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开题查重小编:请同学们注意:并不是指导老师提出的电子档需修改由指导老师批阅,电子档仅作为答辩前的最后一次机会。请各位同学按规则上交毕业论文纸质档材料,并根据学校教务处发布的关于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格式及打印格式等相关规范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装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和所有纸质档都必须打包并集中提交至学
请同学们注意:并不是指导老师提出的电子档需修改由指导老师批阅,电子档仅作为答辩前的最后一次机会。请各位同学按规则上交毕业论文纸质档材料,并根据学校教务处发布的关于2013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格式及打印格式等相关规范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装订。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和所有纸质档都必须打包并集中提交至学院教务办。毕业论文电子档命名规则为:专业-姓名-学号-专业-年级+题目类别.doc,如:14280734056张三.rar
三本大学论文查重严格吗

论文查重包不包括复写率
(四)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报告及其文件归档1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汇总表,包括选题依据和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创新点等;文献综述汇总表可根据课题性质制定开题报告的具体内容并加以附件注明开题报告的基本结构和内容;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正文和附件说明必须由指导教师审阅。3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院系工作小组组织专家进行集体会议研究决定。4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资格审查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后应提交至少两份毕业设计(论文)整套材料供学院答辩委员会对学生进行验收。学生需提交完整的毕业设计或论文装订好后,由各学院统一上交到教务处,教务处将按照规范程序送交教务处。4年的时间节点已不能落实,请各位同学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的每个学生自己动回顾、反思。毕业设计(论文)初稿、修改稿、定稿,定稿的截止日期为:2018年5月6号-6月9日,逾期未提交的,视为放弃学习,取消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结束后再次申报学士学位。5.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1、参加答辩学生在答辩前,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教务处提交《华南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申请汇总表》和答辩成绩表两部分(电子文本格式word文档),于答辩前将相关表格提出,纸质版及相应成绩登载打印压缩后发送给指导老师签名。2、学院应根据答辩情况和学生答辩表现确定最终成绩,若仍有争议,则严禁学生与指导老师以“不合格”形式重新提交答辩。3、学生应准备ppt,做好演示文稿的准备工作。ppt文档的命名格式同《专业教师成绩单独编排的表格》(纸质版)中的《华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成绩表》(电子文本格式)。6、答辩程序 1、学习小组提交学术答辩材料,教务处抽查学位论文答辩工作。教务处从2017年起启用学籍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网上学籍注册、修改密码、建立镜像等功能。2、学生提交答辩申请,教务处随机确认所属各学院答辩时间、地点和要求,并协助统计、分配论文的次序。3、教务处统计各学院答辩出勤率,期末按此考核学生成绩,并向学院提供学生成绩单。4、教务处将统计出勤情况汇总后,与系部共同核定分配学生论文次序。5、学期结束后,学生根据本人学习成绩和成绩评定成绩排名,并将考核结果、课程教师评定、科研成果、个人陈述、总结四个方面综合平衡,择优将论文论文的部分题目纳入系部培养方案。6、财务处根据所提供的学分、修读课程与师资配备情况为学生颁发本科毕业证书。7、学院颁发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证书。 -------------------------------------------------------------------------------- 1、硕士课程进修班的内容: 1.在学位授予单位资助下,对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等进行系统的学习。2.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主要任务是使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研究生在宏观上对相关学科知识和实际问题的了解达到能够参加论文答辩的程度,为提高论文答辩的质量奠定基础。3.在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期间,将安排专业实习,实行班主任负责制,负责管理修读课程的研究生,并确保实习时间及实习质量。2、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学分、收费标准: 1.学分:形式与学习形式。学分由申报人自主提出,若符合规定,可授予硕士课程进修班学分。2.收费标准: 硕士课程进修班学习期间每人每学分 4.9- 4.7万元人民币。3、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形式、工作形式及具体条件: 1.硕士课程进修班采取正规的课程学习和论文撰写的方式,并在正式答辩前自行确定题目,论文提纲书写格式。不采用讲座、讲座辩论、专题研讨、讨论、报告等教学方式。2.硕士课程进修班教学大纲、参考书目均由在课程学习期间被选定的研究生审定,并由课程主任(或主教)审定。3.硕士课程进修班以课程的进度、效果和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进行评测,课程质量由课程主任(或主教)直接打分。
毕业论文申请二次查重表格

当前网址:http://www.paperaa.com/aanews/2642.html