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从古代的辉煌走向近代的寰落

学术资讯 admin 浏览

小编:八股文全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共八部分组成。后面的四部分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的中心。后四部分中各有两对偶文字共八股故名八股文。

(接上页) 八股文,全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共八部分组成。后面的四部分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的中心。后四部分中各有两对偶文字,共八股,故名八股文。八股文的题材内容,限于《四书》《五经》,不准离开《四书》《五经》随意发挥。字数也有严格的限制。从明代开始,科举制度采用“八股取士”。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制度束缚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的最后形态。这时的科举考试由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组成。

乡试又称“大比”,在各省省城举行,日程如下表

日期(八月)考试科目初九试《论语》《中庸》《孟子》各一文,五言八韵诗一文十二试《易》《书》《诗》《礼记》《春秋》五经文各一文十五试策问五道乡试,是明清科举中竞争最为激烈艰巨的一关,得胜者称“举人”。

会试,次年三月,举人们进京考试,此称“会试”,会试后列正榜者为“进

殿试,进士们最后一试称殿试,在故宫保和殿进行,主考官是皇上。殿试录取分三甲,第一甲分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第二、三甲分别有100余人和200余人。中国的学子耗尽青春年华,苦读了多少年的儒家经典,为了什么?即使中了状元,也只得来一个州府长官,大部分人连知县都没有。

八股文正是议论文写作技巧高度成熟之后的产物,但在形式方面走向繁琐,其用心之良苦,技巧之讲究走向荒唐、滑稽。八股文形式结构格式化的最主要动力,在于它在科考中的特殊应用。士子们长年累月地操练八股文,变得日益迂腐和不学无术。陶行知批评说:“等到八股发达到极点,朱注的四书’被拥护上天的时候,……至此,中国的知识真正濒于破产了。”(1.122)

在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之战,清政府屡战屡败,皇帝和大臣们才清醒了,于是废科举,兴学堂。但是,“政权都操控在伪知识’阶级手中,他们哪会培养真知识?他们走不得几步路,就把狐狸尾巴拖出来了。”(L.124)老八股不行,洋八股同样救不了国。陶行知说:“书本的科学,陈列的实验,岂能当科学实验之名?他和老八股是同样无用的东西。来,天才越多天下必乱,皇位难保。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不可分开的一条妙计。这个政策涉及世运之治乱,人才的培养、教育、科学技术等多个方面,这个政策是否英明,是否正确,要看它能否推动中华民族的进步。

三、隋文帝正式确立中国的科举制度

隋文帝杨坚结束了魏晋以来四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建立大一统帝国—一隋朝(581-618)。为了加强统治,隋朝在选官制度上做了重大改革。为了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以门第取士之弊端,文帝发动了一场宫廷论战,使考试录官的新制度为社会普遍公认。公元587年,一种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以设科考试选官代替了以往形形色色的门第取士的选官制度。唐代是科举制度的发展时期,科举制度的基本框架在这时期得到确立。所有读书人,不论财产、地位、出身,均可报名参加考试。科举考试形成了制度化,常规化,采用分级考试,逐级筛选,最后选出优秀人才。

两宋时期(960-1279),在唐代科举的框架上做了深层改革,使科举真正成为一种独立、完善和成熟的选官制度,为“文官治国”的国策服务。在宋代出现了两位杰出的大儒。一位是王安石,他潜心研究儒家经典的“经义”并撰写了《三经新义》和《字说》。三经指《诗》《书》《周礼》。另一位是朱熹,他对儒家经典的研究更为深入、细致和系统,他的杰作就是《四书集注》,这也是宋儒的代表作,这本书也达到了儒家学说研究的一个巅峰状态。在科举改革后,王安石力为士子们制定一个统一的思想标准,试图找到一种在科考中阐述儒家经典的式,即从内容到形式的标准化和一体化。王安石自己也亲自写这样的范文王安石所做的“经义”文章形式,要求考生在有限的篇幅里,突出主题,层次分明,句式有致,是一类有形式化、定型化倾向的议论文。至明清,朱熹所阐述的孔孟之道与王安石所创的“科场命题作文”形式,议论文技法相结合,便产生了中国古代文体史上一种专门为科举考试而出现的奇特的科场文章,即“八股文”。

朱熹的《四书集注》全称为《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共十九卷,朱熹在《集注》中按其唯心主义理学的观点,对四书做了系统的注释。两宋以后,《四书章句集注》被历代统治者规定为必读的教科书。请看三十年来的科学,发明在哪里?制造在哪里?科学客倒遇见不少,真正的科学家在哪里?青年的学子:书本的科学是洋版的八股,在讲堂上高谈阔谈的科学客,与蒙童馆里的冬烘先生是同胞兄弟,别给他们骗走了啊!”(I.125)此话是陶先生1928年1月说的,“冬烘先生”是指思想迁腐、学识浅陋的教书先生 从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公元587年隋文帝正式设立科举制度,其间相隔727年。至明朝,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制度,又经过537至1905年废科举。也就是说,从公元前140年至1905年,中华民族所经历的一段达2045年漫长的历史,是一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从春秋战国以来进步很快,虽然在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但科学技术仍有不少进步,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仍然处于上升势头,但从隋文帝设科举制度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衰退,至明末以后,科学技术几乎就没有大的进步。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固然很复杂,但其直接的原因是,中国人的思想愈来愈受到束缚,到了明清时代这种束缚达到了巅峰。到了清末,中国只有思想家,没有科学家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开创的我国古代科学事业的辉煌,在经历了2045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到哪里去了?因为照耀人们前进的太阳湮没了,思想的火花熄灭了!



第二章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一、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欧洲中世纪(从5世纪末至14世纪上半叶)经历了近千年的宗教黑暗统治,宗教占领了上层权力机构,宗教政治合一,统治者用宗教愚弄人们,麻醉人们。教会仇视足以动摇宗教迷信的科学文化,推行愚昧主义,宣扬一切真理都在《圣经》里。宗教的黑暗统治极大地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教会完全垄断了教育。教会甚至还不准教徒读《圣经》,只允许教徒听教士宣教,只有僧侣才能读书识字。世俗封建主的教育也渗透了宗教神学的精神。那时也有学校,但被宗教牢牢地统治着。10至14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得到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有所提高,工艺、商业的兴起,城市的初步形成,从而也使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和斗争更凸显复杂,各种新兴力量反对教会、反对世俗封建主的斗争日益兴起,尤其要反对作为封建制度精神支柱的天主教的神学思想和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经院哲学(亦称“繁琐哲学”)。经院哲学的任务在于论证神学信条,这样便导致远离实际、玩弄概念,咬文嚼字以及形式主义的学风。

这种学风也严重影响了教育。这样的教学一直统治着西欧中世纪的教育。这种风气被人称之为“经院主义风气”。11世纪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导致了中世纪大学的诞生。这是西欧封建社会思想文化生活中的种进步。当时西欧最早的几所大学有

意大利的萨拉尔诺大学,11世纪初,原来是萨拉尔诺医学校,以译古希腊阿拉伯医学著作、进行医学教育而闻名。1137年发展为教授医学的萨拉尔诺大学。1231年获政府承认。

意大利的波伦亚大学,原来是一所非教会的法律学校,教罗马法,重视王权和产权问题,适应新兴市民摆脱教会控制、处理工商业发展中的实际事务和解21

论文查重    本科论文查重率    本科论文查重率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1638.html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