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选句

学术资讯 admin 浏览

小编:我国历来有“一样话,百样说”的讲法。这“百样说”就是通过不同的句式来表现的。也就是说,不同的句式对同样意思的表达效果是不同的。因此,选句就成为公文写作中不可缺少的

我国历来有“一样话,百样说”的讲法。这“百样说”就是通过不同的句式来表现的。也就是说,不同的句式对同样意思的表达效果是不同的。因此,选句就成为公文写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汉语中的句式是丰富的,对于公文修辞有着重要的意义。通常讲的句式,主要指:

(一)短句和长句

短句的特点是字少,结构简单,口语化强。从修辞效果看,短句的好处是明确、敏捷、有力、生动活泼,比较适合表达强烈的、激昂的感情。公文中的讲话稿较多地使用短句。如:

①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不要摆官僚架子,钻进去,几个月,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总可以学会的。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长句的特点是结构复杂,层次多,容量大,可以用来精确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公文中使用长句较多。如:

②在侦查、审判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意图陷害他人,对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的,叫做犯伪证罪。

长句里有一种新兴的句式,即几个并列成分联合起来共同跟一个句子成分发生关系。如:

③全党同志和全社会都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敢为事业用人才,让各类人才都拥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发展空间,使每个人都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公文中,一般提口号、发号召、下结论时多用短句,而对文中需要着重分析阐发的部分则往往用长句。

短句和长句各有好处,各有独特的效用。使用长句或短句,得依需要而定。短句要短得自然,长句要长得清楚。既不要好用长句,也不要硬用句号把一个句子分割成短句。

(二)肯定句和否定句

肯定句就是从正面表达某种肯定的看法或情况,语气比较明确、强烈。公文中绝大部分都使用肯定句。如: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否定句都是从反面表述某种否定的看法或情况的,语气一般比较灵活、缓和一些。如:

③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肯定句和否定句常常并用,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情况或表明态度。如:④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民主,不是资本主义民主。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⑤“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里面去求“是”,而不是从自己的头脑里去求“是”。我们的头脑只能反映“是”而不能创造“是”,只能从客观事物里引出其固有的规律性,而不能臆造出这种规律性。

(王澈《“实事求是”解》)

⑥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开会不说,会后乱说。心中没有集体生活的原则,只有自由放任。这是第二种。

(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

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肯定句来表达,也可以用否定句来表达,但它们只是基本意思相似,在语意的深浅、口吻的轻重等方面仍有不少差别,选用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这种差别。

(三)主动句和被动句

主动句就是直截了当地说明问题,句式比较简明。被动句就是使用“被”字或虽不用“被”字但主语是受事的句子。主动句比被动句明确有力。在公文中不宜多用被动句。要注意,在公文中,有些被动句是可以不用的。如“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被选为主席团成员”。“被选”改“当选”,不是更简洁吗?

被动句一般都用“被、让、给、叫、教”等词标明。

(四)口语句和书面句

口语句顾名思义就是指口叙的语言句子。书面句指用于书面文章的句子。它们之间在遣词、造句和修辞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一般地说,口语句句式灵活自如、简短明白、语序多变,句末常有表现感情色彩的后缀成分,感叹词用得较多。另外,方言土语、俚语也比书面语使用得多。如:

①开会要开小会,开短会,不开无准备的会,会上讲话,话不离题。议这个问题,你就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赞成或反对,讲理由,扼要一点;没有话就嘴巴一闭。不开空话连篇的会,不发离题万里的议论。

(邓小平《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

书面句是在口语上发展形成的。一般说它比口语完整、规范,在表情达意上比较精确、严密。如:

②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就是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写作公文一般使用书面句,但不要用不必要的文言句法和不适当的欧化句法。

(五)设问句和反问句

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这个问题,就是设问。就是说这个问题“问”不是根本,是“设计”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突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语气、加深印象。通常说的“自问自答”“明知故问”即是。如:

①由谁来教育文艺工作者,给他们以营养呢?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只能是: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

②但要他们彻底改造,是不容易的。就以我们来说,是否对辩证唯物主义就认识得那么清楚了?思想上是否一点旧的东西都没有了?很难说,也要不断改造。

(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反问句是无疑而问。反问句要表达的意思,跟它的表面形式正好相反,即肯定的形式(不含否定词)表示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形式(含否定词)则表示肯定的意思。如:

③学习和培养这些革命精神,并不需要多么好的物质条件,也不需要多么高的教育程度。我们不是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上述的革命精神参加革命到现在吗?从延安到新中国,除了靠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外,不是靠这些宝贵的革命精神吸引了全国人民和国外友好人士吗?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

(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

反问句的主要作用是加强语气,增加语言表达的感情色彩。用反问句表现的质问、埋怨、呼吁、嘲讽等情态,往往比一般的肯定式或否定式更有力量。

反问句和设问句不同,设问句后面往往紧跟着回答,反问句则一般并不要求回答,因为它本身表现的就是确定的内容。有时也可在后面用回答来进一步强调自己的看法或用说明来进一步补充自己的看法。

设问句和反问句常在一起连用。一种是设问在前,反问在后。其中常见的是后面的反问是对前面设问的否定回答,语气比陈述式否定要委婉一些。如:

④现在确实有那么一些人喜欢搞小圈子,很值得注意。有些人调走了,还干预原来单位的工作,还去插手。为什么要这样干呢?有什么必要呢?有什么好处呢?

(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有的却正好相反,后面的反问是对前面设问的肯定回答,从反证中得出肯定结论。如:

⑤人的贡献不同,在待遇上是否应当有差别?同样的工人,但有的技术水平比别人高,要不要提高他的级别、待遇?技术人员的待遇是否也要提高?如果不管贡献大小、技术高低、能力强弱、劳动轻重,工资都是四五十块钱,表面上看来似乎大家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是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的,这怎么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邓小平《关于发展工业的几点意见》)

总之,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运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效果也不相同。语气是由思想内容和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说话的人有什么样的感情,采用什么样的语气、句式来表达,听话的人就会从语气里领会出其中什么样的感情和态度,这有时是很微妙的。所以,像设问和反问这样的句式,用时要善于选择,掌握分寸,防止乱用滥用。

归结以上几点,公文和文艺作品在用词和语句选择上的不同可用下表显示:



【注释】

[1]姚里军:《写作方法论》,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48页。

[2]刘锡庆、齐大卫:《写作述要》,红旗出版社,1984年9月版,第164页。

[3]莫泊桑:《论小说》,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年第3版,第18~19页。

[4]老舍:《关于文学语言的问题》,载《作家谈创作》,花城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第358页。

[5]刘新章:《胡耀邦》,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6月第1版,205页。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422.html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