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第十讲:国老师解析2014年高考作文题(2)

学术资讯 admin 浏览

小编:今年的考试出现了一些变化,越来越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江苏卷就是典型的代表。“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说这话的一看就是年轻人,老人不会说这种话

今年的考试出现了一些变化,越来越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江苏卷就是典型的代表。“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说这话的一看就是年轻人,老人不会说这种话。“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

从两个角度分别论证是对的,跟新课标Ⅰ卷相比,这个材料逻辑上构成递进关系。大家一定要用逻辑思考问题,事物成长初期是需要规则的,然后进一步往前说,发展之后要突破。你会发现这两个信息点连接起来是一条递进关系,当递进关系产生的时候,当然可以把两个放到一起去说。但是这个材料是针锋相对的两个对立的观点,一个人说青春是不朽的,第二个人说青春根本不是不朽的,我们一看就明白,一个是年轻人说的,一个是老人说的,让你说你赞成哪个?

这个时候需要展现出你的思维能力和个性。年轻人没有点火气,年轻人没有血气方刚的精神叫年轻人吗?年轻人相信只有青春是不朽的。当一个老头子告诉你,你们一定要低调,一定不能相信青春是不朽的,这时候你反而要张扬你青春的个性。

我猜这道题一般人一定会写后者,你记住了,人总有老去的一天,你们今天才十七八岁,就想着快死了、老了,是不是想得有点早了?我这个年龄不相信青春不朽了,但是你们不同,你们现在这么小,为什么会相信后面人说的话?

我们从生下来的那一天开始就是朝向死亡的,尼采说过,人生是向死而生的,人生最终是一幕悲剧。这个角度可以写所有的抒情性文章。换句话说,尼采早就告诉我们了,人生最终是一个悲剧,但是尼采又告诉我们另外一句话,纵使人生是悲剧,但我们也会快乐的演完。年轻人一定要有这个信念,我是年轻人,充满活力,青春不朽,我知道人生是死亡,但是我要快乐的演完,我要坚守我这个信念,我要尽量发挥我年轻人的能力。

这个命题人明显是四五十岁的人,这个人很可爱,他导向了他自己的想法,他希望你写前面一个角度,可是他给你提供了两个角度。我预测,这一年的江苏省高考卷,80%写出优秀作文的同学选择的是第一个角度。年轻人就要张扬自己的生命,张扬自己的性格,年轻人就要彰显自己的青春,这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年轻人要心中有德,生命最终是向死的,人们逃避不了最终的结局,正因为如此,人才要不断地向命运挑战,这才是人的尊严所在。

我给你们讲过古希腊悲剧,古希腊三大戏剧家,最有名的是索福克勒斯,有一个代表作是《俄狄浦斯王》,说如果我杀了我的父亲,我就离开我的国家。他不知道他的父亲不是他的亲生父亲,是他的养父。俄狄浦斯一生都在反抗命运,最后他失败了,但是他身上有一种东西让我们感到他充满了人的尊严,失败了亦让我们感到光荣,这种东西就是信念,人一定要有能胜过天的信念,就好像是年轻人相信青春永远不朽,俄狄浦斯知道天命难违,就因为天命难违,我们就不反抗吗?就不展示出人的尊严吗?我们是动物吗?我们不是。

同样的道理,还可以举我在考前说过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老人的信念是他一定会捕到鱼,他没有战胜鲨鱼,但是他成功了,为什么?因为他有信念。年轻人难道不应该有血性、信念吗?如果不这样年轻人就是老人了。所以要展现你的个性。

江苏卷给了你们一个充分的空间,并且诱导你,看看你年轻的脸庞,你才16岁,你要坚守年轻人的应有的那份热情。

这篇作文题在我看来是今年考题中出得最为精彩的。

满分作文

青春逝去,青春不朽

我想,草籽枕头的青春,姨婆的青春和村庄的青春,大概是一起逝去的。

譬如当姨婆掉落第一颗牙齿,村里倒下第一幢年久失修的老屋;当无人问津的草籽枕头因姨婆的日夜摩挲而终于破裂,村里的人也像枕头里的稗草籽一样哗哗流去,散落四方……

如果我们就把这叫做老去,那什么能被称为青春?

在姨婆一口健壮整齐的牙齿能干净利落地咬断草茎时,我想她是青春的;在她能每天早上四点半利落地爬起,与村庄里的女人们叽叽喳喳热热闹闹地去收草籽时,我想她是青春的;在我每年都换上的新草籽枕头散发出草木与大地干净而辛辣的气息时,我想它是青春的;在村庄还是鸡鸣狗吠,热闹非凡时,我想它是青春的……

记忆中最清晰的是姨婆早上出门时的背影。彼时她年轻如斯,活力如斯,蹑手蹑脚地打开那扇老旧的木门。可我每次都会在木门的吱呀声中醒来,然后看到她梳着一条大辫子的挺直的背影和门缝中微露的一条狭长的晨曦。从孟夏到深冬,那条晨曦从微红变作深紫,从二十岁到四十岁,姨婆的背影从挺直变得微躬……

站在姨婆的墓前,我撒下一把清香的草籽。肝癌夺走了她还不算太老的生命。可我知道,当村子里的人都千方百计地奔向城市,奔向羽绒枕头,姨婆就已不可能回到她的青春了。

回望身后,曾经长满稗草的湿润小径上尘土飞扬。宽阔的水泥路上,新建的小洋楼里新的村里人们,抑或是半个城里人们,开着汽车,枕着羽绒枕头,过着他们不一样的青春。

心中莫名其妙产生一种释然。

没有人永远不会老去,可永远有人正在年轻。我曾经那么固执地想抓住的,不过是我心中姨婆的青春,村庄的青春。他们的青春逝去了,但仍可在我心中不朽;而另一群人,亦在延续属于他们的,村庄新的青春。

再一次枕上姨婆留下的草籽枕头,耳边适时传来惠惠牢牢的声响,仿佛那些草木仍在枕头中拔节生长。经冬历春,枕中却封存一段岁月,永不老去。老旧的棉布轻抚我的脸,一如姨婆温暖的手。外面传来汽车的鸣笛声,新型收割机的轰鸣声,意外地不觉刺耳。

青春逝去,青春不朽。

三、2014年广西卷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农民工老王突发胃穿孔,被送进医院。为救治这名贫困患者,医院开通“绿色通道”给他做手术,又进行了十天治疗。虽然老板主动送来5000元,老王仍欠下4000多元医疗费,而医院默许他出了院。老王刚一康复就回到了工地:“哪怕打工还钱再难,我也得努力。是医院和老板救了我。”可欠款还是像石头一样压在他心上,最终,老王鼓足勇气找到医院,说出了想在医院打工抵债的心思。院方深受感动,聘他为陪检员,老王也特别敬业,作为曾经的患者,他格外懂得怎样帮助病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广西卷的文章同样涉及到新课标,讲述的是老王生病,受到医院和老板帮助的故事。凡是碰到讲故事的材料,且这个故事中有一个以上的主人公,最重要的工作是把每一个主人公、把每个主体分别拿出来,尽量不要单向思维。跟讲新课标卷一样,这个逻辑关系或者是递进、或是转折,要有一个很好的逻辑关系串联起来。

像这个材料,老王生病,医院全心全意的照顾,老板支付医药费。两个主体很确定,一个是老王,一个是老板。首先要建立一个逻辑关系。老板帮忙支付医药费,这样的老板是很难找的,是充满爱心的老板。老王需要养家糊口,生病了可是没有钱,老板帮助他。老板帮助他之后,他没有一走了之,痊愈后要贡献社会。

如果把他们之间建立起一个逻辑关系,最好的方法叫做递进式,从老板递进到老王。老板是一个大好人,对老王很好。不过这个世界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事,你对他人友善,他人不一定回报你友善。别老写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就变成美好的春天。这个世界的美好,首先因为有那些奉献出爱心的人,比如老板,但更重要的是,世界还必须有懂得领受他人善意,心存感恩的人。如果到处都是奉献,没有感恩,也是不行的。

有一个人叫做丛飞,捐助了无数捐助的人,最后患了白血病,他们给他打电话,说你当年答应给我的捐助,怎么不捐了。你会明白,原来这个世界的美好不能光有奉献爱心的人,还要有懂得感恩的人。这时候你的论点马上饱满起来。老王就是一个普通员工,也不是老板的亲戚、儿子,就是一个普通员工,老板何至于这么对待一个人,因为老板有大爱精神,谁的话提到过大爱?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的原话是这么说的,是爱,但不是这么爱,即为了什么缘故和目的去爱,是这种爱,即临死时看到我的敌人时,仍然爱他的那种感觉。这样写就不会空。

小结

我们现在已经渐渐明白高分的原因所在,第一是要有极为强悍和成熟的心智能力,第二条是极为精准的例证,这个例证一定非常接地气,一定是你亲身领会过的。去找一些真正意义上触动你心灵的东西,我觉得这些比那些司马迁、苏东坡好很多。

四、2014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老规矩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

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解析

北京卷的题目大家其实也不陌生。2006年时北京卷的高考题目是《北京的符号》,考的是地域特色,今年也是一样。我们看一下,“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等等”,这些从小就要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一辈的北京人,这个题目出得没有2006年的好,题目太大了,但实际上很伤人,这些习惯非得是北京吗?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全国人民都会有这个规矩,这个已经超越了北京。作者得出了一个结论,叫做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时评类”的文章,就是拿现实问题做材料。

就这个题目写议论文的话,不能使用总分总的模式,一定要避免常常使用这种,第一段“我认为……”,第二段各种分析,第三段各种举例,这就是典型的总分总的基本逻辑。一篇好的议论文、解决问题的议论文,一定是这种情况,叫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这才是写作议论文的高分的关键。

我不喜欢学生作文里写“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太浮躁”。尽量不要说这种大而不当的话,一定要把解决方案落地。“怎么解决问题?加强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这些大而无当的空话,会让这个文章没有力度,没有深度。

简单来说,分析问题一定要充分展现出你思维逻辑的清晰。为什么我们今天会把这些东西淡忘了?中国有两个字很重要,叫“尚用”。中国人有这个特点,“尚”就是特别喜欢,“用”是有用,我们特别强调这个。为什么社会很喧嚣,简单来说今天一切以“快”为目的,一切以“快”为准则。

今天那些所谓潮流的东西,就是要反传统。比如我们引进了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很好分析,我们可以看看美国文化,美国文化、日本文化很开放,但是你看不到中学生在地铁里接吻的。现在很多孩子没有教养,同样三四岁的孩子,我们中国人的孩子满地撒欢打滚,德国人的孩子非常彬彬有礼地坐在那里,我当时就非常的震惊。我后来才明白,精致生活的态度已经远离我们了。

我们中国人所讲的“精致生活”的态度,今天基本上已经被放弃了。“规矩”背后是什么?就是一个人一丝不苟地严苛地按照原来的传统去生活,按照正义标准和道德标准去生活。这些就是所谓的规矩。这些规矩背后体现出的是什么?是我们对于生活的重视,也就是我刚才说的“精致生活”。

大家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这里面是我们对于人的态度。老规矩,比如要跟长辈打招呼,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这么做了?觉得时间很紧张吗?吃菜吃饭不许挑,要考虑到别人,不要过多地关注自己,笑不露齿是端庄的仪态,可是这些好的规矩都让日本人学去了。中国人把这些传统丢掉了,为什么丢掉了这些传统?因为我们过度地进行所谓的“现代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丢掉了规矩,也就意味着我们丢掉了那种精致的生活。老舍的《骆驼祥子》中可以看到这个东西,那时候中国人没有钱,但是生活精致。

小结

我们当年生产了大量的奢侈品,在中国有一条路叫做丝绸之路,中国最好的东西通过这条路运到外国,外国人是非常敬重我们的。但是现在,我们全部往外国去买奢侈品,买香奈儿、LV。中国只有“小护士”这样的品牌,几乎已经不能给世界提供任何精致的态度。我们的理由是要发展得更快些,现代化更快些,基本的道德就要抛弃,基本的规则没有,精致生活的态度要放弃,是这么回事吗?文章就是要鼓励你形成批判思维。这篇文章说了足够的例子,随便写写,你的文章就能拿到很不错的分数。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472.html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