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军事基础理论讲课材料写作小编:一、军事基础理论讲课材料写作军事基础理论讲课材料,指的是以军事训练、作战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为主要内容的讲课材料,目的在于使教学对象获得有关军事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军事基础理论讲课材料,指的是以军事训练、作战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为主要内容的讲课材料,目的在于使教学对象获得有关军事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要求的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好基础。
(一)军事基础理论讲课材料写作要求
一是要侧重于基础性。军事基础理论讲课材料,侧重于基础性,就是要围绕本级业务所涉及的相关内容,重点是要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基本知识、基本要领和要求讲清楚、讲透彻,让受训者切实掌握其基本内容,理解基本思想,掌握基本观点,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研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掌握信息化条件下有关军事的特点及一般规律。实践证明,基础性的知识是其他各种知识的“生长点”,具有“根”的作用,如果基础知识掌握得牢固、理解得透彻,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就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就很难建造起知识的“大厦”,即使建造起来,也是不牢固的。
二是要有层次性。人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积累,是一个由低到高、由量到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编写军事基础理论讲课材料时,要将基础理论科学合理地分解为若干个内容,并遵循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原则,系统地进行编写,精心设计,科学安排讲课的内容、程序和方法,以促进讲课效果的提高。
三是要有针对性。由于年龄、级别、知识及阅历的不同,讲课教育的对象存在着不同的需求。我们在编写讲课材料时,要对讲课对象做好调查,掌握好第一手资料,尔后要根据不同受训对象的各自特点和职级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能力需求,区分好对象,进行科学编写,真正体现“因人而编”,“按需而写”,确保讲课的针对性,提高讲课的质量。
(二)军事基础理论讲课材料写作方法
军事基础理论讲课材料写作方法,就是关于解决军事基础理论主题思想、行文结构、遣词造句、具体写作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讲课材料(内容)有不同的写作方法。这与讲课实施者的思维方法、理论素养、文字水平和各方面知识以及运用、驾驭材料的能力密切相关。这里仅从撰写军事基础理论讲课材料的一般方法进行介绍。
首先,要依讲课主题定主线。主线,即讲课的思路,它是讲课者实施讲课思路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讲课材料结构的重要内容。依讲课主题定主线,就是在周密审视讲课主题的基础上,梳理并确定一条联系各种相关理论、贯通各部分内容的清晰线索。定了主线,就能使讲课材料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写作时,尽管我们掌握了许多相关的理论材料,如果没有一条主线将其贯通,这些理论材料还是无规则、无顺序的散乱罗列,还不能算作一个整体的讲课材料。只有当我们确定了一条写作主线,并用它将这些零散的理论材料贯穿起来时,这诸多的材料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为我所用,才能成为一个主题突出的讲课材料。一般说来,一个讲课材料,只能有一条主线。怎么样依主题定主线?一是按时空的顺序来定,即以理论内容的时间推移、空间转换的顺序作为主线。如介绍军事历史的讲课材料,就可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作为主线进行;介绍军事地理,可以按空间转换的顺序,划片分区进行剖析。二是按“关键”内容的内在联系来定,即以关键的军事主题思想、军事主题概念、主题事件,以及所涉及的相关人员等作为主线。三是按讲课者的思想情境作为主线。按讲课者的思想情境作为主线,必须是深思熟虑的,不能泛泛而谈,言之无物。四是按听课者必须掌握的内容来定。在遵循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根据听课者所必须掌握的内容来定讲课材料的多寡,避免面面俱到的“满堂灌”。
其次,依主线优化内容组合。在进行具体写作之前,必须深刻理解和掌握手中的理论材料,在对整个材料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吃透精神的基础上,将主线细化为若干个能为主线服务的基本观点,而后按照这些基本观点将掌握的手中材料进行梳理,使通篇讲课材料脉络分明、顺理成章、符合逻辑,在内容结构上显得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第三,依内容穿插相关事例。军事基础理论讲课材料,侧重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论介绍,讲课材料本身就比较枯燥、乏味,很难做到像其他讲课材料那样写得引人入胜。那么,怎么写作,才能达到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兴趣盎然的效果呢?很显然,单靠简单的理论堆砌,看之肯定是如同嚼蜡、索然无味,以这样的讲课材料进行讲课肯定也是让听课者昏昏欲睡、提不起兴趣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这些讲课材料时,要适当地穿插一些与理论相得益彰的相关事例或者声像、图片等,以增强理论讲课材料的趣味性。穿插的这些相关事例,一方面,要有因果关系,以充实、完善、强化相关理论;另一方面要注意适度,插入不要过多,所占的比重不能过大,否则,就会导致累赘,达不到突出所讲理论的效果。
(三)军事基础理论讲课例文及点评
【例文1】
联合作战基础知识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不仅深刻地改变着社会形态,而且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深刻改变着战争形态。近期几场局部战争尤其是伊拉克战争表明,人类社会的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战争转变为信息化战争。战争形态的转变必然会引起作战方式和方法的变革,诸军兵种的联合作战也就成为一种基本的战争方式。那么,什么是联合作战?其本质特征有哪些?有哪些具体的行动样式?未来联合作战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从广义上说,联合作战是一种作战思想,是以整体合力作战的思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从狭义上说,联合作战是一种作战形式,包括战役层次和战术层次的作战。认识和掌握联合作战,首先必须弄清其本质特征,以利于深入揭示和把握联合作战的内在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于战争实践,能动地夺取未来战争的胜利。
一、联合作战的含义
(一)联合作战的定义
对联合作战的定义,各个国家的军队有不同的释义。我军对联合作战的定义如下:联合作战是指两个以上的军种或两个以上国家、政治集团的军队,按照总的企图和统一计划,在联合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共同进行的作战,通常为战役级规模。联合战役,通常在联合战役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由两个以上军种的战役军团共同实施的战役;有时也可以由两个以上军种的战术兵团共同实施。
理解联合作战的含义,要重点把握四个要素:一是力量要素。联合作战由两个以上军种的战役军团(战术兵团)互不隶属地并列参战。二是目的要素。联合作战要按照总的企图和统一计划行动,不得各行其是。三是指挥要素。联合作战由联合指挥机构实施高度权威性的统一指挥。四是形态要素。联合作战是战役规模或系列战役(战斗)规模。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也是有别于我军历史上的合同战役和现行军种战役的主要方面。
(二)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定义
那么,一体化联合作战又怎么理解呢?一体化联合作战是在传统的联合作战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联合作战”前面冠以“一体化”,就是为了强调“联合”的程度。这和美军强调联合作战的一体化,将一体化作战视为更高层次的联合作战是一致的。美军最早将“一体化”概念引入军事领域是在1973年,在国防部《总体部队政策》文件中,首次提出了“一体化”思想,目的是将现役与后备役、军队与地方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总体部队”。
将“一体化”运用于作战领域,从本质上讲是指充分利用信息的联通性和融合性,将各种作战资源通过无缝链接形成有机整体,以追求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功能的最大化。一言以蔽之,一体化作战就是要实现作战空间的一体化、作战力量的一体化、作战样式的一体化、作战指挥的一体化、作战行动的一体化、作战保障的一体化等。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给一体化联合作战下一个定义:一体化联合作战,是基于信息网络系统,将诸军兵种作战力量融为一体的实时联动作战,是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基本作战形式。
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实质,是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的作战潜能,在全维战场以高度融合的作战力量与敌进行体系对抗,实现信息主导下的实时联动作战,是我军面向信息时代确立的基本作战形式,是在继承与发展协同性联合作战的基础上,依托一体化信息网络系统所进行的一种新型联合作战,是联合作战的高级形态。
二、为什么要实施联合作战
首先,从战争形态的发展演变看,信息化战争对传统的作战方式提出了挑战。信息化战争中,军队的作战方式是信息主导、体系对抗。信息化作战力量必然是诸军兵种一体化的,能实现互通互联的作战体系,所以作战指挥必须是对全员、全维、全程的控制协调。从目前我军作战指挥的现状看,距离这一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其次,从世界军事强国的发展战略看,基于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部队建设已大规模展开。以美军为例,海湾战争中,美空军F—117A型隐形轰炸机在沙特阿拉伯基地起飞攻击伊拉克南部的指挥中心,美海军从波斯湾和红海发射巡航导弹攻击巴格达的指挥中心,美陆军AH—64A型“阿帕奇”直升机攻击伊拉克边境上的预警雷达站,三军行动几乎同时展开,各打各的目标。这就要求快速决策,缩短“发现—决策—打击”的周期,使战斗力在单位时间内释放出更大的能量。美军计划未来10年内,在卫星侦察、卫星激光通信、光纤通信、联合战术电台系统、网络中心服务和端对端信息安全系统等方面,投资2000亿美元,建成“战争互联网”。这一工程建成以后,美军的联合作战将直接进入一体化作战时代。
再次,从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看,一体化联合作战将成为未来我军基本作战样式。未来作战必将是诸军兵种一体化的联合作战,从战略层次看,联合作战是“基于效果的作战”,即首先确定实现战略目标所需要的效果,然后采取取得这种效果的联合行动。它不再追求毁伤敌方多少有生力量,而是要求选择敌方的重心和关键节点,快速“斩首”。这种联合作战表现为各军兵种为统一的战争目的协调行动,没有主次、高低之分,只有资源共享、互为补充、各司其职的关系,各作战力量根据总的企图适时调整作战行动,以具有主动性的同步行动方式实施作战。
第四,从我军指挥信息系统的发展进程看,初步具备了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的功能。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军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如“一体指挥平台”研制成果,基本实现诸军种指挥控制系统的互连、互通和个别互操作。随着各类信息系统的深入发展,最终实现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的互操作是非常现实的。
三、联合作战的形成和发展
联合作战的出现,不是战争历史的偶然现象,也不是横空出世的新事物,它是战争长期演进的结果。现代意义上的军队实施的联合作战,已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配合性联合作战
联合作战的萌芽阶段可以追溯到18、19世纪甚至更早些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由陆军和海军共同实施的松散的联合作战。而且大多是以陆军为主,海军主要遂行运送兵力和提供火力支援的任务,联合作战样式也主要是两栖登陆作战。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战例有:美国独立战争中的约克敦之战,当时,华盛顿担任美国陆军和海军的总指挥官,战胜了英国的陆军和海军,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还有日军与德军展开的争夺青岛的战役,俄军实施的苏米宁地区抗登陆战役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联合作战的形成时期。其标志性战役是达达尼尔海峡战役——英法联军与土耳其军队围绕登陆和抗登陆实施的作战。此役,英法两国的陆军和海军联合作战,双方参战的兵力规模已达到约150万人。由于受通信联络、机动能力、远程兵器等方面的制约,各军种具有很强的行动独立性,这一时期的联合作战存在陆海协同较差、登陆行动组织混乱、后勤保障不力等问题。从军种独立性和联合的程度讲,这一时期的联合作战,实际上是“战争目的一致性的”一种联合作战,各军种在总的联合作战意图下,各自完成本军种内部的有关工作和任务,相互之间没有实现密切协调关系,类似于“三个鸡蛋放在一个碗里的联合。”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