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事件性议论文的写作

学术资讯 admin 浏览

小编:在事件性议论文写作中我们通过对特定材料的分析或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即可成篇而在非事件性议论文写作中我们一般则首先着眼于求同思维在求同的基础上进而进行求异思维从而保证

(接上页)在事件性议论文写作中,我们通过对特定材料的分析,或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即可成篇,而在非事件性议论文写作中,我们一般则首先着眼于求同思维,在求同的基础上进而进行求异思维,从而保证论点阐述的全面。

其次,在思维方式的具体运用上,事件性议论文写作一般是以一种思维方式的运用一而贯之,而非事件性议论文则更多的是体现了把若干种思维方式灵活地有机地组合起来,共同指归特定论点的阐述,由正及反、由反及侧、由点到面、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分析,从而使论点由抽象上升到具体四非事件性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正如在前面非事件性议论文模式定位中分析过的,非事件性议论文的训练,一是侧重于如何围绕论点展开论证、阐释;二是从思维方式运用角度来看,往往是在求同思维的基础上还需要进步进行求异思维,即表现为求同◆求异。而且这种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并非是简单地求同或求异,而是一种多层次地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结合实例对非事件性议论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分析。

(一)求同思维的运用

非事件性议论文写作首先应该着眼于求同,而且这种求同思维应该也必须是多层次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这里从写作方法运用的角度提出“三向求同法”

在中学议论文教学中,大多数老师是采取“三段式”写作方法进行教学,即“提出论点(在命题作文中则表现为根据论点)组织论据——得出结论”。

“三段式”写作法对初学议论文写作的初中学生来说,作为一种简单训练有其可取之处,但“三段式”写作法存在的缺陷也十392

正因为命题作文的这一特点,从而导致了非事件性议论文在模式定位上与事件性议论文有了较大的区别。

在事件性议论文写作中,由于材料作文的特点所制约,所以我们的训练重点,首先是如何运用一定的思维方式进行论点提炼其次,由于事件性议论文自身特点的规定,一般说来这类议论文篇幅短小、结构简单,论点的表述也往往是就某一侧面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即可,不要求做全面的分析,所以表现在谋篇布局,材料组织,论据运用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具有单纯性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在事件性议论文写作中,从整体上分析,思维方式的运用比较单一,即运用一种思维方式就可以写出较为成功的文章来。

而非事件性议论文则不然。由于非事件性议论文写作中,论点是命题者在题目中就已提供或暗示的,所以这种议论文的训练重点首先是如何围绕论点,展开论证、阐释、分析,所以这类议论文一般说来篇幅相对宏大,结构也较为复杂。此为其一,

其二,相比较而言,事件性议论文往往是就生活中特定的具体事件有感而发,较多地体现了随笔、杂感、短论一类文章的共同特点。因其篇幅短小,所以从读者的阅读心理角度分析,也仅是要求作者“揭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语)即可。而非事件性议论文则因其往往是就某种社会倾向、社会潮流,或者就某种传统认识进行论证、阐释、辨析的,更多的体现了大型评论、政论一类文章的特点。仅从读者的阅读心理角度来看,也必然要求对之有一全面、透彻的辩证分析,所以非事件性议论文写作必须做到理论阐述的“全面性”。

其三,正因为前二个原因,所以非事件性议论文写作就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事件性议论文的写作了。换言之,二者的模式定位有着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不仅表现在文章的开头方式的不同论点阐述、谋篇布局、论据运用等方面的不同,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运用上亦有着明显的不同391

分明显:一是失之简单,立意肤浅;二是内容单薄,缺乏论辩力量;三是内容往往易于与别人撞车,人云亦云。从应考角度来看,不易取得理想成绩。正是鉴于这些原因,我们从思维的角度(亦即构思的角度)提出“三向求同法”,以求能在中学作文训练的基础上,迅速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

1.运用“三段式”论证,使论点初步成立。

所谓“三段式”论证法,是从形式逻辑中借鉴而来的。面对个题目(或材料),首先提出一个论点,然后根据论点,选择一定数量的论据,最后得出结论。其公式是“提出论点—列举论据—得出结论”。

“三段式”论证法的理论根据是形式逻辑,即形式逻辑的种种推理形式的灵活运用。对于初学议论文写作的学生来说,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运用这种训练方法,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掌握议论文的最一般的写作方法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运用这种“三段式”论证法写出来的议论文,往往是公式化、一般化,缺乏足够的论辩力量,给人的感觉是似是而非。原因就在于这种论证模式是脱胎于形式逻辑,而形式逻辑往往是提出一个论点,列举两三个论据,最后得出结论。由于初中学生知识面窄,同学们列举的论据又往往是大同小异,所以给人的感觉是千篇一律,此为其一

其二,在“三段式”论证法中,选取论据往往是以是否有利于论点的成立为标准,有利论点成立的论据才选用,不利于论点的论据则不选用,所以造成说服力不强。

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三段式”论证法,仅是使论点初步成立,要想写出像样的议论文,还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这一层次上。

2.反向列举论据,进一步巩固论点。

如果运用“三段式”论证法进行证明,是一种正面进行的论393

证,它的作用是使论点初步成立,那么论证的第二步就是从反面列举论据从而进一步巩固论点。

如“锲而不舍,是成功的关键”(亦作“书山有路勤为径”)这样一道作文题,我们首先采取“三段式”论证法,提出“锲而不舍,是成功的关键”这样一个论点,接着举出若干论据,如以居里夫人、陈景润、马克思……等人的事迹证明这一论点,即得出结论。但是这样的论证,只能是使论点初步成立,需要进一步的证明。

因为“三段式”论证中,我们是从正面进行论证的,那么在第二步中就需要从反面进行思考,看能否举出几个“锲而舍之”的论据来进一步从反面证明论点的正确。

如这一步中,我们以王安石笔下的“仲永”、以瓦特发明蒸汽机后不思进取等为论据进一步证明,即使是非常有天赋的人,如果做不到“锲而不舍”,那么在事业上也往往达不到应有的高度。

这样一正一反进行论证之后,就使文章论点显得十分稳妥,也具有了一定的说服力。而这一正一反的证明,又自然形成了对比论证

3.运用类比思维,增强文章的论辩力量

在前面的两个层次的论证中,尽管我们从正面、反面两个方面进行了思维和论证,使论点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是上述论证仅是我们个人的一些看法,缺乏权威性;二是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来看,还属于简单证明阶段,有进一步论证的必要。这样在第三步中如果能根据论点,运用类比思维或联系一些寓言、典故、文学形象进一步分析说理;或联系到一些名人、伟人、权威人士的有关论述;或者运用一些名言警句等,以此来作为理论论据,进一步加以论证分析(这实质上就是引证法的运用了),那么我们的议论文就会显得立论稳妥、内容丰满,而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了,因此说服力也就自然加强了。

我们还以“锲而不舍,是成功的关键”为例,如果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引用马克思的话: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爱迪生的话: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以进一步的证明,最后得出结论。那么这洋的议论文,对初中生而言是比较成功的议论文了,用中学老师评改作文的“行话”来说,就是论点明确,论据确凿,内容丰满,结构完整。

正像我们在事件性议论文写作训练中反复强调过的,论点提炼一定要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进行认识,同样在非事件性议论文中的写作也是如此。

从前面一系列的论证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我们对“锲而不舍,是成功的关键”这一论点由正及反,由反及侧进行了多层次的论证,但是从文章的整体来看,由于在前面的论证过程中,对论点的分析还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未能从理性的高度予以准确而深刻地揭示,所以就文章全局而言,这一篇文章还缺乏一定的论辩力量。换言之,我们前面的论证,仅仅能使读者从感性上认识到“勤奋”的重要性,还不能从理性的高度确实明了“为什么勤奋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如果我们在论证过程中,从因果思维的角度由现象进而分析本质,那么不难看出“锲而不舍”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而“事业的成功”,则是体现了“质的飞跃”。这样从哲理的高度对“锲而不舍,是成功的关键”进行认识,不仅读者易于理解,易于接受,而且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来看,文章显得首尾圆合,论证有力、深刻,说服力强。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论证型议论文的构思,最好能从正面一反面—类比,这样三方面来思考。我们称这种构思方法为三向求同法”。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出,采取“三向求同法”进行构思,文章的结构形式也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同时也自然而然地融人了论证方法的运用。所以只要习作者掌握了这种思维方法,395

在生活实际中积累了足够的论据,并且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写一篇像样的议论文是可以做到胸有成竹的。



(二)求异思维的运用

在非事件性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当我们运用求同思维方式,通过一系列的聚合性思维,从而达到异中求同,那么一方面可以从众多的材料中筛选出最富有价值的材料从而提炼出中心论点;或紧扣题旨,选择和组织异形论据,加强论辩力量,丰富充实内容。另一方面,从长远着眼,有助于初学者在实践中,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较中肯地分析客观事物,比较正确地概括、抽象社会生活,从而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与理论水平,达到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的目的

但是求同思维方式可以说是一种最基本的思维技巧,是正确、深刻思维的基础。从议论文写作来看,也基本属于简单证明的初级阶段。要成为有独立思考、独立研究能力的人,要想比较客观地分析社会生活现象,并从中找出一定规律,确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不能满足、停留于这种思维方式的运用,而是要更进步掌握求异思维技巧。

所谓求异思维技巧,是指从不同方面对某一问题进行思考做出多种回答,或从同一种来源寻找出不同答案的思维方法。它在思考过程中不是直线式的或平面式的,而是立体式、跨越式和发散式的,从而力求从同一问题中找出其不同的因素。从辩证思维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求全面地、辩证地、从多种角度、多种因素中考虑问题,不仅要看到异中之同,而且要认识到同中之异;不仅要从一般的、静态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且要充分注意到特殊的态的因素作用下客观事物的可变性;在遵循思维的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作者思维个性的因素。这样,有助于更进一步的开拓思路,也有可能在议论文的立意上另辟蹊径,从而写出有独到见解的议论文396

换言之,尽管我们在论证过程中运用求同思维进行了必要的论证、分析,但论点还囿于一般认识的水准,论点提炼还缺乏新颖、独到的品格。正因为如此,必须在求同思维的基础上进一步求异,这样才不仅使论证有力、内容丰满,而且论点提炼也才有可能达到新颖、独到。



1.论点质疑法

进行求异思维,作者必须具备质疑思维的品质和掌握质疑思维的具体方法。这一点,我们在事件性议论文写作中已有过详尽的分析和论述,也进行过必要的训练。换句话说,论点质疑法,就是质疑思维在非事件性议论文写作中的具体运用。

论点质疑法,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反向思维法。

所谓反向思维法,是指从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或传统观念相反的方向、角度进行思考。反向思维法,实际上是对传统观念或自己习惯性思维的否定,它有助于开拓思维的多向性和广泛性。如在自然科学中,法拉弟从电产生磁的现象,反向想到磁也可能产生电,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发电机。物理学家开耳芬了解到巴斯德已证明细菌可以在高温下杀死,食物可以经过煮沸加以保存;他运用反向思维推想到,细菌也可能在低温下停止活动,食物也可能在冷却过程中加以保存。一正一反的思考,使他发明了冷藏”这种新工艺。这种反向思维在议论文中的表现就是对论点的质疑。

在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中心论点无论是从大量感性材料中抽象出来的,还是从一些传统观念中生发出来的,或是命题式的,为了使论证阐述得更加全面、准确、科学和更加充实,都有必要对论点提出质疑。因为,从思维的角度来看,人们往往被传统的看法所東缚,不易突破;从论辩心理看,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力图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容易出现盲目发挥,从而出现中心论点绝对化的倾向;从思维程序来看,前面基本上属于求同思维,而

求同思维则易于出现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倾向。尤为重要的是任何客观事物又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的双方互相以对方为存在前提,看不到这些问题,论证或阐述要做到全面和正确是不可能的。

还以“书山有路勤为径”为例,如果在求同思维的基础上反过来再对中心论点质疑,就会发现在事业上要想有所成就,仅做到锲而不舍,这是远远不够的。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方向问题,一个是方法问题世界上有不少人企图发明各种各样的所谓“永动机”,据说还有人为之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其结果颇为暗淡。因为它根本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和能量转化定律,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荒谬的。

同样,“书山有路勤为径”确实不假,但此中也存在一个方向问题,如何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在理论上和在实践上做到紧密结合,互促互进;如何根据个人的素质、特长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这些决不是一个简单的“锲”和“勤”所能解决得了的。否则那将是南辕北辙,愈勤奋离目标可能愈远。

方向正确了,方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方向正确,方法又科学,就能事半功倍,否则就将事倍功半,甚至会无功有损。

这样写来,不仅文章立意新颖、深刻,而且显得论证有力,说服力强。在古典文学中,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就是一篇典型的运用论点质疑法进行思维而写出的名篇。作者对“桐叶封弟”这个流行了几百年的“史实”,对周公这样的大圣人不盲从、不迷信,敢于否定“天子无戏言”这个封建信条,无疑是从“论点质疑”开始的。如果作者缺乏这种“论点质疑”式的思维方法,肯定不会有这样的名篇

2.临界思维法

客观事物无论是从质量还是从存在的范围或时间方面,都有定界限,超出临界限度,就会产生变化。事物的临界、事物间的边缘,是特殊的、敏感的区域。在这里,事物的某种特殊性会

得到充分的表现,事物变化的征兆会十分明显,事物之间会出现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的联系。所以,当思路在事物的中心区域左冲右突理不出头绪时,不妨把思维的质点聚光在临界线上、边缘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临界思考往往能产生人们意想不到的临界效应。所以,临界思考方法适用于在新的角度上发现事物的特性、变化和事物之间的联系等等 例如,柳宗元在《桐叶封弟辩》中,批驳“桐叶封弟”的不可信时,其中就运用了临界思维的方法。第二段中,他在论述成王与其弟开玩笑,说封他为王,周公认为“天子无戏言”而真的封成王的弟弟为“唐王”时就提出反驳:“设有不幸,王以桐叶封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作者认为,要是周公认为天子的话不能随便说说就算,必须句句落实,那么,要是万一成王拿桐叶跟太监、宫女开了玩笑,难道周公也真的照他的话去办吗?这就是运用临界思维的方法,有力地驳斥了“天子无戏言”的荒谬,同时也论证了“桐叶封弟”的不可信。

临界思维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也较为广泛,议论文论证方法之一归谬法就是典型的临界思维的表现。

书山有路勤为径”这一题目,从一般的审题来看,大都以勤为路”为文章的论述中心,但在前面的论证中,我们已经发现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仅有“勤”是远远不够的,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如果我们再把思维的质点聚在“路”上,就会进一步发现:传统上对“路”的理解非常狭窄,大多是指在事业上取得非常的成就,如居里夫人、陈景润,甚至马克思等。然而事实却告诉我们,不管是通过自学成才,还是进入高等学府深造,能像居里夫人、陈景润、马克思等人取得辉煌成果的,实在是屈指可数的。所以把“路”仅仅界定为在事业上取得非凡成就这一狭小范围,“书山有路勤为径”这一命题是难以成立的。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看,仅局限于这一范围内,立意欠稳妥,难以自圆其说,说服力不强。而想立论无懈可击,就必须突破这一界限,作进一步的思维,否则简直是无路可走,不仅使读者茫然,恐怕论者自己也不胜惶惑。



3.推进思维法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由表及里,由浅及深,逐步推进的。所谓推进思维法,就是在自己或别人原有认识的基础上推进一层,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的一种再思考的形式推进认识的途径:一是用新的经验或认识对原先的认识进行检验;二是改变原先认识事物的角度。

推进思维是有方向有目标的思维活动,使认识向纵深推进是其方向,深一层地认识事物的实质、意义、影响、原因、结果则是它的目标。

在议论文写作中,它一方面适用于在自己认识基础上的进步思维或接受反馈后的文章修改;另一方面更适宜于在借鉴别人的观点、看法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新的思索。

仍以“书山有路勤为径”为例,如果我们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给所谓的“路”——亦即“勤奋学习”或“锲而不舍”的目标下一定义:我们认为传统所谓的路,应该是通过勤奋学习或锲而不舍的努力,对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有所裨益,或者说在自己的工作、学习方面有所进步,有所建树,这就可以理解为“有路”,或者说达到自己的目标了。

只有经过如此的论证分析,我们的议论文写作才可以说达到要求了。这样写来,不仅论点新颖、深刻,论证有力,内容丰满,摇曳多姿,而且立论稳妥,也才可以说达到“理论阐述的全面性”,从而使论敌无懈可击。

一、论述型议论文概说

正如我们在议论性文体的分类中论述到的,议论性文体可以分为论证型议论文、论述型议论文两大类别。

所谓论证型议论文,实质上是指传统写作理论中所认定的立论类议论文和驳论类议论文。这类议论文的显著特点是借助事实来验证论点的真实性、合理性。因为从形式逻辑角度来看,作为一个明确的判断,其内容必须符合客观实际或者理论实际(亦即符合某些现成的、被普遍承认的公理、定律、名言等),这些特点,从前面的“论证型议论文的写作”一章中即可看出。

论述型议论文则不然。较之论证型议论文,论述型议论文则是侧重于对某种客观事理作实事求是的阐释、分析,而并非是直接地进行证明或反驳,即通过阐释、分析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及此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从而找出本质性与规律性的东西来,以此来引导读者,启迪读者论述型议

论文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种形式的议论文

①从一定的社会客观事实中受到启迪,经过引申、生发,从而悟出某种规律、认识或人生经验的。此即我们在事件性议论文部分所涉及的一系列文章。

②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需要深入探究、分析原因的,如1995年高考作文题“鸟的评说”。

③对一些传统观念或某种习以为常的认识,需要进行一定的辨析的,如我们在前一章中所例举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401

论文查重软件    查重    论文降重软件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922.html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