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新闻语言的含义和特点

学术资讯 admin 浏览

小编:本章要点:新闻语言是新闻报道的载体。它与文学语言的价值取向有很大区别。准确是新闻语言的第一要求,是新闻报道质量的重要保障。具体、简明、易读、生动是新闻语言受读者欢

本章要点:

1.新闻语言是新闻报道的载体。它与文学语言的价值取向有很大区别。

2.准确是新闻语言的第一要求,是新闻报道质量的重要保障。

3.具体、简明、易读、生动是新闻语言受读者欢迎的重要品格。

传播离不开语言。新闻传播,不管是通过电子媒介还是纸质媒介,都离不开语言。特别是纸质传播,文字语言是其最为重要的载体。所以,谈新闻写作,就必须重视新闻语言的使用。

一、正确理解新闻语言

新闻语言即新闻作品的语言。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新闻传播是传者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这种互动媒介就是信息符码(code)的编码与解码过程。通过什么样的文字语言把有价值的信息传达出来,从而让受众理解和接受,是新闻语言的艺术。然而,在相当一些作家的嘴里,新闻语言是一个贬义词。它成了公式化、概念化语言和大话、套话、空话的代名词。如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就对“新闻笔调”提出过尖锐的批评,他说,什么叫做“新闻笔调”呢?就是写得很肤浅,什么事都只写上几句,对人物思想感情缺乏深入的分析,甚至很庸俗。他举例说明新闻语言的贫乏:凡是说到火光时,必定说“火光熊熊”,凡是说到天亮时,必定说“天空已作鱼肚色”。老舍先生的批评是公正的。的确,我们有相当一些新闻作品的语言非常糟糕。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就曾经多次从像《人民日报》这样高档次的报纸上找出一些语言方面的错误和用词不准、词语搭配不当的错误。

但是,这些都不是我们要提倡的新闻语言。新闻作品在语言方面存在的毛病,只是新闻语言中的毛病而已,而不应该看成是新闻语言本身和全部。

要明确“新闻语言”的内涵,首先应把它与“新闻腔”加以区别。美联社编辑雷内·卡彭在一本书中将新闻报道中的语言分为两类:一是夸夸其谈、装腔作势的语言,一是平易朴实的语言。他把前者称之为“新闻腔”。他主张新闻报道应取后者,即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坚决抛弃那种夸夸其谈、装腔作势的“新闻腔”。在我国新闻界,“新闻腔”具体表现为一种浮夸的、装腔作势的“大话”、“套话”,如“在……形势下”、“在……鼓舞下”、“在……基础上”、“大家一致认为”、“受到一致好评”等等,这类新闻腔与我们所说的新闻语言是格格不入的。

新闻语言应当是表达、传播新闻事实时的规范化语言,它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二、新闻语言的特点

新闻语言的特点,体现在三组两难困境的取舍之中,或者说,新闻语言的特点是由几组矛盾的要求构成的。这几组矛盾具体表现为:

第一,报道对象的专业性和报道传播的广泛性的矛盾。新闻报道的对象取材于个别事实,往往限于某一专业、行业和部门,而报道的受众面却是超越行业和部门的。这组矛盾反映到新闻语言中来则表现为:新闻语言如没有专业化色彩,往往难以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另一方面,如果过于专业化,会使众多的读者看不懂,又会影响传播。在这两难困境中,新闻语言当然得优先照顾受众广泛性这一点,因此不得不在语言的“专门性”上做出某些牺牲。

《经济日报》曾刊登过一篇《从煮饺子说到规模经济》,是这样来介绍“规模经济”和“产品经济规模”的——

朋友,如果我向您提一个小的要求,请您帮我煮一个饺子,地道的韭菜、肉末、虾仁做馅儿,精白粉做皮儿的三鲜饺子;但不要多,只煮一个。您一定会说,别开玩笑了,要吃,咱就好好地下一锅,只煮一个,谁那么傻?

是的,即使只煮一个饺子,也得买菜、剁馅、擀皮儿、包馅、生火、烧水、下饺子……一道程序不能少,饺子虽然还是饺子,那“成本”恐怕就高得令人咋舌了。

但是朋友,您可知道,在咱们一些地区,一些企业,过去、现在(或许将来),还在干“只煮一个饺子”的傻事呢!

不过那不是煮饺子,而是办企业,出产品。

这就引起了“规模经济”和“产品经济规模”的话题。

“规模经济”与“产品经济规模”是经济学方面的专业性话题,如何向一般读者解释其含义就需要动动脑筋了。作者詹国枢巧妙地将它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煮饺子”联系起来,使之变得通俗易懂。

施拉姆认为,有效的传播必须依赖于传通双方的经验范围。将专业性强的内容转换成通俗的内容,是巧妙地以受众的经验为桥梁,从而完成新的信息传递。

第二,内容的准确性与语言的生动性的矛盾。新闻报道的语言首先应当为内容服务。即准确真实地把握报道对象,不能有任何虚构和夸张。从这一点来看,新闻语言在生动性上是不及文学语言的。但新闻作品同样要讲文采,在表达上也要追求感染力,否则不算是好的新闻作品。在新闻语言中,准确性与生动性是对立统一的。当二者处于对立状态时,准确性是第一位的。

第三,报道的时效性与表达的精炼性的矛盾。新闻作品是“站着写”的作品。在报道过程中,往往是争分夺秒抢时间把信息传播出去。在这种情况下,语言表达上要做到反复推敲、反复修改显然是不现实的,语言的粗糙也就在所难免。但我们不能以此为由而不考虑表达的精炼性。对于同样是“站着读”的读者,只有那些用精炼的语言表达的新闻作品才能真正为受众接受。报道的快速与报道语言的精炼,虽然也构成一对矛盾,但实际上是既求速度又求质量的高标准要求,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在于作者平时多练语言基本功,临阵时才能得来全不费工夫。



论文查重    论文查重软件免费    论文查重网站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870.html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