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研究方法简论

学术资讯 admin 浏览

小编:图书在版编目数据中医研究方法简论尤江云王琦著一北京知识出版社中…Ⅱ①尤…②王…Ⅲ中国医药学研究方法概论Ⅳ中国版本图书馆数据核字第号中医研究方法简论其深刻的学术渊源

(接上页)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中医研究方法简论/尤江云,王琦著.一北京:知识出版社,

1997.5ISBN7-5015-1522-0中…Ⅱ.①尤…②王…Ⅲ,中国医药学-研究方法概论Ⅳ.R2-03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97)第08243号

中医研究方法简论225其深刻的学术渊源。总观《寒温条辨》全书,其内容旁搜远绍征博引,上自《内经》、《伤寒论》诸经典,下及刘河间、王安道喻嘉言、张石顽诸名贤之作,特别是吴又可的《温疫论》,对其影响尤为深刻。如杨氏对温病的辨治,着重三焦定位。分三焦论治,导源于《伤寒论·辨脉篇》:“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于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于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也。”杨氏认为,此“乃温病脉证根源也””。

又《伤寒论》秉承《素问·刺热》旨意,提出“凡温病可刺五十九穴”。杨氏对此颇多玩味,认为“此论温病治法也。若用药当是白虎、泻心、大柴胡、三承气一派”。这正是他治温重视清泄邪热的学术渊源。更值得提出的是,杨氏对温病病因学的认识是继承和发展了吴又可“杂气致疫”的观点,对温病的治法,亦推崇吴氏“逐邪为第一要义”的卓识,注重通里攻下,清泄郁热,这充分体现在他所倡用的以升降散为基本方的治温十五方中。再如,王土雄《温热经纬》,就是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而写成的,其学术渊源非常清楚。任何医家的学术观点都不是平空想象出来的,医家著述更非造空中楼阁。试想没有轩岐仲景之文,何以有温热之经?没有叶薛诸家之辨,何以有王氏温热之纬?因此,探讨医籍的学术渊源,对于深刻认识、全面掌握医籍的学术特点和成就,将有很大帮助

三、阐明主要学术观点和成就

学术观点和成就是互为关联的。学术观点是医家的理论基础,是医家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它部分地来自对前人理论和经验的继承,更重要的是医家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但它又是医家取得十年来,自南而北,所全活人,殆不可以数计”(《疫疹一得·蔡序》)。从以上两家所述来看,余氏从事医疗活动之际,正值瘟疫猖獗流行之时,这就从客观上为余氏撰写《疫疹一得》一书创造了条件。至于余氏撰写的动机,他自己亦有清楚的叙述:“后人纷纷立说,祖述宪章,俱以伤寒立论,其于热疫一症,往往略而不讲,是以业斯道者所诵所传,连篇累牍,无非伤寒。及其临症,只就伤寒一例治之,不知其为疫也。死者不知何病而死,生者不知何药以生,抚今思昔,可胜慨哉!乾隆甲申,予客中州,先君偶梁时疫,为群医所误,及奔丧回里,检祝诸方,总不外此三法抱恨终天,曷其有极,思于此症,必有以活人者,么之于世,亦以稽释予怀,因读《本草》,言石膏性寒,大清胃热,味淡而薄,能表散肌热,体沉而降,能泄实热,恍然大悟,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遇有其症辄投之,无不得心应手。三十年来,颇堪自信,活人所不治者。笔难罄述,窃思一人之治人有限,固人以及人无穷,因不揣鄙陋,参合司天大运,至气小运,著为疫疹一得,欲以刍荛之见,公之于人,使天下斯病有疫者,起死回生,咸登寿域。予以庶稍安焉,敢以著书立说,自矜能事耶?”分析余氏写作动机和《疫疹一得》成书的时代背景,对于探讨该书的学术特点和学术成就等,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追溯学术渊源

任何重大的科学成就,都是在继承前人已取得的各方面成果的基础上取得的。中医学术的发展,同样不能例外,这充分体现在中医典籍中。例如,杨栗山的《寒温条辨》,与前辈医学的学术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也就是说,杨氏的学术观点和成就,有

降重软件    论文查重率多少合格    论文查重是怎么查的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news/1083.html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