为啥找村长吵?村里人都希望我们去跟村长吵呢。女人说,那我们家的鸡就白白让村长的狗咬死?青山说,你说咋办?女人说,拿包耗子药毒死村长的狗。青山说,我也想毒死村长的狗,可万一村长发现是我们毒死了他的狗,那我们就别想在村里待下去,还是忍吧。算不定,别人会毒死村长的狗。

村长的狗仍时时来青山家。青山放在桌上的菜呀饭呀,那条狼狗总爬上桌吃个够,弄得青山餐餐要炒菜。青山再也忍受不了,青山便想毒死村长的狗。青山买来老鼠药,放进肉包子里。青山把肉包子放在桌上的碗里,故意敞开门。

村长的狗果然来了。可那条狗还没进青山的屋,就在门口倒下了。那狗口吐白沫,四脚乱蹬,浑身痉挛着。青山知道这狗是吃了人家投的老鼠药。青山忙喊女人,快泡肥皂水。女人说,你还救村长的狗?青山说,你头发长见识短。村长的狗若在我们家门前死了,村长准以为我们毒死了他的狼狗,那我们能赔得起吗?如我们这回救活了村长的狗,村长心里会感激我们。到时我们如有事找村长,村长还不爽快地帮我们办?

女人泡了一脸盆肥皂水。青山掰开狗的嘴,灌进肥皂水。狗把肚子里的东西全吐出来了。青山说,这狗没事了,你快去叫村长。一会儿,村长来了,村长见了躺在地上的狗,骂,这是哪个狗日的想毒死我的狗?青山脸上忙堆着笑,你这狼狗到了我门口,就躺下了。我忙给狗灌肥皂水,幸好灌得及时,要不这狼狗没救了。这时,狼狗从地上爬起来,摇摇晃晃地跟着村长回家了。

女人说,你还说毒死村长的狗,现在却救了村长的狗!

村长的狗仍在村里作威作福,今天咬死东家的鸡,明天咬伤西家的小孩。村里人心里对村长的狗恨之入骨,都希望村长的狗快死掉。村里人都怪青山不该救村长的狗,要不,他们家再不会受损失了,因而村里人见了青山,都冷着脸。青山同他们打招呼,他们也不搭理。青山就解释,我也是没办法。村长的狗如在我家门口死了,那村长不就说是我毒死的?那我还能过安心日子?村里人聋子样没听青山的话,沉着脸走了。青山知道他把村里人全得罪了。

村长的狗有灵性。青山救了它,它后来再没来青山家干过坏事。一见青山,还摇头摆尾地亲昵。可青山仍想毒死村长的狗。女人不理解,它现在不害我们,你还毒死它干吗?青山说,如它不死,村里人受更大的祸害,那村里人就更恨我们。女人说,如村长知道我们毒死了他的狗,那咋办?青山说,村长不会再怀疑我们。我们想毒死他的狗,那上回为啥还救它?

村长的狗吃了青山放了老鼠药的包子走了,青山长长地舒了口气,村长这只害人的狗再也不害人了。

可是第二天,村长的狗仍活得好好的。昨天,村长的狗吃了青山放了老鼠药的包子,走到牛二的门前扑通一声躺下了。牛二想,如这狗在我门口死了,村长不就说是我毒死了他的狗?牛二也泡了一脸盆肥皂水给村长的狗灌下去。这样,村长的狗又活过来了。

青山便惶惶不安的,担心村长查出来是他毒害了狗。青山便后悔毒害村长的狗,又怪恨起救活村长狼狗的牛二了。

(选自2009年广东省高考新考纲预测试题)

【专家支招】

阅读理解

这个世界真的有这么神奇的狗吗?其实这只狗不是毒不死,只是一个特别的人给它一种特别的力量和地位,这种力量和地位让它不能随随便便乱死。它是一只几乎让每个村里人巴不得死掉的畜生,但它又是一只每一个村里人看着它要被毒死也要救活的神灵。作品中狗的主人从来没有显过面,但我们可以透过一只狗,看到它背后的主人在村里的地位和所作所为。

写作借鉴点

本文可供借鉴的地方主要有这几点:

1.深刻的社会寓意。作者借毒不死的狗,对社会上的那些面对强权唯权唯势、胆小怕事的人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同时,哀婉之情亦溢于言表。

2.人物塑造的典型性。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这是小说在塑造人物时的一个技巧,由胆小怕事、明哲保身,有时还有点自私的青山,我们不难想到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都是对人的灵魂深处潜藏着的各种国民劣根性的揭露。

(特级教师 翟京华)

【二十年以后】

〔美国〕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选自200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海南卷)

【专家支招】

阅读理解

尽管这个短篇只有区区千余字,但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赞扬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伟大力量,里面没有一丝血腥的味道,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又是一场智慧的胜利。尤其是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生动逼真。主人公吉米·维尔斯有情有义、高大魁梧、平易近人,聪明、机警又恪守法律,爱憎分明。而鲍勃为了财富不择手段以致沦落为通缉的罪犯,经过二十年的磨练,学得十分镇定。但作者很幽默,仅一根火柴就把他给暴露了。

写作借鉴点

本文可供借鉴的地方很多,主要有这几点:

1.语言凝练,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情节简单,但又一波三折。场景的布置和安排与主题紧紧相连,惜墨如金。

2.结构严谨,严密。作者设计的一环紧扣一环,悬念迭起,最终一个小字条解开了浓重的雾团,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3.豹尾的处理方式。结尾处笔锋陡转,言简意赅,给读者一种强有力的震撼。

(特级教师 郑国珍)

【山上山下】

包利民

小兴安岭深处有两座山,每座山上都有一个看林人,他们都很年轻,都想好好干,调回山下。东山看林人小王每天除了照例巡山外,还去山后的空山坡上栽树,勤勤恳恳;西山看林人小李每天也巡山,只是不栽树,小树长大要多少年,他想把力出在这些大树上。

一次两人下山去城里林业局汇报工作,有知情人向他俩透露,要从他二人中选一个调回局里。小王和小李文化相当、能力相若,得到这个消息后回去都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暗地里互相较劲,都想超过对方。可是在山上除了看山护林并没什么可以表现的地方,于是小王更加卖力地栽树,小李也不辞辛劳地统计西山上各种树木的数目和成长情况,以期汇报工作时得到领导赏识。有时两人会在两山的衔接处相遇,客套两句之后,便默默地站上一会儿,然后各自融入自己的那片山林。

又一个春天来了。东山后新栽的树显出一片勃勃生机,小王心里高兴极了。东风开始不停地刮,小王便大早地开始防火灾,虽然现在还没到防火期。而西山的小李却还没把防火列到重要日程上。有几次小王想提醒他,可每次都是话到嘴边又咽下。

没过几天,由于疏于防范,西山着了火,大火吞噬着片片的山林。由于刮的是东风,东山安然无恙。小王暗自庆幸自己的超前意识,心想这次可压过西山小李了。此时小李正率众与山火搏斗,他身先士卒,关键时刻不惜以身体去扑山火,他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群众,从而山火被很快地扑灭,保住了大片山林。

这场大火,使西山四分之一的山林被烧毁。在与大火的搏斗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人物。而看林人小李的事迹更为突出,被指定去市里作了重点报告。一时间大报小报纷纷报道,连电视台都来采访小李了。

不久小李便受到上级嘉奖,半个月后,他被调回了市局。东山小王由于防患于未然,所以没有发生山火,也就没有小李那么多动人的事迹,自然依旧留在山上。

五年后,小李步步高升,小王依然在东山看山护林植树,他几年来植的近十万株树已绿遍山坡。一次,小李作为副局长去山上察看林木情况,在两山衔接处与小王不期而遇。

两个人站在那里相对无言,一如当年。

满山的树也一片沉默。

(选自2008年广东省高考奥教版语文试卷)

【专家支招】

阅读理解

阴差阳错的故事结局,福祸相倚的人物命运,我们不能简单地褒贬它的价值取向。疏于职守,却勇于扑火,为此升官,确有取巧之嫌,但思索之余,我们在为此掬一捧同情之泪的同时,是否要思考一下这种选拔人才机制方面存在的某些弊端。生活哲学的多样化,给人的际遇带来的结果是不一样,有人轰轰烈烈,有人则默默无闻,不管是哪样,都是生活与工作中要出现的过程。山上山下,其实就是人生的际遇的两种环境,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人自我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写作借鉴点

本文可供借鉴的地方主要有这几点:

1.对比手法的大量运用。文章不仅有对两个人物性格的对比、业绩的对比、命运的对比;也有山上和山下的对比;还有自然和社会的对比。

2.拟人手法的运用。小说的结尾,“满山的树也一片沉默”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树对这种结局的不理解。

3.讽喻手法的运用。作者通过叙写两个看林人不同的命运,无情地嘲讽了当时“选仕”机制的弊病。

(特级教师 侯秉琛)

【标语】

佛刘

快到轧钢车间门口的时候,新来的杨厂长忽然停住了脚步。

杨厂长看到了一幅标语,红底黄字的横幅显然是刚挂上去。吸引杨厂长的并不是横幅的新旧,而是横幅上面的字句:工作在一线开展,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积累,才干在一线增长。杨厂长看着标语有点眼熟,后来忽然一拍脑袋,想起来了,横幅上的那几句话正是自己昨天刚刚在中层干部会议上传达的。没想到,这么快就被挂出来了。

杨厂长认真地回忆了一下昨天参加会议的人员。他初来乍到,一些中层干部还是第一次见面,但是对坐在“轧钢车间”位置上的那个人,杨厂长还是有一点点印象:大约四十来岁,小眼,但透着一股子的干练。杨厂长记得,自己讲话的时候,那个人一直记录,好像一刻也没有停,全神贯注的样子一度让杨厂长觉得这个濒临倒闭的轧钢厂还是有希望的。现在杨厂长忽然涌起了想见见这个人的念头。

有了这样的想法,杨厂长的脚步不由得转向了轧钢车间的大门,本来这个夜晚,他只想随便走一走,了解一下生产线,可是现在他的兴趣忽然间就被调动了起来。他觉得自己的这一趟夜查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也许是厂房过于陈旧了,白炽灯在偌大的厂房里显得并不明亮,反而有一种幽暗的感觉。想象中的机器没有运转,几个没有戴安全帽的职工散落在长长的轧线上,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杨厂长看看他们,想说什么,忽然又止住了。他对着一个大眼睛的小个子招招手,“怎么了?怎么不生产了?”小个子看看他,爱答不理地说:“不是出故障了嘛。”“什么故障?”杨厂长追问了一句。“不太清楚,你问领导去吧。”小个子显然有点不耐烦了。“你的领导在哪里?”“你去那边问问吧。”顺着小个子手指的方向,杨厂长看到了一个值班室,透过窗户,他看到了影影绰绰的几个人影。

杨厂长没有敲门,径直推门走了进去,值班室里烟雾弥漫,刺得眼睛好半天才适应了里面的环境。有四个人在打牌,对他的到来根本就没有在意。

杨厂长尴尬地站了一会儿,然后一个人很没趣地退出来,他围着长长的轧钢线走了两个来回。映入他眼帘的是布满污垢的设备和一些随处可见的垃圾,而在一个拐角处他差一点儿和一个在那里小便的人撞个满怀。

退出轧钢车间的时候,杨厂长又看见了那幅标语:工作在一线开展,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积累,才干在一线增长。杨厂长笑了笑,他觉得太有意思了。

杨厂长不甘心地从调度室要了轧钢车间主任的手机号码,但是手机一直关机。

几天之后,杨厂长让人摘掉了那幅标语,并要求各车间把现场所有的标语都摘下来。

大家感觉到那几天有些冷,风似乎变了方向。

(选自2008年广东省佛山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专家支招】

阅读理解

形式化一直都是我们一些政府或者企业乐此不疲的事情,而这样的形式化不仅仅恶化了社会风气,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失去了做人的最根本的东西。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角度,刻画了杨厂长和轧钢车间主任两个人物,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所说的:风似乎变了方向。的确,我们需要改一改我们的思维和用人方向了。

写作借鉴点

本文可供借鉴的地方主要有这几点:

1.恰如其分的细节描写。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分点概括了轧钢厂濒临倒闭的原因。

2.独具魅力的外貌刻画。小说对轧钢车间主任的外貌描写抓住了其主要特点,从全文看,这样写更具有讽刺的意味。

3.寓意深刻的文章标题。小说以“标语”为题,反映出一种形式化的社会风气,用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揭示文章的主旨。

(特级教师 程韶荣)

【眼睛】

刘万里

胡厂长把车开进小区时,门卫的保安递给他一个信封。

胡厂长接过信封后一看落款是“某某省检察院”,当时他心里一咯噔。自他搬进新家后,除了亲朋好友外没人知道他的地址,可以说这是他搬进新家后收到的第一封信。胡厂长揣着信上楼时心里像鼓咚咚响,省检察院他没有认识的人,检察院来信肯定不会有好事。

胡厂长掏出钥匙开门,开了半天才打开,老婆带着儿子去欧洲15国考察去了,家里只有他一人,他感到非常冷清,躺在沙发上点燃一根烟,猛吸几口,鼻腔里袅袅升起的烟雾在他头上盘绕……

胡厂长用颤抖的手撕开信封,由于用力过猛,信掉了出来,他捡起来一看,原来是一幅画,画上画了一棵树,树上长满了眼睛,眼睛代替了树叶,眼睛叠眼睛,密密麻麻。胡局长笑了起来,这人的智商怎么这么低,这简直像个小学生胡乱涂抹。

胡厂长在抽完第三支烟时,他盯着这幅画开始坐立不安了,他感到这不是一般的画,里面肯定有内容,眼睛象征着什么呢?寄信的人为什么要送他一幅满是眼睛的画?这些年来,他从一个小办事员混到今天的厂长,期间他收了多少礼、送了多少礼,他自己都搞不清了,但有几次他却是影响最深,当时他为了当厂长,击倒几个候选人,晚上他偷偷溜到县长家里,给县长夫人塞了5万元钱。结果不久,他顺利地当上了厂长。当了厂长后,他利用国企改革之机,为了把国有资产变为私有资产,他又趁拜年之际给当时的县长等主要领导每人送了两根沉甸甸的金条,这样大批工人下岗,企业面临破产,但几百万的资金却流入了他自己的口袋。这一切他做得可以说是天衣无缝,没有人知道。但这幅画的含义又是什么呢?难道有人抓住了他的把柄,但转念一想又不可能。

胡厂长在忐忑不安中度过了几天,生活像以前一样风平浪静。

不久,胡厂长又收到一封落款是省检察院的信,他打开一看,还是一幅画,这次不但树上长满眼睛,连白云、山、河都长满了眼睛……胡厂长一夜没睡,盯着这幅画抽了一晚上的烟。

第二天,胡厂长开着车上班,在红灯前停了下来。他突然想到电子眼睛正在监视着他的车,他又想到人们生活的空间处处充满了眼睛,比如银行、酒店、车站……都有一双双眼睛在监视着人们,眼睛无处不在,胡厂长突然感觉到有人在盯着他,但回头一望没有人。

从那以后,胡厂长每天总觉得背后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他,他一回头,啥都没有。但胡厂长却感觉到了那一双双眼睛里充满了仇恨,一会儿是张三的眼睛,一会儿是李四的眼睛,目光就像一把刀刺向他的身体……

胡厂长每天都在不安中度过,他感到那双双眼睛像幽灵一样,无时不在地缠绕着他,他开始茶饭不思,日渐消瘦。

那天晚上,他又陷入眼睛的包围中,地上、树上、天上……四处都是眼睛,眼睛像星星一样还眨一眨,寒光闪闪,有的还像飞碟一样朝他飞来,他就跑,眼睛就在后边追,眼睛把他追到悬崖峭壁时,他惊叫一声醒来,原来是梦。

胡厂长每天晚上都要做这样一个相同的梦。

胡厂长在抽完一根烟后,自言自语地说:“看来生活中真的充满眼睛,要叫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第二天,胡厂长揣着画、提着包到公安局自首去了。

不久,胡厂长的老婆和儿子到看守所来看他。

胡厂长掏出那两幅画对年仅13岁的儿子说:“这是深刻的教训,长大后你要好好做人。要叫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儿子接过画说:“这是我在夏令营认识的画友,当时我们互相留了家里地址,收信人我留的是你。我们互相交流画画,我画的寄他,他画的寄我,他爸好像是检察院的

“啊……”胡厂长一下晕倒了。

(选自2007年泰州市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专家支招】

阅读理解

有句老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胡厂长怕了,由于他心中的贪婪之鬼。物质越多,人越迷茫,人生之所以苦短,在于心被物质囚禁。生命只有一次,不要被贪婪的欲望所控制,不要让贪婪的悲哀进入生活,更不要让贪婪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一个令人遗憾的句号。正如文中胡厂长的心得:要叫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写作借鉴点

本文可供借鉴的地方主要有这几点:

1.情节具有巧合性,能增强小说的可读性。本文胡厂长接到信时,老婆、孩子不在家是一种巧合;儿子的画友的父亲是检查院的,也是一种巧合等等。

2.丰富的心理描写,奠定了本文成功的基础。它贯穿小说的始终,丰富了故事的情节,揭示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3.烘托手法的成功运用,也为小说主题的升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文中对于胡厂长梦境的描写,推进了他自首的步伐。

(特级教师 耿华霞)

【拖鞋】

凌鼎年

阿浓外号“拖鞋”。

说起这“拖鞋”的外号,还有段来历呢。

阿浓人缘好,朋友多。新房装潢、布置,全是小兄弟帮忙。阿浓结婚那天,来的人一大帮一大帮的,用上海话说:新房里挤得蟹也爬不进一只。

新婚翌日,阿浓妻子小洁买回了六双拖鞋,放在门口,她向阿浓约法三章:从即日起,所有进房者一律换拖鞋方能入内……

阿浓颇为难,他不少朋友大大咧咧,随便惯的。这,叫他如何向朋友讲呢。但他太爱小洁,不愿让小洁扫兴,不愿破坏那种温馨甜蜜的新婚气氛。他照办了。

阿浓的朋友很知趣,一见门口那一溜拖鞋,都识相地脱鞋换鞋,无须阿浓关照打招呼。不过有几个相熟的有时会半真半假来几句,诸如:“阿浓,拿吸尘器来吸一吸,让我身上清爽得彻底点。”“阿浓,你家准备评三星级呵?”“阿浓,我脱出来脚臭,来点法国香水喷喷?”……

阿浓只好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或者干脆当补药吃。

有几次,阿浓朋友来,一见那齐齐整整摆着的拖鞋,连忙收住那本欲跨进门的脚,立在门口匆匆说几句就“拜拜”了。

阿浓觉得很对不起朋友。一头是朋友,一头是小洁,阿浓好为难。

来阿浓家的朋友渐渐少了,阿浓内心好似欠了朋友什么似的。

有次,小洁出差不在家,阿浓邀了几个朋友来家小聚,似乎意在弥补什么。朋友们一出现在门口,阿浓就说:“算了算了,不换拖鞋了。”

朋友们一愣,随即明白过来。大家因此很随便,尽兴而散,留下片的房间。

等朋友走后,阿浓又是扫又是拖,还用了吸尘器,折腾了好一阵,才把所有的痕迹清扫干净。

干净真好!阿浓想。

谁知小洁回来后还是发现了有人未换拖鞋进来。阿浓自然大做检讨。

自这后,凡有朋友来,阿浓总是先打招呼:“帮帮忙,换一换拖鞋。”“不好意思”“对不起”……

也不知是那个最先叫的,见阿浓过来,喊了声:“‘拖鞋’来了。”自此以后,“拖鞋”这个外号竟叫开了,叫他阿浓的倒少了。

阿浓怀念没有拖鞋的日子,阿浓也很欣赏有了拖鞋的家。

阿浓几次想与小洁谈谈拖鞋的问题,但小洁柔柔一吻,即把阿浓所有的话都化解了。罢了罢了,其实小洁并不错,小洁也是为了这个家呀。只是——叫阿浓说什么好呢,他好几次望着门口的拖鞋发愣。

(选自200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专家支招】

阅读理解

一双拖鞋,反映的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选择。“拖鞋”绰号的由来是一种悲哀,妻子的脱离群众固然是一种悲哀,而朋友的不能充分理解,也未尝不是悲哀。此文选择了生活中最常见的拖鞋作为中心道具,一环扣一环地展开故事,讲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却以小见大,极具生活哲理,显示了作者发现生活典型,捕捉生活细节的功力。家庭中的细小琐事,有时很难说谁对谁错,阿浓与小洁的生活态度就像邻家的某对夫妻,真实、可信。读这样的作品,让读者有所思、有所悟。

写作借鉴点

本文可供借鉴的地方主要有这几点:

1.以小见大的写法。作者借助拖鞋的问题,反映出一种社会的诟病,发人深省。

2.细节描写很有特色。特别是阿浓在朋友散去后收拾房间的细节,把阿浓矛盾的心理刻画得一览无余,很有戏剧性。

3.恰如其分的语言描写。本文中的语言描写没有以对话的形式出现,但却比较符合人物的身份和特定的生活环境,较好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特级教师 赵谦翔)

降重软件    论文降重软件    论文在线查重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924.html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