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报道的两种形式小编:一、人物报道的两种形式人物报道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其重心在于展示人物怎样的精神面貌和怎样的性格特征。将人物报道放在以展示“如何”的报道中,表明人物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人物报道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其重心在于展示人物怎样的精神面貌和怎样的性格特征。将人物报道放在以展示“如何”的报道中,表明人物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应当在动态过程中展示,而不是静态的介绍。静态的介绍是一种鉴定式的写作,不符合新闻报道要用事实说话的要求。在动态过程的展示中,在人物做了什么和怎样做的事实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按报道对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展示的信息量,可以将人物报道分为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只突出人物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的某一方面,一种形式是较全面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前者可称为类型人物报道,后者可称为典型人物报道。
类型人物与典型人物这组概念,在文学研究中谈得比较多,也有将类型人物与典型人物分别称为扁形人物与圆形人物的。类型人物是指性格单一化的人物,典型人物是指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英国评论家福斯特说:“17世纪时,扁平人物称为‘性格’人物,而现在有时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征而被创造出来。如果这些人物再增多一个因素,我们开始画的弧线即趋于圆形。”他说,扁平人物的特点“可以用一个句子表达出来”,“扁平人物的一大长处是容易辨认,他一出场就被读者那富于情感的眼睛看出来。”而圆形人物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性格是复杂的。
文学理论中谈及这两类人物时,有厚此薄彼的取向。福斯特便认为,类型人物的成就不可能与典型人物相比,前者只能属于较低的审美价值层次。这种看法不尽合理。的确,从信息量来看,类型人物只传达了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而典型人物所传达的信息要丰富得多,但联系作品的篇幅来看,类型人物往往生存在短篇小说特别是微型小说中,而典型人物则生存在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之中。通常,一个作品的信息含量,与信息符号的多少成反比,与信息量成正比。1份篇幅,1份信息,其信息含量等于1,而2份篇幅,2份信息,其信息含量也是等于1。举微型作品《世说新语·忿狷》为例: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乃下地以履齿碾之,又不得,嗔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寥寥数十字,就把王蓝田急躁易怒的性格写得很突出,信息量大,信息质地好。由此可见,在一个短短的篇幅里集中突出人物性格或精神面貌的某一方面,是可行可取的。在这种情况下,类型人物与典型人物同样具有很强的认识价值。
新闻报道中,类型人物同样有存在价值。特别是在一些人物新闻、人物速写中,这类人物是极为常见的。如《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只写其就义前与敌人的一番对话,集中突出了人物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又如《十年斧》,仅抓住大同一煤矿支柱工刘长清一把斧子用了10年一事,表现了人物爱惜劳动工具,节约国家财产的主人翁精神。《不私亲属的铁木尔主席》,突出的就是人物“不私亲属”这一美德。
新闻报道中类型人物的有多方面的意义:第一,它与新闻报道追求篇幅短一致,也可以说是篇幅短的必然产物;第二,从新闻价值来看,人物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的新闻价值,抓住这一点来报道,不枝不蔓,保证了信量含量的品位;第三,类型人物因为某一方面特别突出,读者一看就非常醒目,既有利于识别,也有利于记忆;第四,它与典型人物共存,各有优势,都是记者“十八般武艺”中的特色之作。
比起类型人物来,典型人物在性格特征、精神面貌等方面的表现要丰富得多。我国的较长篇幅的人物通讯,西方的较长篇幅的人物特写,都刻划了不少的典型人物。典型人物性格特征与精神面貌的丰富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二是联系复杂多变的外因展示人物的心路历程与战斗历程。前者以合众国际社记者采写的《基辛格——三面人》为例:
今天,在参观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时候,亨利·基辛格把他的三副面孔表演得淋漓尽致,这使周围的人大为开心。
北京文物局王延洲(音译)指着一件古物,说那是一个龙头。前哈佛大学教授基辛格立即摇头:
“不对,是猫头鹰!”
“是的,是猫头鹰!”王说。
当王说一具古动物的角是犀牛的角时,基辛格教授又摇头了。
“不对!”他说。
“对!是犀牛角!”王说。
“不对!”基辛格说。“我从来没有见过长一对角的犀牛!”
这时,一位中国专家挤到前面对王说那是一副古代牛角。
外交家基辛格立即满面春风地对左右的人说,他先后八次访问中国,每次都是王充当他的向导,王既忠于职守,又有学问。
外交家基辛格旋即口若悬河讲了起来,他说,感恩节后福特总统访华时,务请王先生到场。
作为丈夫的基辛格转向妻子南希,请她同他一道,在两个武士陶俑前合影——这两个武士俑同真人一样大小,它们是去年秦朝皇帝陵墓中出土的。
他的妻子咧嘴乐了,她说:“啊,不,亨利!你太象皇帝了,我哪里配同你照相!”
作为丈夫的基辛格说:“这我可改不了。不过,你也够瞧的!”
基辛格夫妇仔细观赏从古墓中出土的文物,王说:“墓中的骨头表明,墓主人有不止一个妻子。”
基辛格点头同意。王还说,在中国古代,有的妇女可以有一个以上的丈夫。
“一个妻子有几个丈夫吗?”基辛格瞧着妻子说,“我们可不喜欢那个时候!”
基辛格夫人大笑起来。
基辛格参观时,美国大使(原文如此,应为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主任)乔治·布什一直用一台有偏振镜头的相机拍摄照片——在基辛格这次访华期间,他一直用这台相机拍照。
他给基辛格看一张他拍摄的表现基辛格同毛泽东在一起的照片。这张照片拍得有些发黑,布什说,其中有个人是基辛格。
“不,”基辛格说,“那不是我,是我的兄弟。”
基辛格拿这张拍得令人不敢恭维的照片开玩笑,他说:“我总是说,乔治这位大使并不想夺走我的职位,不过他能想别的点子整我。”
一位摄影记者请他在一匹同真马一样大小的陶马前摆好姿势照张相。基辛格说:“是不是要我骑上它跑到大门外?”
在场的中国人无不捧腹大笑。
当基辛格夫人中途告辞去商店购物时,基辛格把脑袋凑上前去,对夫人的中国向导说:
“请你们把贵重商品统统藏起来,好吗?”
报道用简洁的笔墨,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基辛格作为学者、外交家和丈夫的三重性格。作为学者,基辛格知识渊博,在学术问题上坚持自己的看法,但是,一旦自己的观点占了上风,他又能巧妙地照顾到他人的情绪,表现出宽宏大量的外交家风度来。作为丈夫的基辛格则处处显示出对妻子的亲切感情和得体的幽默,但又不失外交家的身份。读者从这“三面”中,对基辛格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可以想象到,在谈判桌上的他,大概也是不好对付的。
我国的人物报道,特别是记叙先进人物的报道,大都注重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品德。这类人物报道的定位就是要体现时代精神,唱响主旋律。所以,展示先进人物的精神面貌与思想品德,是这一定位的必然要求。在这类报道中,人物精神面貌和思想品德的展示过程也是人物对外界环境多变的条件选择、改变、适应的过程。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与三大自然灾害——盐碱、内涝、风沙斗,同时还要与自身的疾病斗。在这些斗争与奋战中,人物的精神面貌不断明朗、不断强化。又如《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张海迪对自己生命价值、人生价值的认识经历了复杂的内心斗争。内心斗争来自躯体的病残与为社会作贡献的渴望。这是灵与肉的矛盾,病残的躯体难以承受强烈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之重!一些记者与学者特别谈到,人物的精神世界只有在矛盾冲突中,在风口浪尖上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这是很有道理的。
如前所述,从信息的含量来看,较长篇幅的人物通讯与特写,应当展示人物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的丰富性,刻画好典型人物。以此来审视我国报刊上的人物报道,可以发现,有些长篇人物通讯并没有刻画好典型人物,没有让人物立起来,有些还停留在类型人物阶段,有些甚至是对概念中的人物的图解。如报道先进劳模,过去的既有模式是:一定是带病工作,一定是节假日不休息,一定是只讲奉献不要报酬,如此等等。这种模式化的写作,面对不同的报道对象,面对丰富的人生,是苍白无力的,结果只能是削足适履,将丰富性过滤得单一,将生活抽象成概念。这一现象引起了读者的不满,也引起了新闻界的忧虑。2002年2月20日的《中国青年报》上载文《为什么不宣传袁隆平爱惜身体》。文章说,被科学界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到武汉市与中小学生面对面交流。有学生说,他看过一篇报道,说袁院士累倒在稻田里还不放弃研究,非常敬仰。袁隆平连忙澄清:“一定别受误导,累倒还工作不值得提倡。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我也从来没有累倒在田里,那是耍笔杆子的人杜撰……”文章说,这几年关于袁隆平的报道那么多,有的是全方位报道,为什么就没有提到老科学家爱惜身体?实践证明,科技工作者能够做到既勤奋工作,同时又爱惜身体,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活力。如果把袁隆平院士处理好两者关系的事迹和经验原汁原味报道出来,这种报道给读者的启示,较之编造他累倒在稻田里的虚假情节,不知强多少倍。可见在报道典型人物时,一定要注意信息的丰富性和信息的含量,防止典型人物类型化倾向。
二、类型人物报道写作
类型人物有其特殊的认识价值,它以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精神面貌的某一方面为旨趣,以其单一、强调、突出等特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我国以往的“人物新闻”和西方的人物速写,大都采用这种形式。在谈“人物新闻”写作时,有学者提到,不要贪大求全,在一篇人物消息中最好只写一人一事一个侧面。中国有句俗话叫“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写人物新闻也应如此,可以改为“攻其一点,略及其余”,抓住人物的主要事迹,其余仅作简略的背景交代,这样可以在有限的篇幅里把人物写活。这是很有道理的,也是类型人物报道写作最重要的特点。为了突出人物主要的特点,有些报道还将它写入标题中,以更加醒目。如《快乐的巨人》(写穆铁柱)、《不私亲属的铁木尔主席》、《女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工人董志新毛遂自荐当选为车间主任》、《歌唱家于淑珍获“心灵美”的模范文艺工作者称号》等等。
在行文中,也要注意处处紧扣人物的某一特点加以突出。请看美国记者采写的《快乐的巨人》(节选):
当身高7英尺2英寸(2米20)的中国运动员穆铁柱跨着碎步跑入体育馆时,“嗬”,观众席上发出了阵阵惊叹声。
赛前的练习开始了,穆铁柱一伸手就把球塞进篮内,观众席上又爆发出“啊,啊”的赞叹声。
可是,当球赛正式开始后,第八届亚洲运动会上这位个子最高的运动员第一次投篮不中时,观众席上就发出了“咯,咯”的笑声。
这位斯文的巨人一下子红了脸,他捏紧拳头,似乎很难为情,也许还有点烦躁。他的名字就是“钢铁柱子”。穆一直是观众注意的中心人物,而且确实自始至终为观众所喜爱。
……
但是在星期二晚上中国队以90比71胜南朝鲜队的争夺金牌的那场比赛中,穆铁柱确实流露出一些情绪。在比赛中,他得了24分,抢到了很多篮板球,并使得南朝鲜队员不能接近球篮。一名对手试图阻挠穆铁柱投篮,打了他的眼睛。当这个巨人看上去可能要坚决实行报复的时候,这个对手吓得直往后退。
……
据中国队员下榻的文华饭店雇员说,饭店为穆铁柱搬进了一张特殊的大床,穆比其他队员吃“多一倍的食物”。他们平均身高6英尺2英寸(1米9),比穆铁柱足足矮1英尺。
……
穆初到饭店时把两张双人床拼在一起,而在中国他睡在三张军用床上。旅馆经理找到一个特大号的床以保证这位巨人能够睡好。房间服务员也得到通知,准备两三瓶一夸脱的瓶装矿泉水,这是穆夜晚休息前的饮料。
虽然穆是这次篮球赛身体最高的运动员,可以轻而易举地抢到篮板球,并且叉开两腿稳稳地站在场上就能从容地把球塞入篮内,但是官员和许多评论家们认为,穆很少运球,动作笨拙,对付身体较高的欧洲队和美国队时就不灵了。
不过,即使这里没有篮球迷,穆也可以使体育馆里座无虚席。当六英尺高的泰国运动员跳跃着围在穆的身旁,毫无效果地企图拦球或阻拦穆投篮时,泰国人向这个温和的巨人热烈喝彩。
当穆被两个人夹击时,他却咧开大嘴,笑嘻嘻地拍拍身体矮小的对手的肩膀,于是人们又发出阵阵欢呼声和笑声。
报道围绕“快乐”二字行文,以观众的“笑声”贯穿始终。对于穆铁柱,抓住了“巨人”的特点,写他的身高,写他的行动,写他的食量等等。抓住了主要特点,“这一个”人物也就活起来了。
类型人物写作还有一个特点,即要特别注意人物特点的新颖点。类型人物突出人物精神面貌或性格特点某一方面,这是从复杂多样中选择单一,选择的标准自然离不开一个“新”字,离不开“新近发生的事实”,一句话,离不开新闻性。
三、典型人物报道写作
按福斯特的说法,典型人物比类型人物的性格特征要复杂丰富。如果说前者是“扁平”的,那么后者应当是“圆形”的。
1.要写好典型人物,首先要注意在多样统一中去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
典型人物写作同样需要抓人物的特点,以写出人物的个性。一般而言,人物的特点越鲜明,人物的个性也就越突出,人物形象就越生动。因此,有经验的记者总是在对人物的描写中努力挖掘人物的个性特点,抓住其与众不同之处。名记者田流曾经谈过这方面的体会。他说,“譬如,报道一个劳动模范,他做了很多事情,特别是那些老模范,事迹更多,我们总不能把他的事迹都写进去呀……我们应该研究这位劳模和别的劳模有什么不同,一定要找出这个‘不同’来。有了这个‘不同’,那些最能表现这个劳模本质的材料、事迹,就站到前列来了。那些别的劳模都会做、都要做的事迹、材料——对我们要报道的这个劳模说来是次要的事迹、材料,就容易被区别开来,就容易淘汰了。这样我们虽然只写他一两件事,反而更能表现这个劳模的特点,使这个劳模更生动形象地站立在读者面前。相反,如果抓不住特点,把一大堆材料、事迹堆上去,写出来的文章,既不是这个劳模,也不是那个劳模,而是一个人的名字加上一大堆事件,是不会感人的。”实践证明,抓住了人物的特点,才能真正把报道对象写成性格鲜明的“这一个”。
2.写个性,还要注意从“多样性”上做文章
在一些人物通讯中,先进人物的特点通常都被理解为“高、大、全”式的内容。一色的豪言、一样的壮举,这样反而掩盖了人物的个性。这明显地是将人物特点公式化了。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他的品德与精神,总是和具体的生活情境和个人的生活经历联系在一起的。2012年12月24日,新华社推出“七常委”特稿,其中《人民是我们力量源泉》一篇为写习近平的人物特稿。报道在介绍习近平的主要政绩后,特别有一段写他的婚姻与家庭:
习近平与彭丽媛1986年一见钟情,结下良缘。婚后,他们各有事业,经常不能在一起,但都一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尽最大努力去关心照顾好对方。彭丽媛作为军旅歌唱家,经常要接受任务奔赴外地慰问演出,很多都是边远艰苦地区,有时一走就是二三个月,习近平总是十分牵挂。只要条件允许,无论多晚,习近平每天都要跟妻子至少通一次电话,互致平安后才放心休息,几十年来一直如此。每逢除夕,彭丽媛总要参加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在外地工作的习近平只要回北京过年,就总是边看节目边包饺子,等她演出结束回家后才煮饺子一起吃。彭丽媛说习近平是“称职的丈夫”、“称职的父亲”,对他也非常关心体贴。一有机会与丈夫团聚,她就要操持柴米油盐,想法子变花样给他做可口的饭菜。
在过去的报道中,领导人物的家庭生活通常是秘而不宣的。新华社这次推出的“常委特稿”,是一次大的突破。如上面一段,丰富了领袖人物的性格,于平凡中体现不平凡,于人情味中增强亲民色彩。
3.要善于捕捉细节,于细微处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在人物刻画中,细节是能细腻地体现人物性格的最小组成单位,通常表现为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物等。如焦裕禄为了与疾病作斗争,经常用一根硬东西顶着时时作痛的肝部,将另一端顶在右边的椅靠上,以至日子久了,他坐的藤椅的右边被顶出一个大窟窿。不少先进人物还有他充满性格化的语言,比如,“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是雷锋的话。“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这是王铁人的话。这一句句闪光的语言,凝聚着人物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这样的细节,无疑是人物刻画中的点睛之笔。
这里要特别提及专访型的人物报道。人物专访是发展稍晚的一种报道,可认为是报纸媒体向广播、电视等媒体借鉴的形式,近些年来颇受欢迎。通过人物的对话、谈话时的音容笑貌来写人。如专访《退下来干什么?——访数学家苏步青》(1988年2月28日《经济日报》),一开篇就是苏步青的话:“是不是想了解我的业余生活,问我退下来后干些什么?”读者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闻其声可观其人。又如《改革给了我机遇——访北京一建油工青年突出队队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桂云》(1988年5月12日《工人日报》):
当我在“五一”期间采访她时,她扳着手指回忆说:“那是1985年三四月份,我身边就走了七个姐妹。我就不服这个气!难道改革就非把女的改走不成?没那个事。女的能吃苦,能自尊,照样能干出个样儿来。”她放了一串“连珠炮”后又缓和下来:“当时,我们那儿的高级油工都给挑走了,甩下一帮年轻的低级工和徒工。可是,我想,改革也有他们的份儿呀。我就挑头收拾‘余部’,成立了突出队。”她一扬脖儿,喝了一杯汽水,接着说:“这就是改革给我的机遇。”
这番描写,绘声绘色。作者捕捉到了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细微处,一个英姿勃勃、不甘落后的巾帼英雄跃然纸上。
4.要将人物精神面貌与性格特点同时代特征联系起来,努力挖掘人物的典型意义
典型人物的典型性,主要表现在它与时代特征联系的紧密程度上。要能够在人物身上体现出当今时代的某些特征。新华社名记者穆青曾说过:“能否高瞻远瞩地提炼出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主题,并且从这个高度来表现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和思想风貌,就成为决定人物通讯成败、优劣的关键。”
人物身上的时代特征并非记者加上去的,而是人物所生活的时代在人物身上留下的烙印。记者在写作报道时,一定要认真考察人物本身具有哪些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的精神,努力加以表现。如何从人物身上挖掘出时代特征,这需要有特殊的眼光。许多记者的采写实践表明,人物通讯的写作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针对性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同现实生活中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或最迫切需要解答的重大课题联系起来。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