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情系红土地税人托起春城一片蓝天——昆

学术资讯 admin 浏览

小编:成就篇——与自我较量,与时间赛跑。昆明地税人以热情和汗水,收获地税金秋硕果;以睿智和忠诚,编织城乡七彩云霞。奋争中,托起春城一片蓝天。在改革之犁翻耕的田野上,勤劳

成就篇

——与自我较量,与时间赛跑。昆明地税人以热情和汗水,收获地税金秋硕果;以睿智和忠诚,编织城乡七彩云霞。奋争中,托起春城一片蓝天。

在改革之犁翻耕的田野上,勤劳在春天里播下的一枚种子,经汗水浸泡而生根、发芽,经心血滋养而开花、结果。

建章立制,勤政廉政,精神文明累创佳绩

昆明地税经过七年的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共筹集20,129万元资金,新建办公楼47,867平方米,职工宿舍79,812平方米。一座座崭新的办税大楼拔地而起,成为各县(市)、区城镇建设的亮点;大部分职工乔迁新居,安居乐业;七年前屈指可数的几台计算机,如今呈百倍的增长;交通、通讯明显改善……全系统固定资产从当初的1,528.6万元增至现在的25,137.7万元。基础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然而,昆明地税人并没有蛰伏在茧壳中松懈偷闲,而是破壳而出,把物质条件的改善演绎成一支充满外动力的翅膀,飞向精神文明建设,与之共舞,突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举升地税大业。

回顾昆明地税成长的经历,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三讲、三学,十六字方针、十二字标准,八公开、一监督,五规范、十五不准,三声、四不、五耐心,禁酒令、承诺制等,成了干部职工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因为,昆明地税人明白:“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人“自知者英,自胜者强”、“欲胜人者先自胜”的至理名言,他们心驰神往。江总书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殷切期望,他们铭刻在心。

地税机关既是组织税收收入的经济执法机关,又是政府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部门。在新的历史时期,税收的作用日趋突出,成为各方利益的“焦点”、社会关注的“热点”,地税干部时刻面临着腐蚀与反腐蚀的严峻考验。昆明市地税局党组从来不敢掉以轻心,始终把廉政建设、行风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他们清醒地认为:作为地税干部,代表政府行使职权,而这权力犹如一把利剑,“带之以为服,行德则兴,背德则崩”。特别领导干部,善用者生威孚众,恶用者危害一方。上有毫发之意,下有丘山之取。

为此,领导从我做起,不用权力垂钓金钱,不用职位安逸;清心寡欲,洁身自好。在全系统推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量化考核标准,层层签订“廉政建设责任书”,把反腐纠风工作与税收工作一同布置,一同检查,一同考核,一同落实。

他们明察烛私。在内部,对税收核定、税款减免、违章处罚等容易发生以税谋私、权钱交易的部门,进行权力分解制约,实行定期岗位轮换,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在外部,推行税务公开,开展行风民主评议、聘请特邀监察员、设置举报箱、公布行风监督电话,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纳税人的监督。

他们劲直矫奸。认真总结“舞弊者得利,则效仿者至;舞弊者受罚,则接踵者绝”的历史经验教训。七年来共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13起,13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7人被开除公职。

通过“依法治税,从严治队”;“内抓管理,外树形象”的不懈努力,昆明地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1997年荣获市政府“窗口行业单位纠风工作”一等奖;

1998年被市政府评为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1999年在全省地税系统组织的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中,昆明市地税系统依法行政、廉洁自律、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四项指标综合评议,满意率达到90%以上。

2000年成为市政府“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纠风工作连续五年受到市政府表彰;

七年来,全局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文明示范窗口”、“最佳办税服务厅”等活动,争先创优,文明之花竞相开放:全市地税系统有全国“青年文明号”2个,省、市级“青年文明号”33个、“文明示范窗口”15个;省、市、区、县级“文明单位”64个;1999年,昆明市地税局还被省地税局推荐申报为“全国税务系统文明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的综合满意率在全市名列前茅。

面对上述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我们无法圈点什么,但在这些数字的后面,却凝聚着昆明地税人无数荡气回肠的动人事迹。他们常年活跃在城乡近12万户纳税人中间。在熹微的晨光里,在严冬的土地上,在喧嚣的人群中,随处可见地税干部的身影。工作中,有的分明才在家庭的矛盾中烦恼,却面对纳税人和颜悦色如春风拂面;有的分明正为父母的医疗费发愁,却不为纳税人奉送的礼金动心。他们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为了飞向人生价值新的境界,决不在自己的翅膀上绑上无义的黄金!美哉,昆明地税人!

辛勤耕耘,善管能征,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组织税收收入是税务工作永恒的主题,完成收入任务有如一次次艰难的登山,翻过一座,又有一座,一山更比一山难。

自1994年9月地税机构分设成立,面对装备不齐、机构不全、人员不足、经费紧缺的不利形势,首仗能否打好,这是对地税人的严峻考验。“坚决打好第一仗!”这是全体地税干部的共同心声。在短短的三个月里,昆明市地税局一边调兵遣将,一边安营扎寨;一边理顺关系,一边组织收入。他们大张旗鼓搞宣传,走村串巷摸税源,集中全力抓收入。全市地税系统14个一人税务所,忠诚地履行职责,高负荷运转,富民县赤鹫地税所张明一人在分设当月就征收税款50万元,完成该所全年收入任务的近20%;全市第一次开展的地方税收大检查,查补税款3,990万元。昆明地税人小试牛刀,初战告捷,当年就组织地税收入13.3亿元,比1993年的9.3亿元增长了43%。在全国地税机构分设当年,增幅居各省会城市前茅。成绩骄人。

1995年,昆明地税再接再厉,组织收入15.7亿元,比上一年又增长了18%。

然而,昆明地税人没有盲目乐观,他们居安思危,在连续两年取得较好成绩之后,跟踪分析税源,捕捉新的增长点,确立了“小税种有大作为”的指导思想,“抓住大税,管好小税”,瞄准零星分散、

难征易流失的“小”税种做“大”文章,决心把地方税收的蛋糕做大: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认真拟定小税种收入计划,层层分解,分片包干,分级负责,推行目标管理;

根据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小税种税源的动态变化,建立月收入分析制度,及时掌握税源的变化情况,寻找征管的最佳切人点;严格减免税、缓缴税的审批程序和权限,深入开展印花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投调税、个人所得税和交通运输行业,“五税一行业”专项检查;

推行单项考核奖惩,把年终的奖励与之挂钩,对税收入员征收中工作不力、行风不正、违纪违法的严加查处;

严厉打击偷逃税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增加曝光点,念好“紧箍咒”。

功夫不负有心人。六个小税种从1995年的27,527.1万元增至1996年的39,914万元,净增12,386.4万元,增幅高达45%;小税种增收数占当年总增收数96,577.7万元的12.8%,1997年达到了32%,1998年二分天下,高达56.2%……

小税种这篇文章,被昆明地税人做得绘声绘色、掷地有声,仅车船税、投调税、个人所得税就分别从1995年的383.3万元、7,253.6万元、3,574.1万元猛增至1996年的542.1万元、13,066.1万元和7,895.9万元,增长幅度分别到达了41.2%、80%和121%。1996年,由于小税种收入的大幅度增长,使全市地税总收入达到了25.4亿元,与1995年相比增长了61.8%,成为七年中增幅最大的一年。

1997年,全市地税收入29.88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了17.6%,但增幅下降。这到底预示着什么呢?昆明地税人引起了警觉,决心在1998年的地税征收管理工作中,遏制住地税增幅下降的趋势。

1998年是一个不平凡、令人难以忘怀的年份。亚洲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冲击,全国GDP增长乏力,外贸出口出现负增长,处于改制转轨阶段的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出现了严重亏损。长江、嫩江、松花江,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极大损失,给本已严峻的经济和财政状况雪上加霜。

对此,朱镕基总理要求“全国税收增收1000个亿”。反映到昆明市,一年间两次追加地税收入计划,使当年地税收入任务从年初的32.2亿追加至37.6亿,增幅高达25.8%。问题的严重性还不在于此,关键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波,云南也没有幸免,其影响在1998年更加突出地显现出来,全省实行烤烟“双控”又“控”减了不少税收,买方市场让企业效益急转直下,自然灾害频繁,税源衰减。困难之多,不言而喻。与此同时,市政府明确:“农四税”于3月26日从市财政局划转市地税征收;自8月1日起,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从社保部门交由地税机关代征。任务之重,不言自明。

但对于忠诚的昆明地税人,任务就是命令,“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抓收入”的号角一声紧似一声,一年内六次召开市局党组会,研究收入工作;三次召开全市地税局长会议,制定收入措施;二次发出“抓紧组织收入的紧急通知”,快马亦加鞭。昆明地税人豁出去了!

他们加强重点税源、重点单位的监控管理,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分析重点单位的收入进度,把准组织收入的脉搏;他们强化征管,清查漏征漏管户,查补税款85.8万元;他们清欠攻坚,仅南昆铁路、昆禄公路就清缴欠税751.96万元;他们加大稽查力度,严厉打击偷逃税行为,全市共稽查纳税户1,980户,查补税款17,704万元,加收滞纳金和罚款1,582万元。

他们4月20日就全面完成了全市农四税的划转工作,并建立健全了征管组织机构,摸清了税源,理顺了征纳关系,制定了征管办法,规范了工作程序,培训了农税业务干部,使农税征管工作走人正轨,取得明显成效,仅契税收入就比未划转前增长16倍,增收9,585万元。

他们在8~12月份就代征养老保险费25,254万元,完成应征计划的93%,名列全省前茅。

昆明地税人就是如此善管能征。1998年,全市仅地税收入就达到了41.8亿元,与1997年相比增长40.3%,超额完成税收任务。为此《中国改革报》刊出文章称:“从严治税结硕果,昆明市地税局1998年收入突破40亿”。

按理,久久紧绷的神经也该放松一下了,可是,1999年,昆明地税人又接手了一块地税机构分设以来最难啃的硬骨头——恢复征收停征近20年的非机动车车船使用税。它涉及面广、牵涉人员多,任务艰巨,令人棘手。

7月1日,700多个代征点在城镇的大街小巷、工矿企业、农村集市同时摆开。

8月10日,一份统计数据令人揪心:全市征收非机动车车船使用税28万辆,征收税款589万元;征期已过三分之二,但征收数却不到应征数的四分之一。

如果在仅剩的20天征期内不能完成应征数的80%以上,将直接影响到下一步检查处罚工作的实施,就会像有的城市那样夭折,省、市政府的决策就会搁浅。形势严峻!怎么办?

昆明市地税局沉着应战,重新调整部署,发出动员令,“正规军”全员出击。

8月21~22日双休日,省局领导带领20名青年突击队赶来了,全市1,700多名地税干部各就各位,上街、下厂,去机关、到住宅区和单车停放点突击征收,场面蔚为壮观。

天公不作美,淅沥的阴雨总是下个不停。

然而,老天镇不住地税干部无私奉献的拼搏精神,雨水浇不灭地税干部恪尽职守的满腔热忱。雨中,他们穿梭在人群中进行耐心细致的税法宣传,解问释疑。整洁的税服在雨中湿透,被雨水冲刷的国徽和税标显得格外鲜艳夺目。

晚上,他们来不及换下雨湿欲滴的着装,来不及与家人共进晚餐,又背起挂包,装着税牌,到小区,上工棚,宣传动员,为纳税人提供最大的方便。

干税收,不仅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娴熟的业务技能,有时面对许多的不理解,还必须有忍辱负重的胸襟。

进入9月检查阶段,检查工作进行得极度艰难。检查期间,骑车闯关者有之,耍无赖、死活不交罚款的有之,甚至辱骂殴打检查人员的亦有之。然而地税干部却千般耐心、万般容忍,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忠实地履行着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从1999年7月1日至9月17日,全市共计征收非机动车车船税118.8万辆,税款及罚款2,514.3万元,征收、查处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十月,一度反响强烈、众说纷纭的非机动车车船使用税的征收工作终于告一段落。一辆辆佩挂黄色税讫牌的自行车,穿梭在春诚的大街小巷,苦战已久的地税干部欣慰地露出了笑脸。人们不会忘记广大市民的觉悟与热情;也不会忘记地税干部的汗水与辛劳。这是昆明市民纳税意识的集中体现,也是对地税干部忠诚的严峻考验。

1999年的税收工作,记忆犹新,成绩卓著,全市累计地税收入46.7亿元,比上一年又增长了12%。

世纪之交、千年之汇的2000年,昆明地税人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三讲”教育为动力,依法治税,强化征管,不负众望,全年组织地税收入53.7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7%,是1994年13.3亿元的4倍。

七年来,昆明市地税局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职工忠于职守、辛勤耕耘,共组织地税收入229.9亿元,年平均增长26.2%。特别地,除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城建税主体税种外的其他小税种,经强化征管、不懈挖掘、集腋成裘,从1994年的26,687万元增至2000年的122,958万元,七年增长了近5倍,其增收数占到了总增收数的一半以上,不少小税种逐步变成大税源,为地方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七年来,全市地税收入占到了昆明市可用财力的60%以上,占到了全省地税收入的40%还多。与此同时,1998年8月开始承担征缴的养老保险基金,到了2000年末也创下了15.8亿元的业绩,收缴率从当初的93%提高到2000年的96.8%,征缴数又占全省的40%以上。

人类创造的数字,有时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然而,在这些昆明地税人用汗水和心血凝成的数据中,却能让我们看到事物发展的进程,看到一次次顽强的拼搏,使我们为创造这一串串数据的人们所具有的意志、气魄、精神所折服!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作证,一条条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作证,一个个洋溢着欢声笑语的广场作证……是饱含红土深情的昆明地税人,托起了春城一片湛蓝湛蓝的天。

七年,弹指一挥间。七年,风雨兼程。一个自尊、自信、坚强的昆明地税在不断淬火中挺立。

春城万象更新,盘龙江奔流不息。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在“西部大开发”的战鼓声中,昆明地税人面对挑战,豪情满注,以现在为阶梯,朝着更新更高的目标攀登,永不停息!

(2000年5月30日撰,时任昆明市地税局机关秘书)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494.html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