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式似的组织要不得

学术资讯 admin 浏览

小编:算式似的组织要不得先举两个例子,都是从报上摘下来的。第一个例子是下面两句。这里要谈的是后一句。为了容易看明白,把前一句也抄上。经过这些争辩,大多数艺人渐渐认识到政

算式似的组织要不得 先举两个例子,都是从报上摘下来的。

第一个例子是下面两句。这里要谈的是后一句。为了容易看明白,把前一句也抄上。

经过这些争辩,大多数艺人渐渐认识到政治第一的重要,多数坚持艺术第一的人对自己的主张也开始怀疑了。但他们又从剧团里今年曾有部分演员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较好的才能出国,没有艺术不能出国和练工、排戏、演戏的业务时间比听报告、政治学习的时间多得多来说明艺术第一。

第二个例子是下面一句。

安徽省为了把农村扫盲运动向前推进一步,还举办了扫盲动员广播大会,组织全省农民收听省委书记处书记桂林栖,省教育厅、妇联、青年团的负责同志作的动员报告,乡、社干部和优秀民校教师介绍教学和办学的经验。

这两个例子大体没有错,能叫人理解。但是人家看下去,不会马上就理解,要好好动脑筋分析一下,悟出这里头原来是算式似的组织,才能够理解。现在把所谓算式似的组织写出来看看。

第一个例子的后一句需用两套括弧。

但他们又从﹝剧团里(今年曾有部分演员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较好的才能出国,没有艺术不能出国) +(练工、排戏、演戏的业务时间比听报告、政治学习的时 间多得多)﹞来说明艺术第一。

第二个例子需用括弧更多,非三套不可。

安徽省为了把农村扫盲运动向前推进一步,还举办了扫盲动员广播大会,组织全省农民收听{〔(省委书记处书记桂林栖十省教育厅、妇联、青年团的负责同志)作的动员报告﹞+〔(乡、社干部十优秀的民校讲师)介绍教学和办学的经验〕}。

但是印在报上的文句没有两套三套的括弧,当然也没有 加号。

为什么说这样的文句不能叫人家马上就理解呢?让我简单地说一说。请看第一个例子。人家看到“但他们又从”,下边是 “剧团里今年曾有部分演员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不免有 点儿茫然了。什么叫“从??部分演员参加??联欢节”呢?不 知道跟“从”字关联的是“剧团”到“多得多”,一共六十六个 字,作者的意思是从这六十六个字“来说明艺术第一”。还有, 人家看到“没有艺术不能出国”,下边是“和练工”,不免一愣, 心里想,没有艺术不能出国是当然,怎么连“工”也不能“练” 呢?不知道这个“和”字的作用等于算式似的组织里两套圆括弧之间的加号。

再请看第二个例子。人家看到“组织??农民收听??桂林栖”下边是个逗号,不免觉得奇怪,桂林栖怎么能收听呢?不知道下边还有“作的动员报告”六个字,这六个字是跟“省教育厅??的负责同志”共用的。而且,收听的不仅是动员报告,还收听乡、社干部和民校讲师讲的办学和教学的经验①,这也是乍看的时候料想不到的。

乍看不能就理解,待回转去再看一两遍,头脑里列出了算式,哪儿该有个加号,哪儿到哪儿该是一套括弧,哪儿到哪儿又该是一套括弧,这才能够理解。作者写下来的东西,读者能够理解了,当然是起了作用,并没有白写。但是读者要下那么一番工夫才理解,多花费精力,多花费时间啊!

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按我自己的经验,遇到这样的写法的确感觉麻烦,感觉费时间。这样的写法常常会遇到,读书籍报刊,看机关团体的文件,我常常自己朝自己说:“又来了。”咱们要改进文风,努力的方面当然很多,我想,其中应该有一条,就是:算式似的组织要不得,必须彻底改掉。

这种算式似的组织怎么来的,我没有研究,说不上来。我只觉得作者运用这样的写法,运用这种算式似的组织,仿佛存心要使文章跟语言分道扬镳似的。语言怎么说,文章偏偏不怎么写。

不准备让读者依据语言习惯来理解文章,却要求读者在头脑里列出个算式,然后理解文章。就读者方面说,未免太费事了。这种算式似的组织要不得,原由就在此。

①原文说收听“乡、社干部和??民校讲师介绍??的经验”,这是说不通的,应该说收听什么人讲的什么经验,或者说什么人介绍的什么经验。关健在“讲”或者“介绍”底下那个“的”字,有“的”字就对,少个“的”字就说不通。不妨拿前边的话对着看。如果说收听什么人“作动员报告”,“作”字底下少个“的”字,说得通吗?

原文“乡、社干部”在前“,民校讲师”在后,下边“教学”经验在前“,办学”经验在后,这就不相应了。我想,“办学”该是“乡、社干部”的事,“教学”该是“民校讲师”的事,所以我把“办学”经验说在前,把“教学”经验说在后。

谁都是依据语言习惯来听人家的语言,来读人家的文章的。

咱们的语言习惯从小在社会里养成,说得过火点儿,它的顽固性相当强。无论听人家的话或是读人家的文章,顺着语言习惯的,理解很容易,跟语言习惯有距离的,理解就比较难。再说,咱们读文章,不一定出声读,有时就靠一双眼睛这么看下去,虽然靠一双眼睛看下去,实际上还是在那儿读,换句话说,就是凭咱们的语言习惯,在那儿不出声地说作者写在纸上的话,并不是光靠一双眼睛。那时候,文章流畅的,也就是顺着咱们的语言习惯的,不出声地说下去很容易理解,文章别扭的,也就是跟咱们的语言习惯有距离的,不出声地说下去就比较难理解。

作者写文章既然要给读者读,就不能不顾到读者的语言习惯。要尽可能使读者容易理解,不感觉困难。决不能说我有我的办法,你读者应该迁就我的办法。而运用所谓算式似的组织正是要读者迁就作者的办法,所以要不得。

照前边举出的两个例子,该怎样写才能使读者看下去不觉得费事呢?我看,得改变组织,不用算式似的组织,照平常说话那样写。现在试写如下。我不敢说这样就好,希望读者指教。

但是他们又举出两点来说明艺术第一。剧团里今年曾有部分演员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他们都是艺术较好 的,这是一点。花在练工、排戏、演戏等业务上的时间比花 在听报告、政治学习上的时间多得多,这是又一点。①安徽省为了把农村扫盲运动向前推进一步,还举办了扫①原文用“从??说明”,这样说法很生,不习用。

如果前边说“挑选”部分演员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那么接着说“艺术较好的才能出国,没有艺术的不能出国”是很顺当的。可是现在说的是“曾有”部分演员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那么接下去只要说明这“部分演员”的艺术怎样就成了。“才能出国”不必说了(因为“曾有??参加??”就是出国),“没有艺术的不能出国”也是多余的了。

我说“花在??上的时间”,似乎醒豁些。

盲动员广播大会,组 织全省农民收听。大会上广播的,有省 委书记处书记桂林栖和省教育厅、妇联、青年团的负责同志 作的动员报告,有乡、社干部介绍的办学经验,有优秀的民 校讲师介绍的教学经验。①1958年3月24日作。

刊《 新 闻 战 线 》 4 期 , 署 名 叶圣陶 。

①前边说举办广播大会,组织农民收听,接下去说大会上广播的有什么什么,读者就知道这些全是农民收听的了。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507.html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