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科研的高校图书馆学科信息服务研究

学术资讯 admin 浏览

小编:而信息通晓有利于联合三种力量融合到课堂教学中达到整合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科研究用户的信息通晓理念高校图书馆将信息通晓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从而提高科研的效率与质量。将信息

(接上页)



而信息通晓有利于联合三种力量,融合到课堂教学中,达到整合教育的目的。



3.培养学科研究用户的信息通晓理念

高校图书馆将信息通晓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从而提高科研的效率与质量。将信息通晓教育融入读者科研过程之中,加强与科研用户的联系,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了解其在科研过程中的信息需求,在获取文献、分析文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科研工作初期,对其进行信息通晓能力培训,文献挖掘、信息分析;应积极参与科研型读者的学术活动,实时了解其信息通晓能力方面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教育。



4.4完善学科服务平台

1.髙校图书馆建立 LibGuides平台

图书馆为科研服务的项目如科技查新、查收查引、检索工具及来源刊信息査询、核心期刊查询、定题服务、科研论文写作技巧与投稿指南、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等大多是被零散地分布在图书馆主页的各个栏目下。图书馆员可利用 LibGuides将这些服务信息整合在一个共享平台上发布,方便教师及科研人员利用信息,辅助科研。目前高校图书馆对用户的信息需求研究不够深入,应有的服务平台,难以融用户的学习、科研物理与虚拟社区;缺乏完整的学科服务支撑体系,没有充分发挥相关要素的功能

高校图书馆建立 Lib guides平台,有利于零散信息的聚集整合;有特色地添置内容,缩减栏目,方便科研信息的査找、发现、获取

2.优化学科信息门户

学科信息门户发展的趋势:从读者角度出发,利用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自动跟踪、自动分类、自动标引,智能自动搜索等技术主动为用户搜索分类信息,直接推送到用户面前,建立数据仓储、接收数据、集成数据,净化数据、迁移数据、挖掘数据和优化学科信息门户建设,提高同读者互动。

根据学科特点,开发专业搜索引擎,对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更准确、更有效地搜集、整理、组织。

在数字科研信息环境下,学科信息门户的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第要甄别数据库、互联网的学科资源,快速掌握某一学科主题的关键知识,核心文献、研究热点、学术趋势等,根据科学研究主题,及时跟踪这一研究领域的核心著作、期刊,科研课题等资源。第二,按照学科重组资源,提供学科化知识导航与定制服务。一般具有特定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方向,按照不同学科专业析取与组织相关资源,包括科研项目及成果、学科研究动态与进展、

题研究、揭示学科内部的知识结构类分析服务。用数据库平台进行外部特征信息分析,比如某一主题的研究趋势,研究主题的核心机构力量、重要研究者信息分析、核心期刊分析、引文分析、科研评价分析。用 Ref viz专业分析软件进行可视化内容分析,例如: Galaxy视图分析、文献分组情况分析、领域内研究热点分析的变化及最新进展分析、 Matrx视图分析等。用 Citespace专业信息分析软件进行可视化内容揭示,例如: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分析,参考文献的共现知识图谱分析。



4.3培养学科用户的信息通晓理念

1.信息通晓

通晓,就是透彻地了解。信息通晓( Information Fluency,简称I),最早出现在 Homer Stavely于1993年呈交给澳大利亚图书情报协会的一篇报告中。

信息通晓是包括信息素养、计算机素养、批判性思维在内的三种素养,这三种信息素养是相互融合、不可分离的。 Jim Retting进一步将研究过程概括为如下基本要素:认识到信息需求,简洁地阐述获取策略,辨认所得信息,修正检索策略,重新获取信息,评估和选择信息,创建新知识,将成果表达出版。认识到信息需求就是为完成作业、撰写论文寻求信息,学生可以很快地认识到自己所需信息;简洁地阐述获取策略,学科馆员要适当地帮助学生了解获取信息适当的方法、信源,帮助他们搜索学术信息;发现、鉴别和获取信息,要求学科馆员教会学生检索和识别信息,通过相关数据库或其他信息资源的使用指导学生。评估和选择信息,就是学科馆员帮助用户选择筛选信息,使获得的信息更加权威、可靠;创建新知识,就是运用批判性思维甄别鉴别筛选信息,使所得的信息更为实践所用,例如知识单元的整合利用,创造新的研究数据。



2.信息通晓与信息素养

前者比后者所包含的内涵更广,“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这概念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怎样去获取信息,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从语义学角度,通晓的内容比素养内涵更广,通晓能培养用户更深的学习理念,素养则是要求达到基本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从内容的角度看,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能力,信息通晓则是在批判性思维的指导下,信息技术通晓和信息素养的融会贯通。从实践的角度看,信息素养教育一直都是图书馆单方面在努力,并未引起教育界和技术专家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相关文献与科学数据、国内外专家及研究机构等。第三,建立学科网资源体系,它既要体现资料性、原创性,又要体现全面性、互动性四大特色,又应具有学科信息资源展示、学科成果应用、用户互动交流、人才培养支撑、学术活动与学术组织只推介五大功能。第四,建立以学科为导向,以科研能力为主线,将科研团队、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学科进展与报告等科研要素集成为一体的科研能力子系统。建立采用数据挖掘、规则引擎、情报分析、索引管理、仓储管理等技术方法为主的科研知识发现子系统,实现科研资源的挖掘分析与知识获取,建立全面关联科研管理、科研资源载体、科研资源需求之间的互动融合平台。



4.5建立大学机构知识库

1.倡导开放存取与科学资源共享

开放存取是一种全新的学术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与机制,它是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为打破商业出版者对学术信息的垄断暴利,促进学术信息的传播共享而开展的一种运动

目前开放存取主要有两种途径:OA期刊(开放存取期刊)和OA知识库(开放存取知识库)。其中,前者常用到期刊检索系统, DOAJOA期刊检索平台:htp:/www.doaj.org,HighWirePress电子期刊:htp://intlhighwireorg,j-stage:http://www.jstage.jstgojp,Scielo:http://www.scieloorgOpenJ-gaTe:http://www.openj-gate.comPlos:http://www.plos.orgf:后者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免费在线资源库,其内容由作者通过自存档方式存入,未通过专家评议,一般由一个机构或一个学科组织依据一定的规范建立。在这种出版模式下,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互联网平等免费地获取使用学术成果。它打破了学术信息获取的价格障碍、使用权障碍,使学术信息能更好地传播和利用。开放存取对高校图书馆的专业基础、内部工作方式等提出了新的挑战,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扩充馆藏的一种有效方式。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服务优势,遵循统一协调合理解决著作权的前提,开展文献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存储、分析工作,建立各类型的学科知识库、机构知识库。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在线课堂等多种形式介绍并指导读者使用,指导读者怎样在开放存取环境下在出版物中发布科研成果,成为开放存取资源的使用者、出版者。学术信息资源的公益性是实现开放存取的前提。大多数科研者发表科研成果并不是希望从中获取多大的经济利益,而是希望能最大限度地传播自己的研究成果,这部



分资源是学术信息资源中最主要的类型,也是最值得保存利用的部分。80%的机构认为高校图书馆应承担起机构知识库的管理职责,主动参与到其建设工作中,利用自己的优势,如长期稳定的服务器、专业的数据维护、管理者,为机构提供数字存储服务。

共享是资源的一种机制,它可以促使资源的产生,加速资源的再生产降低资源产生和利用的成本,均衡资源的分配;而共享的高度又决定着资源从产生到分配的程度;资源在其产生、传播过程中也无不反映出共享的高度,因此,共享与资源本身是一对互利共生的主题,良性循环是彼此共同的需求。

对于科研者本身来讲,缺乏必要的科研资源共享意识,各自为营是关键问题所在。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通过馆际互借、联合参考咨询增加图书馆资源(包括学科馆员、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共享高度。图书馆通过建立IR机构知识库,OA存取知识库来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进行管理,科研人员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共享学术资源。



2.髙校图书馆建设大学机构知识库

1999年,机构知识库这一概念在国外悄然兴起;2005年至2006年,国际上掀起了搭建机构知识库的热潮。机构知识库( Institutional RespositoryIR),又称机构仓储,机构典藏库等,不同的学者给出不同的定义, CliffordA Lynch认为,大学中的机构知识库是大学为其员工提供的信息服务,用于管理和传播大学的各个部门及其成员创作的数字化产品。而 SPARC事业部主任Richard JOhoson则认为,它是一个数字化资源集合,捕获并保存团体中的智力产品。总之,机构知识库具有如下特点:知识库的存储运行主体是机构,例如一个大学、研究所、大学联合体、数字科研环境下可能出现的虚拟联合实验室,E-研究院等。在这一点上区别于基本学科或专题的知识库。总之,机构知识库是由某一个机构建立,通过收集、整理、保存、提供用户利用信息为目的,以本机构学者用户所创建的各种学术产品为内容的知识库。从资源角度,它是学术机构为捕获保存本机构的智力成果而建立的数字资源仓库从服务角度,学术机构管理和发布由本机构产生的数字资源。

机构知识库是科研教育机构保存知识资产、展示知识能力、推动知识成果广泛传播和应用的重要机制,也是学科服务研究支撑重点领域,来对科学研究起着支持作用。而大学图书馆作为支撑学校科研的重要的基础设施之理应为机构知识库的建设起到保障作用,主动承担起机构知识库的建设责任,来支撑科学研究。

列举国内知名院校: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机构知识库为典范。





(1)中科院机构知识库

国家科学图书馆机构知识库(简称 NSL-IR)以发展机构知识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为目标,快速实现对本机构知识资产的收集、长期保存、合理传播利用,积极建设对知识内容进行捕获、转化、传播、利用和审计的能力,逐步建设包括知识内容分析、关系分析和能力审计在内的知识服务能力,开展综合知识管理。中科院机构知识库收录的信息资源内容按学科主题、研究部门分类,收录最新内容,2010-2014年的研究成果。提供研究部门、学科主题、内容类型(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著、专著章节、文集、研究报告、成果、专利、预印本等),用户可以查看本机构的知识存储、共享,并按照研究部门、作者、内容类型、发表日期提供分类导航;通过下载排行查看各学术作品的知识共享,提高学者声誉度。在提供用户服务一栏,提供了权益政策并提供了各种信息支持环境。



(2)北京大学机构知识库

北京大学机构知识库作为支撑北京大学学术研究的基础设施,收集并保存北京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学术与智力成果,为北京大学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的学术研究提供系列服务。包括存档、管理、发布、检索和开放共享。

我的空间”也是机构知识库的组成部分,“最新提交”,按条件统计分类,按院系单位、作者、主题,文献类型分类;元数据、全文,在栏目“学科服务科研评估”中,提供可定制化的学校和院系层面科研评估和竞争力分析服务。

通过对国内外知名数据库中的文献信息进行收集统计和计量分析,从而整理出客观、准确的量化评估报告。科研评估分析报告不仅可以为学校和院系的科研管理部门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和参考资料,以便准确把握自身科研实力发展情况,同时也可以为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学科发展态势信息,为课题选择和基金申请提供助力,如《北京大学科研实力分析报告》等。



(3)清华大学图书馆机构知识库

它是按类型、年份、作者组织知识的。自1981年建库,收录内容自

1981-2012年,展现课题咨询项目,内容涉及最新最热信息,其中期刊论文(92343),会议论文集(22334),机构列表中含有各个学院的成果,可直接下载,有最新最热链接。在查找的资源中,有摘要、附件、导出、相关文章等资源。



(4)促进和阻碍机构知识库发展的相关因素

学者的声誉地位是由学者自己对知识的贡献程度所决定的。在社交网络和开放存取环境下,学者往往愿意将自己最有价值的知识公之于众,学术机构知识库的及时性和交互性可以实现论文传播过程中作者的全过程参与,增

122





进跟读者面对面的知识共享等。 Sublet Virginia等人的实证研究表明,在推动学术传播方面,学术机构知识库确实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大部分学者认为其会转变信息获取和科研工作的方式。许多因素是很难预料的,最困难的是让研究者理解和实现机构库的价值,并说服他们把他们的研究结果存储在机构知识库。知识产权问题、影响因子和学术认可问题、质量低下问题、内容提交的耗时问题、多数学术机构或者研究资助机构尚未正式要求作者对其研究成果进行自我存储都是阻碍机构知识库建立的因素。目前,在很多国家,都有一个很明显的发展趋势,即要对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和评价,保存、备份智力成果。

另外,读者对机构知识库的了解不足也影响着机构知识库的建立。经笔者上述调查,52%的读者经常自己收藏自己的文章,63%的读者选择建立专门数据库来管理自己的印刷品;不了解机构知识库的调查者占到89%;87%的选择愿意使用机构知识库,46%的调查者选择不介意把自己的作品/作品的部分内容存储在机构知识库并用于共享:33%的读者觉得高校图书馆在建立机构知识库方面起到非常关键作用,62%的用户觉得高校图书馆在建立机构知识库方面起到支撑作用,6%的调查者觉得可有可无。

由此可见,读者针对机构知识库的建设不甚了解。大多数读者选择愿意使用机构知识库,在机构知识库存储自己的作品;高校图书馆在建立机构知识库方面起到关键支撑作用,建立知识库,要扩大知名度,让读者可以知晓,并愿意存储自己的作品。高校图书馆要做出自己的贡献,促进机构知识库的建设。



3.高校图书馆构建数字化科研信息环境

必须积极探索更为主动和开放的信息服务机制来应对数字信息环境的变化,建立知识仓储,实现知识资产的保存与共享。对项目、文献、数据、报告以及项目产出等隐性知识的保存、开放描述。建立信息保障环境,融人科研。物理空间、数字空间、社会关系、组织结构的学科服务嵌入,利用Mashup揭示知识资源的全面性、呈现形式的多样性,服务的交互性与便捷性,例如中科院建立的“领域知识环境”“学科组信息环境”、“研究所数字图书馆”。





第五章服务公共文化的高校图书馆

社会化服务研究

图书馆是知识的存储传播地,是全民素质提高的中坚力量,也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然而,在我国作为全民知识获取的重要场所—公共图书馆,由于文献资源、财力以及人力资源匮乏等因素影响,已经很难满足人们对信息知识日益增多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势在必行。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既有必要,也有可能,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限制。本章从提高高校图书馆社会效率、提升公民文化权利保障力度出发,探讨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基本策略。



第一节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比较



1.1国外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现状

早在17世纪,德国图书馆学家G·诺德就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理念,他指出图书馆不应只为特殊阶层服务,应该向一切愿意来图书馆学习的人开放。秉承全民平等享有学习机会的理念,国外的一些高校图书馆,凭借着他们的先进设备、丰富的文献资源、高水准的信息专业特色服务,几乎都向公众开放。高校图书馆已经成为社会公众学习、研究和生活的有力帮手。



1.服务对象设置

国外高校图书馆事业比较发达,对外开放之初图书馆整体发展水平就明显高于我们国家的高校图书馆。尤其是西方国家,自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





服务之始,对服务对象就没有明确的限定。美国公立大学图书馆,公民不需要出示任何证件都可进入图书馆;部分私立大学图书馆原则上不对外开放,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严格拒绝市民进入,如哈佛大学。而英国的大学图书馆般自从建校起就开始向社会开放。并把除本校师生员工以外的读者,叫做外来读者,有专门的部门负责这项工作。日本大学图书馆的开放率也到了977%。由此可见,国外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对象惠及全民。



2.国外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形式

(1)完全开放型

完全开放型即高校馆对读者身份不做任何限制,读者无须出示任何证件即可进入高校图书馆。看书借书均免费,但是借书需要登记,校内和校外读者的权限基本相同。这种开放模式对高校图书馆的软件、硬件设施,文献信息资源和图书馆的服务水平等各项承受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国外较少被采用。笔者了解到的有意大利大学的各学院及各学科的中心图书馆对全社会开放,公民只需凭借有效证件,就可以进入图书馆阅览图书和查阅文献

(2)准开放型

准开放型是目前国外高校图书馆对外开展社会化服务采用较多的一种形式。高校图书馆将校外读者身份划分为:校友、市民、游客、访问学者、其他高校师生、共享组织成员等几类身份。不同身份的读者权限设置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读者进入图书馆要出示证件,馆内阅读免费,但外借图书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例如,在美国乔治敦大学图书馆,除本校师生员工和毕业生外,图书馆对以下两类人员也办理借书证:一类是其他大学科研单位的学生和工作人员,若与本馆建立了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协作关系,可享受与本校师生同等的权利,若没有建立关系的个人或组织,用户可花50美元购买有效期为4个月的特别借书证。另一类是向图书馆捐款的人员,凡一年内向图书馆捐款100美元以上者,均可享受与本校师生同等权利。根据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对外开放的规定,本校师生、校园卡持有人、校友和朋友(每位持卡者可带四个客人)可免费进入,图书馆对符合条件的部分人群免费,其他读者则视情况收费。



3.国外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内容

(1)广泛开展借阅服务

借阅服务在国外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内容中是最基础的。高校图书馆凭借其丰富的文献资源、优质的服务、完善的规章制度,吸引了校外读者来图书馆借阅使用。有的高校图书馆除了提供图书资料的借阅外,甚至开放本

降重软件    论文降重    知网查重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1702.html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