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教研论文的结构

学术资讯 admin 浏览

小编:第一节  教研论文的思路与结构论文结构是怎样形成的呢?论文结构是由作者的思路来决定的,是作者思路的体现。当作者确定论点和论证的材料之时,就在分析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

第一节  教研论文的思路与结构

论文结构是怎样形成的呢?论文结构是由作者的思路来决定的,是作者思路的体现。当作者确定论点和论证的材料之时,就在分析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论据与论据之间的关系,这样在头脑中就会形成一个合乎逻辑的写作思路,即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有了这个思路,也就形成了论文的结构。因此说,思路越清楚,越条理,写出的论文层次就越分明,重点就越突出,读者读起来也就会兴致勃勃,理解也会透彻;反之,如果思路不清楚,不条理,写出的论文就会出现东拉西扯、前后矛盾或颠倒重复的现象,读者就会被弄得晕头转向,不愿意冉读下去。如果说论文的论点解决的是“言之有理”的问题,论据解决的是“言之有据”的问题,那么,论文的结构解决的则是“言之有序”的问题。

论文的结构概括起来就是:提出问题(指出是什么)一分析问题(指出为什么)一解决问题(指出怎么样)。根据这个基本思路,就形成了教学论文结构的基本形式:开头(引论)一正文(本论)一结尾(结论)。

第二节  教学论文常见的结构形式

1.总分结合式

这里的“总”,就是总论述;这里的“分”,就是分论述。这种形式使用得最多,细分起来,又有以下不同的情况。

(1)“总~分一总”的框架结构。这种框架结构形式,开头为总论述,提出总的论点;中间为分论述,提出分论点,列出例证,分析例证;最后一段为小结。请看下面一篇题为《要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层次性和目的性》的论文。开头的总论述是这样的:

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普遍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力求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美地实现教学要求。而教学过程的设计,为了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需要安排许多教学层次,而每一个层次都有着它特定的教学目的,才能达到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因此,需要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层次性和目的性。这个开头大约用了140余字,由浅入深分三个层次提出了总论点,即由课堂教学应“重视教学过程”,指出了“需要安排许多教学层次”;再由“教学层次”引出“教学目的”;最后综合起来指出“需要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层次性和目的性”。

中间分论述分三大段,这三段结构形式大体相同,下面只摘录第一大段:

一、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要层次简洁,目的明确在新知识教学中,有观察导入、情境导入、讨论导入、纠错导入、竞赛导入等各种方法。在导入新课之后,教师往往引导学生共同来探究新知识,然后寻求新的知识含义或某些规律,以得到新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的教学层次,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二是分析研究解决问题。

其中第一个层次应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或者是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以激起求知欲望。这时提出的问题,学生会很自然参与到学习中去。但是,所选择的事例和问题,应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不宜过于繁杂曲折,同时要考虑操作的可能性。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循环小数认识时,让学生进行竞赛导入,他出示四组题:

A.2.7÷4  70.7÷33

B.0.75÷1.5  1÷3

C.34÷25  123÷37

D.7.2÷5  19÷150

让学生比赛,看哪个组算得快。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永远除不尽时,教师提出:怎么会有除不尽的题目,看我来除,并以A组练习的70.7÷33,在竖式中进行计算。当除到商是2.142时,老师问,如果再除下去万分位上商几?如果接着往下除下一位商几?这时,老师说:刚才有同学说永远除不尽是对的,我们不再往下除,谁能说出这个商的小数部分第八位是几吗?若要你在它后面再写出几位,能写吗?写不完怎么办?这样的导入,利于对学习的问题产生兴趣,同时又孕伏着商循环出现的思想。又如,有位老师在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时,让学生解答如下一组题:

7+7+7—(  )×(  ),表示求(  )

0.7+0.7+0.7=(  )×(  ),表示求(  )

7/10+7/10+7/10=(  )×(  ),表示求(  )

想: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  )。

这是在情况相同的时候,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学法,用知识迁移功能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个层次,分析研究问题是教学中的重点,有些内容需要再分成几个小层次,一层一层地分析,然后加以综合。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思考过程的逻辑性,也就是要培养学生有根有据、有条有理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先让学生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要求学生在图形内画一条直线,使各成为两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如图:(图略)

要求思考:

1.怎样计算其中的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2.计算后再看看图形和算式,可以得到什么样的面积公式?在学生动手操作中,概括出求三角形面积的公式。这样的层次安排,在讨论公式的由来中,学生就能有根有据地叙述,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

探索知识的能力。

这一大段,先通过小标题提出了分论点,即“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要层次简洁,目的明确”;然后通过开头一段文字作了阐发,引出两个更小层次,即“一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二是分析研究解决问题”。下面就分两小段来论述。这两个更小的层次,又都是先谈论点,再举实例,最后小结。因为文章的第二大段和第三大段的结构形式基本与第一大段相同,现只录标题:

二、组织学生进行练习要多层次,层层有目的要求

三、重视各个教学层次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形成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全文最后是总述,进行小结:

综上所述,教师如能把握好教学中的层次性和目的性,将有利于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个总述,虽不足50字,但明确指出了把握教学层次性和目的性的意义。这篇论文的构段形式如下表所示:

总论点(开头){一、分论点{1.支论点一例证一小结  2.支论点一例证一小结

二、分论点(略)

三、分论点(略)}总述(结尾)

(2)“总一分”的框架结构。显然,这种结构形式比第一种的结构形式只少了最后的“总述”部分,但“总述”部分不是没有,只是放到每个分论点的后面去了。请看下面一篇题为《优课的教学节奏》的论文。先来看开头的总述:

一堂优程,不仅要有精确的内容、精湛的形式、精巧的方法、精美的语言、精当的引导和精密的整合,还必须有变化有致、和谐流畅的节奏来调度,方能使它像一首优美的乐章那样,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使人感到身心愉悦。

课堂教学的节奏是艺术节奏,它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力之一。语文课堂教学节奏有丰富的内涵,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试论。

这个开头总述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提出优课除包含内容、形式、方法、语言等几个方面外,还包含“节奏”。这样,引出课题。第二层,进一步提出节奏的艺术性和语文课节奏的丰富内涵。

以下四个分段·围绕着上面总的论点写了四个分论点。先看第一分段:

一、优课的流程节奏——起伏有致

首先在整体的流程结构上,要有较强的节奏感。即在教学速度上要有快慢行止,一方面反映着教学内容的轻重详略,一方面又联系着整个进程的起伏涨落。这种整体的节奏感,反映着优课教学各个层面的内在联系和运行机制。我们用图示来剖析。

┏━━━━━┳━━━━━┳━━━━━┳━━━━━━━┳━━━━━━┓

┃  结局    ┃  进程    ┃  开端    ┃    发展      ┃    高潮    ┃

┣━━━━━╋━━━━━╋━━━━━╋━━━━━━━╋━━━━━━┫

┃时间跨度  ┃1~5分钟  ┃5~25分钟 ┃25~35分钟     ┃35~40分钟   ┃

┣━━━━━╋━━━━━╋━━━━━╋━━━━━━━╋━━━━━━┫

┃节奏基调  ┃  简洁    ┃  舒缓    ┃    强烈      ┃    含蓄    ┃

┣━━━━━╋━━━━━╋━━━━━╋━━━━━━━╋━━━━━━┫

┃情绪体验  ┃  欢快    ┃  活泼    ┃    紧张      ┃    激动    ┃

┣━━━━━╋━━━━━╋━━━━━╋━━━━━━━╋━━━━━━┫

┃          ┃  导入—  ┃  展开一  ┃  突破—      ┃  总结一    ┃

┃教学功能  ┃激发兴趣  ┃积极参与  ┃  解决重点    ┃  梳理归纳  ┃

┃          ┃作好准备  ┃紧张思维  ┃  攻克难点    ┃  迁移应用  ┃

┗━━━━━┻━━━━━┻━━━━━┻━━━━━━━┻━━━━━━┛

这种流程节奏,总的特点是起伏有致。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又因文因人而异,有着各不相同的呈现方式。如特级教师贺诚执教《田忌赛马》一课,在深读课文时,以其倡导的“引导一发现”模式为规范,围绕“发现”点推进教学进程,课堂节奏重点突出、跳跃性强,给人以一种强烈的节奏感。主要环节如下:

(一)破题入手:田忌和谁赛马?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二)要学生找出最后一段中的重点句“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课文哪几节写败?哪几节写胜?哪几节写转变的过程?(指导分段)(发现点之一)

(三)为什么按正常顺序就败了?(发现点之二)

(四)转败为胜的关键在哪里?(调换顺序)(让学生手指表演化解)(发现点之三)

(五)从“只……下”说明这办法很简单,但作为大将军的田忌为什么想不到,而孙膑却想到了?(再深读第三小节讨论)(发现点之四)

(六)马快不了多少,只要调换顺序就一定能胜利吗?(不是。调换要有舍理顺序,还要掌握齐威王的心理。)(发现点之五)

(七)那么当时有没有失败的可能?为什么?(发现点之六)

(八)用课文中最后的议论,加上自己的归结,让学生用不同的说法,总结课文。

教师把深读进程归结为六个发现点,随着这些发现点的一一解决,课堂教学呈现出一起一伏的逻辑节奏,突出了教材的本质信息,提高了学生读解课文的思维强度,相机落实了语言训练,寻到了一条优化认识课文的“最短程”。

在这一大段中,很明显地又有着总述(即分论述)、例证和小结三部分。其余三个大段结构形式基本同第一大段,并相对独立。为节省篇幅,其他三段只摘录标题:

二、优课的内容节奏一一轻重有变

三、优课的语言节奏一徐疾有情

四、优课的思维节奏——张弛有变

这篇论文的构段形式如下表所示:总论点(开头){一、分论点一例证一小结

二、分论点(略)

三、分论点(略)

四、分论点(略)}

(3)“分—总”的框架结构。这种结构形式比第一种结构形式少了开头的总论述部分,在几个分段后再综合起来进行总述。这种构段形式在少数论文中出现。比如题为《多途径进行说话训练》的论文,文章没有运用先提出总的论点那样的开头,直接给出了两个分段。下面是这两个分段的小标题和全文的总结:

一、训练贯穿于语文课

二、训练贯穿于其他课和学生生活中

总之,在学生学习与生活中有许多值得训练说话的好的素材。教师应该肯定成绩,坚持对学生进行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篇论文的构段形式如下表所示:

一、分论点

二、分论点}总论点(结尾)

在“总分结合式”中,常见的毛病就是开头总述内容过多,文字过长,不能及时引入正题,像给文章戴了顶大帽子。有一位初学写作者写的题为《浅谈唱歌教学中情感培养》的文章,开头总述写了三段,660余字。摘录如下:

伟大的音乐家德辽斯说过:“音乐是心灵的进发,它不像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征,那就是情感。”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特色之一,也是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它能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对其学习、生活显的不足。首先表现在教师单纯教歌,学生机械地学唱。教师以教会一首歌为目的,不作任何感情的引导和体验。这种教学,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还将逐步使学生失去对唱歌,甚至对音乐的兴趣。其次,从学生学习的实际看,学习过程是由浅入深的过程。学生的年龄小,教师在唱歌教学中枯燥乏味地作理论讲解、技巧训练,而不将其赋予丰富的情感形象,由浅入深地科学地安排到每一个教学中去,让情感的线条有一个由细变粗,由单色变彩色,由静变动的过程,保证儿童生动活泼地有感情的歌唱。那么,如何在唱歌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呢?经过几年来的探索,谈些粗浅体会。

以下以“讲解歌词,启发情感”、“分析旋律,体验情感”、“演唱歌曲,表现情感”三段写出全文。从内容上看,上面第一、二两个自然段内容基本上是重复的,都是讲音乐教学中情感培养的意义和作用,只是语言叙述的角度不同;第三自然段讲当前存在的唱歌教学中情感培养的不足。这里不需要展开来写,只能以概述的形式,作为本文的引子。所以这个开头总述,以第一自然段为主,把二、三两个自然段的精神融会进去就可以了:

伟大的音乐家德辽斯说过:“音乐是心灵的进发,它不像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征,那就是情感。”这就是说,情感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不但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都起着激励和推动作用。所以重视唱歌教学,特别是重视唱歌教学中的情感培养是当前加强教学改革一个重要方面。下面谈一下本人的几点做法。

下面接着分三段写出个人做法,这样,文章的“帽子”就不那么大了。

2.全分式

一篇论文,表面上看,没有像前面所说的那样通过一段明显的开头提出总论点,最后也没有像前面所说的那样通过一段明显的结尾作总结,而是直接罗列出几大段文字。这样,表面上看论文就有点“散”,但实际上仍是按“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构段的,我们把这种构段形式叫”全分式”。请看下面一篇标题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的论文:

一、从一次数学竞赛的结果谈起

1996年8月,在香港举行亚洲城市小学数学邀请赛,有中国、日本、菲律宾、新加坡以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参加。中国派出湖北天门、广东深圳和广州、江苏靖江4个队参加。笔者有幸应邀参加了这次盛会。

比赛分两场进行。一场是团体赛,每队派5人参加,按各人比赛成绩的总分排列团体名次;一场是队际赛,每队派3人,靠集体的力量完成8道题目,成绩最好,花时最少的为优胜。

比赛结果,团体赛成绩中国队遥遥领先,而队际赛成绩却是香港队和日本人领先。这一结果,令人沉思。

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为什么中国队在团体赛中遥遥领先,而在队际赛中落后了呢?队际赛中不仅仅是凭个人的能力,还需要依靠3个人的合作精神和策略。3个人面对8道题,有多种策略,一种是3个人一起讨论,讨论一题做一题;一种是推出1人为组长,组长根据本队队员的特长来分配题目,3个人做8道题,不能平均分配,有的做2题,有的要做3题,遇到困难再集体讨论,互相检验;一种是大家先看题目,各人自报有把握的题目,然后组长分配,解题中互相帮助,互相检验。中国队在队际赛中的失败,暴露了我们教学上的问题。个人竞赛强调太多,集体主义淡薄了。只强调竞争意识,排名次争第一,忽视合作意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展,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除了个人钻研,还需要集体合作与协调,领导别人或被别人领导,或者相互协作,大家共同处理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现代社会在要求人们进行激烈的竞争的同时,又需要人们进行广泛的、多方面合作。’竞争与合作是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比如一个厂家要与另外一个厂家竞争,无论哪一个厂家,如果要在竞争中取胜,它就必须和它的原料供应单位、新技术开发单位、销售单位等建立最密切的合作关系。教育应当体现社会发展的这一特点,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国际教育潮流,在提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以后,又提出“学会关心”。除关心自己外,还要关心他人,与他人合作.关心集体,关心国家,关心世界。

具有合作精神是现代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1.首先在于教师教育观念上的转变,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学会关心和理解,帮助别人和与他人合作,是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现在一般学校大都采用班级授课制下的个体学习。教师讲,学生听,各人学各人的,无合作可言。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把学生分成2人或4人一组,按小组形式,共同讨论,合作学习。这样既可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重视学生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讨论的作用,根据教学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同桌议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讨论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互相补充、鼓励争论,增强共同努力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师提问,学生先讨论再回答,改变过去一问一答的老习惯。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指名回答,而是先让同桌学生议论一下,再派代表回答,给予学生合作的机会。

课堂作业时应让学生独立完成,但允许互相检验。有时也可互批互改。

4.提倡同学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人人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同学,共同提高。

5.适当开展数学竞赛,除个人比赛外,还需重合作参与,强调集体荣誉。前面介绍的亚洲城市邀请赛中的队际赛办法,可供参考。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小组比赛,鼓励小组内各个成员的合作配合,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把合作与竞争统一起来。以上措施,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增强课堂教学中的人际交往,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一段,通过陈述一次在香港举行的亚洲城市小学数学竞赛的结果,用“令人沉思”一句引出第二段。这是“提出问题”。第二段,又分四小段,即:①从竞赛方式说明合作精神的重要;②从中国队竞赛失利的原因,说明合作精神的重要;③从社会发展的高度说明合作精神的重要;④从我国素质教育的实际说明合作精神的重要。这是“分析问题”。第三段,从五个方面谈怎样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是“解决问题”,论点就集中在这一段中。

以上所讲的只是论文结构的几种基本形式,具体到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内容的论文写作,应灵活掌握,不要被框死。这里要强调的是,论文应紧紧围绕中心论点来写。关于这一点,著名特级教师张庆从另一个角度有一段形象的阐述。他写道:“凡是圆球总有一个核心,球面上的每一个点都与球心等距,成为一个完美的立体的向心结构。试想,这情形不是酷似一篇文章的结构形式吗?一篇文章总有一个中心论点,为了说明这个中心论点,又可分解为若干分论点,每个分论点又有相应的说明材料。这样,一些相应的材料支持着分论点,几个分论点又支持着中心论点,从而构成了一篇中心明确突出、选材详略得当、思路轨迹可循、布局和谐匀称的文章,这不正是一个结构得十分完美的球体吗?”

3.“分”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先看上述“总—分”框架结构中《优课的教学节奏》一文。第一段谈的是“流程节奏”,第二段谈的是“内容节奏”,第三段谈的是“语言节奏”,第四段谈的是“思维节奏”,段与段之间是平行的,内容相对独立;如果段与段的顺序调换了一下,对表达思想内容影响不大。这种关系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

再看上述“总—分—总”框架结构中《要研究课堂教学中的层次性和目的性》的论文。第一段谈的是“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层次性和目的性,第二段谈的是“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层次性和目的性,这两段之间可以看成是上面所说的并列关系。第三段谈的是“重视各个教学层次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形成较完整的认知结构”。从内容看,前两段各谈了一个教学过程,即新授过程和巩固练习过程,那么第三段则是在前两段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发展,提出了“各个层次之间”的问题,显然与前两段就不成并列关系了,而是由浅入深呈递进的关系了。递进关系的段落顺序不能随意颠倒。

再如,上述“全分式”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的论文。三大段中,如果没有第一段的“提出问题”,就不会出现第二段的“分析问题”;如果没有第二段的“分析问题”,又怎么谈得上第三段的“解决问题”呢?所以这三段是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的,是递进关系。而第二大段中的四个小段和第三大段的“谈怎样培养合作精神”的五个方面,又分别是并列关系的。由上面分析可知,论文几个分段之间,无论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都行,但如果出现下面的关系则是不行的,是论文写作构段谋篇时要避免的。

(1)包含关系。有一篇题为《谈学生判断能力的培养》的论文,除开头提出总的论点和最后一段进行总结之外,中间分四段,这四段的标题和内容要点如下:

一、使学生分清被判断对象是“全部”还是“部分”,培养判断能力。

例证:找整除与除尽之间的关系。

二、使学生弄清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增强判断能力。

例证:区别偶数与奇数、质数与合数、偶数与合数、奇数与质数等之间的不同。

三、使学生搞清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判断能力。

例证:找比、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异同点。

四、使学生弄清条件,正确判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证:对“在同一圆内,圆的半径都相等”的结论,不能“不注意…在同一圆内”的条件;……

先从这四段的标题看,前三段都是谈培养判断能力的,第四段是谈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判断能力属逻辑思维能力内容,反过来说,逻辑思维能力包含判断能力,所以第四段不能与前三段平行排列。

(2)重叠关系。以上面所举论文为例,第一段判断对象的“全部”和“部分”,即谈的是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第二段谈的是两个概念之间的不同;第三段是谈两个概念之间的异同,“之间的关系”就包含着相同与不同,“异同”还是指相同与不同。显然,这三段内容有重叠现象。

(3)交叉关系。有一篇题为《浅论教学过程的优化》的论文,除开头提出总的论点和结束一段进行总结外,中间分五段,现把前两段的标题和内容要点摘录如下:

一、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革例题教学

我改变以前那种教师讲例题,学生模仿做习题的模式,有的例题可以少讲,有的例题可以不讲,创设问题的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运用启发教学,注意调动师生双边的积极性

启发式教学的课堂结构有效地保证了两个积极性的发挥,给学生以充分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比学生被动地听,然后比着葫芦画瓢那样的机械练习效果要好得多,学生的积极性要高得多。课堂上学生带着极大兴趣,积极思考,跃跃欲试争着发言。

先从这两段的标题看,第一段“改革例题教学”中,就已经渗透第二段的“现代教学论的观点,运用启发式教学”;反过来,“运用启发式教学”就是“改革例题教学”的一个主要方面。再看每段的论述内容,“改革例题教学”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启发式教学”;反过来说,“运用启发式教学”就包含有“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内容。第一段中的“教师讲例题,学生模仿做习题”,与第二段中“学生被动地听,然后比着葫芦画瓢那样的机械练习”有什么区别呢?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两段的论述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存在着多次交叉。这是论文谋篇应避免的第三个毛病。

第三节  拟定标题应注意的事项

1.在内容上,标题应注意综合性、概括性。论文的标题能概括全文的中心思想,这是对拟定论文标题最基本的要求。这样,读者一看标题,就能想到这篇论文讲的是什么内容;否则,就是“文不对题”了。《小学语文教师》1998年第7,8期合刊刊登了一篇由李昌斌等四人写的教学论文,全文约3800字,分四段。第一段是“九十五年的回顾和反思”,讲的是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历史回顾;第二段是“质量:难解的世纪之谜”,由历史的回顾引出“双轨”教学实验,讲的是实验的背景和原因;第三段是“通过‘双轨’教学实现多读多写”。讲的是实验的具体做法;第四段是“‘双轨’教学:语文素质教育之路”,讲的是“双轨”教学实验的结果及其对结果的分析。由上面这四段的内容不难看出,全文的中心内容就是小学语文“双轨”教学,所以它的大标题就是《世纪性的突破:小学语文“双轨”教学》。这个标题全面地概括了全文的中心内容,而且冠以“世纪性的突破”,对这项教学改革的实验作了充分的肯定。再如,有一篇题为《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当地掌握“度”》的论文,全文谈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谈了数学教学中知识的引进、探讨、概括,以及组织练习题等要掌握的“坡度”;二是谈了在单位时间(如一堂课)内的教学内容的多少问题,即“密度”;三是谈了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度”等。很显然,论文的标题就是综合了三大段的内容而拟出的,有很大的综合性、概括性。

2.在语言上,标题应注意准确性、简洁性。这里所说的准确,就是说能恰当地表达出要说明的问题,不能含糊,让读者一看标题就能洞见文中要阐述的是什么内容;这里所说的简洁,就是说标题用字要尽量少,便于读者读,也便于听者记。毛泽东同志在1955年编写《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把一些写得冗长、累赘的标题,改得简洁而又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如有一个标题为《大泉山怎样由荒凉的土山成为绿树成荫、花果满山?》,现改为《看!大泉山变了样!》,由20多个字改为7个字。字虽少了,反而更生动醒目了。注意,我这里说用字要“尽量”少,是说在正确、全面表达要表达的意思的前提下,用字要尽量少。如果只注重用字少而使表达的意思含糊不清,甚至涉及的范围过宽、过广,读者看了标题又摸不准边际,不知论文要谈的是什么,那岂不顾此失彼?例如,一篇论文的标题为《让美在教学中显现出来》,看了标题,读者就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显现”的这个“美”是指哪方面的?是教材中的美,还是教法中的美?如果是教材中的美,是社会美还是自然美?如果是教法中的美,是指语言美还是板书美?如果是语言美,是音韵美还是节奏美?……总之,标题尽管是用字不多,但涉及的内容太笼统、太不具体了,显然是不妥的。再看下面一篇论文的标题:《指导学生背诵的几种方法》,只有11个字,但读者一看标题就可知道文中谈的是“方法”,进一步可知道是“背诵”的方法,再进一步可知道是“指导”背诵的方法。意思表达准确,文字简洁。像下面这些论文的标题就可以说是表达准确、文字简洁:

·如何教学生“会学”(见《山东教育》1996年第5期,作者:唐锡来、平泗法)

·抓住对称轴,巧构对称图(见《小学数学教师》1998年第4期,作者:徐榻)

·解应用题的心理过程(见《江苏教育》1985年第7、8期合刊,作者:蒋显)

·小学数学的启发式教学(见《课程·教材·教法》1985年第4期,作者:陈国盛)

·正视差异,弹性施教(山东省小学数学教学研

究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论文,作者:骆本强)

3.在表达形式上,标题应注意新颖生动性。所谓新颖,就是要有创新意识,拟出的标题给人以新鲜感;所谓生动,就是能采用不同的修辞方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抽象的道理。这样,标题就能吸引读者。例如,一篇论文的标题是《“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谈数学课的结尾艺术》,“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这原是一句生产中的俗语,本来意思是讲在编筐、编篓的工艺中最后一道工序“收口”的重要性和技巧难度,这里,作者却用来比喻课堂教学的结尾的重要性和技巧难度。这是论文标题借用俗语来形象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例子。例如:

(1)不枝不蔓,循其自然——《******》的教学策略

(2)重在奏好“三部曲”

(3)着墨处是画,空白处也是画——谈课堂教学调控的“隐”、“显”艺术

(4)一半清醒一半“醉”

上面第一个标题是借用古诗文句子的例子,说明教学中要根据课文内容顺序抓住重点,使教学过程简洁流畅。第二个标题是借用音乐语言的例子,“三部曲”本是讲乐曲结构名称的词语,这里却借来说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三个过程.即:一、复习准备,奠牢根基,让学生能学;二、引入新课,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学;三、教学新课,诱导参与,让学生会学。如果这篇论文的标题写成《搞好课堂教学的三个过程》,从内容上来说是对的,但从表达上来说就显得太平淡了。第三个标题是借用美术语言的例子,说明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掌握角色定位的问题,即教学中对于学生能够理解特别是能自己读懂的内容,教师要“隐”,放手让学生阅读思考;对学生思考有一定困难而又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教师要“显”,给学生以点拨和提示等。第四个标题是借用流行歌曲中的语言的例子,写的是自己在“清醒”中默默地无私奉献;加引号的这个“醉”则是陶醉的意思,写自己对教育事业,对教育学生.中取得的成绩,对来自家长的感谢等的一种陶醉。

下面再举几个论文标题新颖生动的例子:

·作文要过“三关”(见《××教育》1994年第5期,作者:李××)

·小学一年级课堂教学的八项注意(见《××教育》1983年第7期,作者:毕××)

·巧设“开心一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见《××教育》1994年第7、8期合刊,作者:胡××、黄×)

·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加减法”(见《××语文教师》1998年第3期,作者:周××)

·指导学生简算可分“四步走”(见《中国××数学教育》1993年第5期,作者:王××)

4.在句子类型上,标题应注意灵活多样性。一般来说,论文的标题多为陈述句.其次是疑问句和祈使句。

陈述句的优点是表达的意思清楚明白,从标题中一眼就可以看出作者要阐述的是什么观点,读起来有平稳之感。如《注意过程教学,发展学生能力》,从标题中很容易看出文中谈的是知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问题;细读全文,进一步可知文中谈的是小学数学概念、法则和性质等知识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在参与中提高比较、抽象和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问题。下面再举几个论文标题是陈述句的例子:

·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两种策略(见《××教育》1998年第11期,作者:孙××)

·对语文课上语言训练课的思考(见《××教学研究》1994年第5期,作者:郭××)

·理解是阅读的核心问题(见《××教育》1998年第1、2期合刊,作者:孟××)

·讲读课例的课堂教学结构问题(××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年会论文,作者:郑×)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省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论文,作者:××、徐××)

疑问句的优点是表达的意思具体,从标题中可以看出作者是针对某个问题、某种观点而提出的一个新的观点,它能激发读者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如《评课的标准是什么?》,当读者对评课标准不清楚或了解不全面而想知道时,看到这个标题就会很有兴趣地读下去。下面再举几个论文标题是疑问句的例子:

·怎样在小学低年级进行词句训练(见《××教学》1993年第7期。作者:李××)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见《××教育》1997年第6期,作者:××)

·怎样把握阅读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见《××语文教师》1997年第10期,作者:崔××)

·小学数学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见《中国××数学教育》1995年第3期,作者:张××)

·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什么要培养形象思维能力(见《××数学教师》1995年第2期,作者:××)

·怎样让学生乐学巧解(见《××数学教师》1994年第3期,作者:张××)

祈使句的优点是表达比较持重,从标题中一眼就可以看出作者重点肯定、强调的是什么,读起来有严肃感。如《必须重视小学的(自然常识)课》从标题可以知道论文的中心思想强调的是在小学必须重视《自然常识》教学。这是作者的呼吁,有号召、倡议的意思。细读全文可知,文中论述了重视自然常识课的理由,包括自然常识知识的基础性、自然常识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促进关系等。下面再举几个论文标题是祈使句的例子。

·教师应避免的消极性体态行为(见《××教育》1998年第11期,作者:高××、高××)

·要注意“幼儿反抗期”的教育(见《××教育》1997年第6期,作者:王×x)

·数学教学也要加强“说”的训练(见《××教学研究》1988年第6期,作者:谭××)

·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地图(见《××教育》1985年第7、8期合刊,作者:纪××)

·教作文需动“真格的”(见《××语文教师》1997年第10期,作者:王××)

·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省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论文,作者:钟××)

第四节标题与副标题、小标题的关系

所谓副标题,顾名思义,就是相对于主标题(也就是前面所讲的标题)来说的,是主标题的辅助标题,写在主标题后面,前面加破折号,意思是对主标题的内容予以补充说明或作进一步的具体交待。一般来说,在主标题讲求文字简洁或形象生动的时候,多有副标题出现。前面讲到的《“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谈数学课的结尾艺术》等都包含有副标题。再如,《喜得硕果撒潍州》就含有副标题“——潍坊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侧记”。笔者发表在《山东教育》1994年第10期的标题为《突出联系加强对比》的论文,就在主标题后面加上了一个副标题:“——谈义务教材(人教社版)第三册简单应用题的编排及教学”。前面的主标题比较简炼地概括了全文的中心内容,但不易使读者看出文中谈的具体内容,所以有了副标题,就补充说明了文章所谈的内容了。

有的论文几个大的段落前又加了小标题。一般来说,主标题是小标题的综合概括;反过来,小标题则是主标题的分解。如前面提到的笔者发表在《中国小学数学教育》1990年第5期题为《加强比较促进迁移》的一文,全文分两大段,这两大段的小标题是:

一、由旧知到新知,通过比较,努力促进正迁移

二、由新知到旧知,通过比较,防止负迁移

这里,两段谈的都是“比较”内容(只是教学的不同过程的“比较”),所以主标题的前一句就是“加强比较”;两段谈的又都是迁移问题(防止负迁移,实质上也看成是促进迁移的另一个方面),所以主标题的后一句就是“促进迁移”。

下面再举几个设小标题的论文例子:

·主标题:直观教学中应处理好五个关系

小标题:一、现象与本质

二、过程与结果

三、直观与语言

四、具体与抽象

五、经常与适时

(见《××教育》1998年第3期,作

者:陈×)

·主标题:习题设计要“新”、“活”、“近”

小标题:新——提供新颖的形式,引起兴趣活——挖掘习题本身内在力量,保持兴趣

近——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兴趣 (这里“近”指知识的应用中要贴近学校生活,贴近家庭生活——引者注)(见《××之友·小学版》1998年第3期,作者相清昌)

·主标题:《社会》插图的功能与教学

小标题:插图的功能

插图的教学

(见《××教育)1997年第1、2期,作者:戴××、王×)

需要说明的是,除副标题用破折号外,一般来说标题不用标点符号。但有时为了传达某种感情,或强调什么,或用引语,或为隔开并列两个词(词组),也有用标点符号的。如:

·“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见《××语文教师》1997年第4期,作者:孙××)

·整理·概括·提高(见《××数学教师》1991年第1期,作者:沈××)

·语文教改:我的二十二条建议(见《××教育》2000年第1.2期合刊,作者:朱××)

第五节  论文标题的固定句式和固定用语

固定句式主要有“对……的看法(思考)”,“由……想到的”,“从……说起”,“……之我见”等。用这种句式的标题针对性强,论述问题明确。如:

·关于试题效度的思考(见《××数学教师》1998年第5期,作者:张××)

·由抄生字的遍数引起的思考(见《××语文教师》1997年第2期,作者:黄××)

·突破“相遇问题”教学难点之我见(见《×x教育》1997年第23期,作者:刘××、王××)

·由“不灰心”一词的教学想到的(见《××教育》1997年第12期,作者:虞××)

·从板书一改再改说起(见《××教育》1997年第12期,作者:陈××)

·从品德心理的结构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见《××语文教师》1991年第2期,作者:林××)

固定用语多有谦虚之意,可以粗略地分以下几组:

第一组,“浅议”、“浅谈”、,“小议”、“刍议”、“浅见”、“管见”等。这是教学论文标题中最常用的词,意思是说作者的认识是浅显的,初步的。笔者发表在《小学教学参考资料》1985年第2期的《<数的整除>教学浅见》就用了这样的固定用语。另外,如:

·浅议活动课的组织管理(见《××教育》1997年第12期,作者:熊××)

·浅谈作文教学中由说到写的实验(见《××之友·小学版》1998年第8期,作者:刘×)

·浅议“距离”与“路程”(见《××数学教师》1992年第5期,作者:李××)

·浅论小学数学教学中认知结构的构建(见《××教学》1998年第10期,作者:沈××)

·刍议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见《××教育科研》1994:年第4期,作者:朱××)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备谦管见(见《××教育》1994年第1、2期合刊,作者:田××)

·语感训练管窥(见《××语文教师》1997年第4期,作者:景××)

第二组,“初探”、“探索”、“探微”等。这也是教学论文标题中常见的词,意思是说论文中探讨的问题及认识是初步的、肤浅的。如:

·小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初探(见《××教育》1997年第1、2期合刊,作者:葛×)

·指导学生写好读后感的探索(见《××之友·小学版》1998年第8期,作者:郑××)

·课堂提问艺术探微(见《××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0期,作者:郑××)

第三组,“例谈”、“举隅”、“谈片”等。意思是结合具体实例谈观点,含有认识问题不全面的谦意。笔者发表在《山东教育》1995年第11期的《数学板书形式美例谈》以及发表在《小学教学研究》1992年第12期的《编制数学测试题举隅》就用了这些固定词语。另外,如:

·“建构型”复习例谈(见《××教育》1998年第11期,作者:郭××)

第四组,“纵横谈”、“琐谈”等。意思是论述的问题内容较为广泛,考虑到问题的方方面面。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纵横谈(见《××教育》1997年第12期,作者:陈×)

·素质教育琐谈(见《××教学研究》1994年

第5期,作者:高××)

第五组,“质疑”、“商榷”、“也谈……”等。一般用来针对别人的论文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属于商榷争鸣性的文章。如:

·也谈环形面积的求法(见《××教育》1994年第9期,作者:孙××)

·再谈课堂教学中的“讲”(见《××教育科研》1995年第6期,作者:陈××、王×)

·对几道试题的质疑(见《××数学教学》1997年第6期,作者:赵××、张××)

·对一道判断题的释疑(见《××数学教学》1998年第5期,作者:华××)

·说“前川”——与聂××同志商榷(见《××教育》1992年第5期,作者:牟××)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429.html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